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真实月相 构建宏观认知
——月相变化的成因实验创新及改进
2022-01-12湖北省襄州一中附属学校441104
湖北省襄州一中附属学校(441104) 肖 佳
1 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月相的成因”是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月球这一单元的第3课,对于月相成因的探究是观察月球活动的自然延续。本节课分为3个层次展开:①对月相形成的原因作出合理的假设;②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月相形成的原因;③总结月相变化的原因。
六年级的学生尽管已经具有一定空间想象能力,但是对于宇宙中天体的运动,日、地、月三个星体的相对位置以及它们的运动关系知之甚少。让学生直接理解月相变化的成因问题确实有一定的困难,所以选择合理、恰当的实验器材帮助学生开展本节课的探究活动至关重要。
2 实验教学目标
①知道月相变化是月球在不断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发生的;②能够对月相变化的原因做出合理的假设和猜想,能够用模拟实验探究月相形成的原因;③能正确的观察和记录月相的形状。
3 实验创新要点
3.1 原实验设计
3.1.1 教材编排
本节课教材上展示的实验是用黏土团做一个球(或其他的球)模拟月球,把球的一半涂成白色,表示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球的另一半涂成黑色,表示没有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用灯泡模拟太阳(或在黑板上贴一个纸太阳 );在地上画一个圆圈表示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学生手臂伸直、手持月球,并绕自己慢慢转动,在转动的过程中要保持月球白色的一半始终对着“太阳”,再观察月相的变化。
3.1.2 原实验存在的疑惑
(1)不易操作。学生手持球绕自己转动,不仅要控制自己转动方向和速度,还要让“月球”涂成白色的一面始终对着“太阳”。实验中学生的手、眼、身体必须协调一致进行运动,并且控制转动的角度才能让月球白色的一半保持对着“太阳”的状态,学生操作起来不容易。(2)真实感不强。因实验中学生看到的是“涂白”的部分,而不是阳光照亮的部分,真实感不强,难以理解月相变化形成原因。
3.2 改进后的实验
3.2.1 实验器材及作用
为了解决教学中的困惑,笔者设计制作了“月相成因演示仪”。实验装置由4部分组成:转椅坐人——地球上的人,圆环与圆球——月球及其公转轨道,透明伞——天空,高清聚光手电——太阳。
3.2.2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图1 “月相成因”演示仪
(1)装置的底座是一把可360°旋转的转椅,观察者(即代表地球上的人)的身体固定在转椅上,头部在圆环中间,上部的圆环模拟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不透明圆球模拟的月球不用涂色,呈自然状态,直接固定在轨道一个支杆上,实验时学生只用转动底座,月球就随之转动,并能观察到月相的变化,操作非常简单。(2)高清聚光手电代表太阳,位置固定,高强光照射月球时,可明显看到月球上照亮部分,仿真性极高。透明雨伞模拟天空。学生作为观察者“缩小”在天空下观察月相变化。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明显,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解决了探究实验真实感不强的问题。
4 实验教学过程
4.1 激趣导入 提出问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月球”,根据平时的长期观察,你们发现了月相的变化规律。针对月相变化规律,你能提出哪些科学探究问题?
学生1:月相为什么会这样有规律的变化?
学生2:月相变化是怎么形成的?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是研究月相的形成原因。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4.2 利用已知,大胆猜想
师:请同学们根据已学的知识和经验,猜想一下:月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1: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明亮部分应该是反射的太阳光。
学生2: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刚好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我认为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
4.3 设计模拟实验
师:刚才同学们猜想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阳光照射,二是月球围绕地球转。怎样设计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请各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经过小组讨论,同学们设计的方案大致是这样的:用圆球代表月球,用手电筒或电灯等发光的物体代表太阳,让圆球围绕我们的头公转,看圆球照亮部分是怎么变化的。
这时,笔者出示“月相成因演示仪”:同学们设计的方案刚好可以用这个“月相成因演示仪”做实验进行研究。然后笔者介绍各部分作用和操作方法,让学生实验,并记录观察现象。
5 反思与评价
①仿真性强,学生易理解;②操作简单,现象明显;③一材多用,利用率高;④可拆卸,携带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