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育种技术及其应用
2022-01-13傅衍
傅 衍
(天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徐汇 200233;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猪的育种技术,欧美国家长期领先于我国,所以从国外引种成了常态。近年来,国内有些大型养猪公司,在内部需求的驱动下,加大了对育种的投入,建立了较强的育种团队,开展了育种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我国基于大公司猪育种的技术和成效与国外公司的差距正在缩小,有望在不远的将来赶上或超过国外种猪公司,改变我国猪遗传进展过度依赖进口种猪的现状。
1 欧美猪育种战略和技术的发展历程
1.1 第一阶段(1940—1990年)
早期猪的育种,主要是人们用性能测定的手段获得表型,通过表型估计育种值。所选的性状主要是与经济效益有关的、容易度量的性状,如生长速度、背膘厚、眼肌厚度、饲料利用率等。其中,饲料利用率的改进主要是通过间接选择来提高,即通过选择背膘厚和瘦肉率,间接地改进饲料报酬。另外通过选择生长速度,缩短育肥时间,减少育肥全程的维持需要(能量),也可间接地提高饲料报酬。这一阶段,主要是针对遗传力较高的性状进行选择,而对低遗传力的性状,如繁殖力性状遗传进展不大。
1.2 第二阶段(1990—2000年)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奶牛育种中已广泛使用的BLUP方法,也在猪的育种中得到了推广,这使得不同时间及不同来源的数据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低遗传力的性状也被加入了选育目标,产仔数、存活力等低遗传力性状评估的准确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遗传进程明显加快。所以近十多年来引进的一些外来猪品种的产仔数普遍都很高,甚至超过了以繁殖力高著称的我国地方品种。
1.3 第三阶段(2000—2010年)
分子育种得到了应用,通过分子标记,对繁殖性状、生长性状、胴体和肉质性状等进行标记辅助选择。在分子标记的应用中,对单个标记或基因的多效性、以及基因效应的群体特异性有了更充分的认识。由于数量性状受多基因的影响,并且存在基因之间的互作及基因与环境的互作,这增加了标记辅助选择的复杂性,使得单个基因或标记选择的作用不大。作为基因组选择技术的基础,大型猪育种公司积累了大量的性能测定数据,并且储备了大量的具有表型记录的DNA样本或组织样本,这使得在发现新标记时,能有足够多的样本进行验证,并且可以快速建立足够数量的群体用于基因组选择的参考群。
1.4 第四阶段(2010年以后)
基因组选择技术得到了应用,基因组EBV得到了推广。基因芯片的信息主要用于估计基因组亲缘关系,利用基因组信息得到的亲缘关系矩阵比传统的系谱矩阵更准确,获得的估计育种值也更可靠。这一阶段,也对填充(imputation)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应用,从部分基因组通过填充预测更大范围的基因组。这一阶段,大型猪育种公司基因组选择技术的应用进展很快,为了降低成本和增加测定量,PIC公司当时设计了在标记辅助选择中使用的针对某些性状的低密度SNP芯片,2011年12月开始使用高密度基因组信息进行多性状遗传评估,2012年初使用填充技术获得高密度基因组信息,估计基因组育种值(gEBVs),随后又开展了个体测序的应用,通过测序,获得更精准的EBV。
2 国内猪育种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2.1 大数据育种
数据的数量和质量是育种的关键。数据来自于信息记录、性能测定、基因组分析等,通常包括:个体测定的数据,亲缘个体的数据,环境影响的数据(不同猪场、年份、季节等,甚至温度、通风等有差异的不同栏位,经常有变化的饲养密度等),杂交母猪及杂交商品猪的数据,屠宰场的胴体、肉质数据,分子标记的数据(如50 K的芯片),CT扫描的数据(每头猪 2~3 G)等。
2.2 考虑基因与环境的互作
核心猪场的选址通常很严格,往往会选在远离村庄、远离其他养殖场、远离污染源、生物安全级别很高的地方,核心场的猪场(猪舍)设计也更合理,设备更先进,饲养管理做得更好,饲料和营养更符合需求。在这种环境下,种猪的遗传潜力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商品猪场及家庭农场的环境与核心猪场比要差一些,环境差主要指对猪的舒适度差,如猪舍密度大、空气质量差(氨气、二氧化碳浓度高)、温度和湿度不适合,也指卫生条件差、水质差、饲料质量差、健康状况差(亚健康、猪蓝耳病呈阳性等)等。猪只性能表现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差而变差,但不同的猪只,其性能变差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基因和环境之间是存在互作的。如何考虑基因和环境的互作,使猪育种更符合应用?这是困扰许多育种公司的一个棘手问题。我们通过追踪后代在商品场不同环境中的表现来考虑基因与环境的互作,每年每头终端公猪大约有5 000头商品猪(使用深部输精技术时),这些商品猪分布在不同的家庭农场(不同的环境),应用超高频的芯片技术,监控这些商品猪的死亡情况(反映的是对环境的适应性及抗病力),及增重情况(生长速度),可以计算基因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从而使核心猪场的选择更贴近应用。
2.3 全基因组选择技术
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方法。
间接法:应用基因芯片,估计每个SNP标记(5万个标记)对每个性状的效应;直接法:构建基因组亲缘关系矩阵,估计后裔中一致的基因片段。
两种方法可以导向相同的遗传评估统计模型,我们通常使用直接法,做一步法基因组评估。基因组评估技术在母系品种的公猪选择上有特别的意义,如对长白、大白公猪的选择,希望选择出其女儿的产仔数、产活仔数、泌乳能力、母猪使用年限等的良好表现。事实上,在我们做长白、大白公猪的选择决定时,并没有其女儿的繁殖性能信息,我们不会等待任何后裔测定的结果,这时基因组评估可以提供帮助,提高选择的准确性。
2.4 抗病及肉质选育技术
许多研究表明抗病性具有一定的遗传方差,可以通过选择提高,但抗病育种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表型,大部分核心场生物安全级别高,种猪高度健康,并没有发病的表型。我们曾用人为感染的方法(使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攻毒),让1 100头健康的仔猪发病,制造表型,然后测定存活率、发病率、生长速度、病毒复制、免疫反应等,再与高密度芯片分型做关联分析,建立抗病育种的参考群。
肉质选育的难度同样是缺乏表型,我们通过屠宰测定,获得了1 256头猪只的肉质性状,包括肉色、屠宰后45 min背最长肌pH、屠宰后24 h背最长肌pH、屠宰后24 h背最长肌滴水损失、屠宰后48 h背最长肌滴水损失、肌内脂肪含量、肌纤维特性等,再做基因组关联分析,为肉质性状的基因组选择建立参考群。
2.5 CT测定技术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的应用,可以获得活体猪的胴体性状,CT技术应用的难点在于相应软件的开发。我们目前开发的软件可以分别获得扫描猪的肌肉、脂肪及骨骼的占比,也包括肋骨数。下一步将研究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3D目标检测定位技术,开发猪体器官(如子宫等)自动检测定位测定系统,并应用双能CT扫描技术,研究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多模态医学影像配准融合技术,开发肌内脂肪自动测定系统以及开发活体胴体分割系统。
2.6 多组学(基因组、代谢组、微生物组学等)的应用
将猪基因组与其(肠道)微生物组作为整体(holobiont),通过基因组、肠道微生物组以及二者之间的互作,定位与种猪主要性状相关的主效基因、通路、网络与菌群,为种猪选育提供更多更完整的信息。利用贵港核心猪场两个肌内脂肪差异很大的杜洛克猪品系(肌内脂肪分别为5.5与2.5),研究品系、时空对微生物组性状的影响,以及研究多组学之间的关系,为更有效地选择肌内脂肪(与其他性状有一定的颉颃性)提供新的方法。
2.7 基因组编辑技术
基因组编辑是抗病育种的有效方法,但要培育一个既抗病(某种传染病),又在其他性状上表现优秀,并且群体足够大、遗传稳定的猪品系并不容易。另一方面,对基因编辑动物的使用,还没有相应的政策。所以对这类技术,可以做前期研发,作为贮备技术,暂时没必要形成育种群体。
2.8 遗传进展快速传递相关的技术
2.8.1 深部输精技术的全面应用
天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40万头母猪使用深部输精技术,使得每次输精的精子数从25亿下降到了15亿,大大提高了优秀公猪的使用效率,10亿精子深部输精的试验也正在进行中。
2.8.2 冷冻精液技术的应用
通过生产冷冻精液,充分利用优秀种公猪的资源,解决优秀公猪使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匹配,这也提高了优秀公猪的使用效率。另外,由于冷冻精液在使用上的滞后性,确保了冷冻精液的高度健康性(根据公猪的健康状况),冷冻精液特别适合用于性能改进的导入杂交及级进杂交。
2.8.3 克隆技术的应用及克隆后代性能的验证
通过对优秀公猪的克隆和使用,可以大大加快遗传进展的传递,提高优秀公猪的使用效率。为了能对克隆公猪进行性能测定,我们在有测定条件的池州核心场生产克隆公猪。如表1所示,克隆公猪与体细胞供体公猪的性能相似,较小的一些差异应该是环境因素造成的,因为克隆公猪与体细胞供体公猪的测定时间是不同步的。我们已设计试验,将进一步测定克隆公猪生产的商品猪的性能。
表1 克隆公猪及其体细胞供体公猪的性能对比
3 对我国猪育种战略和技术的思考
3.1 联合育种很重要,但紧密的遗传联系是关键
在我国,疾病的风险、种猪场之间的竞争关系制约了遗传联系的建立(公猪或精液的交换),也制约了联合育种的开展。有必要鼓励相同种猪来源、相同健康状况的种猪公司,以自愿为原则,开展小范围的联合育种。
3.2 给予育种公司更多支持
大公司的猪育种,特别是一体化大公司在内部需求驱动下的育种(价值导向的育种),有可能成为我国与跨国公司猪育种竞争的主力。事实上国外育种公司也不断在兼并和融合,育种公司变得越来越大,新技术应用越来越多,竞争实力越来越强。而小而多的育种公司,缺乏竞争力,希望政府加强引导和给予大公司猪育种以鼓励。
3.3 建立公共的表型组数据库
性能测定很重要,不仅传统的育种值估计需要大量的性能数据,性能测定也是分子标记的应用及基因组育种的基础。需要强调表型组重要性,积累更多的表型数据及积累有系谱有表型的DNA样本。若能建立公共的表型组数据库(包含DNA样本),对我国的猪育种工作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4 合理应用标记
发现标记很重要, 如何应用标记更重要。我国的猪分子育种工作,曾经发现了大量的标记,但应用于育种实践的较少,氟烷基因除外,在国外,这是一个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使用的主效基因。
3.5 加强系统分析
在积累了大量的表型及有了大量的标记后,性状的连锁分析,以及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学分析成了决定应用的关键,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加强。
3.6 降低成本,提高准确性
基因组评估在猪育种上的应用有着巨大的前景,为了提高选择强度,必须尽可能多地测定种猪,其测定量远远大于奶牛的基因组评估。基因组选择方法在我国猪育种中的推广应用,降低成本是关键。另外基因组早期选择的准确性也是关键,特别是对Top5(排名前5)以内公猪不被误淘的准确性。
3.7 猪育种的意义与价值
猪外貌和体型有意义,但性能表现更重要;背膘厚估计瘦肉率有意义,但实际的瘦肉产量更重要;直观的性状有意义,综合的经济效益更重要;单个性状的改进有意义,终端产品价值的提高更重要。也就是说,对猪遗传改良的结果要让养猪人感受到,在其他因素(如管理、疾病、饲料和人工成本等)不变的情况下,年遗传进展带给养猪人的是更赚钱,既要让每头母猪更赚钱(通过年断奶头数增加、初配年龄提前、每头断奶仔猪成本下降、母猪死亡率下降等),又要让每头商品猪更赚钱(生长更快/饲养天数减少、料重比改进、屠宰性能改进、胴体重增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