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功利主义“后果论”问题的形成与发展

2022-01-12张怀强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张怀强

摘  要:古典功利主义在功利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关功利主义的很多论争都是围绕古典功利主义的核心问题展开的,因此研究这些核心问题有着重要价值。本文主要就古典功利主义的“后果论”问题展开相应研究。“后果论”问题是从英国法理学家哲学家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这里开始形成的。边沁的“后果论”面临着如何对快乐进行计算、按功利原则行事会导致与社会相应的道德准则相违背等问题。为了弥补“后果论”的缺陷,英国著名哲学家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也译作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和二十世纪的功利主义者对功利主义理论进行了相应修正和完善。

关键词:古典功利主义;“后果论”;边沁;密尔;功利主义者

中图分类号:B222;B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1-00-03

功利主义是在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大理论思潮,它最早萌芽于古希腊时期,并于十八世纪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功利主义的核心概念为“utility”,这个词通常被译为功利,亦有部分研究者将它译作功用或效用,因此功利主义亦被称为功用主义或效用主义。“功利最大化”是功利主义学说的核心原则,这一原则讲求从行为能否造成“利益”最大化来考量行为的正当性。功利主义是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所需产生的理论,对西方社会的历史进步和社会变革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相关理论的发展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功利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后世的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自由主义、正义论等学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功利主义的相关思想内容。因此,研究功利主义的相关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古典功利主义“后果论”问题的形成

(一)功利主义的大致发展阶段

功利主义自产生之后大致经历了“发展—鼎盛—衰弱—复兴”这几个阶段。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前期是功利主义的发展期,这一时期功利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边沁,他奠定了功利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功利主义的一些核心问题在这一时期也应运而生。在十九世纪中期以后,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陷入了困境,然而在密尔的修正和完善下功利主义变得更为精细化,在理论内涵方面也更加丰富,功利主义由此进入鼎盛期。在密尔去世后不久,功利主义进入了一个“内外交困期”,即这一时期的功利主义者不仅没能对功利主义理论进行成功修正,还对功利主义的理论基石造成了一定破坏。功利主义在这一时期受到了其他新兴学说的强有力冲击,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情况也没能给予有力回应,在内外交困下不免走向衰弱。功利主义的再度复兴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时期的功利主义对社会现实给予了密切关注和回应,并大大拓展了功利主义的关注领域,使得功利主义再度得以兴起。

(二)古典功利主义及其著名代表人物边沁

由上述功利主义的大致发展阶段可知功利主义理论涉及的代表人物很多,理论体系所涵盖的范围也比较广,因而本文不可能对功利主义思想进行全面论述。本文在此主要围绕古典功利主义“后果论”问题的形成和演进进行相关论述,那么为何要选择古典功利主义的相关问题进行论述呢?因为古典功利主义在功利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功利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核心原则都是古典功利主义奠定的,有关功利主义的很多学术交锋也都是围绕古典功利主义的相关问题展开的。那么,古典功利主义是如何定义的呢?对此,本文采纳牛京辉教授的定义。人们一般是从两个方面来定义古典功利主义的:“一方面它是指产生、形成于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社会、并持续一个世纪之久的、涉及广泛社会生活领域的综合性社会改革运动;另一方面,它是指与那场社会运动相联系并作为其意识形态强调功用的政治和伦理思想,尤其是指功用主义伦理思想”[1]。本文侧重探讨古典功利主义的相关理论和思想,对相应的社会改革运动暂时不作阐释。根据牛京辉教授的相关表述,古典功利主义主要是指发展阶段和鼎盛階段的功利主义,而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边沁和密尔。古典功利主义(乃至功利主义)的一些核心问题是在边沁这里形成,而后在密尔那里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后果论”相关问题自然也不例外。

边沁是功利主义的真正奠基者,他于十八世纪中期诞生在英国的一个富裕律师家庭。边沁兴趣爱好广泛,通晓多种语言,爱好实验科学,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法理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家。边沁的学说在当时社会影响很大,因此也拥有众多信徒,其中不乏欧文这样的社会改革家。十八世纪下半叶英国社会那场轰轰烈烈的综合性社会改革运动就是在边沁学说的影响下产生的。边沁的功利主义理论有三大理论基点,即苦乐理论、“后果论”(效果论)、功利主义原则,这也是他成功奠定功利主义基本框架所依靠的三大理论基点。在边沁的努力下,功利主义思想开始名声大噪,但也招致了不少批评。

(三)“后果论”问题的形成

在边沁的功利主义理论中,“快乐最大化”是核心原则。边沁主张从相应的后果去考量一个行为,即看这一行为是否有利于增进行为人本身(或集体)的快乐。这一主张与康德所持的“动机论”有很大区别。康德主张道德应以自身为目的,动机本身虽有好坏之分,但与行为后果不直接相关。在康德看来,在对一个行为进行考量时,主要看行为者的道德动机是否正当和纯粹,与行为后果的好坏无关。鉴于康德的“动机论”在当时影响很大,边沁承认道德动机所的具有相应作用,但他认为不能从动机出发去考量人的行为,应从行为人的具体行为后果方面来考量。边沁这种根据行为的相应后果来判定是否实施该行为的理论无疑是典型的“后果论”。这一理论讲求行为人在实施某一具体行为之前先要进行相应的功利计算,而后再决定是否实施这一行为。这种“后果论”在行为选择方面赋予了人们较大的灵活和自由,使人们不必囿于“教条式、僵死的原则(或准则)”。再者,“后果论”有利于明确行为者的相应责任,有利于人们结合行为的相应后果进行针对性自省,进而明晓自己在行为方面存在的偏差。此外,“后果论”应用于司法领域后也产生了相应的积极意义。

“后果论”也存在着相应难题(或不足)。首先面临的问题便是实施行为前的计算问题。为了便于计算某一行为所带来的快乐,边沁提出了相应的快乐计算办法,比较复杂。他提出要先计算一个行为产生的初次快乐和痛苦,接下来计算在初次快乐和痛苦的基础上产生的每一次快乐和痛苦……最后把这一行为所产生的所有痛苦和快乐分别累加起来,对比痛苦和快乐总值的大小。这种快乐的计算方法问题在于:快乐真能像数学那样进行简单相加吗?众所周知,快乐是人的一种主观体验,具有不可度量性和不可计算性。此外,有批评者认为人们在行动之前没有时间进行快乐计算。快乐计算问题是“后果论”首先面临的最大难题,之后的功利主义者也很难解决这一问题。除快乐计算问题之外,边沁的“后果论”还面临批评者的如下诘难:一是在一些情况下,凡事只考虑行为的后果会导致行为者的行为与社会相应的道德观念和相关准则相违背。比如,按照“后果论”的相关要求,在一些情况下会允许牺牲少部分人的快乐来使大多数人快乐,这种做法很明显会违背正义、公平等公认的道德准则。二是“后果论”需要预设一个这样的前提,即一定的动机和意图必然产生一定的结果,而且这一动机和意图还是这一结果的唯一原因。只有如此,人们才可能对行为的结果进行提前计算。而在现实当中,影响一个行为结果的因素众多,除了行为的动机和意图之外,还有个人的认知能力以及许多客观、偶然的因素,即便是动机相同,结果往往还会出现不一致。这样一来“后果论”所预设的前提就不能成立,其相关理论自然就不能令人信服。三是如果单纯依据行为的后果来考量行为者的动机,容易忽视人们在行为中所体现的道德动机和道德品质。因为按照边沁“后果论”的观点,一个行为只要后果是糟糕的,那么行为人的动机就是不好的,道德品质自然也遭到忽视,如此一来很容易遭受别人的批评。

二、“后果论”问题在密尔处的发展

(一)古典功利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密尔

除了边沁之外,古典功利主义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就是密尔。密尔是著名的哲学家、功利主义者、经济学家、政治思想家和逻辑学家,他不仅在功利主义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人类整个思想史上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除了功利主义之外,他还涉足自由主义、政治社会改革、逻辑学、女性主义等众多领域。

密尔的父亲是边沁的“忠实信徒”之一,与边沁往来密切。他之所以对密尔进行严格教育,也是希望将密尔培养成为像边沁那样的杰出思想家。受父亲和边沁的影响,密尔早期几乎完全继承了边沁的思想,并一度被视作边沁的“衣钵传人”。然而,在青年时期发生的一次“精神危机”开始让密尔改变了原先对边沁及其思想的“绝对信奉”。这次“精神危机”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早年过度的“脑力活动”、缺乏情感等其他方面的教育培养、童年缺失等。在这次“精神危机”发生后,密尔对原先信奉的很多思想(包括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开始进行反思。通过认真反思,密尔认为边沁所奠定的功利主义基本框架和根本原则是正确的,但也确实存在一些漏洞,正是这些漏洞为功利主义招来了不少“反对之声”。为此,密尔对这些漏洞进行了相应“修正”,并成功地将功利主义带入发展的鼎盛期。

(二)密尔对“后果论”问题的修正尝试

针对边沁“后果论”存在的相应困境,密尔进行了回应和修正。密尔首先回应的是快乐计算问题。对此密尔只是回应了快乐计算所需要的时间问题。密尔认为批评者所指出的在行动之前没有时间来进行快乐计算是站不住脚的,这种观点就如同认为人们在行动之前没有时间利用基督教教义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一样荒谬。对于快乐计算所需的时间,密尔有着这样的表述:“对此,功利主义者的答案是,时间是充裕的,那就是人过去存在的全部时间”[2]。密尔认为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人们会慢慢形成一种符合功利主义要求的行为模式。至于快乐计算的标准和可行性问题,密尔则没有进行回应。

针对批评者指责的按照功利主义原则行事会导致行为者的行为与社会相应的道德观念和相关准则相违背的问题,密尔做了这样的回应:“关于行为的节制,即人们出于道德的考虑而克制自己不去做某些事情,尽管在特定情况下做这些事的结果反而可能是有益的。作为一个有才智的行为者,应当清醒地意识到行为是分层次的,倘若在实践中一概而论,则一般而言是有害的,而这正是对行为进行克制的义务所在”[2]。据此,密尔认为与其他理论一样,功利主义也会考虑相应的准则和道德义务,以避免有违背道德观念和相关准则的行为。如此一来,密尔只是将这一问题“普遍化”,并没能给出直接、有力的回应。针对批评者提出的功利主义只侧重考虑行为结果从而忽视行为者道德品质的问题,密尔认为在已知的伦理理论中,没有哪种在评判一个具体行为时会考虑行为者的道德品质,因此这一问题不是功利主义独有的问题。此外,密尔还区分了“对行为本身的评价”和“对人的评价”,他认为功利主义的批评者是把这两个问题混淆了,这样一来就比较好地回应了这一问题。

三、“后果论”相关问题在二十世纪的演进

古典功利主义在密尔之后就逐渐走向了衰弱,不过在二十世纪后半叶,迎来了再度复苏。这一时期的功利主义阵营已然发生了“分化”,出现了不同阵营,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行为功利主义和准则功利主义。这一时期的功利主义者所面对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古典功利主义的那些核心问题,因为关于功利主义的很多论争一直是围绕这些核心问题来进行的,故而他们必须对此作出回应。那么,“后果论”的相关问题在此是如何演进的呢?

“后果论”在二十世纪受到的主要批评为:如果人们只是按照“功利最大化”的核心原则去行事,容易导致对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的侵犯。在這一方面,英国哲学家伯纳德·威廉姆斯(Bernard Williams, 1929—2003年)的相关批评最为具体和突出,他认为“后果论”讲求的“功利最大化”侵犯了个人的完整性。在威廉姆斯这里,个人完整性这一概念涉及“维持那些塑造一个人的生活、构成一个人的自我的人格、品格、价值和承诺”[3]。威廉姆斯认为,正是得益于个人的这种完整性,人们才有着一定的道德准则和个人信念,个人的行为和自身才能真正统一。而功利主义的“后果论”则强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行为模式,如果人们自身的道德准则与其不符,会被要求做相应的改变,如此一来“个人的完整性”自然会遭到破坏。面对威廉姆斯的这一指责,功利主义者主要有两种回应:其一,任何一种道德理论都会存在破坏“个人完整性”的问题,这一问题不是功利主义所独有的,是普遍的,然而功利主义者并没能就此给出相应的例证。其二,威廉姆斯所提出的“个人完整性”的概念和理论存在相应的缺陷和问题,不同个体之间的“个人完整性”很可能会互相冲突,单纯追求“个人完整性”很可能会侵犯他人的合法利益。然而,即便威廉姆斯的“个人完整性”理论存在相应的问题,也不影响他对“后果论”的相关批评,功利主义者很难对这一问题进行有力回应。此外,针对“后果论”一直存在的按“功利最大化”原则行事会导致与公认的社会道德规范相冲突的问题,以伦理学家R·B·布兰特为代表的准则功利主义给予了相应回应。准则功利主义者认为可以建立一套理想的行为准则体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还可以解决“后果论”存在的其他问题。然而,准则功利主义者并没能建立一套这样的行为准则体系,自然他们的这一观点也就难以令人信服。况且,真能建立这样一套理想的行为准则体系吗?恐怕很困难。

四、结语

上述内容就是对古典功利主义的“后果论”问题及其在二十世纪的发展演进所作的相应论述。可以说,功利主义的批评者就“后果论”所指出的相关问题在某些方面都戳中了“要害”,边沁、密尔以及二十世纪的功利主义者没能对此作出有力回应。客观来说,功利主义的批评者所持的批评意见有些是“言过其实”的,有的问题确实不是功利主义独有的。包括“后果论”相关问题在内的古典功利主义的这些核心问题在当今看来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且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论争不会就此结束,还会一直持续下去。也正是得益于这些论争,功利主义才得以不断保持生命力,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牛京辉.英国功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功利主义[M].叶建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毛兴贵.伯纳德威廉姆斯对功利主义的批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3):38-45.

(责任编辑:董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