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浸润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构思与实践

2022-01-12□景

人才资源开发 2021年23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学科

□景 毅

职业生涯规划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居于中心位置,影响生命质量,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仅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政工作贯穿于育人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挖掘梳理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强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和社会责任,使其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一、高校就业指导中课程思政的设计原则

(一)融入民族情感,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智慧

思政融入要立足学科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创设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在“深”字上下功夫,找准切入点,做到民族情感、中国故事、中国智慧和生涯课程深度融合,自然而不显刻意。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从故事中挖掘德育元素。挖掘潜在专业中如专业规章与法治思维关联、专业项目推进过程和物质运动理论关联、专业要领讲解和顺应事物规律关联、专业设备变迁史和事物发展观关联、专业学习难题和事物矛盾观关联、专业能力提高和实践出真知关联等。

(三)充分发挥学科文化的育人功能

构建学科文化对个体的德育涵养机制是课程思政实践成为可能并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基础。学科文化是一门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积累的知识体系(如符号、术语、公理、法律等)、价值体系(如学科体系、伦理规范等)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学科成员自进入本学科学习和研究之日起,学科文化就通过自己严格的训练、引导和熏陶,对该成员的思想教育认识、思维教学方式、价值取向等深层次的素养进行濡染和塑造。事实证明,学科发展得越成熟,学科共同体成员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就会越排斥随意性和偶然性。学科前辈的高贵品质,勇攀高峰的学科偶像,严谨治学的作风,助人为乐的人格作风,也将为学科成员所敬畏。因此,在规范有序的学术培训中,学科成员捍卫真理、尊重师长的品格得以自然而然地养成。

二、课程思政浸润下的职业生涯发展设计策略与方法

(一)进行专业伦理和学习伦理教育,培育工匠精神,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旨在通过学业训练,帮助学生树立钻研奋进的钉子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等工匠精神;警示学生在未来职业中必须不断钉钉子、精益求精;激发钻研奋进、追求卓越,埋下工匠精神的种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职业素养;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要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同时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每一个数据都要真实可靠,从而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学术思想;培养学生团结互助、通力合作的协作精神,促进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学会进步;培养学生能动协作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二)弘扬爱国主义,培养家国情怀,培育国家安全观,履行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

1.满怀爱国热情,勇担民族复兴重任,发扬时代精神,履行时代赋予的使命和担当。在了解中外制造业发展的历程中,融入思政要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立志献身祖国的远大理想,坚定“四个自信”、牢树“四个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远大的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矢志报国的事迹感染学生,以我国高新技术在艰难的国际局势中自主创新、砥砺前行的发展历程激励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很好地促进学生课程学习,更好地践行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通过引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展现国家成就以及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激起学生报国情怀,从而满怀创新精神、钻研精神和奉献精神。从“汉芯”事件(中国芯片发展之殇)到观中国“天眼”,树民族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引导学生拥护国家科学发展战略,满怀爱国热情,勇担民族复兴使命,发扬时代精神。讲授“科技强国”缅怀“微波之父”,激发学生报国热情,坚定学生对我国各项国策方针、科学发展理念的认同,为自己的学习树立起更高的起点和追求;帮助学生树立履行时代使命的责任担当,激起学生报效祖国的理想情怀。从“瓦森纳协定”到“中兴事件”,看中国自主创新之路,坚定学生对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政策的认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3.增强国际视野,树立国家忧患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深刻体会落后就要挨打,从而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充满热情。坚定学生对党的领导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拥护国家科学发展战略,培养国家忧患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

4.激励学生励志、求真、力行,扎实学好专业知识,脚踏实地、志存高远。在讲到求职中的“职业道德”这个知识点时,采用一座桥梁一个故事的方式,讲到中国建桥历史,讲到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桥梁建造师们如何创新和攻关,建造了一座又一座丰碑,将家国情怀、工匠精神、文化自信、社会责任融入其中;介绍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这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的建设背后,倾注与凝聚着无数建设者的心血与奉献,他们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精确工程测量、提高桥面性能、创新桥桩设计,为港珠澳大桥贡献了力量,从而激励学生励志、求真、力行,扎实学好专业知识,脚踏实地、志存高远。

(三)加强安全风险和法律意识,敬畏生命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作为大学生个人,应该做到个人层面的风险识别与安全防护。预防的主旨不是去消除非常可能出现的损害事件,或者事后弥补已经造成的损害,而是专注于消除危害的可能根源、直面风险社会,要加强学生的风险意识与安全观,教育其要树立底线思维。所谓底线思维,是指从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出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事物朝着预期目标发展的一种思维方法。大学生应筑牢底线思维,在生活、工作中严守安全底线,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同时,培养学生遵守标准规范,树立创新、绿色、安全至上、生态和谐的理念,养成安全意识,对生命负责。遵守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操作,严禁超过工艺规程允许范围运行的意识。以人为本的思想之安全意识教育结合2020年国内发生的各类安全生产事件,分析该事故对社会、对公司以及对个人带来的影响和该事故的启示,警钟长鸣,达到安全育人目的。

(四)开展劳动教育,明确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道理,增强劳动光荣、劳动宝贵、尊崇劳动的观念

资金的时间价值的实质和本源是劳动创造的价值,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撸起袖子加油干”,要积极进取,增强热爱劳动、投身劳动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助力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通过课程思政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及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非技术能力,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复杂工程的“经济性评价与选择”的技术能力。加强职业道德与规范修养,培养爱岗敬业、团结合作精神。知识代表着财富,对于未来,谁掌握知识谁就能立足社会。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坚实的基础,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更别谈为建设国家出力了。

(五)深刻理解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开拓创新与积极进取的精神。创新创业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前提,积极投身“双创”是对国家经济建设、对社会发展的有效贡献,有志于担当社会责任的青年一代,应该积极投身“双创”活动中。创新就是突破常规,只有实现了基础知识的储备,才有可能实现创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未来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创新,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要在常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力求实现创新突破。希望每位同学都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有所用、学有所思、学有所值,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力求实现突破常规,寻求创新未来的愿景。

三、结语

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高校绩效考核等评价考核中。课程思政建设需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课程思政教师的育人能力,并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效融合。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大格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学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学科新书导览】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