建设教育强县 托举振兴崛起
2022-01-14中共沁县县委书记
□ 中共沁县县委书记 秦 军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对一个地区而言,教育决定今天,更决定明天,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沁县顺应人民群众的强烈心声,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建设教育强县摆在突出位置,举全县之力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教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明方向,立德树人强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进入“十四五”发展的新征程,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旗帜鲜明建设教育强县,坚定不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教育强县是立德树人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沁县推进教育强县,就是站在胸怀“国之大者”、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以沁县一域的教育强县行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实现教育强国添砖加瓦。其次,教育强县是推动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各地你追我赶、竞相发力的激烈角逐,沁县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如果不把教育抓上去,必然陷入经济落后导致教育落后,教育落后制约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只有把教育抓好了,沁县的发展才有希望,才会有稳定的、持续的强大动能。最后,教育强县是关乎全县的头等大事。教育涉及千家万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但是,近年来沁县的教育品牌优势逐渐丢失,“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数量偏少,优质生源流失严重,不仅与人民满意的教育不相匹配,更与沁县应有的文化气质不相匹配。我们就是要以“办不好教育,愧对沁县历史,愧对全县人民,愧对子孙后代”的历史责任感,勇敢地担当起沁县教育振兴的使命任务,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把沁县打造成为沁县人引以为荣、外地人羡慕向往的教育新高地,建设名副其实的教育强县。
二、强龙头,建强办好普通高中。沁县中学作为山西省首批重点中学之一,也是沁县人引以为傲的学府所在。由于办学有特色、成绩突出,沁县中学曾一度划归市直中学行列。按照中央“每个县至少建好办强一所公办普通高中”的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今年7 月21 日沁县中学从市直中学划归沁县。我们借助沁县中学归属县管的有利契机,大抓特抓高中教育,下发《中共沁县县委办公室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和改进沁县中学建设的意见》,从经费保障、教师待遇、基础设施、课程改革、管理考核等方面做出了详细内遴选的9 名优秀高中教师迅速到岗,标准化操场改造顺利完成,教师办公设备配备、校园文化阵地建设迅速到位,不断加大政府支持和学校内部管理力度。下一步,要大力支持沁县中学深化办学模式改革,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措施,与知名学校联合办学,把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到沁县中学。要不断改善沁县中学办学条件,保障师资力量、校舍资源满足普通高中发展和高考综合改革需要。要高点定位、精准推进沁县中学办学质量提升行动计划,让更多的学子步入高等院校,力争尽快进入全市乃至全省第一方阵。
党的十八大以来,沁县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性人才。图为学校艺术教育中心开展的艺术教育活动。
三、调布局,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一是让学校发展有竞争。积极稳妥推进中小学校布年按时入学的前提下,有序撤并一批规模过小、教学效益差的学校,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加快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县城集聚。同时,对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质量、教学质量实行分类评价、分类排名,表扬先进,鞭策后进。2021—2023 年,沁县将撤并12 所小学、6 所初中,到2023 年完成义务教育制学校20所的配置目标,其中小学15 所,初中4 所,九年一贯制1 所。今年以来,我县撤并南里中学和漳源中学,新组建第三中学,形成一、二、三、五中并驾齐驱、各有特色、相互竞争的教育新格局,充分激发了广大教职员工的创新创造活力,为全县基础教育改革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让校长队伍有压力。校长的水平决定了学校的高度。要持续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建立完善校长培养后备人才库,坚持老中青三结合原则配备配强学校班子,注重形成合理的年龄梯次,防止队伍出现年龄断层。要建立健全以“管理、培养、评选、考核、奖励”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办法,真正把爱教育、懂教育、善管理的人才选拔到校长岗位上来。对工作不力、管理水平差、教学质量不升反降的校长该免就免,该换就换;对工作成绩突出的校长,要大胆地提拔重用。三是让教师队伍有活力。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建立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学校按岗聘人、教师有序流动的用人机制,推动教师队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多干多得、优绩优酬;让兢兢业业干工作、教书育人成绩好的老师们受到尊敬、得到褒奖。今年,我县不仅大批公开遴选乡下教师进城,而且解决了近20 年来教师调动的遗留问题。312 名教师因调动手续不完善,影响职称工资晋升和评优评模的老大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有效激发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
四、力作为,教育优先齐发力。一是优先投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投入是基础。沁县经济总量小、财力薄弱,但对教育的投资绝不能减少。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真正做到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用人优先补充、教育问题优先解决。今后,财政部门要优先保障教育经费,全力满足工作需要。要广泛吸收社会资本,扩大基金规模,用于奖励优秀教师、帮扶生活困难教师。要鼓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系统各单位各学校积极“走出去”,努力争取上级支持,充分利用推动城乡优质均衡和基础教育重大改革的国家政策,力争在全国、全省支持地方教育的大盘子里多分一杯羹,推动我县教育大踏步向前进。二是优先支持。县委、县政府和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教育问题,在学校建设、布局调整、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推出新的举措。各级各部门切实做到“老师的问题优先解决、教育的事情优先办理”,决不让教育优先发展喊在嘴上、流于形式。今年,我县面向社会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60 名,招聘特岗教师79 名,教师数量得到了补充,进一步缓解了我县教师不足和结构不合理问题。三是优先保障教师待遇。进一步完善教师招聘机制和教育高层次人才引进规模,优先保障教育事业编制,落实待遇保障、奖励激励、编制倾斜、解决周转房等政策,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力争全县教师各项福利待遇水平不低于兄弟县区,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
五、补短板,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要区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阶段,分类补齐发展短板,分类制定考核标准,建立分阶段、有内涵、高质量的教育发展体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前教育方面,继续优化县城幼儿园办学条件,办好乡镇标准化公办幼儿园,中小学教师剩余编制用于幼儿园使用,逐年招聘补充公办幼儿园教师。严格落实新建小区配建幼儿园政策,对配套幼儿园存在应建未建、缓建、缩建、停建、建而不交等问题的工程,不予办理竣工手续。每年要认定扶持一批民办普惠性幼儿园,支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2021 年,沁县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所,认定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达到5 所,全县学前毛入园率达95.4%,普惠性幼儿园率达92.4%,均高出全省标准。通过公办、民营一起抓,逐步打造城乡无差别的幼儿教育,绝不能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点。义务教育方面,由于城镇化的推进速度加快,农村人口减少加速,农村学校学生锐减日趋严重,有的班级甚至只有两名学生,这样不仅浪费教育资源,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健全的、发展是不全面的,必须结合形势发展和布局调整,每年新改扩建一批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推动优质学校扩容增位,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协调发展,让全县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都能上到好学校、进到好班级、遇到好教师。目前,我县育才小学新校区建设顺利推进,铜川九年一贯制学校续建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建成后对优化全县学校布局,缓解县城学校学位不足等将起到积极作用。职业教育方面,主动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衔接,大胆进行“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拓宽办学领域,积极探索“订单教育”,培养更多企业急需、专业对口的专业技能人才,让学生走出校门、能进厂门。
六、抓“双减”,优化教育生态。做好“双减”,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县结合实际,在全县掀起关于“双减”之后怎么办、教师队伍如何适应、课堂教学如何优化、全县的教育教学秩序如何调整等的大讨论、大思考,准确把握“减什么、怎么减”,采取针对性措施适应新的形势,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按照中央精神和教育部的部署要求,我县严格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加大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力度,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实施“黑白名单”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办学行为;出台《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综合素质的实施方案》,加强学生手机和作业、睡眠等管理,切实减轻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向教育现代化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