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浅析及临床应用

2022-01-13冀冬皎赵天卓苗春雨张明泉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咳嗽

冀冬皎 赵天卓 苗春雨 张明泉

摘要:《内经》中提到“秋伤于湿”,历代医家对此理解有所不同。在总结前人的观点上,本文分析了秋季感湿导致冬季咳嗽的病机,并提出治法方药和预防养生方法,附现代验案一篇。

关键词:秋伤于湿;燥;咳嗽;治法方药

引言: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释义为秋季感受湿邪,郁于体内未发,湿邪积聚,至冬引发咳嗽。雷少逸在《时病论》中也认为:风寒署湿燥火此六气,湿气合于秋季。所以《内经》认为秋季伤于湿邪。但喻嘉言则认为湿邪属于长夏,而燥邪為秋主令,提出“秋伤于燥”的观点,他认为,秋分之后,天气应降不降,地气应升不升,天地二气分离,所以呈现干燥的景象。草木枯黄,山枯水干,人的身体也要适应,所以发生了燥病。这些医家对“秋伤于湿”的不同观点引起了后人的思考,基于《黄帝内经》原文,结合后世医家的著作,本文试对“秋伤于湿”进行论证,并提出合理的观点看法。

1“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浅析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 生气通天论篇》曰:“秋伤于湿,上逆为咳,发为痿厥”[1]根据六气与季节寒暑配伍理论,秋气主气为燥气,这与《内经》中反复强调“秋伤于湿”的说法相去甚远。对此,后世医家争议不断。

1.1秋伤于燥,肺气失调,宣降失常

一些医家认为“秋伤于湿”为“秋伤于燥”之误。喻嘉言《医门法律 秋燥论》中指出:“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觉六气配四时之旨,与五运不相背戾。”由此,喻嘉言提出了“秋燥论”[2]。《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篇》曰:“阳明所至为皱揭”,“燥胜则干”。刘完素也通过个人行医经历充实完善秋燥致病理论,他认为:“风热胜湿为燥”,“燥干者,今肺之本燥,金受热而化,而成燥也。”但我们认为秋之旺气为燥气,秋燥伤阴, 咳嗽应时而发, 而湿邪久伏于体内,故冬季引发咳嗽。因此认为“秋伤于燥”之观点片面。

1.2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1.2.1湿蕴脾胃,上肺咳痰

明张介宾认为:“咳嗽病症的要因,只在于两个病症。一个是外感致病,一个是内伤致病,这两个就可以把咳嗽的病因说的很详尽了。”肺气不得肃降反而上逆至咽喉,以至于发生咳嗽;湿邪常常困阻在脾,影响了脾的正常功能,水湿不得运化,上行至肺,水湿停胸从而出现肺咳。这是因为脏腑功能失常,水液运化不利,体内湿邪干扰肺气宣发肃降所造成的内伤咳嗽,因此以肺、脾两脏功能失常所致的咳嗽最为常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提出:“咳是没有痰但有声音,因肺气损伤而不能清肃;嗽是没有声音却有痰,因脾脏湿邪上袭,聚而成痰。”但在临床表现上,咳与嗽常常同时出现,这种表现与肺、脾的功能失调密不可分。

1.2.2初秋感湿,冬令肺衰

《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提到:“脾属土脏,统治中央,维持四季之气正常以充养其他四脏,只在四季之末寄旺十八日。”脾脏不独主于时,因此四季之主气皆可伤脾以致湿邪。

尤其夏末初秋之际,雨水增多,易感受湿邪。湿邪致病易侵犯于中焦脾胃,若机体正气虚弱,则为濡泄;若正气充盈,湿邪则伏而后发。秋气通于肺,故秋季肺气旺,湿邪侵入人体但不易伤肺发病。冬季肺气始衰,湿邪在内日久,由脾胃犯肺,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并形成痰饮随气逆,从而引发冬季咳嗽。

1.2.3寒湿相搏,重阴必阳

《温病条辨 中篇 寒湿四三》认为:“寒湿者,湿与寒水之气相搏也,盖湿水同类。”秋伤于湿,冬伤于寒,秋冬之际寒湿之气相感,重阴转阳,寒湿邪气极下而上,上达至肺,导致出现阳证咳嗽。秋季外感湿邪,湿邪常伏而后发,待到冬季,人体阳气收敛,与潜伏的湿邪相遇,“阳湿相激”从而导致冬季出现咳嗽的症状。

2治法方药

《时病论》提出“治脾为主,渗湿化痰为佐”的治疗方案。因其湿邪伏于脾土,湿邪上逆则扰乱肺气正常的升降出入,从而导致咳痰。所以应当以调理脾土,祛除伏湿邪气为要。另外,冬季寒邪外引动湿邪上逆,寒湿邪气易酿成伏痰发为咳嗽,要警惕其证型变化。因此同时需外散风寒、宣发肺表,使肺复治节,并入肺温化痰饮,以除夙根。秋伤于湿,首治肺湿。

3预防养生

治疗咳嗽应区分咳嗽类型,以食疗为最佳。下文将给出几种常见咳嗽食疗方法。

风寒咳嗽:有吐稀痰,伴有头痛、鼻塞、流清涕、怕冷或有发烧等症状,疗法在于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可用杏仁10克、生姜3片、白萝ト100克水煎服,每日早晚两次。

风热咳嗽:多有发热、口干、吐痰不爽、咽喉痛的症状。可用鲜藕、脆梨榨汁混合,早晚各一杯来预防和治疗。

燥火咳嗽:有干咳、少痰、唇及咽喉干燥的症状。可用新鲜木瓜一个,去皮蒸熟,加少量蜜糖吃,既香甜可口又清燥润肺。

痰湿咳嗽:痰多黏稠,喉中呼噜作响,可能出现胸闷,呼吸急促等症状。可用薏米煮粥,有助于治疗咳嗽和喉中漉漉痰声。

参考文献:

[1]王东. 浅谈《内经》"秋、湿、咳嗽"之关系[J]. 光明中医, 2010(3):3.

[2]连博, 孙莹, 杨梅. 浅析喻嘉言《医门法律》燥证辨治之贡献[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9(02):58-59.

[3]刘城鑫, 洪海都, 温晓雯,等. 《内经》"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探微[J]. 山东中医杂志, 2020, 39(9):4.

[4]《黄帝内经》中咳嗽的文献研究. 2013.

作者简介:姓名:冀冬皎(2001.10.23—),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学历:河北中医学院本科二年级在读,专业方向:中医学

赵天卓(2001.03—),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安徽省,学历:河北中医学院本科二年级在读,专业方向:中医学

指导教师:苗春雨(1988.02 -),女,汉,河北保定人,硕士,河北中医学院公共课教学部讲师,专业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和中医英语教学。主要针对论文选题,论文构思,论文架构,论文撰写方面进行了指导。

张明泉 (1973.12-),男,汉,河北石家庄人,河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博士,专业方向为中医基础理论。主要针对论文内容和专业方面进行了指导。

猜你喜欢

咳嗽
张喜奎教授临证运用白鲜皮经验举隅
施派传人刘鸿主任应用旋覆代赭汤经验总结
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感染的用药效果分析与研究
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杏苏散加减联合艾灸治疗慢性咳嗽41例疗效观察
从气机升降的角度论治咳嗽的理论探讨
中医辨证治疗咳嗽的临床疗效观察
氨溴索大剂量冲击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后咳嗽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