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以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为视角
2022-01-12杨姗姗
杨姗姗
(广西财经学院 商务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繁荣兴盛是民族地区持久发展的力量之源。充分挖掘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体育,创造性转化发展传统体育资源,持续有效发挥传统体育在脱贫致富中的积极作用,对全面脱贫建设小康社会,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推进体育与扶贫的有效融合,充分发挥传统体育在脱贫攻坚战中的特有优势,实施体育扶贫工程,是民族地区的创新扶贫方式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体育扶贫工作,《国家体育总局“十三五”时期定点扶贫工作方案》《关于体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等都明确提出要将体育扶贫纳入脱贫攻坚,开启了体育扶贫的新时代。民族地区是我国“十三五”脱贫攻坚主战场,是传统体育资源富集区,是乡村振兴的主阵地。深入挖掘民族地区传统体育内在的价值与功能,不仅可助力产业扶贫与健康扶贫,还可充分发挥传统体育在“扶智”“扶志”与“扶器”方面的文化教育作用,增强民族地区民众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激发其发展的内生动力。科学合理的构建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民族地区传统体育精准扶贫的成效进行客观的衡量和评估,是提升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的关键,是充分发挥传统体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的着力点。
一、民族地区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的评价指标选取
传统体育在脱贫攻坚战中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尤其关于精准扶贫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探讨,庄天慧(2012)[1]、陈小丽(2015)[2]、田景鹃(2017)[3]、王志章(2018)[4]分别构建了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县、湖北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整村、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绩效评价指标,具体涉及生产生活条件、扶贫效果、精准实施、经济效益等维度。民族地区传统体育与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具有高度的耦合性,体育精准扶贫在经济扶贫、健康扶贫、文化扶贫层面,都发挥着独特的补位功能与作用[5],但具体功能与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其生存环境中各相关主体对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的支持与参与。
在追求公平和效益双赢的今天,实现企业管理最优化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被逐渐应用到资源管理中,成为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具。传统体育也属于一种资源,对它进行开发与管理,助力于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亦需要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来开展相关分析,探寻传统体育这一特殊资源所涉及各方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学术界也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被引入,用来解决扶贫过程中相关主体对象和内容模糊不清的问题;且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兼顾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差异化诉求,构建扶贫绩效评价体系,可有效保证评价体系的广泛性、代表性和科学性[6]。可见,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引入,将使民族地区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对象和内容变得更为清晰,不仅有助于精准定位传统体育扶贫对象及帮扶主体,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脱贫攻坚的热点问题;更是为探究影响其助力精准扶贫的主要因素,构建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有效的可操作框架。
(一)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的影响因素
对于利益相关者,Freeman将其定义为:“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7]。那么,民族地区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则是指那些能够影响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或者受到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而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的核心要素是“传统体育”和“扶贫”,即各个利益相关者通过影响二者进而影响精准扶贫的绩效,以最终实现通过发展传统体育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文章综合借鉴从不同主体角度探讨扶贫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并结合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的内容导向及最终目标,识别出政府、贫困人口、传承人、企业为民族地区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他们占据最核心的地位,参与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的实施工作,对精准扶贫绩效有着重大的影响,获取最直接的社会、经济、文化利益。
核心利益主体对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的影响体现为:1.政府。以行政权力为依托,通过制定扶贫规划、协调扶贫政策、拟定扶贫规范、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持激励等手段,推动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的有效开展。2.贫困人口。对扶贫政策的认可与响应,不仅提高了其生活水平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还可较好地缓解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中因贫困人口利益诉求不被关注而引发的矛盾与冲突,促进精准扶贫的持续发展。3.传承人。作为传统体育文化的承载者,掌握着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及其制作技能,并能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参与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可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保护传承产生广泛影响和积极作用。4.企业。通过对传统体育的合理开发,使其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促进精准扶贫的有效开展;通过对传统体育的经营管理,扩大市场范围及提高产品知名度,可优化企业发展结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强精准扶贫效果。
(二)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的甄选
通过对民族地区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中利益相关者所产生影响的分析、整合,探明了影响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的主要因素,但这些影响因素仅是不同利益主体立足于自身利益诉求所呈现出来,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与片面性,不可直接作为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的评价指标。为能更好地将主观与客观结合、局部与全局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增强扶贫绩效评价指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文章将系统梳理与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相关的政策文件,优化与完善上述所探讨的扶贫绩效影响因素,最终形成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的甄选评价指标。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6年2月,国务院便出台了《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明确扶贫开发工作的具体评估考核内容。后续国家各行政部门所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政策文件都就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提出了有效意见。地方层面,云南发布的《云南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贵州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广西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扶贫工作的通知》《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等都指明了地方体育精准扶贫方向及具体措施。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增强了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明确了精准扶贫绩效的着力点。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是一项涉及各个方面、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系统工程,需对多种指标的组合筛选来构建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文章在探明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政策文件与民族地区传统体育及扶贫实际发展现状,甄选了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具体包括:贫困人口的行业技能、就业机会的增加、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贫困发生率、传承人的培养管理、体育文化氛围的维护、精准帮扶机制的建立等22项。
二、民族地区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
为能确保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将用隶属度分析法对该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即通过业界各专家学者的评价,以判断各项指标隶属评价体系模糊集合的程度,便于从中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指标。文章通过统计分析,得到22个甄选指标的隶属度(见表1)。
表1 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分析
文章以隶属度=0.50为临界值,评价指标的隶属度≥0.50的得以保留,修改7个隶属度<0.50的评价指标:1.对隶属度 Ri<0.4 的评价指标进行删除,如“贫困人口健康比重 0.313”“体育贫困发生率 0.321”“传统体育传承人社会地位0.275”,这三个指标的隶属度都相对较低,未能获得大多数调查者的认可,其中“贫困人口健康比重”与“贫困人口的身心健康”存在一定的重复性;“体育贫困发生率”未能有统一的计算标准;“传统体育传承人社会地位”与助力精准扶贫所关注的重点有所偏颇,综合考虑,删除这三项指标。2.修改隶属度0.4≤Ri<0.5 的评价指标,如“贫困人口的综合教育 0.417”修改为“贫困人口的素质教育”,现代教育强调的是素质教育,而传统体育作为实现教育扶贫的重要手段,应与现代教育强调的相一致;“体育产业的发展0.401”修改为“体育产业的转型”,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要突出因地制宜,因时、因地形成具体的“体育+”扶贫模式;“精准帮扶机制的建立0.433”“精准管理制度的制定0.451”修改为“精准帮扶的适宜度”“精准管理的明确度”,与2016年国务院出台《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中考核内容的中心思想更为一致。3.增加新的评价指标,“贫困人口的参与度”能够更直观地突出贫困人口参与精准扶贫的程度;“民族自信心的增强”作为民族文化基本构成的传统体育,其丰富的经济文化价值,不仅可有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还可增强地方民众的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实现“扶贫”“扶志”;“精准识别的精准度”与精准扶贫的内涵、国家政策导向相契合。
(二)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的因子分析
评价指标矩阵结构的简化,其内在意义更为鲜明,更利于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文章对上述确定的绩效评价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把原来多个评价指标进行转化,变为少量互不相关且不可观测的随机变量(即公因子),以构建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表2 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的因子分析
如表2所示,通过因子分析后,依据载荷值及其所承载的实际意义,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的22个评价指标被划归为4大类,在相应成分上的载荷值都在0.5以上;且在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中,得到4大公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5.602%,已超过60%,表明指标的相关数据较适合作因子分析,旋转后所提取出的主成分方差较大,重要性显著。文章依据因子分析的数据,现对4大公因子进行阐释与分析:
F1命名为“经济效益”,主要是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即在脱贫、减贫、消除贫困方面的作用。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扶贫工作的通知》指出:发挥体育的综合带动效应……深度融合体育工作与扶贫工作。在政府极力推动下,民族地区不断挖掘传统体育资源优势,构建“体育+”或“+体育”的发展模式,营造精准扶贫、体育助力的良好局面。如,贵州大力推动优秀民族体育项目进入旅游景区,独竹漂、花样陀螺、猴面鼓等成了部分景区独特且热门的旅游表演节目,实现了民族体育与旅游的良性互动,贵州贫困发生率从31.8%下降到5.58%[8]。可见,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的经济效益不仅是对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还对当地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产生影响和作用。为此,文章从就业机会、经济收入、生活条件这些基于贫困人口角度的微观经济效应和体育产业、当地经济发展这些基于政府、企业角度的宏观经济效应,这两方面构建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F2命名为“文化效益”,主要是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所产生的文化效益,即发挥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帮助和指导贫困人口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必扶智”“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9]如,彝族的“老虎护子”,通过对“虎子”的守护、攻击、抢夺等,加速了参与者的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增强了身体素质,还可促使参与者精于思考与谋略,应变技能得以锻炼与提升。可见,传统体育活动的娱乐性、健身性、教育性突出,通过其进行生产、生活技能的传授,将更加直观、易懂,是民众实现教育扶贫——“扶智”的重要手段。同时,应注重于传统体育接续式发展,确保其活态传承发展的持续性,使“扶智”得以不断延续。此外,为能更好应对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技能需求,还应通过专业、系统的文化知识与职业技能的教育、培训,用现代化的知识武装村民,增强其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改善无技能、无特长的现状。为此,文章从素质教育、行业技能这些基于贫困人口角度和培养管理、保护传承、文化氛围维护这些基于传承人角度,两方面构建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的文化效益评价指标。
F3命名为“社会效益”,主要是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即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及所提供的全面保障,从全社会的宏观角度来考察和衡量其效果、利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文化对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性”[10]。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发挥其文化聚力,可有效增强贫困人口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形成民族奋斗意识,激发内生动力。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11]。民族地区传统体育具有文化、经济、健康、教育等多重价值,助力精准扶贫工作落地实施,有助于充分发挥其“扶智”与“扶志”方面的文化和教育价值。参加体育活动能够建立竞争意识、团结意识、协作意识、创新意识,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和生存精神。为此,文章从参与度、精神面貌、身心健康等和民族自信心、民族团结合作、和谐社会等两方面构建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的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F4命名为“环境效益”,主要是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所产生的环境效益,即传统体育资源利用与精准扶贫所产生的有益环境成果,及助推精准扶贫顺利有效开展的保障条件。2014年,国家提出“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作为中国扶贫系统的新工作机制和工作目标[12]。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中也提到减贫的有效性、精确识别的准确性、是否根据当地情况提供精准帮扶等考核内容。作为精准扶贫方式之一的“传统体育+扶贫“新模式,亦应遵循国家所提出的扶贫考核原则与内容,对其扶贫绩效展开评价,扶贫对象的精确识别、贫困地区的精确帮扶、扶贫工作的精确管理等情况,都需运用科学且有效的方法进行考核。不仅如此,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的实施与落实,还需相应的物质资源——以物助人,即“扶器”,通过在贫困地区等建立文化硬件设施,输送文化知识和文化项目,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13]。为此,文章从扶贫政策、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等基于政府角度和基础设施、自然人文环境等基于贫困人口角度,两方面构建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的环境效益评价指标。
三、民族地区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的评价模型构建
通过上述分析得知,民族地区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可分为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四大维度,可见精准扶贫并非仅涉及经济方面。同时,当扶贫中涉及投资者、政府、旅游者及贫困人口等诸多相关利益群体时,还应从利益相关者、竞争力、社会环境、人才培养、生态环境等多角度研究和制定以产业作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平台的措施,即ST-EP模式,该模式特别强调实际成效的获取、发展能力的提升这些关键因素,用以解决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遇到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问题[14]。可见,贫困是一个多维性的概念,扶贫绩效应从多维的角度进行评价。综上,文章构建民族地区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模型(见图1)。
图1 民族地区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模型
如图1所示,民族地区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已构建,为明确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所占的地位,文章将对该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AHP(层次分析),以确定评价维度和评价变量的权重。通过对AHP调查表各指标重要性比较数据的收回与导入,最终获得矩阵数据,而后运用Yaahp10.3软件中的群决策功能,对其所比较的评价维度、评价变量指标数据进行集结,判断矩阵计算方法为幂法,群决策集结方法分别为各专家排序向量加权算术平均,计算出评价维度、评价变量的组合指标(见表3)。
表3 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权重表
从表3排序结果来看,“经济效益”所占权重最大,达0.398,是民族地区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的核心内容,也是影响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高低的最重要因素;“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权重相差不是很大,分别为0.237、0.206,是评价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高低的两大重要因素;而“环境效益”虽占整个评价体系的权重最小,仅为0.159,但却是“文化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益补充,对评价民族地区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高低及其产生的影响意义重大,是整个指标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四、结语
文章针对国家关于体育扶贫工程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以及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创新具体内容与要求,结合民族地区传统体育的特点及助力精准扶贫现状,构建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研究得知:在民族地区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过程中,政府、贫困人口、传承人、企业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因其利益诉求不同,对扶贫绩效所产生的影响及程度各不相同;基于利益相关者影响因素,筛选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中的高频指标,并参考国家及地方有关体育扶贫政策,建立了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评价初级指标,共22项评价指标;在隶属度、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涉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四大维度;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出评价指标最优权重,其中“经济效益”所占权重最大合理。民族地区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的构建,可为该区域客观地衡量和评估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成效提供科学测量标准,不仅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传统体育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优化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路径,提升扶贫绩效;还可为充分挖掘传统体育多元当代价值,促进传统体育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文旅建设,提供有益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