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技术时代体验性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

2022-01-13李新宇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参观者展品博物馆

■饶 永,李新宇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博物馆是记录历史、承载民族记忆、融贯古今的地方。现代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博物馆的内涵、使命、理念及运作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博物馆展示空间提供了更广阔的设计手法和表现形式。公众参观博物馆需求的提高,也对博物馆空间展示和服务功能有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对当代博物馆展示空间体验性设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1 当下博物馆展示空间存在的问题

1.1 展示方式传统单一

根据国家文物局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5788家,博物馆热成为中国文化新风尚。但目前,我国博物馆大多呈千馆一面的造型特征,博物馆展示手段、展示形式单一,主题缺乏新意,缺少吸引力。

1.2 体验诉求的提高

现代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观展需求呈多元化趋势,人们观展的目的,不再是单纯接受展品所传达的信息,更加注重满足其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传统展示空间的形式面临着很多挑战。

1.3 数字化技术应用不充分、不平衡

我国博物馆先后经历了传统化、信息化、数字化三个阶段,数字化技术虽很早就应用于博物馆领域,但各地、各级博物馆数字化技术应用不充分,也不平衡,应用效果不是太理想。主要呈现两方面问题:一是受成本以及技术限制,虚拟现实项目设计粗糙、真实感较差。二是受固有博物馆传统模式制约,以及传统文化影响,观众普遍参与度不高。

2 体验式博物馆展示空间相关理论研究

2.1 体验与博物馆展示空间

受信息时代“用户体验设计”和经济学领域“体验经济”的影响,“体验”一词愈发受到大众关注。目前对“体验”并没有一致公认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中将体验解释为“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个人的亲身经历”。《知觉现象学》中,梅洛·庞蒂将体验解读为“人身体在环境中的运动与世界建立联系,使身体的感知变成一系列持续存在的体验,而感知即通过五感来感知世界”[1]。总结来说,体验是指人参与活动所获得的可供回忆的个性化的感受。

■图1 上海玻璃博物馆

■图2 上海玻璃博物馆

■图3 安徽博物院

■图4 安徽博物院

■图5 安徽地质博物馆

博物馆展示空间是信息表达最重要的空间,是将实物展示以及虚拟媒体展现给观众的空间。博物馆空间体验是指参观者在参观博物馆过程中,对于展品、展示方式及空间环境所获得的信息反馈,即参观者在参观博物馆过程中获得的个性化感受,是需要观众参与的一种社会性活动,过程以人为主体。因此,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研究应着重将人的行为活动、心理活动等作为考量因素,加入博物馆空间设计中,让参观者以全新的方式参与展览活动。

2.2 当下博物馆展示活动的转变

2.2.1 参与方式: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博物馆大多遵循“我展你看、我说你听”的传统思想,所展示的展品以固定的形式,依据一定的时间秩序、历史演变或艺术品类别等,通过陈列语言的运用进行展示,并配以图片、文字语言等进行单体实物展示说明。展品与参观者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体系,二者之间存在隔阂,不能形成交流。参观者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二者很难产生相应的共鸣[2]。

数字媒体技术的交互性打破了观众与藏品之间的壁垒,大多数艺术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通过激发参观者感官刺激,来实现观众、展品和环境之间的互动。使观众融入到展示过程中,成为展示活动的组成元素之一(图1-图2)。在观展过程中,参观者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更加主动参与和探索。

2.2.2 展示形式:由物质性向非物质性的转变

在既往的博物馆空间中,展示形式以物质性为主,主要指从传统展示设计中传承并延续下来的展柜、展架和实体展品或者实体场景的塑造[3](图3)。但受展厅规模以及展品保护原因等限制,馆藏的古代字画、古代服饰等一些珍贵特殊藏品,都只能进行部分展示。

数字媒体技术的加入,使得博物馆展示形式由物质性向非物质性转变。非物质性是指通过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或者体感技术所营造数字化的展示场景,其场景的特点是以数字设备的存在作为依托,没有具体实际的物质形态。非物质手段将实体进行动态化演绎,物质手段与非物质技术融合成为博物馆主流的展示方式(图4)。

2.2.3 展示方式:由静态向交互的转变

博物馆展示设计发展呈静态-动态-交互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静态展示。博物馆的标本、模型等实物,通过展架、展台等设备进行展示呈现。第二阶段,动态展示。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在原来静态展示的基础上,展示模式采用动画、影像等声、光、电技术, 利用动态影像技术呈现传统的静态展品[4](图5)。第三阶段,交互阶段。交互包括人与机、人与环境、人与人的交互(图6)。博物馆展示空间交互体验实质在于关注参观者的真实体验需求[5]。

3 博物馆体验维度分析

3.1 根据参与者的情感层面

基于人的需求,应重视博物馆情感化设计。参观者的情感体验是通过人的知觉感知引发的一种高层次体验。博物馆情感体验可分为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三个层次[6]。本能层次由最初感官体验触发的本能反应,即参观者在参观博物馆时,通过感官接收外在信息所获得的第一真实反应。行为层是感受和体验博物馆的过程,促使我们设计时不仅要考虑空间造型、色彩等特征,更要关注于空间设计背后,带给参观者的情感体验。反思层是一种心理活动,参观过博物馆后的反馈与评估。

3.2 根据参与者的参与水平

根据参与者的参与水平,可以将体验分为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主动参与指人可以对体验活动施加个人影响[7],例如,博物馆考虑到观众的认知方式,行为习惯及情感因素,通过人与环境互动更好地传播博物馆文化。例如,展示内容互动、肢体互动、多媒体互动等。而被动参与缺少对主动意识的关注,状态单一,例如,既往的博物馆观众在体验博物馆时,只能作为观察者或聆听者融入,就属于被动参与。

3.3 根据参与者的背景环境

根据参与者的背景环境,可将体验分为吸引式与浸入式。吸引式体验是指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主动参与体验。比如通过博物馆的灯光、色彩等视觉的传达或是通过音乐、音效、语音等听觉输入的吸引。浸入式体验,指的是通过立体成像原理,人真实或虚拟地投入到体验活动中,让观众忘了自己,仿佛自己已经变成了环境的一部分。

浸入式体验是由人“走向”体验,比如teamLab的沉浸艺术展,将数字化、虚拟化、超现实作为设计的流行元素。设计融合艺术、科学、技术和自然形成一体独特的空间,旨在通过艺术体验,探索我们和周边世界的关系,观众自觉投入情景当中,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就是一种浸入式体验。

4 体验设计下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研究

4.1 以人为核心

从感官层面,人有五种主要的感官来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视觉主导了其他感官,但如果只有一种感觉被使用,这种体验是有限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是人的主要感官特征,依赖人的本能的知觉和直觉,能够在外界刺激出现时迅速做出相应的反应。博物馆设计运用空间的形态、色彩、材质、灯光、家具、声音、味道等一切手段,在使用者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方面留下美好记忆的体验(图7)。多种感性体验的融入,可以增强博物馆参观者的临场感、沉浸感或个人体验亲身经历感。 从情感层面,传统以收藏为目的的博物馆逐渐开始关注大众情感层面需求,博物馆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延伸。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在展示空间中需要利用恰当的设计刺激观众的感官与认知。通过设计调动参观者的情绪,刺激观众在参观博物馆过程中产生共鸣与思考,使人置身于空间,并与空间融为一体,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延续性的情感体验可加深参观者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力与认同感,获得持久的回忆。 从反思层面,参馆博物馆观众目的以学习、科研、观光休闲为主。不同类型的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心理和兴趣有所差异,关注的类别和接受信息传递的展示方式也是不同的[8]。通过对不同参观群体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科学与感性结合的设计方法是博物馆设计的依据。通过对不同群体进行调查、归纳、研究,将参观者流露出真挚感受和意向转化为设计要素,从而指导设计。

■图6 安徽地质博物馆

■图7 马合钢工业遗址展示空间

■图8 马合钢工业遗址展示空间

■图9 马合钢工业遗址展示空间

4.2 空间情景的营造

博物馆通过文物故事的实体物化,用空间演绎情景,对构建传达有意义的信息空间至关重要。在博物馆空间几何框架内,叙事与空间媒介产生互动,构成并赋予空间特殊的含义。 在博物馆展览中,展品围绕相关主题、目标来参与观念和情感的生产[9]。通过情景化叙事空间为参观者提供功能性空间的同时,也能把他们带入到相应的情境中,观众可以亲身体验到设计者的构思或者历史文化情节(图8)。尊重历史文化,让历史和文物会说话,把历史智慧、民族文化告诉人们。通过使博物馆文化活起来,让观众与博物馆文化产生互动,从而强化空间与使用者之间的情感纽带,使人尚有置身其中的情愫。空间情景通过数字技术将静态图像、动态影像、声音和文字等跨媒体叙述有机组合,利用声、光、影像等新技术[10],立足于实体与虚拟融合,让参观者更具有参与感、体验感。 从深层文化传递上,应注重博物馆隐喻性设计。“隐喻”是空间设计中传达信息、暗示情感的一种理想表达方式。将语意赋予到建筑室内空间的形式中,从而生成具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个性空间,实现空间与大众之间的深层对话,引发心灵的共鸣(图9)。通过隐喻可视化,实现情感及回忆体验在博物馆展览中的设计转换,满足博物馆观众心理层面需求。

4.3 新媒体技术的运用

新媒体艺术是博物馆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一场跨界设计,通过新技术实现声学、光学、图像的跨界组合,全方位调动身体的各个感觉中枢和器官,使人融入空间,在知觉上形成多元、交织和共鸣的新体验,打破传统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单一模式。新媒体艺术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人工智能(AI)等新兴技术,将展示信息以3D立体的形式呈现。这种体验从深层上触发参观者的意识思考,从而使人形成更深层次的意识与判断。博物馆空间通过实体与虚拟的融合,空间与参观者、空间与展品、参观者与展品建立起密切联系,让观众通过交互、参与的方式融入博物馆,营造一种从“我”到“我们”式的设计。让博物馆在与观众的互动中实现自身的重构。在新媒体艺术的表达中,重点强调人在空间环境中的参与和互动。

4.4 构建线上虚拟体验馆

博物馆体验活动是渗透线下和线上的,除了可通过线下博物馆进行实际观展,构建线上虚拟体验馆也是进行博物馆文化教育传播的重要举措。虚拟空间的构建,是传统实体博物馆以及艺术项目的一种延申,以本身建筑模型作为基础,建筑空间结构重新在虚拟空间混合,并置并重建。在空间中,观众直觉地以空间交互而并非仅仅是平面交互的概念去理解观看,鼓励参观者在参与非线性观看和体验的同时,尝试最大程度地衔接物理与虚拟空间语境。线上与线下结合构成了一种新的社交文化体验,带给观众更多的体验,成为博物馆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

5 结语

数字媒体技术重塑了博物馆,博物馆展示设计的中心从“物”转向了“人”,参与方式呈现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展示呈现出非物质性和交互性数字时代博物馆体验的重要特征。将体验作为考虑因素融入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中,研究博物馆展示空间体验性设计,探讨数字技术时代背景下博物馆设计策略,以人为核心,满足人的情感需求,激发其互动参与已成为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的重要内容。

猜你喜欢

参观者展品博物馆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最美的蝌蚪
展品被盗了
博物馆
海德汉EMO2019展品预览
脑洞大开
数说InnoTrans 2018
CIM 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预览(一)
露天博物馆
场馆学习中的参观者研究:进展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