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填料类型对季节冻土区覆盖效应的影响

2022-01-13冯德刚郝东苗张明礼严艳锋周志雄张瑞玲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粉土粉质液态水

冯德刚,郝东苗,张明礼,3,严艳锋,周志雄,张瑞玲,李 广

1)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桥梁隧道工程有限公司,北京100012;2)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兰州730050;3)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兰州730021

中国季节性冻土面积约占领土总面积的53.5%,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1].公路工程的大范围修建改变了冻土内部与大气间的水热平衡,大面积覆盖层的存在阻碍了水汽蒸发进程,路面热效应进一步加剧了水分的迁移,最终导致水分向覆盖层下聚集[2],形成覆盖效应.由于路基填料的差异,路基最大冻深和水热状况差异显著,从而产生了冻胀开裂、路面翻浆等危害[3].分析不同类型填料路基覆盖效应形成过程和差异,对季节冻土区路基稳定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指导意义.

季节冻土路基内部水汽迁移属于复杂的多场耦合问题[4].为明确冻土路基水汽迁移过程,王乃东等[5]和罗汀等[6-7]分别探究了铁路路基和机场跑道下的覆盖效应形成过程,发现粗颗粒填土中的水分迁移会导致路基含水量增大.但上述试验均采取固定温度梯度,而针对环境温度周期性变化下路基的“覆盖效应”现象,尤其高等级公路路基下的覆盖效应现象鲜有研究.在理论分析上,MILLY等[8-9]在考虑水汽运移的热力学模型上进行了质能平衡改进;贺佐跃等[10]针对覆盖效应的形成过程,提出了水汽凝结和水汽迁移成冰两种现象;LIU等[11]提出了路基温-湿度场的表达方程,模拟了寒旱地区的水分变化;ZHANG等[12-14]提出了非饱和土的水热耦合模型,并利用COMSOL软件进行试验验证.但上述研究均未考虑不同填料下水分在路基中的迁移过程.宋二祥等[15]和杨高升等[16]分别利用刚性冰模型和光滑粒子法,对非饱和土的水汽迁移及相变过程进行研究,但模拟过程未考虑土体水分经历冻融后的变化情况,无法有效验证冻土地区温度变化情况下的水分迁移情况.

本研究通过室内一维覆盖效应试验,重现了季节性冻土地区覆盖效应的形成过程.同时,综合考虑了路基土体内热传导、热对流和水的三相转化等过程,建立了非饱和土体水-汽-热耦合方程.结合季节冻土区气候特征,利用周期函数表征气温变化,探究了不同路基填料下覆盖效应的变化情况,为工程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1 室内覆盖效应试验

1.1 试验设备

室内试验采用自行设计的锅盖效应试验仪,仪器主体为有机玻璃罐体和控温板,罐体直径30 cm,高30 cm;控温板中刻有凹槽,利用冷浴对罐体顶板及底板进行控温,控温范围为-40~90℃,精度±0.1℃;试验土样中埋设温度水分传感器,温度测量精度为±0.1℃,液态水含量测量精度为0.1%.该探头可连接计算机,实时监测土体温度和体积含水率(体积分数)变化情况.

1.2 试样及试验方法

试验土样取自中国兰州某地区,根据液限和塑限试验,土体液限22.39%、塑限35.1%,塑性指数为12.71,土样为粉质黏土.

本试验主要探究季节冻土地区路基覆盖效应的形成过程,根据仪器高度按照相似比1∶6设定温度,设试验罐体顶部温度Tu=8+12sin(2πt/144+π/2),试验罐体底部温度Td=7.7+6.3sin(2πt/144+π/5),单个冻融周期为6 d.其中,t为时间;试验时间段为7月10日至7月28日,共进行3次冻融循环.用温度水分传感器可测得土体液态水的体积分数和温度,所设传感器距底面的高度依次为4.0、9.0、15.0、21.0、26.0和28.5 cm,试验中每10 min采集1次数据,试验土样初始体积含水率为12%.试验过程中,罐体顶部包裹有不透水塑料膜,模拟路基不透水层.考虑研究区域地下水位较深,罐体底部不进行水分补充.罐体四周包裹保温棉,保证试验中温度不受外界气温影响.

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图1给出了试验过程中土体温度和含水量的变化情况.图1(a)为试验土样顶部和底部温度变化情况.由图1(a)可见,土体温度的实测值较预设值有滞后现象,这主要与土体的导热性能有关.除此之外,土体实测温度的变化范围与预设值基本一致,确保了试验过程中控温条件的有效性.通过分析不同位置含水量随时间变化过程,结果如图1(b),可见顶部土体总液态水含量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融化期最大液态水体积分数为17.9%.图1(c)给出了3个冻融循环结束时的含水量沿深度分布情况,3个冻融循环结束时刻的水分增量依次为2.4%、3.6%和5.9%,季节性温度波动下土体水分向顶部不透水层处聚集,导致顶部土体水分增加,而底部土体含水量较初始值有明显减小,底部土体水分存在向上迁移的现象.试验结果表明,季节冻土温度作用下的土体水分会向不透水层处聚集,且聚集现象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加剧,不考虑地下水补给时,土体内部水汽迁移仍会形成显著的覆盖效应.

图1 试验过程中的土体水热变化Fig.1 Soil hydrothermal variations during the experiment

2 路基覆盖效应理论模型

2.1 温度场方程

在热力学理论得出的非稳态温度场导热偏微分方程的基础上,加入相变过程中的潜热变化项,利用显热容法进行处理后,可得出伴有水、汽相变的非稳态传热微分方程[17]为

其中,c为土壤体积热容[4],在冻结和融化状态分别取值;cL和cv分别为液态水和水汽热容;Li为冻结潜热;Lw为蒸发潜热;λ为土体导热系数;ρi和ρw分别为冰和水的密度;θi和θv分别为含冰量和水汽含量(体积分数);ql和qv分别为液态水通量和水汽通量;Tk为热力学温度;t为时间.

2.2 湿度场方程

温度梯度和基质吸力梯度驱动下的液态水迁移遵循Richards方程[11],即

其中,qlh为基质吸力梯度引起的液态水通量;qlT为温度梯度引起的液态水通量;h为压力水头;z为空间坐标位置,以向上为正;Klh为土壤基质吸力梯度作用下的液态水渗透系数;KlT为土壤温度梯度作用下的液态水渗透系数,可由V-G模型和土体饱和渗透系数获取[18].

土体中水汽流动由Fick定律描述为[9]

其中,qvh为土壤基质吸力梯度作用下的水汽通量;qvT为温度梯度作用下的水汽通量;Kvh为土壤基质吸力梯度作用下的水汽传导率;KvT为温度梯度作用下的水汽传导率.水汽传导率与土体相对湿度和水汽扩散系数有关,受土体温度和水汽密度控制[19].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单位时间内土体含水率变化量为水势梯度、重力和温度梯度引起的液态水和水汽体积变化量之和[20],则湿度场方程为

其中,θ为等效液态水含量,包括液态水含量θl和等效体积含冰量θi;n为孔隙率.

2.3 联系方程

方程(1)和(4)为季节性冻土路基温度场和水分场的守恒方程,方程中需求解Tk、θ和θv,在两组方程下无法求出唯一解.采用徐斅祖等[21]提出的土壤冻结特征关系,表征冻结过程中的最大未冻水含量为

其中,a和b为与土壤性质相关的参数[21].液态水含量和冰含量可通过等效体积含水率和温度确定[18]:

其中,Tf为土壤冻结温度.

本研究推导的传热方程(1)和水分方程(4)为高度非线性偏微分方程,采用Comsol软件中的PDE(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模块,输入推导的偏微分方程,求解该方程组即可得到所求问题的数值模型.

2.4 模型验证

采用室内试验的粉质黏土冻结试验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模拟过程中的温度和水分条件与实验一致,其他水热参数采用表1中粉质黏土相关参数.为了对比水汽相变在覆盖效应中的作用,将本研究模型与文献[4]中的水-热耦合模型进行了对比.从图2(a)可见,实测值与两种模型计算值吻合较好.图2(b)为试验结束时刻含水量沿深度分布图,以最大含水量(体积分数)为例,试验结束时,土体的最大含水量为17.9%,而水-热模型的计算结果最大值为17.1%,本研究模型为17.7%,本研究模型的计算结果更接近试验值.从形态分布上看,虽然水分均在顶部出现峰值,而水热模型不同深度的水分增量与实测值有明显差别,本研究模型得到的含水量计算值和试验值的形态分布一致,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图2 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Fig 2 Comparison of test results and simulation results

表1 土层的水热参数Table 1 Thermal and hydrological parameters of soils

3 不同填料下覆盖效应差异分析

不同土质的持水度和渗透系数存在差异,进而影响路基水分变化过程.本研究根据季节性冻土地区的气候条件,模拟了砂土、粉土及粉质黏土填料路基的覆盖效应现象,分析了不同类型填料下的水分迁移差异.

3.1 模型参数

计算模型为一维(坐标系以天然地表为零点,向上为正,向下为负),深度取20 m(图3).路基高度为3 m,路基填料分别为粉质黏土、粉土和砂土,水热参数见表1.天然场地土层不变,探讨路基填料差异对覆盖效应的影响,确定上述水-汽-热模型参数,输入Comsol软件模拟研究区域气象条件下土壤水分和温度变化.

图3 研究场地土层分布Fig.3 Layers of soil in the study field

以兰州地区某山区公路为研究对象,根据附面层原理[22],考虑地表吸热效应,得出温度表达函数:

其中,θ0为山区年平均气温,天然地表中Δθ取2.5℃;沥青路面下Δθ取4.5℃.以当前气温对应的稳定温度场作为覆盖效应模拟的初始温度场.基于上述水-汽-热模型,计算过程中土体含水率(体积分数)为固定值15%.不考虑地下水影响,以模拟实际工况中地下水位较深的情况,计算时长为20 a,步长为12 h.下边界为考虑地热影响的通量边界(q=0.05 W/m2),水分上边界为封闭状态,下边界为固定含水量.

3.2 不同路基填料最大冻深对比

图4给出了不同路基填料的最大冻结深度逐年变化.由图4可见,路基建成后,路基的附面层效应使得天然场地土层温度有一定上升,土体冻结深度有所减小.随着路基温度场的稳定,不同填料下的路基冻结深度变化速率减小.对于砂土、粉土和粉质黏土路基,冻结深度稳定值分别为0.61、0.57和0.51 m.由于3种填料的导热性能为:砂土>粉土>粉质黏土,路基填筑后,不同填料受外界温度的影响也有所差异,砂土具有良好的导热性,使得温度传递较快,所以最大冻深明显高于粉土和粉质黏土.

图4 最大冻结深度变化Fig.4 Variations of maximum freezing depth

3.3 不同路基填料水分运移对比

图5给出了不同填料路基下0.2 m深度的液态水通量(ql)和水汽通量(qv)逐月变化情况.图5(a)中粉质黏土路基中液态水在融化期(5月至10月)向下迁移,在冻结期(11月至次年4月)向上迁移;冻结期土体内部液态水含量较少,因此其迁移现象不明显.水汽迁移情况如图5(b),水汽通量变化规律与液态水通量一致,均为“暖负冷正”,但由于3种填料的持水性不同,不同填料的水汽迁移速率为:粉土>粉质黏土>砂土.虽然砂土的导水性能最好,粉土次之,粉质黏土最差.但3种填料的持水度为:砂土<粉土<粉质黏土,即砂土水分迁移后无法累积,故路基内部水汽含量较少;粉质黏土路基具有较好的持水性,紧密的土质却不利于水分运移;而粉土路基具有适当的导水性和持水性,使得土体中水汽含量较大.通过对比融化期和冻结期的各通量最大值,可知不同时期土体中的水分运移均以水汽为主.

图5 液态水通量和水汽通量月变化Fig.5 Monthly variations of liquid water flux andwater vapor flux

由上述分析可知,路基内部水分运移主要以水汽为主.图6给出了第20年的qv沿路基高度变化情况.从图6可以看出,粉土、砂土和粉质黏土在第20年的水汽通量峰值分别为7.62×10-11、1.91×10-11和4.81×10-11m/s,路基内部水汽迁移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砂土和粉质黏土路基水汽通量在路基中部出现峰值,粉土路基的水汽通量持续增长,在路基顶部出现峰值.

图6 水汽通量沿深度分布Fig.6 Vapor water flux distributions along the depth

3.4 不同路基填料水分累积对比

通过对比不同填料下的土体含水量分布,发现不同路基填料都会发生覆盖效应现象(图7).对于3.0 m高度路基,水分聚集在距路基表层1.0 m附近时达到峰值,水分聚集位置与冻结深度变化趋势一致,砂土、粉质黏土和粉土路基的含水量聚集位置依次变浅;三者水分迁移量大小为:砂土(0.68%)<粉质黏土(2.86%)<粉土(12.56%).粉土具有较好的透水性,使得土体中的水分在较大的温度梯度下发生迁移,同时由于持水能力较强,受覆盖效应影响,向上迁移后的水分不易排走,在覆盖层下不断积累,从而更易发生覆盖效应.

图7 总含水量沿深度分布Fig.7 Distributions of total water content along depth

4结论

1)季节冻土温度作用下的土体水分向不透水层处聚集,且聚集现象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加剧,3次冻融循环后土体水分体积增量为5.9%.

2)相同环境温度下,由于填料水热性质的差异,引起路基中部温度分布不同,不同填料路基最大冻深依次为:砂土>粉土>粉质黏土.

3)路基含水量的增量主要由水汽迁移引起,持水能力较强的粉土和粉质黏土更有利于水汽迁移,3.0 m路基水汽聚集深度约在表层0~1.0 m内,3种土质的水分迁移依次为:砂土<粉质黏土<粉土,粉土路基的最大水分累积量达到12.52%,易发生覆盖效应.

猜你喜欢

粉土粉质液态水
水泥-沥青粉复合稳定粉土的强度及渗透特性
水泥土换填法在粉质砂土路基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云南遮放盆地粉质黏土物理力学指标相关性分析
粉质黏土冻结状态下的单轴压缩能量演化规律①
基于微波辐射计的张掖地区水汽、液态水变化特征分析
Ka/Ku双波段毫米波雷达功率谱数据反演液态水含量方法研究
零下温度的液态水
火星上发现第一个液态水湖
原状和重塑粉土抗剪强度与含水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