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踏车运动联合弹力带抗阻运动对Ⅲ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的影响

2022-01-12李红云孙晓宇唐苗苗赵园园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弹力步行心肌

李红云,孙晓宇,唐苗苗,赵园园,沈 剑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潴留。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人逐年增加,特别是发病年龄从原来的中老年逐渐向年轻化方向发展,对当代人的健康发展提出越来越大的挑战[1-2]。大部分的心力衰竭都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慢性疾病,临床上以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最多见[3-4]。目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治疗手段为药物治疗,但仍未达到理想效果。随着治疗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慢性心力衰竭后期运用运动康复等治疗更有利于心功能改善。但实际诊疗工作中发现,虽然许多专家会建议心力衰竭病人进行运动去改善心功能,在实际操作中许多病人对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有质疑[5-7]。本研究取2018-2019年我院诊治的Ⅲ级心力衰竭病人80例进行分组对比研究,观察2组病人治疗1个月后的6 min步行距离、心脏超声射血分数(EF)及血浆氨基端前B型钠尿肽(NT-proBNP)水平,评价心功能水平,以期为更好治疗心力衰竭提供一些参考。现作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Ⅲ级心力衰竭病人8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2组,各40例。纳入标准:与《中国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8](2014年)诊断标准相符;通过心电图、X线胸片、心脏彩超EF值及血浆NT-proBNP水平检测等确诊;临床表现: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水肿等症状;无其他运动习惯;各资料数据齐全;依从性好。排除标准:不能耐受运动者;中途退出护理者;资料不完全者。观察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52~83岁;合并高血压12例,合并糖尿病11例,合并慢性肾病8例;体质量指数(BMI)(24.5±2.1)kg/m2;病程5个月至6年。对照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50~83岁;合并高血压10例,合并糖尿病9例,合并慢性肾病7例;BMI(24.6±1.8)kg/m2;病程3个月至7年。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组性别、年龄、BMI、病程、合并症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用常规药物进行纠正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踏车运动及弹力带抗阻运动对心力衰竭进行治疗:病人必须在医生的指导建议下进行踏车运动和弹力带抗阻运动,踏车运动每次时间是20~30 min,一周3次。弹力带抗阻运动每周1次,基本流程为热身5 min+弹力带抗阻训练15 min。弹力带抗阻训练主要以弹力带操为基础,共3组,以每组8~20次来训练,组间间隔30 s,着重训练病人的上肢、下肢、核心肌肉。2组均进行1个月对比研究,注意以上操作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医生在训练前要告知病人训练注意事项,不舒服及时提出,过度运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病人的疲劳程度,有不良反应如胸痛、心悸、恶心大汗等及时调整或终止训练。

1.3 观察指标 (1)NT-proBNP 水平:收集2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晨起空腹静脉血,利用免疫荧光层析法[9]测定。(2)6 min步行试验:病人在50 m的直线距离尽力行走,记录病人6 min步行距离,分别记录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步行距离值。(3)心脏超声EF值检测:在二维超声心动图的指导下,选择胸骨旁左心长轴切面,使二尖瓣前叶与声束垂直,其取样线通过二尖瓣瓣尖水平,测量左心室的收缩末径和舒张末径,计算出左心室的射血分数。分别记录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心脏超声EF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干预前后6 min步行试验情况比较 干预前,2组6 min步行试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均较干预前上升(P<0.01),并且观察组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 (P<0.05)(见表2)。

表2 2组6min步行试验比较

2.2 2组干预前后心脏超声EF值及NT-proBNP水平比较 干预前,2组心脏超声EF值及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心脏超声EF值均上升,NT-proBNP水平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心脏超声EF值上升幅度及NT-proBNP水平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 (P<0.05和P<0.01)(见表3)。

表3 2组心脏超声EF值及NT-proBNP水平比较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作为一种进展性的疾病,病人需要长期药物治疗维持,生存质量受到严重影响[10-12],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运动康复使得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病死率下降,同时反复住院次数减少,可提高病人运动耐力,减少医疗成本[13]。2013 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心力衰竭管理指南及2018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都把运动康复列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一级A 类推荐[14]。但现在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还未普及,受安全性、操作性、生活习惯等的影响,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运动康复比例不高,这需要不断完善实践和进行科普。

弹力带是一种常见的锻炼器材,使用简单,且相对于其他运动器材来说更便宜;另一方面弹力带抗阻运动运动幅度小,并且可以让病人借助家里的桌椅凳等进行训练,节省训练活动空间。弹力带抗阻运动能适应躯体大部分部位的肌肉训练,同时根据病人情况提供不同的阻力,可增加心肌灌注,改善心肌缺血,增加肌肉质量,提高运动能力,也可减少过重训练可能出现的受伤等危险[15-16]。而踏车运动作为一项有氧运动,长期训练可以增加心力衰竭病人的心肌力量,特别是会提高病人的心肌收缩能力,降低心肌的耗氧量,提高氧利用率,促进血液循环。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对病人进行运动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用常规药物进行纠正心力衰竭治疗的疗效,同时提高运动的趣味性和依从性[17-19]。

本研究显示,干预后2组6 min步行试验指标都上升,且观察组在进行踏车运动联合弹力抗阻运动后,6 min步行试验值上升幅度高于只进行药物治疗的对照组;2组心脏超声EF值都显著上升,NT-proBNP水平都显著下降,同时发现,观察组心脏超声EF值上升幅度及NT-proBNP水平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提示踏车运动联合弹力带抗阻运动比单纯用常规药物进行纠正心力衰竭更有利于增加心肌灌注,改善心肌缺血,提高心肌的收缩能力,增加肌肉质量,提高运动能力,适合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长期训练管理和康复。

综上所述,踏车运动联合弹力带抗阻训练可以明显改善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改善心肌缺血,提高心肌的收缩能力,提高运动耐力,是一种有利于心力衰竭病人康复的有效手段,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弹力步行心肌
巧用弹力带防治颈肩痛
步行回家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伴有心肌MRI延迟强化的应激性心肌病1例
从步行到奔跑
干细胞心肌修复的研究进展
复合心肌补片对小鼠梗死心肌的修复效果观察
心肌致密化不全合并血管发育畸形两例
弹力球
以前的交通工具和未来的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