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育人的工程管理专业应用性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2-01-12江苏海洋大学土木与港海工程学院赵晓晴
◇江苏海洋大学土木与港海工程学院 赵晓晴 孙 虹 平 辉
结合江苏海洋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实际,分析了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订多方协同育人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满足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工程管理专业应用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措施与建议。
1 引言
自教育部1998年设立工程管理专业以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约有470余所高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经过20余年的发展,在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已初步成熟。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及“基建狂人”国际地位的确立,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2017年教育部“新工科”建设的推进,也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指导意见。如何培养出能够真正满足社会和行业多元化、各层次需求,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解决较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并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新时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2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江苏海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于2002年设置工程管理专业,每年均以两个班约80个学生的规模招生,生源来自全国,2006年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授予权。学生就业主要以华东地区的江浙沪施工企业、工程咨询机构和监理单位为主。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经过20年的发展与建设,始终坚持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发展定位,已形成符合定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但近几年来与国内高校相比,以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及校企深度融合方面尚有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教育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工程管理专业发展必须结合当前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发展的背景,分析产业人才需求结构,抓住产业发展的方向,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社会经济仍将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建设行业人才需求巨大。同时,由于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各类工程在规模、技术、管理难度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局面,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符合国家建设要求,跟踪行业发展,是工程管理专业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环节的改革与创新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然而,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专业教师仍然秉承着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未认识到建设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不愿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2.2 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专业特色不明显
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是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的重要保证。目前,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仍沿以平台课程的教育模式,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大类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表1所示)。从2018级和2019级的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与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与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脱节。课程设置中缺《工程管理软件应用》和《工程造价管理软件应用》课程,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的设置比较杂而零散,主线不明确,因此培养的人才宽而不专,缺乏特色,也缺乏市场竞争力。各个课程的课时分配不合理,实践学时偏少,如有的选修课64课时,占比过重,课程内容与最新行业发展存在一定滞后。又如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工程招标与投标、建设法规课程之间有部分内容存在重复。由于我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造价工作,少部分同学从事施工现场管理,但造价课程设置明显不足,造价软件几乎不讲,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快速适用工作。
表1 工程管理专业2019级培养方案课程构成及学分分配表
2.3 实习基地形同虚设,实践性环节缺乏保障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目前已有校外实习基地5个,即江苏新时代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连云港市科力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江苏阳光豫信建设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连云港新宏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江苏恒特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从实习基地的分布来看,施工单位偏少,项目管理咨询公司占比较大。我校每年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约240人次,项目管理咨询公司一般做工程监理和造价咨询的业务,每次集中实习容纳不了太多的学生。有时由于工程项目的进展不同,学生进公司做不了什么事情,企业的工程师也不愿意带实习生。由于企业的实习指导老师重视度不足,学生实习走过场的形式普遍存在。再则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督、考评和激励机制,使得校外实习更多的流于形式。
2.4 学生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意识较差
在培养方案中,设立了必修课《大学生创业基础》16课时1学分,《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8课时0.5学分,总体来说学分偏少。素质拓展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要求4学分,根据我校素质拓展学分实施办法,学生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学科竞赛,发表论文与作品,各类考级证书等渠道来获得素质拓展学分。比如,取得发明专利,参与全国“挑战杯”创新创业系列比赛并获得奖项等,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发表过学术论文等,但极少数学生能从以上项目中获得素质拓展学分,大部分学生还是通过考证和其他方式来取得,又如,计算机二级证书,英语四六级证书,BIM培训证书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较差,创新意识淡薄。很少有创新创业的成果,更没有成果转化。
2.5 人才培养模式渠道单一,未建立起多方协同育人机制
目前我校工程管理人才还是靠自身独自培养,缺少企业和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参与。虽然也和相关企业签订了实习协议,建立了实习基地,但大多属于形式上的,缺少深度合作的机制。与区域内大型建筑企业,亦无产学研合作基地,更无协调育人平台,难以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整体体现出合作方式的单一化和形式化的弊端和缺陷,多方协调育人的效果较差。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论证,课程体系的设计等很少有行业、企业专家和外校的教授参与,难以保证专业发展方向和行业人才需求。
3 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设想
3.1 明确育人目标,制订多方协同育人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专业要明确培养“一流人才”和“建设一流学科”为目标,同时把握工程管理行业的发展趋势,明确未来产业需求。
建立专业协同育人模式,既是学校专业建设和企业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反哺高校、助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应尽的社会责任。因此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确立了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为主线,实现培养规格与岗位要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我们不仅在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邀请政府部门、建筑企业、工程咨询公司及同行高校等业内资深专家学者、共同研究修订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的重构中,也要注重汇聚企业资源支持课程体系改革。同时在课程开发和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的过程中,积极引入企业人员,面向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兼顾理论与实践、教研与工作、现实与未来的发展需要,组织教学活动,将工程执业资格认证、新技术应用嵌入课程体系,合理设置课程,优化教学内容。
3.2 构建有专业特色的,满足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要依托我校多学科优势,从发展个性、培养特长、拓宽专业口径,对接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在优化整合原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程设置基础上,充分把握行业科技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新要求,将一批前沿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以构建特色化的课程体系,如将反映专业信息技术应用的BIM项目管理软件,计量计价软件等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切实强化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实现与产业、行业的无缝衔接;又如增加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合同索赔,国际工程招标与投标等、同时增加工程英语、商务英语的选修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又如依托土木学院土木专业优势学科优势,构建“土木工程+造价+BIM信息技术”的复合型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运用能力。
3.3 围绕创新创业要求,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围绕创新创业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如将相关的创新创业理论课和实践课融入专业理论课程中,优化教学方案。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将校企合作的实际案例或教师研究的研究课题纳入创新创业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将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知识联系在一起,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形式,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堂讨论,课后研究,将教学科研,理论实践充分统一,形成合力。加强交互式理论教学,推行情景设计和岗位模拟,改变目前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参与交互。
同时,注重校企合作培养的教学方式改革,比如聘请企业导师入校授课,前往企业实习基地参观学习,举办讲座论坛等。在课堂组织环节中落实案例教学,训练学生推理,评判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完成案例组织,角色扮演和撰写总结等任务。
3.4 建立校企深度融合育人平台,强化实习基地功能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每年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约有250人次,目前已与校外5个单位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其中项目管理咨询公司为4家,建设单位为1家。仅靠这几个实习单位是无法满足实习要求的,还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发其他实习基地。为了缩短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距离,对接地方产业,可联合区域内大中型建筑企业,如特级企业万象建工集团、工程造价咨询公司,房地产开发企业,施工企业,设计院等,以产教融合为推动力,通过建立校企深度融合,搭建更多的实践教学基地。
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依托于实习基地企业的在建的大型工程项目,将课堂延伸到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创建学校和企业的双导师制,实现高校教师和行业人士的联合培养。通过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建设,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协调组织和沟通表达能力。其次,要强化实习过程的监督,建立一系列实习制度,加大对学生实践过程的考核力度,加强指导教师的考核,构建全方位的监督评价体系。
3.5 以科研项目、科技竞赛,学术讲座为载体,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全覆盖、全方位、多样化、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专业要采取多种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创新创业活动。比如在大一大二年级,通过学术报告、专题技术讲座、科技展览,工程调研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大二、大三年级,安排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各类创新竞赛如广联达算量大赛,BIM大赛,施工管理沙盘,及软件应用大赛等,通过课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通过各类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大四年级,鼓励学生进入企业开展真实项目训练,提升专业技能,提高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较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总之要营造一种全员育人,全员有效参与的科技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4 结语
工程管理专业如何培养更多高质量、高素质人才,成为专业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专业必须明确育人目标,构建多方协调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面向行业需求的创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实习基地功能,深化校企合作,才能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和行业需要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