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人的自由发展”思想的逻辑演绎

2022-01-12邝文聪尹立颖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逻辑思想

邝文聪 尹立颖

摘  要:人的自由发展是个体根据自身的特性自由发展全部的才能。因為影响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所以其成为马克思一生苦苦探寻的问题。在扬弃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人学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人的自由发展的人学基础。马克思在深入资本主义社会中,研究发现了偶然性个人的异化状况,深刻揭示了异化劳动的产生根源,并尖锐批判了资本剥削的内在本性。在唯物史观的指引下,马克思逐步形成了一条以“消灭私有制”为根本、以“发展生产力”为前提、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保障的自由发展之路。

关键词:人的自由发展;理论进路;逻辑;思想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1-000-03

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发展是个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特性等情况自由自主地发展个体的脑力和体力等多方面的能力。然而,人的自由发展受到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其中只要一方面有缺陷都会使人的发展受到限制。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中,看到当时的市民社会普遍存在异化而不自由的现实状况,在发现唯物史观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对人的自由发展的科学认识,也逐渐找到了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科学之路。

一、人的自由发展的思想渊源

(一)古典哲学关于人的发展思想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的学说实现了从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变的哥白尼革命,将哲学的焦点从外物的绝对本体转向人本身。他认为人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的双重存在物,可以通过思维及其理性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则认为人的自由发展是绝对精神自我抽象运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绝对精神借助人的主体力量来展现自我运动和自我发展的规律性和目的性,进而展示人的自由发展的基本状态和内在属性。然而,黑格尔颠倒意识和物质之间的关系,将现实的问题转化为精神问题加以研究,因而对人的问题也就陷入幻觉之中。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没有从思辨的世界中寻找人,而是从世俗的世界去探究人,从而开辟一条从天国通往世俗的大道,并认为人的本性在于自然与感性,由于受到外在的感觉欲望而不断向外界追求,最终通过爱和友谊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然而,过于强调道德说教难免使他最终沉沦于抽象人性的世界中。马克思一方面克服了费尔巴哈抽象人性论的思想,继承其唯物主义的人本学;另一方面,又批判了黑格尔唯心辩证的逻辑体系,继承其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并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实践思维去研究人的自由发展问题。

(二)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人的发展思想

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开创者,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年)认为实现人的发展需要社会财富,而实现财富的增值,则需要人的劳动,肯定了劳动作为衡量一切商品的尺度。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承继了这一思想,指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他着力探究劳动和资本、资本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如何促进财富的增值。他将“人”假设为“经济人”,每个人由于自私自利产生货币、交换和分工等范畴,人们在关心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考虑他人的利益,最终促进社会财富达到平衡状态。同亚当斯密一样,古典政治经济学者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也从交换、分工和价值等范畴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然优越性及其制度的天生合理性,甚至认为市场价值和价值规律所引发的两极分化是合理的。他虽然看到各阶级之间的经济对立,但从不关心无产阶级的发展境遇,也不探究劳苦大众的贫困状况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联系,因而就不能正确把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以及“剥削劳动”和“自由劳动”之间的联系。面对古典经济学家的思想困局,马克思将人的发展境遇与资本主义制度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探究价值、劳动和资本等经济范畴,最终发现了不等价交换的“剩余价值规律”,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的重大理论,并指出了私有制和资本对人的发展的制约性。

(三)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

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阶级之间的压迫、阶层之间的分化以及社会之间的不平等,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导致社会两极分化以及各种不公正的现状。法国杰出的思想家圣西门主张建立由实业阶层管理、消灭剥削压迫和取消社会特权的实业制度。他反对社会寄生的现象和游手好闲的行为,认为每个人都应进行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个体的自由发展。法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傅立叶主张建立协作社制度,构建和谐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上,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可以自由地结成劳动集体,自愿参与社会劳动。劳动作为自主、多样和享受的活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成员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活动范围,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威尔士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则主张构建以“劳动公社”为基本单位的理想社会,社会上实行按需分配原则、消灭旧式分工和消除两极分化。他还格外注重教育对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人生下来就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通过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个体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然而,他们的学说是从头脑中萌生的美好蓝图,不主张暴力革命,缺乏现实的可行性。马克思吸收了他们思想的合理成分,将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崇高理想与当下的革命实践紧密结合,逐渐找到了一条科学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之路。

二、“人的自由发展”的理论进路

(一)异化劳动:发现偶然性个人的逻辑起点

在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为了获得生存发展空间,就要在社会为他划定的范围之内努力,或有朝一日能够上升为有产阶级,在此之前不过就是遭剥削、受奴役的农民和工人等职业的偶然性个人。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等一切对他们而言都是偶然性的存在,这种偶然性完全由所在的阶级关系决定。他们普遍忍受恶劣的工作环境,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自然而然成为社会的牺牲品。生产越多,他们就越廉价,也就越贫穷[1]。物的增值和人的贬值成为正向关系,人被社会贬低为廉价商品,因而较少获得自由发展的机会,就连亚当·斯密也承认,单一乏味的工作确实能挫败工人的进取精神,牺牲他们发展体力和智力等方面的能力。人本应该是自由自觉的类存在,通过劳动肯定和发展自己,并从劳动中感受幸福和满足。然而,人降低为一种受拘束和受压迫的动物,每天从事无聊、枯燥的劳动,不是自由地发展自身的智力和体力,而是精神受到摧残、身体受到折磨。劳动本身是目的和享受并在,是主体改造客体并获得内在本质的确证,如今却沦为一种生存手段与被迫劳动。另外,工人生产出大量社会商品,本应获得自由发展的物质前提和丰富生活的外在条件。但是工人在资本家监控下劳动,生产的产品全归资本家所有,获得的工资只是勉强可以养活自己及其后代。资本家占有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后,运用其所攫取的剩余价值加重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使得他们陷入贫困交加的处境。

(二)剩余价值:制约人的自由发展的原始动因

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是以价值量为基础,以实行等价交换为原则。也就是说,在商品交换中不应该出现价值增殖。但从G—W—G’的总公式来看,G’显然比G大,因此产生总公式和价值规律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沿着前人的研究路径,得出其中的增加额发生在G—W这个区间,增殖的秘密在于购买劳动力商品。也就是说,劳动力商品不仅能生产出使用价值,还能生产出增值价值,不仅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出新价值,还能创造出比劳动力本身更大的价值,而超出部分的价值为剩余价值。马克思将产品的价值增值与工人的发展境遇联系起来,最终发现无产阶级普遍异化的根源在于资本家疯狂地追求剩余价值。为了获取剩余价值,资本家需要在市场上找到劳动力商品,并同劳动者缔结相应的契约,即一方出卖劳动力,而另一方结付工资。工资划分为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基本是按天数计算工人的酬劳。那么何为工作日?资本曰:“工作日不过就是一昼夜24小时减去几小时吃饭休息的时间[2]。”资本家尽可能压缩工人的生活必需时间,从而榨取更多剩余价值。资本家为获得剩余价值的最大化,一方面,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勉强能够养活劳动力的生存及其后代的发展;另一方面,有时候工人一天的劳动时间基本接近生命的极限,劳动过后可能需要数日才能恢复。长期劳作下去,工人及其后代的身体质量只会越来越差,自由发展的空间只会越來越小。

(三)资本积累:加剧人畸形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为异化世界中的幕后操纵者,资本不仅使工人受到了异化,也使资本家受到了异化。资本只有不断吸吮活劳动力,生命力才会越来越旺盛。只要哪个资本家不加紧对工人的剥削去实现价值增殖,那么就会被更大的资本家所吞并,最终失去奢侈享受和自由发展的条件。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大工业时代,科技进步不仅没有使工人的生活得以改善,还加重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力作为一种有生命力的特殊商品,存在一定的身体极限和道德会使劳动力配合机器进行不分白昼的轮班劳作。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劳动既不会突破法律界限,也不会违背身体底线。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称之为资本的有机构成[3]。从恒定的资本构成角度来看,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资料就会越来越多,而劳动力需求则越来越少;从另方面考虑,在恒定的单位工作日内,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延长。综上两方面,资本积累必定导致有机构成的比例越来越高。虽然劳动力随着总资本的增加而按照比例增加,但是根据总资本的可变组合,所需的人口就会越来越少,甚至比新增需要就业人口少得多,那么就不可避免造成大量的剩余人口,形成大量的产业后备军。由于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贫苦阶层也就越大,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也是造成人的畸形发展与贫困加剧的重要因素。

三、人的自由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根本出路:消灭私有制

分工起初不过是天然本性和自然需要的分工,比如物质分配和产品交换等。随着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等要素逐渐分散在不同的群体和个体之中,拥有生产资料的主体根据自身需要就会占有社会财富,并以制度化的形式将整个社会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如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受资本强大逻辑的操控,无产者和资产者承受着“资本”的异化和驱使。聪明的资本家为不被更大的资本所吞噬,率先采用先进的科技加大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以保持自身在社会上的竞争力。而无产者没有实现自由发展的外在可能性,只能被迫出卖自身的劳动力以获得生产发展的空间。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视下进行枯燥无聊的劳动,他们的劳动产品全部属于资本家,而获得的工资已经越来越难以养活自己及其后代的发展。私有制使得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处在贫困潦倒的地步,甚至发展到不能养活自己的状况。作为最先进和最具有革命精神的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私有制,建立真实的共同体,才能消除社会的异化状况。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私有制也就终结了[4]。在生产资料归全体人占有的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获得了制度保障,便不再受到外在力量的压迫,因而可以随着自己的兴趣自由劳动,个体的能力、个性和爱好也就得到自由、充分和全面的发展。

(二)重要前提:生产力高度发展

在资本主义时代,生产得到巨大发展,人们可以腾出一部分时间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活动,也就存在一部分人专门从事除了物质生产以外的工作。因而,人的活动区域和发展范围继而延伸,使得人的能力和个性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发展。然而,由于特殊利益之间的联合,产生了特殊利益的“普遍利益”,形成了市民社会和国家机器,进而运用阶级力量在掌握着社会物质资料,将无产阶级排除在阶层之外。对他们而言,生产力的提高不过是缩短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延长更多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物的增殖与资本的扩张。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由于社会物质财富由全体成员共同占有,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也就意味着个体所支配的自由时间增多,每个人可以通过自由时间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和能力。虽然还存在生存性劳动,但这种劳动性质已经转化为自主性活动,是人类生产的第一需要,这些需要表现着人的兴趣和个性。人类不仅享受生存性劳动,还乐意从事高级活动,这种表现为生产知识、创造文化和从事科研等。这些劳动不再具有利益性、等级性和功利性的划分,而是根据不同人的兴趣爱好从事不同行业。自主选择的劳动不断促进智力、体力和脑力等方面的发展,使得个体真正成为自由自觉的人。

(三)基本保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决定,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本质在于激发人的潜力、开发人的能力、塑造人的个性、完善人的本质。马克思在资本社会主义中看到无产阶级儿童从小参与生产劳动,平均一天十几个小时的繁重劳动,使得他们的身心健康遭受巨大耗损和折磨,造成脑力和智力上的片面发展。马克思指出,资产主义社会的教育无非是将人训练成为一个机器,意图最大限度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生产更多社会商品,从而榨取更多剩余价值。与此相反,资产阶级孩子因免于生产劳动而导致片面发展,马克思因而指出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目的是让资产阶级在接受社会教育的同时,还要参与必要的社会生产劳动,保证在身体素质和实践能力上获得一定的发展。而无产阶级在参与一定社会劳动的同时,也要获得一定的社会教育,在劳动中生产,在生产中学习,在学习中劳动,促进个性和能力的自由发展。教育必然是一种解放,本身是一种培养人和发展人的实践活动。通过教育,可以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加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程度,获得自由发展的巨大空间。因而,实现人的自由发展需要建立一种科学的教育制度,实行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改善教育环境,改变社会状况,摆脱阶级压迫,使受教育者在收获崭新知识、积累劳动经验和获得劳动能力的同时更能够张扬自由个性,占有全面本质,实现自由发展。

四、结语

马克思不仅在哲学方面将人的自由发展推进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还善于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将其贯彻到政治经济学中,进而清晰地认识到现实中的人在大工业时代遭遇了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命运,准确把握了物与物背后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并尖锐批判了资本对人的摧残,对其自由发展的压制。因而,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生产关系去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断推动科学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最终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仇启华,解德沅,黄苏.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在当代[J].中国社会科学,1980(2):185-210.

[2]朱子云,朱土兴.效率体现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4):13-22.

[3][德]卡尔·马克思 ,[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边立新.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的真谛[J].科学社会主义,2013(4):35-38.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逻辑思想
逻辑
2021年高考“集合、简易逻辑”经典问题聚焦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从逻辑隐喻看培根《散文集》翻译的隐性逻辑连接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