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籍华侨华人在中东欧:起源、发展与特点
2022-01-12胡文静张海燕孔寒冰
胡文静 张海燕 孔寒冰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捷克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8)
引言
浙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作为中国著名侨乡之一,濒海的地理优势是浙江籍华侨华人形成的有利条件。截至2020年12月,浙江省有120万归侨侨眷,有205万华侨华人、港澳同胞①浙江省归国华侨联合会网站:“这些侨胞云集杭州,共话和谐侨社建设!”,http://www.zjsql.com.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4&id=45780。浙江人向海外移居的历史久远,学界对此十分关注,现已出版了若干华侨志或华侨史,如《温州华侨史》《文成华侨志》《民国浙江华侨史》《浙江省华侨志》《青田华侨史》等。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移民史和华侨华人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多集中于区域、国别华侨华人史的研究,从“中东欧”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着眼于“浙江—中东欧”的研究成果更是寥寥无几。本文以“浙江”“浙籍”“华侨”“华人”“中东欧”及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等中东欧国家分别组合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对论文检索,没有发现从“浙江视角”来研究“中东欧华侨华人史”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重点研究浙江籍华侨华人在中东欧的起源、发展与特点。
中东欧国家的内涵在不同视角下有不同的解释。从地缘政治角度,中东欧是1989年由原地缘政治上的东欧演变而来的新地缘政治区域,至2006年有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塞尔维亚、黑山、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和北马其顿等13个国家②澎湃:“立陶宛退出中国中东欧17+1合作”,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2813279(2021年5月21日)。但是,国内相关称谓目前并没有修改。。在1945年之前,这些国家属于欧洲国家,依附于不同的大国,无所谓东欧或中东欧之谓。本文为了行文方便,统称为中东欧国家。从“17+1”合作机制的角度,中东欧包括17个国家,即除了前面提到的13国,还要加上从苏联独立而来的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和原属于西欧的希腊。但从实际内涵上看,波罗的海三国是在苏联解体后独立的,与原地缘政治上的东欧没有任何关系,与由东欧演变而来的中东欧联系也不密切①孔寒冰:《中东欧的差异性、复杂性和中国与之合作的“精准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3—4页。,希腊与原来的中东欧更无关系。
因此,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前13个中东欧国家中的浙江籍华侨华人。
一、浙江籍华侨华人在中东欧的缘起
“华侨、华人”这两个概念虽然经常成对出现,但在法律意义上有严格的区别。《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第二条规定:“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根据国务院侨办的界定,“外籍华人是指已加入外国国籍的原中国公民及其外国籍后裔;中国公民的外国籍后裔。”②国务院侨办:《关于界定华侨外籍华人归侨侨眷身份的规定》(国侨发〔2009〕5号)。
浙江人到中东欧始于何时?最早抵达中东欧的浙江人是谁?是到哪个国家?去哪儿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是浙江知名侨乡,有300多年的华侨史③张秀明:《青田人出国的历史与现状初探》,《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8年第3期。。青田华侨遍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等国。现有关青田人最早出国的记载,出自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版的英文《中国年鉴》,“前在十七、十八世纪年间,就有少数国人循陆路经西伯利亚前往欧洲从商,初期前往者以青田籍人为多,贩卖青田石制品。”④华侨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华侨经济年鉴》,台北:侨务委员会,1985年版,第450页。虽无法考证青田人去欧洲的具体年代和姓名,但可以判定,青田产生了浙江较早抵达欧洲的一批华侨华人,且以贩卖青田石为生。清道光晚期及咸丰年间(1842年前后),章旦留庆云到俄国彼得堡、明斯克等城市贩销青田石刻,后转为矿工⑤青田华侨史编纂委员会:《青田华侨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大事记”第2页,第14页。。这是有案可稽的青田赴俄第一人。
关于浙江籍华侨华人在中东欧的缘起,有史料记载的最早出国记录均出自青田,主要有以下两条。第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青田山口林培中偕乡人越西伯利亚到莫斯科,旋又南下至波兰、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1917年到丹麦⑥青田华侨史编纂委员会:《青田华侨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大事记”第2页,第14页。。1906年左右,青田山口林培中和同乡穿越西伯利亚走陆路先到俄罗斯,后途经中东欧国家波兰,但是具体哪一年抵达波兰,停留了多久等信息暂时无从考证。第二,宣统元年(1909年),青田油竹下村朱耀奎(1889年生人)抵达南斯拉夫⑦青田华侨史编纂委员会:《青田华侨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大事记”第2页,第14页。。这条记录简短却弥足珍贵,是目前发现唯一一条并非转道或途经,而是以中东欧南斯拉夫为明确目的地的出国记录。
浙江人第一次大规模进入欧洲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有关。在“一战”期间,英、法、俄等国为了弥补战争所造成的劳动力匮乏,在中国招募大批赴欧华工,应募华工达30万⑧李明欢:《欧洲华侨华人史》,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00页。。民国六年(1917年),英、法等国通过北洋政府在青田县招募劳工2 000人赴欧洲,参加“一战”战地服务。战后,绝大多数人定居不归,有1 000多人定居法国,其余散居中欧、西欧各国⑨《浙江省华侨志》编纂委员会:《浙江省华侨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1页。。大部分幸存的青田华工选择留在欧洲,部分因为地区动乱、经商等种种机缘辗转欧洲各国而来到中东欧,成为浙江人在中东欧发展的基础。
二、浙江籍华侨华人在中东欧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一)1949年以前是第一个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欧洲华侨群体已初具规模,但中东欧的华侨华人数量不多。长期以来一直有中国人经由西伯利亚进入欧洲,但是,战前除捷克斯洛伐克之外的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都较低。因此,千里迢迢背井离乡寻求致富之路的中国人有的谋生于俄国,有的取道中东欧前往西欧,很少有人以中东欧为目的地。也有部分中国人到达西欧之后辗转留居中东欧,但记录在案者寥寥。
中国早期华侨华人史研究专家、浙江永康人陈里特(1908—1996)于1927年冬走陆路赴法留学,之后考察了苏联、波兰、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多国。1933年回国后,陈里特深感研究旅欧华侨资料的匮乏,于是利用多年实地调查搜集的第一手素材,潜心研究欧洲华侨问题,他同年发表的著作《欧洲华侨生活》是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早期欧洲华侨史的重要参考文献①王敏君:《论陈里特的移民研究》,温州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第1页。。表1是陈里特1930年前后在欧洲调查所得部分中东欧国家华侨的人口数据,尽管没有具体到来自中国哪个省份,然而,为估算建国之前浙江华侨在中东欧的人数提供了重要参照。
表1 20世纪初期中东欧华侨人口统计
在欧洲的这些华侨华人中,浙江青田人占据了主导地位。青田县位于浙江东南部,瓯江中上游,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②吴晶:《侨行天下——青田华侨文化研究》,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49页。。由于耕地少,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青田人迫于生计纷纷出国谋生,形成了独特的华侨群体。现如今,曾经贫穷落后的青田县逐渐演变成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青田华侨华人在各大洲的分布中密度最高的是欧洲,这也是该地区移民流向不同于中国其他省份的重要之处。青田华侨在欧洲华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青田县侨情调查统计,1911—1949年,欧洲华侨华人约为5.1万人,其中青田华侨约1.7万人(另有2万多、2万至3万等说法)。另外,青田华侨在中东欧国家有明确记载的数据是:波兰94人,捷克斯洛伐克56人,匈牙利54人,南斯拉夫50人,保加利亚44人,罗马尼亚38人③青田华侨史编纂委员会:《青田华侨史》,第28页。。早在1932年,著名记者邹韬奋游历欧洲时估计,旅居海外的青田华侨达三四万之多④《浙江省华侨志》编纂委员会:《浙江省华侨志》,第71页。。这一时期,旅欧青田华侨大都从小商小贩做起,足迹遍布欧洲各国,如挪威、瑞典、丹麦、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等资本和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部分人由流动小贩转变成坐商,开设批发店或工厂⑤张群:《民国时期旅欧青田华侨生存状况研究》,浙江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第25页。。
浙江人为什么要出国?为什么要到欧洲?当时,中国积贫积弱,加上连年的天灾人祸,还有不间断的战争,使浙江人民的生存状况严重恶化。迫于生计,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到海外寻求更好的生存机会。早期的青田县传播着县人在欧洲贩卖青田石发财致富的神话,青田及邻县乡人由此冒险前往欧洲从商。其实早期更多的浙江人选择去邻近的日本谋生,然而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排华政策迫使大量浙江人另谋出路,转道赴欧,最终使得欧洲成为浙江人的聚集地。
关于出国路线,浙江人早期赴欧主要有水陆两种方式。一是走陆路,从东北边陲内蒙古满洲里出境,经西伯利亚到莫斯科,然后转赴欧洲各国。19世纪中,从莫斯科至车里雅宾斯克的铁路才开通,1916年全线建成通车,从哈尔滨到莫斯科坐火车需10天10夜。二是走海路,从上海坐船到欧洲。苏伊士运河开通前,由上海十六铺上船,经香港、新加坡,过马六甲海峡,绕道非洲好望角,北上直布罗陀海峡入地中海抵达欧洲,用时两个多月。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过运河入地中海至法国或意大利,航程大大缩短,只需20多天,于是浙江人去欧洲渐多①青田华侨史编纂委员会:《青田华侨史》,第9页,第19页。。
在“一战”前,除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其他的中东欧国家还没有建立。因此,“华工群体”也没有形成。
20世纪30年代,已有少数浙江人旅居中东欧国家,而且几乎都以小商小贩为主。当时居住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浙江青田华侨有100多人,除叶兆言和叶遇春两人开商店以外,其余人以做小贩为生②徐鹤森:《民国浙江华侨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6页。。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股票崩盘,这场始于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全球,欧洲各国经济一片萧条。在经济危机背景下,欧洲各国为了缓解本国的就业压力,排外之风渐盛,纷纷开始限制、取缔外国劳工。以捷克斯洛伐克为例,从30年代开始,捷政府严格限制外国人在本国经商,特别是小商小贩。他们一旦被发现,多被拘禁或驱逐出境。经中国驻捷克公使馆与捷政府交涉后,捷政府规定,华侨须办理营业执照后方可在捷经商,前提还需拿到本人祖籍地政府出具的品行证明书,以证明其品行和经商能力③张群:《民国时期旅欧青田华侨生存状况研究》,第30页。。为此,1935—1936年间,青田章旦乡叶兆荣、阜山乡周志明、五外乡郑静佩、洪山乡朱志忠、港头乡胡锵琳等多名青田华侨通过驻捷克公使馆向青田政府请求出具品行和经商能力证明书④《1935—1936年旅居捷克华侨申请品行及经商能力证明事》,载青田县档案局,浙江大学历史文献与民俗研究中心:《青田华侨档案汇编》(民国)第一辑,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21—176页。。这在《青田华侨史》大事记上也有记载:民国24年(1935年)11月20日,旅捷华侨叶兆荣(原籍青田章旦)呈文青田县政府,要求办理品行证明书,县长郑迈给予办理⑤青田华侨史编纂委员会:《青田华侨史》,“大事记”第5页。。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爆发,欧洲各国无不历经浩劫,欧洲华侨华人也经受了深重灾难,生命和财产安全都遭受了严重威胁。欧洲社会动荡不安,大批华侨华人纷纷回国。部分华侨在战争中颠沛流离,谋生困难,“二战”结束后纷纷请求遣送回国。1945—1948年,土耳其、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国的难侨被陆续遣送回国,因此,留居中东欧的浙江华侨数量大为减少⑥张群:《民国时期旅欧青田华侨生存状况研究》,第36页。。继续留在欧洲的浙江人处境艰难。由于德国形势紧张,旅德浙江华侨纷纷辗转其他国家,有些逃到中东欧,如捷克斯洛伐克。然而,浙江人移居欧洲的历史进程并未就此断裂,1949年前赴欧的传统以及战后留在中东欧的青田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及改革开放后浙江人大规模赴欧奠定了基础。浙江人基于之前留下的人际网络,以亲带亲、故帮故的方式不断奔赴欧洲,大大减少了出国的盲目性和冒险性,也形成了今天青田人高度集中在欧洲的分布格局。
1949年之前浙江籍华侨华人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第一,大部分人保留中国国籍,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二战”之前,浙江人移居海外大多是受生活所迫,想的是赚钱之后衣锦还乡,在侨居国只是临时居留而非永久定居,因此侨居人数也很不稳定,较难统计。第二,以男性青壮年为主。民国时期的浙江籍华侨群体几乎全为男性,以青壮年为主,由于考虑赚钱之后荣归故里,没有携带妻儿。第三,总体来说文化程度较低,多数是半文盲或文盲。欧洲的青田华侨只有12.4%的人读过小学,23.6%的人读过私塾,而59.6%的人都是文盲⑦青田华侨史编纂委员会:《青田华侨史》,第9页,第19页。。低学历者和文盲占据了浙江华侨的绝大部分。第四,多数从事较低层次的工作,经济状况较差。浙江籍华侨的经济基础不好,缺乏资金,加之没有文化,在侨居国只能出卖劳力,如苦工、行商等。第五,多是无组织、无团体的。这不仅受地方观念、文化传统影响,还与工作性质有关。浙江籍华侨大多从事小商小贩,足迹遍布欧洲各国,居无定所,分布离散,相对来说不易组织社团。
(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78年改革开放是第二个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逃往台湾的国民党党政军人员、上层文化界和工商界人士中,浙籍人士约19万。港、台两地的浙籍人士及其后裔一部分人先后转徙欧、美等地成为华侨,这是浙籍移民海外的主要源流之一①《浙江省华侨志》编纂委员会:《浙江省华侨志》,第4页,第317页,第160页,第317页、第4页。。
另一方面,1949年后,大陆的中国人出国很难。首先是国际环境不利。欧洲许多国家经过战争和炮火的冲击,满目疮痍,百业待兴。西方国家很多歧视甚至敌视新中国,对中国人入境严加限制。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很快与东欧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但受中苏关系影响起伏比较大,东欧并非国人出国首选目的地。其次是我国出于多方面考虑对公民出境严加控制。20世纪50年代,数百人申请出国,获准几十人,仅一成左右。60年代初适当放宽,出国人数稍有增多,但后半期由于“文化大革命”出入境审批层层把关,多加限制,能成功出国者寥寥无几。改革开放前,出入境管理部门控制较严,出国审批手续十分严格②《浙江省华侨志》编纂委员会:《浙江省华侨志》,第4页,第317页,第160页,第317页、第4页。。因此,1949—1978年,浙江的出国人数较少。在这一时期,青田人被批获准出国的不到2 000人③《青田华侨史》编纂委员会:《青田华侨史》,第98页。,而温州人从大陆出国的仅有数千人④夏凤珍:《互动视野下的海外新移民研究:以浙江侨乡发展为例》,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34页。。
1949—1978年的浙江籍华侨华人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出国人数较少。由于前文提到的种种原因,中国人出国很难。第二,进入东欧的中国人人数较少。华侨小商贩的经营基础是私有制。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中东欧各国接连开展了大规模国有化运动,摧毁了私有经济的基础,紧接着开始了大规模的清洗运动,中东欧各国的华侨小商贩于是被排除于主流经济之外,如此环境使原本就为数不多的浙江籍华侨萌生去意,有的回归故土,有的转道他国。由于客观环境不利于外国侨民的经济发展,这一时期基本没有来自中国的新移民进入中东欧国家⑤李明欢:《欧洲华侨华人史》,第322页,第481页。。第三,多数华侨转变成了外籍华人。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政府宣布不承认双重国籍,并鼓励华侨根据自愿原则加入居住国国籍⑥《浙江省华侨志》编纂委员会:《浙江省华侨志》,第4页,第317页,第160页,第317页、第4页。。一些国家也陆续废除排华法案并取消对华人移民的限制,华侨的社会地位和处境有了较大改善。因此,大批华侨取得了所在国的国籍。
(三)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第三阶段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浙江省简化了出国审批手续,放宽了出境控制,浙江人出国迎来了新高潮。大约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从青田、温州侨乡申请及获准出国的人数就开始明显上升。温州的文成县从1960年到1969年,年均出国人数仅为8.2人。从1970年至1979年,同一数字增加到59.6人。从1980年至1985年的6年间,又飙升到年均近500人。青田县1979—1986年,批准出国领取护照共10 948人,若将当地80年代的年均出国人数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猛增了近百倍(详见表2)⑦李明欢:《欧洲华侨华人史》,第322页,第481页。。另外,绍兴市1984—1990年7年间,单是市区被批准出境定居就达556人,年出境人数达79人之多;舟山市1991年批准出国定居129人,其中到国外定居的50人,批准出境探亲514人⑧《浙江省华侨志》编纂委员会:《浙江省华侨志》,第4页,第317页,第160页,第317页、第4页。。
表2 浙江文成、青田出国人数统计(1949—1985年)
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浙江籍华侨华人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移出地和侨居国既广泛又集中。改革开放后,浙江侨乡人率先走向世界。浙南地区的华侨华人达50多万人,占全省新华侨华人总数的80%以上。浙籍新华侨华人的分布十分集中,欧洲约50万人,约占80%以上,主要集中在法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第二,改革开放后移居到欧洲各国创业的新移民形成海外浙商主体,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经营领域逐步扩展。20世纪90年代前,浙江籍华侨华人主要从事餐饮、服装制造等产业,由于传统的经营模式,发展规模普遍较小。
(四)苏东剧变之后是第四个阶段,也是浙江华侨华人大规模进入中东欧的新时期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地区进入了解体动荡时期,即苏东剧变。原来的社会主义阵营发生突变,走上了私有制与市场经济道路。长期的计划经济背景下,这些国家大多走重工业化道路,不注重生产日用品及民用消费品,因此,改革初期原有较为薄弱的轻工业体系难以满足人民迫切增长的物质需求,从而形成了庞大的日用品市场。于是,具有强烈经济意识的浙江人敏锐地发现商机,将目光转向中东欧。其中青田的新移民凭借着原有同乡、亲戚在西欧多年的资源积累,利用信息优势,率先使中东欧成为青田籍华侨华人新的创业基地。
浙江人开拓中东欧市场的首选地是匈牙利,这与该国的入境政策直接有关。1988年12月,中国与匈牙利两国签订了“中匈互免签证协议”①法律图书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互免签证的协定”,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76830。匈牙利成为第一个对中国实施免签证的欧洲国家,华商大批涌入,随即带动了规模空前的赴匈移民潮。1991年底,匈牙利华商达到高峰,据估计足有4、5万人②吴晶:《侨行天下——青田华侨文化研究》,第97页。。匈牙利缺乏日用必需品,加上游客资源丰富,小商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浙江人初期艰苦创业,由练摊起步,布达佩斯的多瑙河岸边地摊林立,销售日用百货等小商品。初期华商抓住了创业机会,利用中国商品的低廉价格满足了中低收入顾客的物质需求,赚取了丰厚利润,当时“练摊”的平均利润高达200%以上③李明欢:《欧洲华侨华人史》,第504页。。在1990—1992年期间的黄金时期,部分浙江青田人在匈牙利迅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但是,由于中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使得市场达到饱和,1992年底,匈牙利政府取消了免签证优惠,开始驱逐非法居留的在匈中国人。这导致在匈浙江华侨大量减少。
1989年匈牙利移民潮出现之前,较早到匈闯荡的中国人约有200人④刘作奎:《中东欧国家华侨华人发展报告(201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504页,第511页,第10—11页。。据匈牙利警方记录在案的资料,1989年至1990年间,平均每月接到中国人的居留申请3 000件,1990年全年入境的中国人将近1.2万,1991年又猛增到27 330人,是前一年的两倍以上,移民匈牙利的热潮达到了顶峰时期。从1989年到1992年初,短短的两三年内多瑙河畔就聚集起至少3万中国人。
由于匈牙利政策的变化,浙江青田人又涌入邻近的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保加利亚等国。当时,罗马尼亚驻匈牙利大使馆开放赴罗马尼亚签证,只要随护照交15美元即可得到30天的罗马尼亚签证,捷克斯洛伐克能以35—50美元的价格代办签证。因此,约2万华人分流到了匈牙利南北两个邻国——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这次分流使20世纪90年代初出国前往中东欧地区的华侨华人基本沿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一线布局。后来,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的“红龙市场”、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四虎市场”、捷克布拉格的“四区市场”、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的“三八市场”成为当时华人的聚集地,逐渐形成规模,影响力日益增强。
1999年科索沃战争后,浙江青田商人又把目光投向了南斯拉夫地区。因长期遭受国际制裁和北约轰炸的影响,南斯拉夫战后经济状况恶化,物资严重匮乏,客观上为中国商人及商品的进入提供了机遇。据统计,在1999年北约空袭之前,该地区只有1 000多名中国商人,但是战后根据南斯拉夫移民局统计,一度有7 000—10 000名中国人在此经商,其中主要来自青田。贝尔格莱德华商300多人,青田人占了80%。主要从事贸易业和零售业,多以批发皮包、服装、玩具和鞋类为主,个别经营中国餐厅①吴晶:《侨行天下——青田华侨文化研究》,第97—98页。。
另一方面,富有经商头脑的温州人纷纷从西欧、西南欧移居中东欧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温州人移居西欧及西南欧的人数众多,在西欧各国大中城市乃至小城镇都开了中餐馆,由于竞争激烈,生存与发展困难,因此,温州人开始移居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等国。温州人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开设的贸易公司就有300余家,多数经营温州服装、皮革、工艺品及各类日用品。据温州市有关部门统计,1995年温州各类产品销售世界75个国家,其中出口东欧国家的占出口额的24.9%②章志诚:《温州华侨史》,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这一时期,由于中国采取了宽松的移民政策,浙江人掀起了新一波的移民浪潮。1997年1月,浙江省公安厅开始实施《公民因私出国出境审批新办法》,简化了手续,缩短了审批时限。据1998年12月统计,温州市移民海外的达30多万人,其中90%左右移民欧洲各国③章志诚:《新世纪初欧洲华侨华人面临的新问题及其对策》,《八桂侨刊》2008年第1期。。2000年初,浙江省出入境管理部门陆续推出10项新举措,继续简化管理审批制度,使出入境手续更为方便④《浙江省华侨志》编纂委员会:《浙江省华侨志》,第317页。。1986—2008年,据不完全统计,共计290 649名青田人被批获准出国,年均13 211人,其中前往中东欧的人数分布详见表3⑤《青田华侨史》编纂委员会:《青田华侨史》,第94页。。随着浙江籍华侨数量的日益壮大,为了保护华侨的合法权益,发挥华侨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浙江省华侨权益保护条例》于2018年12月1日开始施行。
表3 青田县公安局公民因私出国到中东欧批准人数统计表(1986—2000年)
20世纪初,在中东欧就开始有浙江人侨居,但成立社团的时间很晚。20世纪30年代,浙江旅欧华侨开始组织爱国侨团,支持祖国抗战。1938年秋,波兰华侨成立抗日救国联合会,浙江人积极参与其中,这是浙江人在中东欧成立的较早社团⑥郭剑波:《浙江籍华侨华人社团概论》,《八桂侨刊》2002年第4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东欧华侨华人数量的增多,新社团才逐渐增加,过去一直没有华侨华人社团的中东欧国家也开始成立自己的侨团。浙江人参与组建的侨团较早的有旅匈华人联合总会(1992年),欧洲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1992年),旅罗浙江青田同乡联谊会(1994年),罗马尼亚华商联合总会(1994年),匈牙利华人妇女联合总会(1995年),旅保华人青田同乡联谊会(1995年),罗马尼亚浙江青田同乡会(1995年),匈牙利浙江华人商业总会(1998年),捷克青田同乡会(1999年)等⑦章志诚:《温州华侨史》,第164页。。
如表4数据显示,中东欧华侨华人在浙江省内分布上显示出高度的集中性,下辖11个地级行政区(其中杭州、宁波为副省级城市)中,来自丽水的最多,占浙江籍华侨华人总数的78.69%,温州的占14.64%。如果将丽水、温州两地相加,则占全浙江的93.33%,来自金华、台州、宁波、杭州、绍兴、衢州、湖州、舟山、嘉兴9个不同的地级行政区籍的华侨华人仅占浙江总数的6.67%。
表4 中东欧华侨华人浙江各地区分布情况
另外,通过中东欧13国横向对比发现,浙江籍华侨华人人数最多的7个国家依次是罗马尼亚、匈牙利、塞尔维亚、捷克、波兰、保加利亚、斯洛伐克,人数在2 000人以上,其中前4国人数在4 000人以上,其余人数在1 000人以内①该数据来源于浙江省归国华侨联合会2020年8月调研数据,由华侨华人自主填报。。依据现有华侨华人的统计资料,中东欧地区浙江籍华侨华人人数并没有准确统计数据,因此,浙江籍华侨华人在中东欧地区华侨华人中的比例只能大体估算。
现当代时期,浙江人向海外迁移的人数呈井喷式增长,海外分布区域愈加广泛,移民方式更加多样,与此相伴的是这一时期的浙江籍华侨华人出现了许多新特点。第一,性别比例趋于合理。随着女性在出国人员的比例中不断提高,华侨华人的人口结构趋于合理。第二,文化素质逐步提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的推行,国人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华侨华人的文化素质也相应得到提升。第三,从事的行业趋于多样。贸易业是中东欧浙籍华侨华人的支柱产业,后来慢慢扩展到餐饮、旅游、服装、中医药、物流等,实现了产业的多元化。第四,随着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华侨华人活动趋向集中,即云集“中国城”或“唐人街”,建立工商结合的综合型的经营网络②章志诚:《战后欧洲华侨、华人经济变化初探》,《浙江学刊》1989年第5期。。例如前文提到的中东欧各大商品市场。第五,社团逐渐增多。随着中东欧华侨华人数量的增多,各地区、各行业纷纷成立各种类型的社团组织,而且社团在侨居国以及在侨居国与祖籍地之间发挥着独特且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是国内侨务工作的重要资源。第六,代际认同发生深刻变化③欧东:《汇侨为桥:转型中的中东欧华侨华人》,《世界知识》2018年第15期。。老一辈仍对中国有较强的认同感,新生代则更积极地融入当地社会,产生认同差异和认同断层问题,这也是未来中东欧华侨华人面临的重大挑战。
结语
浙江已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合作发展中的排头兵。纵观上百年来浙江籍华侨华人在中东欧艰难谋生的历史,可以看出,这也是华侨华人在异国他乡勇于拼搏、把握机遇、勤劳致富的奋斗史。中东欧华侨华人的奋斗经历和创业精神,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相契合。多年来,广大浙江籍华侨华人关心、反哺家乡,积极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浙江联系世界的重要纽带。同时,广大华侨华人积极融入其侨居国,在中国对外公共交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践,以及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不断深入,包括中东欧在内的所有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宝贵财富。认真研究中东欧浙江籍华侨华人史,有助于充分发挥浙江籍华侨华人在中东欧的优势资源,更好推动浙江—中东欧合作,服务浙江“重要窗口”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