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视角下束腰构件对古家具形制的意义研究
——以明清几类家具为例
2022-01-13■刘盛
■刘 盛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湖南长沙 410100)
我国古家具是世界家具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家具以及室内装饰发展中有重要的地位。我国古家具的形制在上千年的发展中受到用料、工艺、人文等因素影响,仍具有非常明显的传承特色。至明清时期,我国古家具的发展迎来了盛世时期,因此明清家具也成为我国古家具的代表名词。明清时期家具几乎包含了封建时期所有家具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古家具形制具有典型的符号学的形态记忆的特点,随着历史的发展,家具种类的增多和家具各个部件形态的变化,能够充分反映古家具发展的历程。因此对于古家具形制传承的研究,实际上是对家具部件形态演变的总结与探讨,这对深入研究民族文化及现代家具设计和室内装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1 束腰构件与古家具形制的“语构学”关系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家具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但在古代物质文明不发达的阶段,家具则是以实用为主。以我国几类家具的发展为例,在虞氏至两周四代之间产生的几类家具尺寸较小,形制低矮,用于放置生活用品。在汉代,几的形制没有改变,但多放于席面或床榻,用于凭靠。这一作用也体现着阶级等级,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在唐代以后,随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从席地而坐改变为垂足而坐,家具整体形制也由低矮型转变为高形制,而几类家具的形态也有了明显变化。高形制的几逐渐出现,也同时具有了更丰富的意义,如宗教、文化意义等。在明清时期,几的种类增加,有一定阶级意义。曾经有宗教意义的几案一类家具逐渐走进百姓起居,同时也具有了新的用途,即用来置物,几类家具也从代表阶级与宗教的专用家具逐渐演化为具有装饰性与实用性的陈设类家具[1-6]。从几类家具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我国古家具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受社会发展影响巨大,其形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家具具有符号学的社会特征,而这种特征是通过形制进行演变的。家具的形制则由社会的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并通过家具构件的增减来实现,因此,类似束腰一类具有特征性的家具构件能够在家具发展的历程中起到协同记忆的作用[7-8]。
束腰构件的产生源于佛教的须弥座,在敦子部位的中间位置呈内收形式,起到装饰作用,延伸至家具的结构中就形成了单独的束腰部件。古家具中的束腰构件是家具中的重要连接和加固部件,设置在“面”与“腿足”的中间位置(以几类家具为例,束腰构件连接“几面”与“腿足”部分)。研究束腰构件与家具整体形制的“语构学”关系,需要从构件的结构特点与装饰手法两方面进行探讨。既能够了解其在整体构成中的作用,同时能够看到历史发展的印记,从深层次中发掘束腰构件对于古家具形制的意义。从狭义上来看,每个种类的家具都可以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而束腰构件就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构件符号,那么它的存在对于整体来讲必然能够构成特定的“语构学”特征[1、2、8]。
在早期的几类家具中是不存在束腰构件的(表1-1),只有“几面”和“腿足”,几的形制结构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其功能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几类家具在明清时期形制基本固定(表1-2),在此基础上还衍生出多种用途的几。例如“花几”等,用于放置古董、文玩、盆景等,从几的种类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文人礼仪的发展变迁。明清时期的几类家具中基本都具有束腰构件的存在,可见束腰构件的重要性。实际上束腰构件作为重要的构件符号,它几乎存在于所有几类家具的结构中[1-2],而家具的整体形态也是通过多个构件符号彼此结合来体现的。在传统的家具结构中,束腰构件作为连接件,它位于几面之下,面积所占比例较小,连接腿足与牙板。对于几类家具来讲,束腰构件在结构上处于上部结构,能够分离“几面”与“腿足”,是几类家具重要的组成部分。几类家具中束腰构件自产生起,直至明清末期,构件与上下部分结合的方式基本是固定的,且束腰与几面部分的顶面形态相同(如表1序号2所示),常见的几种几面,分别为圆形几面、方形几面和多边形面,这是家具形制中从平面到立面的过度阶段,同时也是几面形态的延伸,因此束腰构件在几类家具的结构中具有延伸的符号学特征。
表1 几类家具常见形式及几面形态
2 束腰构件在古家具中的符号学形式讨论
束腰构件出现在家具之初是具有装饰意义的,在有束腰的几类家具中,束腰构件起到连接作用,上部承接几面构件,下部连接牙板等构件。而束腰构件在几类家具中也是重要的符号构件,其符号学的特征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束腰构件的装饰形式;二是束腰构件的装饰纹样。
2.1 束腰构件的结构形态
几类家具的束腰构件在结构形态上属于线性形式的分割构件,它是上部几面与下部牙板的中间部分,向内收缩,形成束缚感,使几的整体线性更加丰富。尤其是对于圆形几面的几类来讲,其腿足造型多为弧线形态曲腿足,正因为有束腰构件的存在,才能够成为曲面腿足的开始,从而营造出曲面腿足下半部分向外膨出的视觉效果。如表2所示:序号1从立面看,圆形几面的下半部分从束腰开始向下显得更加流畅且富有弹性。如序号2所示,方形几面的束腰部分略高,整体更加硬朗简洁。侧面由于有束腰构件的分割,从而展现出更加立体和多层次的造型感。由于束腰部件虽然分割了几面与腿足,同时也起到了连接作用,使方形几面与直腿足相连构成了简洁的风格,而且弱化了直线的单调感,使整体更加具有层次感。可见束腰构件在整体结构特征中具有分隔的功能[8-9]。
表2 几类家具的造型与装饰特征及束腰部件局部
几类家具中的束腰构件分隔了几面与腿足的形态,使几的整体造型更为丰富。在几的整体形态中束腰构件以线性形态出现,在结构上起到分割作用,使几的视觉效果具有层次感的同时也不失连贯性。从序号3中可以看出,方几的束腰处于视觉上部,在结构中的位置固定,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几面的边抹顺势回收,将几面与腿部的形态分离,形成两个独立个体。序号4和序号5中的圆几束腰的下部分别成S型曲线和C型曲线,这是由于束腰部件的分隔功能,使几的腿足有了更多的表现形态。
2.2 束腰构件的装饰形态
家具兼具功能性的同时,也具有装饰性。纵观中外家具发展史,每一次家具形态的变革都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因此每次朝代的中后期是一种家具风格的定型阶段。这是由于社会环境稳定,人民富足之余在精神层面有了追求,于是适应当时社会的装饰方法与装饰纹样便开始出现在了家具上。明清时期的几类家具除了造型本身讲究艺术感外,其装饰方法与装饰纹样也是艺术性的集中体现。在各类有束腰构件的家具中,束腰构件所占家具尺寸比例较小,几类家具中束腰更是如此,但这并不代表几类家具中对束腰构件的装饰少,恰恰相反,几类家具的束腰部件装饰非常丰富,装饰手法的运用也十分考究[8]。
明清时期,有束腰的家具中,束腰构件装饰形式相似的,与家具的整体造型和装饰息息相关。几的束腰构件在明清时期的造型上是整体形态风格的补充和延续,装饰形式也与整体风格相适应。明清几类家具的束腰构件,其装饰形式基本可分为光素类、镂空类、雕刻类和异型装饰等几大类。光素类束腰在明代十分常见,序号6与序号7所示是光素类束腰,即束腰的表面光洁平整,没有多余修饰。这类束腰多为矮型,形态简洁,从视觉上看具有敦实的效果。主要目的在于弱化装饰形式,突出线型,使束腰以分隔线的形式存在于几面与腿足之间。
序号8为镂空装饰形式的束腰构件,正立面视角下,束腰侧面以直线为主。镂空装饰手法在古家具和古建筑中都是十分常见的方法,延伸至家具装饰中更显装饰的精巧。镂空束腰让整体的几架更显轻盈,从而强化立体的空间感与装饰感。序号9所示为雕刻技法的几类束腰构件装饰形式,对于明清几类家具来讲,由于其面积较小,雕刻技法大多采用浮雕法,能够凸显装饰性。多数浮雕装饰的束腰构件为了凸显工艺,束腰多为加高型,使整体的直线造型更加明显。
序号10为异型装饰的束腰构件,加高的双层束腰,这样的装饰手法凸显连接部位,更显华丽富态的质感。类似于这类造型感极强的几,一般出现在清代中后期的宫廷内,更多是为了迎合统治阶级的审美。
明清几类束腰构件的装饰纹样在设计上和运用上十分讲究协调。束腰部件作为连接件,在纹样装饰上也同样起到了承接上下部件纹样的作用。有装饰纹样的束腰部件,纹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自然类装饰纹样、人文类装饰纹样、几何类装饰纹样。
序号11为典型的自然类纹样:采用花叶造型,对称构图,以花头为中心将茎叶像两边分散,造型立体,层次分明,线条流畅细腻。序号12的“剔红几”整体为串枝牡丹花纹,束腰部分为牡丹花叶造型的延伸,使装饰由上而下具有统一的协调感。
序号13为人文类装饰纹样:拐子龙纹在清代装饰纹样中是为数不多的纹样,多为直角连续形态。龙纹在我国古家具的装饰纹样中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多为宫廷家具中使用,因此民间比较少见。序号14束腰形态为对称式“回纹透雕”装饰纹样,回纹是装饰纹样中常见的文字类变形纹样,而透雕工艺则具有轻盈感。上下双束腰是回纹几的装饰体现,其束腰部件极具观赏性和装饰性,不仅体现了对称美感,更使视觉效果内敛、精致。
序号15为几何装饰纹样:上下互补型几何装饰,镂空部分呈“T字”型,列阵于束腰构件。规整的造型形态,下部有“凹线”排列装饰,体现了工艺精湛。序号16束腰构件分为几段开光的鱼门洞式装饰,减轻体量感的同时呼应下部台面的造型,使装饰具有整体感。鱼门洞式装饰形态为自然纹样的几何类变形,对称且规整。构件的装饰形式具有传承特点,装饰手法体现着工艺的进步和思想的解放,这些语义特征都深刻的烙印在几类家具的造型工艺中。
2.3 束腰构件的结构与装饰尺寸和比例分析
几类的束腰构件作为重要的结构与装饰构件,其尺寸与几的造型形式和结构形态有直接关系。为明确束腰构件的结构尺寸与装饰面积,便于更好地分析束腰构件的形态与装饰,此次研究利用CAD软件结合书籍和实地考察结果,对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几类家具进行了重构分析,分离了束腰的尺寸、正立面面积以及有装饰束腰的装饰部分面积。从表3可以看出:(1)无装饰的素面束腰尺寸基本在6cm-8cm范围内,束腰尺寸占整体框架高度的13%左右;(2)有装饰的束腰分为高束腰和矮束腰,面积占比分别在10%-14%范围内,高束腰所占体积比较大,装饰性更为突出。而矮型有装饰束腰更加突出与整体装饰形态的延续性,其体积占整体框架高度的比例为11%左右,与无装饰的素面束腰的尺寸相当。
表3 束腰构件的尺寸与比例
束腰构件上装饰所占部件表面的比例显示:有装饰的束腰大致分为透过型和表面型,其中透过型占束腰构件的表面比例约在30%-50%范围内,而表面型则占据束腰构件表面比例的75%以上,这与束腰构件的结构功能有关,透过型装饰的束腰构件在装饰上有轻盈感,但承重性弱于表面装饰型束腰,因此两种装饰形式在束腰表面的比例有所差别。
3 束腰构件与古家具形制发展的关系
明清两代是我国古家具发展的鼎盛时期,工具的进步丰富了家具用材,花梨木、紫檀木等名贵材料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家具制造,多种装饰技法的应用,也使得家具装饰趋向繁复[8]。明清两代的家具形制基本保持一致,但从装饰形式上来看,明末与清中后期家具的艺术形式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每种家具都是一个独立的符号系统,通过各部件的符号信息进行组合,成为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家具个体,因此一些常见部件的形态发展也是具有传承意义的,这才使得家具体系具有了传承性。
3.1 明清几类家具形制中束腰构件的传承性
束腰构件的结构与装饰特点符合家具发展规律,这使得束腰构件具有家具形制传承的特点,束腰构件的符号学语义特征烙印在几类家具的造型工艺中。束腰构件的传承性在明清几类家具中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结构的传承;二是装饰技艺的传承;三是意义的延伸。首先束腰构件在结构上属连接部件,连接部件的产生本身具有功能性。但束腰构件的连接性为了区分家具的上下部分,使造型感更强,因此,束腰构件起到连接作用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艺术特性。
首先,束腰构件在家具结构中的出现本身就体现了家具结构的变迁,并且在多种类家具中出现也体现了其结构的传承性质;其次,家具装饰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在明朝以后,工具的进步使多种硬木得以应用,装饰纹样和装饰手法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于是在家具装饰上更为细腻,且文化的发展使纹样更为丰富。装饰技艺在清代末期达到鼎盛,这是装饰方面的传承性;第三,束腰构件出现在几类家具中并不是偶然,而是使用者对于家具精细化的需求使然,家具在产生初期以功能性为主,不同的家具还代表了一定的阶级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文人地位的提升,人们开始对家具的造型有了一定的追求,那么在阶级地位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精细化生产就成了人民精神生活的追求。束腰这类具有功能与装饰性的构件应运而生,因此束腰构件在家具发展史中具有一定的文化延伸意义。
3.2 家具形制传承中束腰构件的符号学意义
家具的传承性不仅体现在造型结构的基本形式上,同时也融合了时代与文化背景,因此我国古代家具的发展实际上是人文智慧和工匠技艺相结合的必然结果[4]。家具形制传承过程中束腰构件具有特定的符号学意义,首先,束腰构件作为功能与装饰构件,在形制传承过程中出现并得以保留为固定构件,体现了家具符号的持续发展状态。第二,束腰构件在家具个体内延续整体的造型风格,这使得家具符号具有和谐的文化意义。在家具形制的传承中,对明清几类家具的束腰构件研究结果中可知,束腰构件的装饰形态与家具装饰的变迁息息相关,这表明家具符号系统对个体的构件有明确的指向作用,而个体部件能够完善家具体系的整体信息。第三,从几类家具的束腰构件所做的研究表明,束腰构件能够为古家具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其历史性、文化性和装饰技艺都能够细化到年代,这种具体的符号学意义是古家具修复的重要研究课题[10]。
4 结语
我国古家具对于现代装饰体系来说是文化符号具象化的体现,家具发展中形制的改变由社会发展决定,其传承性体现在家具的各个构件上。束腰构件作为集功能性与装饰性并存的构件,产生之初就伴随着家具形制的转折,装饰特点也与家具整体发展相适应,是极具代表性的构件。以几类家具的束腰构件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的分析了束腰构件的结构与装饰特点,解析了束腰构件与整体家具形制的“语构学”关系,这对深入研究我国古家具的发展历程,和完善现代家具制造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