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美丽乡村建设中材料的选择与运用
——以浦南镇福林村乡村振兴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为例

2022-01-13张金平

绿色环保建材 2021年11期
关键词:福林乡土景观

张金平

福建省春天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 工程概述

浦南镇福林村乡村振兴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主要工程内容为福道(村道)两侧的生态修复,以一路一带三节点为总体思路,分别建设村口文化广场、村部中心广场和福泽公园,以保留乡村肌理、提炼家风文化、弘扬幸福民风为设计理念,尽可能地利用各种废旧、价廉、易得的乡土材料,对有乡村记忆的构筑物再创新生,营造富有当地特色的人文环境。

2 材料选择的原则

美丽乡村建设是自然生态特色与人文环境营造的融合,也是农耕文化传承与山水文化艺术的融合,这种融合应该体现更多的农村自然风光,而非人工雕琢,它需要向世人展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是人文宜居的向往。这就要求从方案设计开始,就要把对乡土材料的思考放在首位,设计师不能只是坐在电脑前面天马行空,要走到村落深处去,访民情,寻古迹,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聆听它们的故事,再巧妙运用艺术的手法,使村子在空间上得以重生,既能保留乡土记忆,又能符合现代的功能需求。总的来说,美丽乡村建设的材料选用,大致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就地取材。本质上,美丽乡村的建设应该是改造与提升,而不是新建,材料的选用不能完全脱离村落原有的肌理,否则就会显得突兀、不协调,也就失去了乡村原本该有的味道。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只能采用本土材料进行建设,在保留与再利用的总体思路下,新材料、新元素的大胆介入往往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把握好其中的度,往往就能抓住美丽乡村建设的脉搏。若能进一步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发挥村民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探索乡村经济的新模式,那么,建设美丽乡村的效益将会最大化,甚至辐射到周边区域。

(2)后期维护成本低。营建美丽乡村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农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增进农民民生福祉,它理应给当地村民带来平静闲适和浓郁的乡情人文,而不应是负担,所以,不能把住宅小区或城市公园景观,照搬到乡村。这点尤其体现在绿化苗木品种的选择上,采用后期无需经常修剪打理的野草,既保留乡土的自然野性,也避免因后期疏于管养,导致景观效果适得其反。

(3)“废品”的再利用。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垃圾堆放杂乱无章,如何整治乡村生产生活污染源,提高生活环境质量,一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除了推动垃圾分拣收集、源头减量外,循环利用是更好的方式,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建设美丽乡村的成本。积极引导村民生态保护、变废为宝的理念,让他们主动归类收集“废品”,不仅能和施工单位实现共赢,增加收入,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推进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

3 景观材料的选择

对景观材料的选择,首先要了解当地的传统历史、人文风俗和乡情乡风,尤其是当地独有的建筑形式和传统工艺技术,尊重乡村肌理,突出地域文化,多和村里的老匠人交流,探讨改良和艺术处理的可能性。同时,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景观材料,充分利用乡土元素,例如当地别具特色的小品形式等,有效放大其功能和作用。而在实施过程中,材料的运用还要特别注意不能使景观和居住群落之间成为相互独立的存在,需合理巧妙地安排景观、劳作和休闲娱乐等区域之间的过渡,使各区域之间紧密联系,建立恬静舒适的景观聚落格局。

福林村位于古城漳州市区北郊,东靠九龙江北溪,西与浯沧村接壤,南北依山,村里有着浓厚的福文化和闽南风情。在对其进行景观提升设计中,紧扣“福”字为主题,村口文化广场的精神堡垒整体造型源自村内古民居,压顶处用白色涂料勾勒出蝙蝠图腾,象征祥瑞降临(如图1)。

图1 村口文化广场精神堡垒

福泽公园的福田小景则是以雨水汇入“福田”形成小景观,有福水滋润万物的美好寓意,材料多采用该村随处可见且价格低廉的条石、毛石、青砖、红砖、瓦片等材料进行组合搭配。

施工期间,通过积极与村民进行交流协作,利用了村里部分倒塌房子的残存砖石瓦砾,请当地工匠,借鉴闽南建筑独特的“出砖入石”砌墙方式(如图2),以大块的灰白石料和片状的朱红色条砖交垒叠砌,呈现出一种红砖白石色彩对比强烈的残缺之美,一种人造却又“顺其自然”的不规则之美,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闽南地域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无论是石、砖的明暗度对比,还是两者色彩上的和谐共融,以及其中所表达的缓和与冲突的意境,都是红砖文化的别具风格之处。道路两侧路沿石摒弃传统花岗岩收边的做法,而是利用普通水泥砖和红砖上下错落穿插,加强了乡村的质朴之感。

图2 福泽公园入口景墙实景

在美丽乡村的改造提升中,合理使用本土生态材料,不仅可以节约工程成本,降低对原始生态的影响,而且,由于本土材料的自然肌理与周围环境更加协调,所营造出的村容风貌也会更加和谐统一。

4 绿化苗木的选择

美丽乡村植物品种的选择,主要应该考虑观赏性和生产性两个方面,以乔木、乡土树种为主,灌木为辅,慎用草坪。因地制宜,把村旁、路边、临水作为重点,通过合理配植,达到烘托乡村氛围、构筑绿色生态屏障的目的。

野草,遍布乡村的田间,但不被欢迎,因为它们会和庄稼争肥,但在绿地的茅草、蒲苇和狼尾草却也是别样的美,娇贵的观赏性植物,在城市园丁的精心呵护下,让人赏心悦目,但种到乡村里,不仅使村庄失去了原有的朴素,忽略了生态平衡的保护,也增加了后续养护的成本。苗木栽植的位置对了,才能呈现出它最好的一面,比如让野草回家,栽到村子里,在广场周边,在老院墙外,在河岸上,因为那里才是适合它们迎风招展的地方。

而在生产性美丽乡村建设中,更多的是对现有产业链的整合,发展当地优势特色农业资源,如花卉、果树、蔬菜、药材,并在此基础上,开发生态游、农家乐等新兴服务业,提升乡村魅力,打造地域农业品牌,促进农民增收。这时候的绿化是为经济所服务,品种的选择应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考量。

福林村有北溪橄榄第一村、龙柚品质最好村之称,还盛产荔枝、龙眼、香蕉等,有丰富的果树资源,但本项目的立意并非整合当地果树资源,而是以提升乡村环境为目的,所以在设计中,上层乔木以本土树种凤凰木和小叶榕为主,辅以有当地特色的橄榄和龙柚,下层地被则选择适应性强、适合粗放管理的蟛蜞菊、粉黛乱子草、美人蕉、肾蕨等(如图3),以简洁干净的配置手法,营造出福林村的淳朴天然、幽静典雅。

图3 凤凰木与肾蕨配植

5 美丽乡村建设的感悟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乡村是美丽的,应该是美丽的,必然是美丽的,但这样的美丽靠着政府的主导来维持显然远远不够,如何提高全民参与建设的意识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当务之急,只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和监督的良好氛围,才可以真正地将乡村之美充分体现出来。

通过福林村的乡村实践,把设计变为营造,住到村子里,探寻快被遗忘的乡土材料,在施工中与村子里的工匠一同协作,施工也与生活融为一体,在自然和田园中,深刻地体会到农耕文化传承的可贵,这种可贵是我们中华文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神来之笔。

6 结语

本文只是简单以浦南镇福林村乡村振兴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为依据,结合现场实际施工经验,浅显论述美丽乡村建设中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不过冰山一隅,更何况每个工程都有其独特的地方,不能一概而论。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的内涵不仅仅是景观美化,本质是构建适宜的乡村生活空间,让更多的农民分享建设成果。

猜你喜欢

福林乡土景观
铜失衡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景观别墅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乡土中国
《景观平面图》
一枚小铜钿
欢喜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