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干扰对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2022-01-13林开淼元晓春徐建国李文周郭伟锋
林开淼, 元晓春, 徐建国, 李文周, 郭伟锋,*
旅游干扰对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林开淼1, 元晓春1, 徐建国2, 李文周2, 郭伟锋1,*
1. 武夷学院旅游学院, 武夷山 354300 2.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泉州 362500
两栖动物是衡量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指标类群, 其多样性极易受到旅游干扰的影响, 研究旅游干扰短期内对两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对实施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于2015—2018年在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进行旅游干扰对两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1)调查区域共记录有两栖动物26种, 隶属于2目7科20属, 其中中国特有物种12种; 模式产地物种1种, 即小棘蛙; 新记录种4种, 为小竹叶臭蛙福建掌突蟾黄岗臭蛙九龙棘蛙。2)2016—2018年旅游重度干扰区两栖物种数量显著大于旅游轻度干扰区; 3)旅游重度干扰区两栖物种多样性指数大于旅游轻度干扰区, 但统计上无显著差别; 4)2017年和2018年旅游重度干扰区两栖物种均匀度指数显著大于旅游轻度干扰区; 5)相关性分析显示旅游干扰程度对两栖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影响不显著, 对物种数量影响达到显著水平; 6)空气温度和水温是影响两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认为目前戴云山保护区实验区生态旅游短期内对两栖动物多样性没有明显负面影响, 环境因子是决定两栖动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
两栖动物; 丰富度; 多样性; 九仙山风景区
0 前言
两栖动物对气温、水温和水质等环境因子的变化非常敏感[1], 其类群多样性是衡量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环境质量和环境变化早期预警的重要指标[2-3]。两栖动物是受人为和自然的多重干扰影响最大的生物分类群, 但是在亚洲地区相关的研究仍然较为缺乏[4]。由于气候变化、植被退化以及旅游开发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自然保护地两栖动物栖息地质量逐年下降, 导致特定两栖物种的种群数量下降甚至灭绝[5], 两栖动物应该成为自然保护地动物保护的重要目标[6]。随着自然保护地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旅游活动的日益普及, 自然保护地旅游干扰如道路建设、旅游景观设施和游客活动增加, 确定旅游干扰对两栖生物群落的影响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而且有助于为改善两栖类动物保护管理提供科学策略, 提升自然保护地生态服务功能。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过渡带, 形成的微区气候、水热条件以及大面积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原生性黄山松林, 为两栖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衍场所, 最新调查显示区内共有两栖类30种[7]。九仙山风景区位于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 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生物资源, 九仙山风景区及其辐射出来的周边乡村生态旅游圈已成为游客休闲旅游热门区域。实地调查发现, 九仙山旅游景区于2012年左右进行大量的旅游设施的建设, 改变了景区内两栖动物的栖息地环境, 其中景区内小溪流域范围内的旅游水坝以及旅游公路建设对两栖动物栖息地环境改变最为明显[7]。基于此, 本研究于2015—2018年选择九仙山风景区及周边区域进行两栖动物多样性调查, 旨在更好地了解旅游干扰短期内两栖动物多样性变化情况, 以期为制定旅游设施建设的标准、加强游客管理以及两栖动物有效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地概况
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中部德化县境内, 地理位置为东经118°05′22″—118°20′15″, 北纬25°38′07″—25°43′40″。平均气温15.6—19.5 ℃, 最冷月(1月)均温6.5—10.5 ℃, 最热月(7月)均温23.0—27.5 ℃, 极端高温36.6 ℃, 极端低温-16.8 ℃, 年平均日照时数1 875.4 h, 无霜期260 d, 年平均降水量1 700—2 000 mm, 年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上, 年平均雾日达220 d, 最高年份达260 d。保护区植被繁茂, 植被覆盖率达93.4%, 主要植被类型有常绿槠栲林、马尾松林、丛生竹林、次生灌草丛、中山草甸等。其地质地貌形成的微区气候、水热条件以及复杂的生境为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优良的场所。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方法
根据旅游的年人次数(以近年景点统计实际人数为准), 将调查区域划分为重度旅游干扰区与轻度旅游干扰区, 其中重度旅游干扰区位于九仙山风景区内, 年游客量达到20万人次; 轻度旅游干扰区位于周边乡村地区, 年游客量在1万人次以下的区域(图1)。于不同干扰区域各选择3条调查样线(表1), 样线直线相距不超过300 m, 且样线周围生境一致。
表1 两栖调查样线描述
图1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调查样线图
Figure 1 Sampling sites of amphibian at Daiyunshan Nature Reserve
采用无距离样线法进行两栖动物调查[1], 每年分别于6、8和10月开展调查, 每月调查3次, 每次的调查时间为19:00—24:00, 以涵盖调查区域内两栖动物的主要活动期, 由于10月份温度较低, 两栖动物活动较少, 部分样线未能发现两栖物种。调查人员2人一组, 沿样线仔细搜寻样线内及两侧的两栖动物, 观测时行进速度为2 km·h-1。记录样线沿线内出现的两栖动物种类和数量, 无法确认的物种用单反相机进行拍照, 并捕捉少量个体制作标本, 查找图册或者请相关专家进行确认。用GPS仪记录行进航迹, 记录样线的海拔、生境、地理坐标、空气温度和湿度、水体温度等信息(表2)。水体pH值测定于样线内选择1—2个点, 采用手持pH计(Check-MiteTM pH, Global Water)测量水面以下10 cm深处的水体pH值。采用温度计测定水面以下10 cm深处的水体水温。调查结束后, 参照《中国两栖动物检索及图解》[8]和《中国两栖动物彩色图鉴》[9]进行保护区两栖动物鉴定。
表2 两栖调查样线环境因子(平均值±标准误)
2.2 数据分析方法
根据野外调查力度、物种数量, 将本次调查的两栖动物丰富度划分为稀少(5只以下, +), 一般(5—80只, ++)和丰富(80只以上, +++)3个等级[7]。生态类型: 参考两栖动物的生态习性, 将保护区的两栖动物生态类型划分为静水型、陆栖静水型、流水型、陆栖流水型、树栖型。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2.0对不同旅游干扰强度下两栖动物物种数量、多样性和均匀性进行独立样本-检验, 并与旅游干扰程度差异因子和环境因子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样点旅游干扰内容与强度
为了评价旅游干扰的影响程度, 参考林生等[10]研究设置旅游设施、游客流、车辆、污水/垃圾、生境完整性五个维度, 邀请旅游、环境等领域相关专家、本地居民、旅游从业者、游客等组成旅游干扰影响专家组到现场样地考查, 对每个维度按照1—10分进行打分, 进行调查样线旅游干扰强度评价, 各样线旅游干扰情况见表3, 在旅游重度干扰区和旅游轻度干扰区, 旅游设施和游客人数差异极显著(<0.05), 车辆、污水/垃圾、生境完整性的差异性不显著。
3.2 两栖动物种类组成
2015—2018年九仙山风景区及周边地区共记录有两栖动物1 549只, 隶属2目7科20属26种(表4),其中有尾目1科1种, 无尾目6科25种。本次调查发现4种新记录种小竹叶臭蛙福建掌突蟾黄岗臭蛙九龙棘蛙(表4); 保护区模式产地物种1种, 即小棘蛙; 中国特有物种12种, 包括黑斑肥螈弹琴蛙小棘蛙沼蛙镇海林蛙挂墩角蟾阔褶水蛙, 福建大头蛙等, 其中福建省重点保护动物1种(黑斑侧褶蛙); 属于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有18种。本次调查中, 黑斑肥螈、弹琴蛙和泽陆蛙的丰富度最高, 挂墩角蟾、中国雨蛙和中华蟾蜍等物种丰富度一般, 黑眶蟾蜍、镇海林蛙等数量较少。九仙山风景区及周边区域的两栖动物广性分布种包括斑腿泛树蛙、弹琴蛙、中国雨蛙、泽陆蛙、阔褶水蛙、棘胸蛙等; 中心分布种包含粗皮姬蛙、挂墩角蟾、小弧斑姬蛙、饰纹姬蛙等; 狭性分布的有大树蛙、戴云湍蛙、黑斑侧褶蛙、镇海林蛙等。
表3 调查样线旅游干扰的基本情况
注: 在同列中,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组间的差异在<0.01。
表4 九仙山风景区及周边地区两栖动物调查情况
续表
注: 两栖类生态类型: R为流水型、TQ为陆栖—静水型、TR为陆栖—流水型、Q为静水型、A为树栖型; ○为属于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为该物种属于中国特有种;物种丰富度: +为稀少, ++为一般, +++为丰富。
3.3 不同旅游干扰程度对两栖动物的影响
3.3.1 两栖动物物种数变化特征
由图2可知, 2015年旅游重度干扰和旅游轻度干扰对两栖动物数量影响不显著, 2016—2018年旅游重度干扰的两栖动物数量均显著高于旅游轻度干扰, 且旅游重度干扰的物种数量随年份变化表现为增加趋势。6月和8月份的两栖动物物种数量随年际变化趋势一致, 2017年和2018年旅游重度干扰两栖动物数量均显著高于旅游轻度干扰, 而2015年和2016年两种旅游干扰差异均没有表现显著水平。
3.3.2 两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化特征
由图3可知, 2015年旅游重度干扰的所有月份两栖动物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旅游轻度干扰, 2016— 2018年二者两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 但是旅游重度干扰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随年份变化表现为增加趋势。6月份, 2015年、2017年和2018年旅游重度干扰的两栖动物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旅游轻度干扰; 8月份, 2015年旅游重度干扰的两栖动物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旅游轻度干扰, 其他年份差异不显著; 10月份, 2015—2018年二者均没有显著差异。
3.3.3 两栖动物均匀性指数变化特征
由图4可知, 2015年、2017年和2018年旅游重度干扰的所有月份两栖动物均匀性指数显著高于旅游轻度干扰, 且旅游重度干扰的物种均匀性指数随年份变化表现为增加趋势。6月份, 2018年旅游重度干扰的两栖动物均匀性指数显著高于旅游轻度干扰; 8月份, 2015年旅游重度干扰的两栖动物均匀性指数显著高于旅游轻度干扰; 10月份, 2015— 2018年二者均没有显著差异。
3.3.4 两栖动物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5可知, 两栖动物物种数与旅游设施、游客人数和空气温度显著正相关, 与水温极显著正相关; 多样性指数与空气温度极显著相关, 与水温显著相关, 与空气湿度、pH和海拔不相关; 均匀度指数与空气温度和水温显著相关, 与空气湿度、pH和海拔不相关。
注: 不同小写字母代表同一年份旅游干扰对两栖物种数的差异显著水平, 下同。
Figure 2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amphibian species in different tourism disturbance
图3 不同旅游干扰程度两栖动物多样性指数随年际变化
Figure 3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amphibian-in different tourism disturbance
图4 不同旅游干扰程度两栖动物均匀度指数随年际变化
Figure 4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amphibianindex in different tourism disturbance
表5 两栖动物种群特征与旅游干扰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注: **<0.01; *<0.05;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
4 讨论
4.1 两栖动物的总体特征
通过四年的调查共记录到两栖动物26种, 分别占戴云山保护区和福建省已记录两栖动物的86.7%和68.4%[7], 其中4种新记录种、保护区模式产地物种1种、中国特有物种12种, 表明九仙山风景区及周边乡村地区两栖动物种类非常丰富, 具有较明显的区域物种特有性, 对戴云山保护区边缘地带的两栖动物保护和长期监测也非常重要。从调查结果看, 泽陆蛙、阔褶水蛙、弹琴蛙、小棘蛙、棘胸蛙为较广泛的分布。样线1、2和3生境优势种为泽陆蛙、大绿臭蛙和饰纹姬蛙。样线4、5和6分布着多个种群数量极低、分布区极狭窄的物种, 福建大头蛙、挂墩角蟾和福建掌突蟾在三条样线均有分布, 且多为受胁物种和福建特有种; 样线6分布有华南湍蛙、黑斑侧褶蛙、黑斑肥螈; 样线4分布有小竹叶蛙、大绿臭蛙、沼蛙。样线4、5和6位于九仙山风景区中高海拔区域, 两栖物种较为丰富, 多样性较高且均匀, 是濒危两栖动物的集中分布地带。
4.2 旅游干扰对两栖动物多样性影响
旅游干扰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一般采用的是动态监测和专家评价结合的方法[11], 主要指标如旅游设施、游客人数、车辆、污水/垃圾、生境完整性等方面[12], 由于动态监测数据难以获得, 采用专家现场考察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实践性[12-13]。尽管生态旅游通常被认为是与自然保护区保护功能相互兼容的, 当两栖动物受到过度旅游干扰时仍很难存活[14], 过去研究认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会降低关键栖息地质量导致物种多样性丧失和改变物种组成[15], 甚至出现种群灭亡现象[16]。但是本次调查结果认为旅游设施和游客人数对两栖动物多样性和均匀性的影响均不显著。Welsh等[17]认为高速公路建设后大量的沉淀物进入溪流造成Tailed Frogs ()和Southern Torrent Salamanders ()的种群大小显著下降, 但是对Pacifific Giant Salamanders ()的影响不明显。Carr等[18]认为道路交通密度对豹蛙()种群密度有负向影响, 但是对绿蛙()种群没有影响。本次调查旅游重度干扰区域位于戴云山保护区实验区内, 限制游客车辆通行且公路较窄, 从而减少了交通车辆经常轧死穿越马路的两栖动物的机率[19]; 也有可能该区域的两栖动物种类以不易迁徙物种为主, 研究认为易迁徙物种受道路交通影响比不易迁徙的物种多[18]。另外, 公路设施建设于2012年前后, 交通道路建设短期内造成两栖动物多样性下降, 2016年后动物多样性开始逐步恢复, 这与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的2016年以后两栖动物物种数、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有提高相符合。因此,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 并没有非常直接的证据能够证明车辆交通的存在影响两栖动物的种群。
过去研究认为两栖动物多样性对栖息地复杂环境改变的响应可能是多向的[6], 栖息地的水体深度改变也会影响到某些水陆两栖蛙类的幼虫生存率, 降低两栖物种的丰度[20], 但是本研究认为旅游重度干扰区域对两栖动物多样性影响不显著, 九仙山景区样线6进行天池建坝拦湖建设使得常年能保持较为固定的水量和整体增加了水体深度, 两栖动物更容易成功繁殖和世代交替[20]; 在天池两岸建立木栈道, 降低游客踩踏对两栖样线的破坏, 也为两栖动物提供了很好的繁殖场所, 从而促进两栖动物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增加; 而样线5位于天池的下游, 受到天池建坝拦湖的影响, 山溪流水生境水流量受季节因素影响较大, 在冬季缺水情况下, 缺少上游的水流补给, 易发生干涸, 引起其内受胁物种减小, 因此水坝设施建设对两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在不同区域内是不一样。另外, 两栖动物物种会根据自身选择最适栖息生境, 更易移动的物种对生境的丧失和破碎化有更高的耐受性, 人为干扰后, 两栖动物有自我恢复的能力[21]。未来需要更长时间来监测旅游干扰对两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考虑到更多的因素如交通密度、移动频率、生境的丧失和破碎化等因素来量化两栖动物种群多样性影响模型[18]。
4.3 环境因子对两栖动物多样性影响
两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大小随海拔高度增加一般表现为增加[22]、下降[23]或在中等海拔处驼峰形分布模式[24]。本研究发现九仙山风景区人为干扰下海拔高度对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性均没有显著影响。九仙山风景区低海拔地区靠近村庄人为干扰较为严重, 中高海拔地区为自然保护区内, 主要人为活动是生态旅游,干扰较小。从中可以发现人为干扰和海拔升高对两栖动物物种组成影响是非常复杂的。中间干扰假说认为当生态干扰程度处于中等水平, 当地物种多样性最大[25]。干扰对两栖动物多样性的双重作用, 一方面改变栖息地对依赖森林的物种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反, 环境异质性和新的潜在繁殖地点可能吸引了能够在多种水体中繁殖的耐受物种[26]。该区域一些两栖物种具有适应受到干扰环境的特殊能力, 能够在人为或者自然干扰下快速恢复和转移能力, 因此可以从中度干扰中受益。随着干扰程度的增加, 两栖多样性指数变化对栖息地不同干扰方式和海拔的交互效应的响应是极为复杂和难以解释[27]。
根据相关研究, 两栖动物的分布应与温度和降水量相关[28-29], 年均降水量和较高的年均温是两栖动物物种相对较少的原因, 本研究结果认为九仙山风景区两栖动物多样性主要是受到空气和水体温度的影响, 这与过去的研究结果相似[30]。环境温度影响到两栖动物的活动能力、捕食和反捕食能力, 决定种群孵化的性别比, 甚至有可能造成物种的绝灭[31]。适宜的水质和结构合理的水生植被是其生存、繁衍的基础, 坡度较小的自然坡岸是无尾两栖类自由往返水陆之间的重要保障[32]。
5 结论
通过为期4年的两栖多样性调查, 认为九仙山风景区及其周边地区共记录两栖动物26种具有较为丰富的两栖动物种群资源, 是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的重点保护地域。戴云山保护区实验区生态旅游短期内整体上对两栖动物多样性没有明显负面影响, 且环境因子是决定两栖动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九仙山溪水流域的上游建坝拦水是造成下游两栖动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因此, 关注整个流域两栖动物多样性的变化变得尤为重要, 应该有针对性的降低对区内流水生境类型(流溪和小溪沟)的影响, 不能使其受到污染或是由于施工等原因而使其水源枯竭。乡村旅游公路建设后短期内对两栖动物多样性下降较为明显, 但是这种变化是否可逆以及其机制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因此, 在进行乡村旅游公路开发, 仍然要注重维护两栖动物繁殖场和栖息生境的稳定。未来应根据不同两栖类的受威胁程度以及影响其生存的关键生境, 有针对性地制定旅游设施建设的标准和加强游客管理, 以保证自然保护区特有两栖动物种群的长期健康发展。
[1] 罗怡, 金龙, 钟茂君, 等. 四川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研究[J]. 四川动物, 2018, 37(3): 324– 330.
[2] 吴兵, 初雯雯, 甄荣, 等. 新疆布尔根河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和爬行动物多样性[J]. 四川动物, 2017, 36(4): 468–473.
[3] 王力军, 洪美玲, 袁晓, 等. 上海市区主要公园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调查[J]. 四川动物, 2011, 30(1): 69–73.
[4] LUO Z, WEI S, ZHANG W, et al. Amphibian Biodiversity Congruence and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in China: Integrating Species Richness, Endemism, and Threat Patterns[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5, 191: 650–658.
[5] KUSRINI M D, LUBIS M I, ENDARWIN W, et al. Elevation Range Shift After 40 Years: the Amphibians of Mount Gede Pangrango National Park Revisited[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7, 206: 75–84.
[6] PHAKA F M. Amphibian Diversity and 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 in Ndumo Game Reserve, South Africa[D]. South Africa: North-west University, 2018.
[7] 黄雅琼.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调查[J]. 福建林业科技, 2017, 44(3): 133–138.
[8] 费梁, 叶昌媛, 江建平, 等. 中国两栖动物检索及图解[J]. 动物学杂志, 2005(2): 214–215.
[9] 费梁, 叶昌媛, 江建平. 中国两栖动物彩色图鉴[M]. 四川: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8–498.
[10] 林生, 卢刚, 李飞, 等. 海口市东寨港旅游区规划环评中的动物生态影响评价技术路线研究[J]. 生态科学, 2016, 35(3): 104–117.
[11] 张飞, 张耀民, 江东, 等. 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J]. 北京测绘, 2019, 33(2): 138–143.
[12] 尹忠. 层次分析熵法在石花水洞地质公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 现代农业科技, 2018(6): 174–177.
[13] 池雷庭. 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 现代园艺, 2018(7): 104–105.
[14] MUNTIFERING J, LINKLATER W, NAIDOO R, et al. Sustainable Close Encounters: Integrating Tourist and Animal Behaviour to Improve Rhinoceros Viewing Protocols[J]. Animal Conservation, 2019, 22(2): 189–197.
[15] MCMENAMIN S K, HADLY E A, WRIGHT C K. Climatic Change and Wetland Desiccation Cause Amphibian Decline i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8, 105(44): 16988–16993.
[16] 马亮, 赵玉泽, 高云, 等.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J]. 四川动物, 2012, 31(2): 307– 310.
[17] WELSH Jr H H, OLLIVIER L M. Stream Amphibians as Indicators of Ecosystem Stress: a Case Study From California’s Redwoods[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1998, 8(4): 1118–1132.
[18] CARR L W, FAHRIG L. Effect of Road Traffic on Two Amphibian Species of Differing Vagility[J]. Conservation Biology, 2001, 15(4): 1071–1078.
[19] 王卓聪, 陈庆红, 王超, 等. 道路水域对中国林蛙繁殖的影响[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18(1): 30–33.
[20] KNAPP R A, MATTHEWS K R, PREISLER H K, et al. Developing Probabilistic Models to Predict Amphibian Site Occupancy in a Patchy Landscape[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2003, 13(4): 1069–1082.
[21] 谢汉宾, 张伟, 李贲, 等. 两栖类栖息地的构建技术及效果评估[J].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8): 2771–2777.
[22] RAHBEK C. The Role of Spatial Scale and the Perception of Large‐scale Species‐richness Patterns[J]. Ecology Letters, 2005, 8(2): 224–239.
[23] PATTERSON B, PACHECO V, SOLARI S. Distribution of Bats Along an Elevational Gradient in the Andes of South‐eastern Peru[J]. Journal of Zoology, 1996, 240(4): 637–658.
[24] LOMOLINO M V. Elevation Gradients of Species‐ density: Historical and Prospective Views[J]. Global Ecology & Biogeography, 2010, 10(1): 3–13.
[25] WILKINSON D M. The Disturbing History of Intermediate Disturbance[J]. Oikos, 1999: 145–147.
[26] BRUNING L Z, KRIEGER M, MENESES-PELAYO E, et al. Land-use Heterogeneity By Small-scale Agriculture Promotes Amphibian Diversity in Montane Agroforestry Systems of Northeast Colombia[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2018, 264: 15–23.
[27] ZANCOLLI G, STEFFAN‐DEWENTER I, Rödel M. Amphibian Diversity on the Roof of a Frica: Unveiling the Effects of Habitat Degradation, Altitude and Biogeography[J].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 2014, 20(3): 297– 308.
[28] 高伟, 付婷婷, 车静. 两栖爬行动物的高海拔适应性演化: 现状与展望[J]. 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 2019, 49(4): 345–360.
[29] 王波, 黄勇, 李家堂, 等. 西南喀斯特地貌区两栖动物丰富度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生物多样性, 2018, 26(9): 941–950.
[30] WANG J, LIUY, MARTIN K, et al. Implications of Continuous Amphibian Diversity Monitoring in Dawei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Tropical Se Yunnan, China[J].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2019: 2–11.
[31] 李仕泽, 吕敬才, 李灿, 等.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J]. 动物学杂志, 2015, 50(1): 59– 67.
[32] 黄凯, 慕志强, 岳衢, 等. 上海郊野公园无尾两栖动物微生境利用特征研究[J]. 四川动物, 2018, 37(4): 426–434.
The influence of tourism disturbance on amphibian diversity in Daiyunshan Nature Reserve
LIN Kaimiao1, YUAN Xiaochun1, XV Jianguo2, LI Wenzhou2, GUO Weifeng1,*
1. Wuyi University, Wuyishan 354300, China 2. Daiyun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dministration, Quanzhou 362500, China
Amphibian is an index group to measure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ecosystem in nature reserves. Its diversity is easily affected by the interference of tourism.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short-time impact of tourism interference on amphibian diversity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experimental area of Daiyunshan Nature Reserve from 2015 to 2018 to study the impact of tourism interference on amphibian divers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re were 26 species of amphibians, belonging to 2 orders, 7 families and 20 genera, including 12 species endemic to China, 1 species of model origin, i.e., 4 newly recorded species, including,and.2) From 2016 to 2018, the numbers of amphibious species in the heavily disturbed areas were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ose in the lightly disturbed areas. 3) The diversity index of amphibious species in the heavily disturbed areas was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lightly disturbed areas,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statistically. 4) Theindex of amphibious species in the heavily disturbed areas in 2017 and 2018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lightly disturbed areas. 5)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e degree of tourism interferenc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diversity index andindex of amphibian species, but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number of species. 6) Air temperature and water temperature we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amphibian divers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obvious negative effect on amphibian diversity in Daiyunshan Nature Reserv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the key factors to determine amphibian diversity.
amphibian; abundance; diversity; Jiuxianshan Scenic Area
10.14108/j.cnki.1008-8873.2021.06.020
F59
A
1008-8873(2021)06-165-10
林开淼, 元晓春, 徐建国, 等. 旅游干扰对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21, 40(6): 165–174.
LIN Kaimiao, YUAN Xiaochun, XV Jianguo, et al. The influence of tourism disturbance on amphibian diversity in Daiyunshan Nature Reserve[J]. Ecological Science, 2021, 40(6): 165–174.
2020-05-11;
2020-06-17
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2110404);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FJ2020X010); 武夷学院人才引进项目(YJ201812); 旅游管理(SJZY2019005)
林开淼(1985—), 男, 福建泉州人, 博士, 副教授, 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旅游研究, E-mail: 303790102@qq.com
通信作者:郭伟锋, 男, 博士, 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发展战略, E-mail: hnguoweife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