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不同类型民居在传统村落中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2-01-13邱族周胡希军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1年12期
关键词:土楼民居村落

■邱族周,胡希军,钱 惠.,刘 云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a.湖南省自然保护地风景资源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b.城乡景观生态研究所, c.传统村落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004;2.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9月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意见指出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并明确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人文环境及其所依存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等自然景观环境的整体风貌,传承传统营建智慧等内容作为保护重点。从而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依存的文化生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和当代价值[1]。福建民居是中国民居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方的中原文化南渐与在地文化交融后形成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形态万千的独特风格[2]。

中国传统村落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重要遗产。其中的民居建筑是传统村落中最主要的内容,它的建筑类型、营造技艺、雕刻艺术、装饰特点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体现[3]。保护民居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依存的文化生态,现阶段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但绝大多数都是从非遗项目本身出发进行论证,而忽略了非遗和作为绝大多数非遗载体的传统民居与传统村落之间的关系研究。传统民居是本民族地区最具有本质的和代表性的文化符号,特别反映出与在地人群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审美观念密切相关的特点。笔者多年来致力于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研究,实地考察全国范围内三百多座传统村落,积累了大量的考察数据,并建立了福建省494座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各类要素信息数据模型,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GIS即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结合地理学与地图学以及遥感和计算机科学,可以广泛的应用在不同的领域,是用于输入、存储、查询、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它可以对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为了精准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本研究首次尝试采用GIS技术对不同类型的传统民居在传统村落中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找出其分布的特征,为福建省历史文化遗产精准管理和保护开发提供支持[4]。

1 研究区域概况

福建省简称“闽”,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北边与浙江省相邻,西北向与江西省多个地区接壤,西南与粤东北连接,东南与中国台湾隔海相望。陆地总面积12.14万平方千米。经东海南海北可达日本韩国等东北亚国家,南可至南洋诸国,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是郑和下西洋的大本营。福建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靠山临海形势,有“东南山国”的雅号,境内峰峦交错,丘陵连绵不绝,河谷、盆地交错其间,山地、丘陵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0%以上,一直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武夷山脉横亘闽西,鹫峰山脉与戴云山脉和博平岭斜贯闽中。两列山脉自东北往西南走向,与海岸线平行,互不贯通,将福建9个市划分成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沿海城市带和南平、三明、龙岩内陆城市带[5]。福建水系密布,河流众多。主要河流有闽江、九龙江、交溪、晋江、汀江5条。复杂的地形为丰富多样的福建传统民居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福建除自身的古越文化遗风之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大量的移民进入福建,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其中有四次中原汉族大规模进入福建,大大增加了福建地方人口,促进了地方社会的迅速发展,加快了福建的开发和进步,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6]。根据地域文化、方言分布、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福建传统民居可分为闽东区、闽南区、莆仙区、闽北区、闽中区和客家区六个区域[7]。福建传统民居技艺传承悠久、建筑类型多样、建筑造型优美,既是中原文化的延伸,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表现出稳固性、多样性、乡土性和融合性等文化特性[8]。

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和卫星图片的判读,确定每座传统村落包含的民居类型,并在Excel中建立起福建不同类型民居与传统村落之间关系的数据库,采用ArcGIS10.3空间分析工具对数据库进行分析,并进行核密度测算。探讨福建传统民居的空间分布特征。

2.2 数据来源

传统村落数据样本来源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等部委于2012年至2019年先后评选公布的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福建省共有494座村落入选,其中第一批48座,第二批25座,第三批52座,第四批104座,第五批186座。除厦门市,其它地区均有村落入选(表1)。

表1 福建省中国传统村落数据分布

3 福建传统民居类型及特征

3.1 民居类型

学界通常以五种方法对中国的民居进行分类,第一种是根据屋顶的式样来辨别的,分为草顶、泥土顶房、灰土顶房、瓦顶房、砖顶房;第二种是根据构造方法,分别是土造房屋、砖构造、木结构、砖木混合式房和砖石混合式房;第三种是根据结构类型,主要有干阑式、井干式、环形土楼式、穹窿式、窑洞式、天幕式、土坯砌筑式、绑扎式、干打垒、穴居式以及合院式(三合院式、四合院式)、连排组合式;第四种是根据民族分,有满族民居、回族民居、维吾尔族民居、白族民居等;第五种是根据地理情况来划分,有福建民居、广东民居、湖南民居、江西民居等[9];另外还有从建筑色彩的角度进行分类[10]。戴志坚先生在《福建民居》一书中立足文化学、社会学和地理学等角度对福建民居进行地理分布的方式进行划分,分为不同的文化区,并指出该文化区的民居文化特色,分别为闽南区建筑文化即海洋文化、莆

仙区建筑文化即科举文化、闽东地区建筑文化即江城文化、闽北区建筑文化即书院文化、闽中区建筑文化即山林文化、客家区建筑文化即移垦文化。再对各文化区的民居进行类型细分,这种方法高度概括了各地区文化特点,又详细区分了同类民居在不同地区的差异[11]。是目前在建筑分类方面较为合理科学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的问题是让分类结果显得繁杂。所以笔者在借鉴前人对福建民居类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民居平面布局形态出发,结合本课题研究的视野尺度,详细梳理民居演进的脉络,依据类型学原理,将福建民居类型精练成排厝、合院、从厝、包厝、大厝、土楼、土堡以及庄寨八种类型。除了在传统村落中没有出现的手巾寮、番仔楼、骑楼民居类型以外,这八种民居形式基本上囊括了福建省所有在传统村落中出现的传统民居形式(图1),不同类型的民居之间有显著的形态差异,同一类型中的民居不论规模大小,都有着较高的相似性,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3.2 民居特征

福建传统民居类型丰富,风格各异,它们之间的结构特点与艺术装饰有较大区别,笔者选取了平面布局、建筑材料、结构特点、装饰特征以及分布地域等五个元素进行分析,并列举了典型民居图片加以说明,具体如下[12](表2)。

表2 福建不同民居类型特征分析

4 民居类型的分布特征分析

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福建传统民居8种基本类型分别在福建省494座中国传统村落中的分布特点。从数量关系上看,合院式民居在传统村落中的分布最广,为 450座,占比91%;其次是排屋式民居为 345座,占比70%;大厝式民居有97座,占比20%;从厝式民居为79座,占比16%;土楼式民居为48座,占比10%;包厝式民居有35座,占比7%;具有土堡式民居和庄寨民居的传统村落各有19座,分别占比3.8%(表3)。

表3 福建不同民居类型分布表

4.1 排厝式民居

排厝民居在全省494座传统村落中占345座。其中福州47座、漳州45座、平潭5座、莆田3座传统村落中都具有排厝民居,占比100%;三明62座传统村落中60座具有排厝,占比97%;南平81座传统村落中有55座具有排厝,占比68%;泉州42座传统村落中有26座具有排厝,占比62%;宁德市141座传统村落中有73座具有排厝民居,占比52%;龙岩68座传统村落中有31座具有排厝,占比最低,为46%。排厝尤其是二明一暗的排厝是民居建筑的基本单元,随着家族人口的增加,在多山地区可以横向发展为五间、七间的长排厝,如宁德地区的排厝。在地势较为平坦地区也可以前后发展成为三合院、四合院。同时还可以前后左右一起发展成为多座落民居、从厝民居、包厝民居、堂横屋及九厅十八井民居等,因此排厝民居是福建各地区传统村落中分布较为广泛的民居形式。

4.2 合院式民居

从数量关系上看,在福建省具有三合院或四合院民居的传统村落数量为 450座,占比91%,是所有民居形式中占比最高的一种类型。其中福州地区47座在传统村落中具有合院民居的有40座,占比85%;龙岩地区有54座,占比79%;南平地区有66座,占比81%;宁德地区有138座,占比98%,是合院民居数量最多的地区。平潭地区3座,占比60%;莆田地区3座,占比100%。泉州地区42座,占比100%,泉州地区的合院民居不仅占比最高,数量也多,由此可见在泉州地区合院民居是最为常见的民居形式,该地区从厝、包厝和大厝的核心部分就是合院。三明地区61座,占比98%;漳州地区43座,占比96%。合院由排厝发展而来,同时也是不同地区的多座落民居、大厝民居、三进九栋、官式大厝及九厅十八井等民居核心构成部分。福建省传统村落中合院类型民居的分布和福建传统村落的分布特征高度吻合,包括四个高密度地区的分布位置也几乎重叠。

■图1 福建民居演进脉络及分类

4.3 从厝式民居

通过研究发现全省具有从厝民居的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在龙岩、三明、泉州和漳州地区,一共有79座,在所有民居类型中占比16%。其中龙岩地区35座,数量最多,主要分布在连城、上杭、新罗区和漳平;三明地区27座,分布在永安、尤溪、大田、清流和宁化等地;泉州地和漳州各8座,分布在德化、永春、南安及华安、长泰等地;福州1座,在永泰县锦安村。

4.4 包厝式民居

福建省传统村落中具有包厝式民居的村落有35座,在所有民居类型中占比7%。其中龙岩地区有18座,主要分布在新罗区、漳平市、长汀县,如新罗区适中镇中心村、漳平市双洋镇东洋村、长汀县馆前镇坪埔村等。漳州地区共9座,南靖、平和、华安都有分布,如南靖县梅林镇梅林村、平和县大溪镇庄上村、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等。泉州地区有5座,为德化县佛岭村、美湖村,南安市漳州寮村、观山村以及泉港区土坑村;三明3座,为大田县小华村,尤溪县新坑村和上塘村。包厝民居和从厝民居的分布特征极为相似,都分布在福建中南部的三明、龙岩、泉州和漳州地区,由此可见包厝是由从厝发展而来的渊源关系。

4.5 大厝民居

全省494座传统村落中具有大厝民居的有97座,在所有民居类型中占比20%,在福州永泰、龙岩漳平和连城形成三个聚集区。其中福州地区有24座,主要分布在永泰、仓山、福清和罗源。龙岩地区有34座,数量最多,主要分布在连城、新罗、漳平和上杭。南平地区2座,分别为建瓯市伍石村和浦城县洋溪村。宁德市4座,分别是福鼎市白翁江村、举州村、巽城村和古田县长洋村。莆田市1座,为荔城区后黄村。泉州市有6座,分布在永春、南安、泉港和德化。三明市有22座,分布在尤溪、永安、大田和清流等地。漳州市共4座,分别是华安县福田村、大地村,平和县庄上村和长泰县山重村。其他地区没有分布大厝民居。

4.6 土楼民居

从数量关系上看,在福建省具有土楼民居的传统村落数量为48座,占比10%。主要分布在漳州市和龙岩市,共同组成了一个土楼民居分布高密度区。其中漳州市有传统村落45座,拥有土楼民居的有29座,占比63%,主要集中在南靖、平和、华安等县。龙岩市有传统村落68座,拥有土楼民居有19座,占比28%,比例远低于漳州地区。集中分布在永定区和新罗区。另外莆田市具有土楼民居的传统村落有1座,为仙游县济川村。由此可见福建土楼民居是漳州和龙岩地区所特有的民居类型。

4.7 土堡民居

研究发现全省具有土堡民居的传统村落共19座,民居类型占比4%,主要分布在三明市和泉州市。三明市62座传统村落中有14座拥有土堡民居,占比23%,集中分布在尤溪、大田、永安和沙县。泉州市有三座,分布在与三明市接壤的德化县,分别为曾坂村、淳湖村和云溪村。另外龙岩市1座,为武平县灵岩村。福州市1座,为永泰县道南村。由此可见土堡民居为三明地区为主所特有的防御类型民居,因此也被称为闽中土堡。

4.8 庄寨民居

福建省传统村落中具有庄寨类型民居的传统村落有19座,和土堡一样占比4%,是占比最小的两种民居类型。集中分布在福州市,其中永泰县33座传统村落中具有庄寨民居的有17座,占比52%。除此以外福清市和罗源县各有1座。由此可见庄寨民居是福州地区所特有的民居类型,且主要集中在永泰县,这个奇特的现象值得专设课题进行研究。

5 民居类型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5.1 自然环境因素

由于福建多山,可耕种土地很少,为了节约耕地面积,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山地地形上。因此小型的排厝以合院民居分布最为广泛。在土地比较平整的村落,从厝、包厝和大厝等大型民居分布比较密集。在山地或空间比较逼仄的村落,民居主要以合院和排屋为主。

5.2 中原文化因素

八种类型中合院的分布最为广泛,它是古代中原地区最典型的民居形式,受儒家传统的耕读文化影响,非常的方正、规矩,秩序井然,历代中原人民移民到福建,也将这种最基本的民居形式带到福建,并且结合当地的条件和文化特征,在福建不同地区形成规模不一、形式多变的合院形式,并且随着家族人丁兴旺,合院可以任意拓展,扩展成为大型的民居形式,如前后拓展就形成了多进式合院,左右拓展便是多座落民居,此外在不同地区合院民居还可以拓展成三进九栋、九厅十八井、从厝、包厝等[13]。这些中轴对称、主次分明、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通廊、厅堂宽敞并贯穿全宅的建筑形式与中原人民聚族而居的思想紧密相关。

5.3 社会组织因素

晋朝以后,中原士民为了增强生存能力,许多都是举家或举族南迁,如晋永嘉年间(307年-312年)中原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入闽;唐代的陈政、陈元光率府兵入闽开发漳州;五代王审知兄弟入闽,都是家族移民的典型。在福建定居以后,各宗族依靠宗族势力争夺土地和山场等生产资料,大姓依靠他们的政治地位和家族实力来谋求生产资料和经济利益,这种宗族的共同利益,促进宗族制度的形成和巩固。在民居上主要体现在规模大、防御性强的合院、包厝、从厝及多座落大厝分布密度高,甚至如福建土楼、土堡、庄寨的等宏伟奇特的民居从侧面说明了当地的宗族之间的斗争状况[14]。

5.4 匪患因素

福建三面环山,一面靠海,自古以来入闽极难,福建与中原的交流也很少。元朝时期,政府统治残暴,民不聊生,一部分百姓为了躲避繁重的税赋,纷纷逃遁山林,形成匪帮,对当地农民进行打家劫舍,尤其在三明永安、大田等县由于东南西北不同的民系交汇混杂,形成比较复杂的社会环境,加上地处闽中山区,政府管控力度不足,匪患非常严重,于是当地居民结合地形演化出防御功能很强的土堡建筑,并得到大力的推广,形成规模大数量多且相对集中的土堡民居分布区域。与大田、尤溪毗邻的永泰县,与福州距离不足百里,自古以来依靠大樟溪,与福州交流密切,经济、文化发达,但因为地处戴云山东麓,受土匪骚扰严重,所以也发展出有别于闽中土堡的另一种以居住为主,兼顾防御功能的民居形式“永泰庄寨”民居,它的特点是数量众多、分布集中[15]。

6 结语

以福建省八种民居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福建省494座传统村落中的分布特征,并分析民居类型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受自然环境、中原文化、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治安环境的影响。福建民居类型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性及重叠性。排厝民居和合院民居是最常见的两种民居形式,是民居的基础单元之一,全省各地传统村落中都有分布,两者的分布特征与传统村落分布特征基本一致,也形成了四大高密度核心区。从厝民居和包厝民居的分布特征极为相似,都分布在福建中南部以客家人和福佬民系聚居地为主的三明、龙岩、泉州和漳州地区。大厝民居在福建传统村落中分布广泛,各地区都有涉及,并在福州永泰、龙岩漳平和连城形成三个聚集区。土楼民居主要分布在龙岩南部的永定区和漳州西部南靖县、平和县,形成一个土楼民居聚居区,包含了客家与福佬两大民系;土堡民居具有极强的地域特点,主要集中在三明市的永安、大田、尤溪,永泰、德化偶有分布;庄寨民居分布最为集中,仅出现在福州市的永泰县、福清市、闽侯县和闽清县,且以永泰县为主。八种民居类型的分布相互交融,又各具特点,形成鲜明的分布特征。

猜你喜欢

土楼民居村落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土楼夜景
永定客家土楼
走近永定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