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肺栓塞患者应用双源256排CT诊断的准确性及临床价值

2022-01-12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2期
关键词:双源肺栓塞胸痛

刘 天

(黑龙江省农垦牡丹江管理局中心医院影像中心 黑龙江 鸡西 158300)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物质条件与生活条件发生了改变,使得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不断提升。肺栓塞属于我国老年患者群体内的代表性疾病,也是导致内科住院患者出现死亡的重要诱导因素[1]。急性肺栓塞患者,早期症状并不典型,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误诊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疗效,对患者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2]。为实现急性肺栓塞患者早期诊断水平的提升,选择本院特定范围内的一定数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寻双源CT诊断就肺栓塞监控的预防,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急性肺栓塞患者42例,疑似肺栓塞患者25例,肺栓塞高危患者17例,年龄43~82岁,平均(56.79±4.69)岁。本文从患者的致病因素分析,心脏功能不全10例、盆腔手术2例、外科创伤1例、腹腔手术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3例、其他原因致病6例。在参与本文研究前,患者均可见明显的心动过速、晕厥、血压下降与呼吸困难、咯血与胸痛等。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扫描设备:Siemens Sonmatom Definition Flash双源CT扫描仪。(2)先行CT平扫,A球管扫描视野(FOV):50 cm×50 cm,B球管FOV:33 cm×33 cm。(3)平扫完成后,行增强双能量扫描:①参数设置:A、B球管参考管电压为140 kV与80 kV,管电流为76/179 mAs,融合系数0.6,球管旋转时间0.28 s,层厚5.00 mm,螺距0.55 mm,准直器128 mm×0.6 mm;②注射对比剂: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海醇,速率3.5~4.0 mL/s,浓度350 mL/mL,剂量40~50 mL,注射完成后,以相同速率注射生理盐水30 mL,减少上腔静脉内对比剂残留;③感兴趣区域设置与扫描方式:延迟时间采用人工智能触发扫描系统确定,感兴趣区域(ROI)为肺动脉主干分叉层面肺动脉干,触发阈值为80 HU,当ROI的CT值达阈值后智能触发并延迟7 s后自动扫描,扫描范围为从肺尖到肺底,方向为从脚到头。图像重组:检查结束后自动生成3组数据,分别为Sn140 kV、80 kV、级融合系数为0.6的平均加权120 kV图像,将原始数据重组为层厚0.75 mm、层间距0.7 mm的图像并传入MMWP后处理工作站,重组卷积核为D26f,对平均加权120 kV图像分别进行MIP、MPR及VRT后处理得到CTPA图像,分别利用Lung PBV软件与Lung Vessels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得到肺血管容量灌注图及肺血管图。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胸痛情况与咯血情况,详细记录患者的双源CT,总结其双源CT异常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表现特征分布

患者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咯血与胸痛等,纳入研究对象中,呼吸困难占比57.14%,胸痛患者占比47.61%,咯血患者占比33.33%,详见表1。

表1 临床症状表现特征分布

2.2 双源CT的特征

在纳入研究的42例肺栓塞患者中,双源CT正常占比38.1%,三尖瓣返流占比76.2%,肺动脉高压占比57.14%,下腔静脉增厚66.67%,右心功能障碍占比33.33%,详见表2。

表2 双源CT的特征

2.3 诊断精准性

双源256排CT诊断精准性为95.23%,肺动脉CT血管造影技术(CTPA)诊断精准性为100.0%。。

3 讨论

肺栓塞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危重症,通常指的是因为体循环中的各种栓子脱落至肺动脉处,阻碍肺部血液循环而诱发的一种综合征,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的特点,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因为栓塞肺动脉数目大小不等,出现急缓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比如血流动力学不稳、无症状或者猝死等,其特异性不高,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所以选择一种合适的检查方法,早诊断、早治疗尤为重要[3]。

所谓肺栓塞指的是栓子阻塞肺动脉出现了肺循环障碍,在生理综合征条件下,患者表现为典型的疾病类型。针对年龄因素、盆腔手术或者是腹腔手术、血栓性静脉炎患者、下肢静脉区长患者、肺疾病患者、肿瘤疾病患者等,属于急性肺栓塞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也是高危发病人群,做好这类人群的行为干预,注重预防干预,及时处置这类患者,就临床治疗具备显著的应用价值[4]。

近年来,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肺栓塞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以呼吸困难、面色苍白、胸部疼痛以及血压下降等症状为主要表现,并且往往合并脑缺氧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出现诸多并发症如休克、猝死等,具有较大的危害性[5]。通常情况下,肺栓塞的发病与体循环的栓子脱落有关,而栓子来源有很多,包括细菌栓、空气栓、脂肪栓、血栓性静脉炎、静脉血栓以及术后24~48 h的血栓等,其中静脉血栓是诱发肺栓塞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有学者认为,对于出现肺栓塞的患者,应该警惕是否出现静脉血栓,若合并静脉血栓,则应该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从而降低肺栓塞复发率。

要借助相应的辅助性临床诊断技术,强化先进技术的引入,能够确保急性肺栓塞患者早期诊断精准性与有效性。肺动脉CTA的实施,提示对急性肺栓塞早期疾病,对患者而言,价值较大,可结合直接征象,间接征象,科学合理筛选。直接征象则是显示肺动脉近端、左心腔内存在血栓,右心室的局部性收缩功能出现异常,左心室与右心室的比例增加。间接征象则是右心负荷过大与过重,可见右心室壁运动幅度下降,右心室与右心室扩大、三尖瓣反流速度加快等,近端查看肺动脉才可确定血栓,确认PE疾病,一般只有实施肺动脉CTA,才可确诊。

本文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咯血与胸痛等,纳入的42例研究对象中,呼吸困难占比88.1%,胸痛患者占比50.0%,咯血患者占比19.0%。在纳入研究的42例肺栓塞患者中,双源CT正常占比19.0%,三尖瓣反流占比76.2%,肺动脉高压占比69.0%,下腔静脉增厚35.7%,右心功能障碍占比45.2%。以上症状可作为急性肺栓塞患者的高危因素,要慎重考虑。临床上,由于急性肺栓塞患者早期症状特异性不足,会增加诊断难度,导致疾病早期无法精准诊断,进而使得一定的误诊率存在,不利于临床医师的预防,继而导致死亡病例的发生。加之受到病情影响,PE患者的病情很容易误诊与漏诊,患者无法配合肺部动脉造影检查,CT检查不仅便捷,简单且属于无创检查,双源CT属于早期的辅助检查手段,但也仅仅适用早期,检查期间,很容易受到原发心肺疾病干扰。

综上所述,从临床经验角度分析,针对疑似肺栓塞患者、肺栓塞高危因素患者,通过实施辅助检查的同时,增加双源CT血管成像扫描,可及时诊断急性肺栓塞患者,诊断效果显著,可实现确诊率的提升,优化急性肺栓塞患者的疗效,提升急性肺栓塞患者的生存质量。不仅如此,还可改善急性肺栓塞患者的疗效,确保疾病处置及时,保障综合医疗水平的提升。

猜你喜欢

双源肺栓塞胸痛
有些胸痛会猝死
双源采购跳跃-扩散库存控制模型
肺栓塞16例误诊分析
56例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分析
炫速双源CT在自由心率胸痛三联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以肺栓塞为主要表现的抗磷脂综合征1例报告
急性肺栓塞的心电图分析
抑郁症患者与不明原因胸痛的关联性探讨
双源信号深组合导航在新一代运载火箭制导系统中应用初探
缺血修饰白蛋白在急性胸痛患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