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部CT在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2022-01-12李玉霞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2期
关键词:表型胸部肺动脉

李玉霞,李 宁

(泰安市中医二院呼吸内科 山东 泰安 271000)

在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根据临床上的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在13%左右,且患者因该病而死亡的例数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我国中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1]。目前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预后、疾病分级等都是依靠患者的临床症状、既有病史以及PFT指标,而对于影像学的依赖度不高[2]。但随着胸部CT技术的发展,其能够检查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PA:A的比值,以此能够为患者今后的治疗与预后提供参考性资料[3]。本次研究主要探讨胸部CT在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临床价值,以期为今后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2月被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共有男性62例,女性38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为(62.57±5.4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均同意此次研究并已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心肝肾功能出现异常的患者;②检查配合度较低的患者;③精神认知存在严重障碍或是合并患有精神病家族史的患者;④肺动脉高压的患者;⑤年龄<40岁的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需接受胸部CT扫描,选用GE128层VCT的CT扫描机,设置参数为:扫描参数为120 kV、矩阵512×512、视野FOV 320×320,自动110~280 mAs、层厚0.625 mm、图像重建层厚2 mm。在患者的胸部纵隔窗肺动脉分叉层面检测患者的肺动脉以及主动脉的直径,并将每位患者的直径记录在案,计算二者比值。根据PA:A的比值将100例患者分为两组,设定组别名称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的PA:A≤1,共有患者40例,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在51~78岁,实验组的PA:A>1.共有患者60例,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在47~75岁。对所有患者实施吸氧、抗感染治疗,并给予用药和营养支持等一般治疗方法。对所有患者的病情资料以及入院资料进行登记,检测患者的肺功能。

1.3 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在入院前和出院后的肺动脉收缩压、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同时对比两组患者在出院后的死亡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检测指标比较

入院时,实验组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实验组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依旧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分钟步行距离上,实验组患者的步行距离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检测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检测指标比较(±s)

注:相比入院前,#P<0.05;相比对照组,*P<0.05。

?

2.2 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

在病例死亡人数上,实验组患者的死亡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出院后死亡率比较

3 讨论

就目前的临床研究而言,胸部CT对于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较高的价值,能够通过CT发现患者的血管变化,凭借这些细小的血管变化了解到患者的疾病进展情况,以此开展积极有效的治疗方式[4]。在胸部CT技术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应用现状中,首先其可以对肺气肿进行评估,主要是利用CT数字成像的特点,将扫描后的图像经过专门的软件评估后计算患者的肺部密度,并根据阈值了解到低密度区域占据肺实质的具体比例以此判定患者肺气肿的病情进展情况,其原因在于能够通过CT切片建立肺气肿视觉评分系统,表明CT切片与肺气肿之间存在较大的关联[5]。第二,胸部CT技术还能够用以评估患者气道的病变程度,可以借助胸部CT对患者的近端气道进行量化分析以及视觉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对患者的气道树进行测量与重建,计算患者的气道病变面积,反应患者气道重塑的严重程度[6]。第三,胸部CT技术还能够对患者肺功能的判断起到一定的作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是因为患者的肺泡弹性回弹力出现严重的收缩,所支持肺泡的结果也出现破坏,故而引起患者的呼气气流出现限制[7]。目前临床上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判断标准主要是依靠对患者肺功能的判定作为主要的依据[8]。但事实上来看,慢性阻塞性疾病作为一种异质性疾病,在气流阻塞方面并没有可以确定的标准,因此这与临床经验来看有很大的背离,不能仅仅凭借肺功能的指标确诊患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而胸部CT技术能够将患者的慢性气道疾病的结构可视化,相比较肺功能的测量来说更加客观。另外考虑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检查肺功能指标前可能就会出现通气功能的局部障碍,因此临床上选用CT技术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肺功能水平[9-10]。第四,CT技术还能够用来鉴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表型。所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表型主要是依据慢阻肺疾病的检查方式,从而分为影像学表型、频发急性加重表型、临床表型等。所有的表型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也会存在区别,为了开展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还需要对患者的慢阻肺表型进行确定,从而就需要使用胸部CT技术对其进行鉴别。CT成像技术对于我们认识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展过程以及疾病症状均有重要的价值,能够对肺密度、气道壁形态、气体捕获都有准确的测量,能够为我们了解到肺部病变提供更加有价值的因素。在本次研究中,入院时,实验组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实验组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依旧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分钟步行距离上,实验组患者的步行距离要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从本院医生对于患者出院后的随访情况来看,实验组患者的死亡例数要远远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也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就意味着PA:A对于后期临床治疗以及临床症状都有较为明显的提示作用,因此胸部CT检查技术对于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着较大的临床效用。

综上所述,胸部CT能够直接测量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PA:A的比值,对于预后有着更加准确的判断,临床后续治疗也可以根据此比值进行开展,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猜你喜欢

表型胸部肺动脉
慢阻肺患者HRCT检查肺动脉直径与超声心动图检查肺动脉压的相关性
81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临床诊治分析
胸部肿瘤放疗后椎体对99Tcm-MDP的摄取表现及分析
建兰、寒兰花表型分析
双源CT大螺距扫描在胸部筛查的应用
GABABR2基因遗传变异与肥胖及代谢相关表型的关系
家兔急性肺损伤胸部超声与病理的相关性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表型与血清学测定的临床意义
72例老年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