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高校表演专业跨学科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理念研究
2022-01-13田芮
田芮
(山西工商学院传媒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高校表演专业(以下简称表演专业)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其第一职能。国家新政策的导向、地方新经济的发展、戏剧表演新形态的驱动、地方跨界人才的需求,致使高校表演专业课程体系也应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设计跨学科课程优化,为培养跨界人才做准备。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王志敏教授曾说:“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应形成在内容上涉及艺术、中文、新闻、传播,乃至计算机、文化管理等多学科交互渗透;在建制上包括了学院、系所、专业、方向等多层级交叉建构的复杂局面,而且,这种局面还是一种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动态的局面。”由此,山西高校教育教学理念也应趋于跨学科化,艺术学、文学、传播学、文化管理、商科等学科不再毫无关系,积极探索跨学科课程教学体系,竭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跨界型的人才成为发展目标。
一、现状梳理
美国的戏剧影视表演因受到社会本土文化及戏剧传统文化的影响,其表演教育跨学科教学相当纯熟。日本的戏剧影视表演很重视戏剧与剧场、戏剧与表演、戏剧与空间形态、戏剧与社会文化等的联系。而在德国,其高校戏剧表演教育一直遵循跨学科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中国,戏剧表演新形式“沉浸式戏剧”的兴起,使得装置艺术、雕塑艺术、行为艺术、新媒体艺术融入戏剧表演设计中,给观众带来的不只是视觉、听觉的观看体验,同时加入了味觉、嗅觉、触觉从而形成“五感”观剧体验。从空间形态设计、表演形态、新媒体技术于舞美中的运用,再到营销理念、观演理念,从走位设计到演出调度等的转变,无一不体现着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带来的创新体验。于是乎,很多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早在六七年前已经提出中国高校表演专业教育应实施跨学科机制,但直到现在,依然处于探索阶段。
当然,山西高校表演专业已经意识到改变对单线专门人才的培养,但是,对于跨学科课程体系的优化研究不足,使得大部分学生首先在主观上放弃与本专业看似无联系的知识点的摄入。除此之外,山西民办本科院校对表演专业并无实质性的调查研究,招生数量庞大且参差不齐,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备,院系硬性设备资源共享无搭建,课程结构传统无创新,美育、思政课堂渗透不足,院系合作无打通,跨学科教学理念运用不足等均为症结所在,所以,山西民办本科院校在遵循表演专业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设计院系联合教学模式、校企联合模式,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合作的机会是刚需。
二、设计思路
1.表演专业跨学科课程体系优化设计与山西文化传承及建设相结合
文化是软实力,是精神动力。山西文化建设由发展山西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活动构成。它是山西建设物质文明,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反映山西人民情操的标志。山西高校表演专业跨学科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如何能使该专业形成自有的特色,如何能培养社会需求的跨界人才,首先我们应依托于山西文化大省的大背景,以此来促进表演专业跨学科的发展。
山西高校表演专业跨学科的教育理念,课程的设计是基础。表演讲究“声形台表”,传统表演专业也主要包括戏剧影视表演、台词基础、声乐训练、形体训练4 大科目。那么,在此基础上,教师及山西相关专家学者,对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应考量学生的地域性,一起参与山西本土文化研究所的项目并进行实践学习,一起研究山西文化如何融入戏剧影视表演中。表演,尤其是“沉浸式戏剧”突破传统空间形态、表演形态的输入,无疑提升了对表演人才的素养要求,所以,除了明确传统表演技巧之外,还需设计跨学科的学科群(表1),学科群的设计可以为学生扩宽视野,可以使得学生用多方面的知识点,解决自己表演专业的主导问题。
上述跨学科群的预设,要想实现,应大力转变表演专业教育中轻文学、轻素养、轻道德的现象,应运用跨学科群来弥补不足,将山西人文教育渗透到教学中,促使山西高校表演专业的教育更为关注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复合型、跨界型人才的输出。(见表1)
2.表演专业跨学科课程体系优化设计运行的保障
(1)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实现“产学研用”跨界融合
山西企业带领戏剧表演项目(如儿童剧创作)注入学校,学校教学以项目为驱动摄入知识点,同时,也可形成校企共同建构课程体系的机制;学校与相关行业接轨,建立实践基地,促使学生积极步入行业寻求专业认同感,反促学生学习积极性。
(2)构建兄弟院校交流平台
任何教学切忌闭门造车,我们倡导走出去,通过校外社团交流、实践教学,学生教师均扩展视野,以便更好地完善表演专业的课程设计。
表1:山西高校表演专业跨学科群预设
(3)积极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完善师资配比
第一,利用考核机制,鼓励教师自学成为双职称、双素养的教师;第二,积极选送教师外出调研山西本土文化,学习经典文学作品、美术鉴赏等与表演知识相关的课程,利于学生第一时间有直接教师的指导;第三,表演专业跨学科教学,也可以聘用其他院系的相关教师,形成教学团队,进行跨学科联合教学;第四,组建跨学科教师研究团队,增加跨学科科研水平;第五,鼓励教师开发适合本学院教学的专业教材,做到专业性、系列化。
(4)教学模式的改革
成立与表演专业相关的工作室,形成导师管理机制,并实行双向(教师与学生)选择,优化师生团队建设;表演教学采取小班授课,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积极利用VR 技术,加强表演专业学生表演基础元素的训练,为之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5)学生主动学习理念的养成
新媒体3.0 时代,学校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线上教学课程,使得学生利用“碎片化”的个人时间,通过线上教学资源,自学提升美育鉴赏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实行学生跨专业听课制度,实现跨学科跨专业的交流,实现互赢。
(6)建设过硬的硬件设备
跨学科教学的实行,需要大量硬件设备的辅助。学校对跨学科选修课程系统的使用,便是一大难点。教务选课系统的有效运行,能确保跨学科选课制的顺利推进。出台跨学科教学相关制度等。
3.表演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评价保障
山西高校表演专业跨学科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中,评价体系也是重要环节。评什么、怎么评是关键问题。表演专业跨学科评价体系应根据自身的教育教学规律开展。
(1)课程教学大纲的评价
表2:过程性考核成绩及期中期末的占比
表3:表演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无论是表演专业课程还是跨学科的课程,教学大纲的梳理,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其包括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年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深度、学时分配、成绩的评定、参考书目等都应该做到直观说明。
表演专业跨学科教学大纲的制订首先应考虑该课程在整个表演教育教学规划中处于何等地位,该门课程在表演教学中应达到的最终目标什么。教学大纲的制定,应考虑课程前后之间的逻辑性和衔接度,交叉学科之间的严谨性,最大范围地避免重复教学,造成资源浪费。第二,表演专业跨学科课程教学大纲应体现跨学科教育教学理念的科学性,应该从民办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入手,做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合理结合。应大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力行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同时,表演专业跨学科教学大纲的制定要尊重表演专业教育的规律,应及时地反映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第三,表演专业跨学科教学大纲的编制应建立严谨的跨学科体系,符合跨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使得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跨学科结构体系。当然,也要遵循表演专业纵向教学的节奏以及横向教学的宽度,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维度。第四,跨学科表演专业教学大纲的制定,要围绕“相对稳定,不断更新”的原则,以灵活的编订方式将最新教育教学理念引入,保证教学大纲的“前沿性”。
(2)课程教学资料的评价
表演专业教学资料包括对课程大纲的理解及对课程教案的书写、线上线下共享课程资源的配备、最前沿的表演资讯的摄入、跨学科课程教材的评价及选定。
(3)课程实施环节的评价
表演专业跨学科的课程设计理念,承载了新的课程实施环节的评价标准。跨学科的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主要面向主课教师、学生互评、表演专家学者、表演爱好者,甚至是学生家长,这与跨学科课程教学实践平台的搭建相辅相成。成绩评定方式方法多样化,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接受程度,采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完成过程性的考核评定,将期中期末成绩作为过程性成绩的辅助评定手段(表2)。总之,表演专业跨学科课程实施环节的评价应保持高度的合理性、科学性、公平度以及客观度。
(4)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学效果的呈现是课程评定方式中最直接的途径。在成果展中,教师可以直接了解到学生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理解程度、教学方式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的协调能力是否得当。同时,将教学效果的评价从在校期间延伸到就业岗位中,从毕业生在行业中对个人素养培育到专业技能的运用均做出客观地评价。
4.表演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方案参考(表3)
该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目的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国内及本省戏剧影视演艺行业的发展与改革需要,能够掌握戏剧影视表演艺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戏剧影视表演艺术、影视配音创作、社交礼仪等工作的业务能力。能够在专业文艺表演团队、电视台、电影厂、影视制作公司、艺术培训教育机构、文化传播公司等单位从事相关工作,让学生成为能表演、会创作,适应戏剧表演、影视表演、儿童剧创作、影视教育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计。
结语
本文结合山西文化对山西高校表演专业跨学科课程体系的设计进行探索,课程的设计理念中,包含山西文化、文学、学前教育、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影视导演、餐饮文化等学科,对课程设计保障体系的分析、反思,加深对跨学科课程设计的认识,为山西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的跨学科教育教学理念提供借鉴。当然,对民办本科院校表演专业跨学科的科目如何优质衔接,各院系之间的学分如何置换的摸索,是进一步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