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塑“家园意识”推动乡村振兴路径探讨

2022-01-13袁绫陆志锋

当代县域经济 2022年1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农民工乡村振兴

袁绫 陆志锋

[摘要]  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人的振兴。当前,广大农村大多面临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首要,是要让外出人口回流。而外出人口回流的关键,除了改善农村的环境、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外,更重要的是重塑他们的“家园意识”,增强人才对乡土文化的认同。

[关键词]  农民工;乡村振兴;乡土文化;媒体公信力

[作者单位]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肇庆市西江日报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亿万农民的殷切期盼。全党同志务必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原则,把振兴乡村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任务,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书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

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人才振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广大农民的“家园意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城乡间的巨大差距,农村生活环境差、就业机会少、文化生活匮乏等等,造成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流,村庄的空心化、人口的老龄化、留守人才素质偏低,特别是“家园意识”的缺失,已经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缺失的“家园意识”亟待回归

根据《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959万人。在外出农民工中,年末在城镇居住的进城农民工13101万人。而在这些进城农民工中,41.4%认为自己是所居住城市的“本地人”,83.3%的人表示对本地生活非常适应和比较适应,60.5%表示对业余生活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

这一方面说明城镇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人文关怀持续加强,另一个也侧面说明外出务工人员“家园意识”的缺失和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降低。

本文所说的“家园意识”,并不仅仅局限于外出人口对本地、对家乡的归属感,而是整个社会对乡土文化的重塑和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解决乡村振兴主体“人”的问题,除了政府要加大力度統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解决卫生、教育、医疗等问题外,更重要的是增强人才的“家园意识”,唤回对传统乡土文化价值的追寻,多措并举吸引外出人口回流和高素质人才集聚。

发挥媒体力量重塑“家园意识”

家是中国人内心最深处的精神寄托,家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世代传承的坚守。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西方文化的影响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虽然中国人的家园意识、家国情怀仍然存在,甚至在特定时期会被“唤醒”和加固,但对家园的固守、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却在不断缺失。浮躁的心态、追求功利的心理,让传统文化中如耕读传家、家风家训等面临瓦解。

“家园意识”的重塑,首先要唤回民众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这其中,发挥媒体的舆论力量,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发挥媒体的力量,也要迎合媒体的发展趋势,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力量互补发展,各取所长。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公信力强、影响力大、覆盖面广等特点,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平台的蓬勃发展、自媒体的不断壮大,其所具有的个性化、大众化、平民化、传播迅速、交互性强等特点是更需着力的方向。

以短视频平台为例,从被央视点名夸奖的李子柒,到如“闲不下来的阿俊”“陈说美食”“圆脸妹得得”“念乡人周周”“乡愁”等一众拍摄农村题材的播主,有的以高辨识度的“土潮文化”为卖点,有的分享乡村生活日常一日三餐,虽然风格各不相同,但均吸引了众多网友特别是年轻网友的关注和追捧,引发农村生活题材的持续火爆。不少网友表示羡慕农村生活,希望回归农村的状态。

这一现象出现,有这些视频娱乐化、大众化、平民化能吸引网友眼球的原因,更有这些视频中体现出的平淡、治愈的田园生活,满足当代人对理想生活向往的深层次的精神层面原因。

因此,借助媒体的力量,充分利用新媒体、自媒体的特点,引导广大民众家园意识的重塑和回归,是十分有效和关键的手段。

“筑巢引凤”吸引人才回流集聚

家园意识的重塑和回归,不仅是自古就有的传统文化回归,而且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才能留住乡愁、留住人,增强乡村振兴的发展后劲。家园意识重塑之后,人才选择回流到哪里,到哪个乡村寻找自己的乡愁?值得思考。

目前,我国广大乡村普遍缺少引进人才的思想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缺乏引进人才的针对性和具体规划。吸引人才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在于待遇、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从我国农村发展的现状来看,人才的待遇相对城市客观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尊重和实现价值的平台是可以重点发力的方向。

从尊重的角度来说,可以建立有吸引力的乡村人力资源政策,让人才感到被尊重、受重视。

一是人才补贴政策。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提高对乡村人才引进迫切性的认识,参照目前各大城市“引人”的做法,制定符合乡村实际发展需要的补贴标准和相关配套管理办法,由各级财政按比例对愿意扎根乡村的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应届大学毕业生等各级各类人才给予配套补贴。

二是乡村人才绿卡。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推行乡村人才绿卡,对符合申领乡村人才绿卡条件的人才可在所属行政区域内享受如户籍办理、工商税务、金融服务、子女入学、购房购车、社会保险、医疗保健、职称评定等一系列便利化服务及待遇,凡涉及服务项目的省直或市直相关职能部门均应开设专门绿色通道,为持卡人才提供全程精细化、专业化的服务。

三是人文环境营造。人文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包括道路交通、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等方面,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基础条件。近年来,随着卫生村创建、美丽乡村建设、“三清三拆”、改水改厕等行动的开展,农村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更美更宜居,为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软环境则是一个地方的人文底蕴,包括淳朴的民风、开放的思想、务实的精神等等。相对于硬环境,软环境更能增加人才的认同感,需要下大力气解放思想,打破思维定式,实现整体面貌的转变和提升。

多措并举激发本土人才“内生动力”

解决乡村振兴“人”的问题,不仅要吸引外来高层次人才,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同样重要。只有增加本土人才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感,才是凝聚精神家园的根本。因此要做到引育结合,充分用好本土人才资源,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是要选优配强基层干部队伍。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基层干部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村群众开展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的成效。当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普遍存在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工作方法守旧、后备力量缺乏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完善基层干部队伍的选拔任用机制,一方面要多措并举开展教育培训,提升现有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在考核机制、待遇提升等方面下功夫,才能调动基层干部队伍自我增值的积极性。

二是要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农村部印发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2年)》指出,到2022年,高素质农民培训普遍开展,线上线下培训融合发展,大力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要迎合当前互联網蓬勃发展的浪潮,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精准培育人才,让广大农民在获得自我提升的同时,增强对农村的认同感、对家园的认同感。

三是要制定与外来人才同等的激励政策。“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句俗语也体现了现在很多农村甚至城市发展的现状。实际上,农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规划。盲目跟风攀比,“招来女婿气走儿”,造成的是人才的流失和浪费。本土人才,是文化认同的根基,让本土人才和引进人才享受同等重视、同等政策,打好组合拳,才能使人才作用的发挥实现最大化。

搭建平台打造人才“用武之地”

重塑家园意识,让人才能够回流,关键还在于要让人才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要让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才能让他们安心下来扎根、发展。

对于大部分回乡者来说,创业是他们的首选。目前,全国各地已经探索出了许多新鲜经验,为创业者提供大展拳脚的舞台。如浙江省常山县作为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推出金融、孵化、产权、基层四大农村创业创新平台。山东胶河生态发展区晏子湖社区打造返乡农民工创业孵化基地,让更多能人返回农村,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伦镇三产融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实现农文旅一体发展,构建起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的良性互动格局。这一系列举措无疑让回归农村的创业者们吃了“定心丸”,值得借鉴和推广。

而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是,在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直播带货因其互动性、趣味性、直观性和可以直接进行购买的特点,呈现日趋繁荣的景象,也带动了越来越多农村创业者加入短视频制作和直播带货的行列。针对基层农村对互联网了解相对不足、电商人才缺乏、物流相对滞后等问题,逐步搭建农村电商平台、加强电商人才的培训、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是让农村创业者应对新形势发挥自身才干的有效路径,也有利于对外宣传当地农产品和特色资源,扩大当地知名度和美誉度。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扎根农村,也让更多的农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在家乡的致富和自我增值,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家园意识和文化认同。

打造环境引人、多措并举育人、搭建平台留人,打好“组合拳”,上下“一盘棋”,重塑人们的“家园意识”,增强对乡土文化认同感,留住世代相传的乡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灵魂和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农民工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公租房计划中不能少了农民工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