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时期亲蚕礼的沿革与实践
——兼论亲蚕地点的变化

2022-01-12胡博文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礼制开元时期

胡博文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亲蚕礼又名亲桑礼、先蚕礼,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一项重要典礼,其性质属于五礼中的吉礼。据典籍记载,周代就有亲蚕礼,后世王朝沿袭,当然不同的朝代在亲蚕礼具体的仪注上又有所不同。

唐宋时期可以说是亲蚕礼沿革中的一个转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亲蚕礼举行的地点与之前有了质的不同。前人对唐宋时期的亲蚕礼有所研究,尤其是唐朝亲蚕礼, 然而在对王朝内部的礼制沿革和实践方面仍有未备①。本文拟通过考察分析唐宋亲蚕礼的礼制沿革与实践, 揭示亲蚕地点变化背后的原因。

一、唐宋时期亲蚕礼的礼制沿革与实践

(一)唐代亲蚕礼的礼制沿革与实践

唐代亲蚕礼创制于何时? 史无记载。 然而《旧唐书》记载:“神尧受禅,未遑制作,郊庙宴享,悉用隋代旧仪。 ”[1]816“神尧”为唐高祖李渊,“郊庙宴享”就是指代吉礼,祭祀先蚕也常称为“享先蚕”。根据《隋书》记载,隋朝的吉礼当中就有亲蚕礼。可见唐初高祖建国之时就有亲蚕礼。

唐代亲蚕礼最早的实践在贞观时期。 虽然高祖时期已有亲蚕礼,然而史书并未记载其实践,这可能与其嫡妻窦氏早逝有关。 贞观时期亲蚕礼的实践有两次,分别为贞观元年和贞观九年。 《旧唐书》记载:“(贞观元年)三月癸巳,皇后亲蚕。 ”[2]32《唐会要》记载:“九年三月,文德皇后率内外命妇有事于先蚕。 ”[3]260文德皇后即长孙皇后。 《贞观礼》为太宗时期编撰的礼书。关于《贞观礼》的编撰时间史无明载,有研究认为《贞观礼》的编撰应该始于贞观二年,完成于贞观十一年,且《贞观礼》虽主要来源于隋礼,然而也受南朝的影响[4]55。 虽然贞观元年和贞观九年时《贞观礼》并未修成,但是这两次亲蚕也多少反映了《贞观礼》中对亲蚕礼的规定。

高宗时期对亲蚕礼有两项重大变革。 《唐会要》载:“永徽三年三月七日,制以先蚕为中祀。 后不祭,则皇帝遣有司享之,如先农。”[3]260这两项重大变革就是明确了先蚕礼的等级为中祀和皇后不亲自祭祀可以派遣有司享之。 在唐高宗以前历代帝王对亲蚕礼并未做出明确的等级划分,有的只是规定可以用“太牢”“少牢”之礼祭祀先蚕②。 逮至唐高宗时将亲蚕礼规定为“中祀”,并为后世所遵循③。 《显庆礼》是高宗时期最重要的礼书。在编撰《显庆礼》时,许敬宗建议道:“且先农、先蚕,俱为中祭,或六或四,理不可通……今请大祀同为十二,中祀同为十,小祀同为八,释奠准中祀。 ”[1]825许敬宗的建议起到了规范亲蚕礼的作用。《周礼》就有规定如果王后不亲自参与祭祀,可以派遣大宗伯代替[5]763。 唐高宗之前也只有北齐有类似规定,“使公卿以一太牢祠先蚕黄帝轩辕氏于坛上。”[6]145但北齐仅仅是公卿代皇后祭祀先蚕,祭祀后皇后依旧要亲桑,皇后依旧是亲蚕礼的主要参与者。然而唐高宗时期规定,可以派遣有司祭祀先蚕,祭祀完成后亲蚕礼也就此结束。在这一类型亲蚕礼中“有司”就是主要参与者。 自从唐高宗有此规定之后,以后历朝纷纷效仿。永徽在显庆之前,这些规定也一定成为《显庆礼》的一部分。

高宗时期亲蚕礼一共实践了五次, 参与亲蚕的皇后都是武则天。 分别为显庆元年三月辛巳亲蚕于北郊[2]75,总章二年三月癸巳④,咸亨五年三月己巳[2]98,上元元年三月己巳[7]71,上元二年三月丁巳亲蚕于邙山之阳[2]100。邙山在洛阳之北,也可以称之为北郊。这五次亲蚕礼都发生在永徽之后,可以体现出《显庆礼》中亲蚕礼的规定。 通过以上记载和分析, 可以看出《显庆礼》在亲蚕礼方面既有继承也有发展。

玄宗时期记载的亲蚕一共有三次, 分别为开元元年、开元二年和开元七年(见表1)。 然而这三次亲蚕颇令人怀疑。 首先是出处比较乱, 开元元年见于《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开元二年出自《唐会要》,开元七年见于《唐令拾遗》。其次亲蚕时间乱,同样是开元元年亲蚕,《旧唐书》记载为“三月辛卯”,《新唐书》为“正月辛巳”,《资治通鉴》为“三月辛巳”。此外《唐会要》记载开元二年亲蚕为“正月辛巳”。 在亲蚕月份上既有三月也有正月, 在日子上既有巳日也有非巳日。最后亲蚕地点较乱,开元七年皇后亲蚕于西郊,不同于唐朝以前亲蚕于北郊。 此外,以上三次亲蚕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发生于《开元礼》制定之前。虽然记载并不代表真实,然而依旧可以看出《开元礼》之前有关亲蚕礼实践的混乱,所以需要重新制定仪注。玄宗时期最重要的礼书是《开元礼》。开元十年右丞相张悦上奏修礼, 开元二十年九月颁布施行,历经十年[1]818-819。 其“卷四十八·皇后季春吉巳享先蚕亲桑”和“卷四十九·季春吉巳享先蚕于公桑有司摄事”二卷记载了对亲蚕礼的规定。玄宗时期重制亲蚕礼,《唐会要》评论道:“自嗣圣以来废阙此礼,至是始重行焉。 ”[3]261总体而言《开元礼》中关于亲蚕礼的规定基本承袭贞观和显庆年间的规定。

表1 开元年间有关亲蚕实践的记载

《开元礼》虽为一代大典,但是犹有未备。其中最重要的是未对亲蚕地点做出明确规定。 稍后成书的《唐六典》则在亲蚕地点记载上面出现了矛盾:卷四记载“季春吉巳,享先蚕于西郊”[8]122,卷十二“季春吉巳,皇后亲蚕于公桑,享先蚕于北郊”[8]356。 似乎唐朝此时亲桑和享先蚕并未在一地。 此后亲蚕地点又转换到了内苑,《旧唐书》载:“(乾元二年三月)己巳,皇后祀先蚕于苑中。 ”[2]255唐肃宗的张皇后于乾元二年三月己巳日亲蚕于苑中。唐德宗时期成书的《大唐郊祀录》记载亲蚕地点为“宫北苑中”[9]340。

(二)宋代亲蚕礼的礼制沿革与实践

宋朝亲蚕礼始于太祖。 太祖立国后开始制礼,“开宝中……撰《开宝通礼》二百卷,本唐《开元礼》而损益之”[10]2421。 《宋史》记载:“《开宝通礼》:季春吉巳,享先蚕于公桑。 前享五日,诸与享官散斋三日,致斋二日。 享日未明五刻,设先蚕氏神坐于坛上北方,南向。 尚宫初献,尚仪亚献,尚食终献。 女相引三献之礼,女祝读文,饮福、受胙如常仪。”[10]2493可见《开宝通礼》中是有亲蚕礼的。 《开宝通礼》既然是损益《开元礼》而撰,由于《开元礼》中亲蚕礼仪注完备,所以宋初亲蚕礼应该也是完备的。

太祖之后又有三位皇帝对亲蚕礼制重新规定。虽然《开宝通礼》中有完备的仪注,然而此后“先蚕之礼久废”[10]2493,直到真宗景德三年听从王钦若的建议才重新祭祀先蚕[11]522。表 2 是根据《宋史·礼志》和《太常因革礼》中关于亲蚕礼的内容制作,展示真宗、仁宗、神宗三朝对亲蚕的礼制规定。从表中可以看出亲蚕类型都为“遣官摄事”,然而根据《宋史·后妃上》记载,仁宗的曹皇后就曾亲蚕于禁苑[12]8620。

表2 真宗、仁宗、神宗三朝对亲蚕礼的规定

徽宗时期重新制定亲蚕礼。政和年间礼局以“今既开籍田以供粢盛,而未有公桑蚕室以供祭服,尚为阙礼”[10]2494为由请求重制亲蚕礼。政和年间重制亲蚕礼的仪注应该都记载于《政和五礼新仪》当中,然而该书中此部分已佚。 幸而《宋史》记载了宣和元年郑皇后亲蚕故事,得以窥见其貌。徽宗时期的亲蚕仪注与前朝后世并无大的改变, 亲蚕的要素与流程大体相同。然而在这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亲蚕的位置。通过先前的分析可知宋朝在徽宗之前亲蚕位置几变:真宗时期的东郊、 仁宗时期的内苑、 神宗时期的北郊。徽宗时期没有明文记载亲蚕位置,所以应该沿用神宗时期的规定亲蚕于北郊。 然而徽宗宣和元年的亲蚕礼,皇后却是“即延福宫行礼”[10]2495。 延福宫是坐落于汴京城内的皇家园林,显然不符合北郊的规定。徽宗时期举行过两次亲蚕礼,一次为宣和元年三月,一次为宣和六年闰二月[10]2496-2497。 这两次亲蚕实践跟亲蚕礼的制定和修改密不可分。 宣和元年的亲蚕礼是对政和时期新制定亲蚕礼的实践, 宣和六年的亲蚕礼是对宣和时期修改后的亲蚕礼的实践。

徽宗以后,宋室南迁,国家动荡,直到高宗绍兴七年才“始以季春吉巳日享先蚕”[10]2497,孝宗乾道年间将亲蚕礼升为中祀。 此后南宋再无有关亲蚕礼的记载。

(三)唐、宋亲蚕礼的特点

唐宋两朝的亲蚕礼各有特点。 唐朝亲蚕礼的主要特点有二:一是记载亲蚕次数多。唐朝共亲蚕十一次, 是除去清朝在古代记载亲蚕次数最多的朝代⑤。二是皇后通过亲蚕礼积极影响政治[13]95-96。 唐高宗时期武则天亲蚕5 次,占据唐朝总数的一半,武则天通过积极举行亲蚕礼来扩大其政治影响力。 唐肃宗张皇后亲蚕于内苑,据记载“后于光顺门受外命妇朝,亲蚕苑中,内外命妇相见,仪注甚盛”[14]2186。 张皇后则通过对仪注的变更来凸现其权势。 宋朝亲蚕礼的主要特点是不受重视。首先是礼制规定变化频繁。以亲蚕地点为例: 真宗时期规定为东郊, 神宗时期为北郊, 而具体实践仁宗时期在内苑, 徽宗时期在延福宫。 其次是实践相对较少。 虽然宋初即有亲蚕礼,然而两宋300 余年仅亲蚕4 次, 其中明确记载的仅有2 次。 再次是礼制规定为遣官摄事,而非皇后亲蚕。第四,与籍田礼的对比。 亲蚕和籍田虽然时常并举,但是实际地位和完备程度并不相同,如宋朝规定“自今依先农例,遣官摄事”[10]2493“今既开籍田以供粢盛,而未有公桑蚕室以供祭服,尚为阙礼”。 最后是祭祀等级,虽然宋朝亲蚕礼等级是中祀,然而仁宗时期祭祀却是“羊豕各一”。羊豕各一是少牢之礼,然而以前诸朝普遍是太牢之礼,以表达对亲蚕礼的重视。亲蚕礼反映了女性与政治的关系, 也折射出女性的社会地位。唐朝时期的亲蚕礼受到重视,而宋朝时期却不受重视, 反映了唐朝女性的社会地位要高于宋朝女性的社会地位。

唐宋两朝的亲蚕礼除了各有特点外, 还有以下三个共同特征。 首先,有记载的存续时间长。 唐朝从有记载的贞观二年开始一直到唐德宗时期, 中间持续了150 余年。 宋朝从宋初的《开宝通礼》到南宋孝宗乾道年间,中间一共存续了大约两百年。 其次,亲蚕礼自创制后不断经过修订,最终趋于完善。唐朝亲蚕礼最初继承自隋朝,于《贞观礼》中固定下来,经过《显庆礼》的修订,最终完善于《开元礼》。宋朝亲蚕礼创制于《开宝通礼》,后经真宗、仁宗、神宗三朝的实践与修订,最终完善于徽宗时期的《政和五礼新仪》。最后,礼制规定与具体实践有出入。其中最大的出入就是亲蚕地点的选择。 虽然唐玄宗时《开元礼》未明确亲蚕位置,而《唐六典》记载了“北郊”与“西郊”,却没有提供亲蚕于内苑的选择, 然而肃宗张皇后却亲蚕于内苑。宋真宗时期规定亲蚕于东郊,然而仁宗时期却亲蚕于内苑。 徽宗应是延续神宗时期规定亲蚕于北郊,然而实践却在延福宫。

从整个古代亲蚕礼的礼制规定与实践来看,从郊外到内苑是一种趋势, 而这种趋势就肇始于唐宋时期。

二、亲蚕地点的变化

亲蚕地点的选择能够反映一个朝代的思想观念。中国古代亲蚕的地点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从北郊到东郊、西郊时期;北郊与西郊并存时期;从郊外到内苑时期。

(一)从北郊到东郊、西郊

周代亲蚕于北郊。 明确周代亲蚕于北郊的记载一共有两条,《礼记·祭统》载:“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服。诸侯耕于东郊,亦以共齐盛。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 ”[15]1603《周礼·内宰》载:“中春,诏后帅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以为祭服。 ”[5]685为何亲蚕于北郊? 根据《礼记》记载,周天子籍田于南郊,诸侯籍田于东郊,然而女性,不论是王后还是夫人都亲蚕于北郊。夫人亲蚕地点理应与诸侯籍田地点相对, 然而却不是,郑玄解释道:“夫人不蚕于西郊,妇人礼少变也。”孔颖达注解:“‘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者,后太阴,故北;夫人少阴,故合西郊。 然亦北者,妇人质少变,故与后同也。”[15]1603在传统的阴阳观念中,北方为阴为幽。 《礼记·檀弓下》载:“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之幽之故也。 ”[5]1302从中可以看出周代主导女性亲蚕于北郊的主要是阴阳观念。

西汉亲蚕于东郊。关于西汉亲蚕于东郊,当时的典籍中无直接记载, 然而白坤先生通过对王政君太后亲蚕记载的分析,并结合汉代的禁苑的分布,认为西汉亲蚕于东郊并非妄言[16]91。 故而《宋书·礼志》记载“汉则东郊”中的“汉”指的就是西汉。 西汉为何亲蚕于东郊?时人无论,北宋认为“汉蚕于东郊,以春桑生也”[10]2493-2494。因为东方五行属木,四季属春,春天桑树生长,所以亲蚕于东郊。 由此观之,西汉亲蚕于东郊主要是因为五行观念。

东汉、晋、东吴、刘宋为西郊。 晋、刘宋亲蚕于西郊记载明确,东汉亲蚕于西郊亦见于史料,只是东吴亲蚕于西郊稍有疑问。 《隋书》载:“吴韦昭制《西蚕颂》,则孙氏亦有其礼矣。”[6]145韦昭仕东吴,且东吴丁孚曾著有《汉仪》记述东汉一朝的礼仪,所以东吴有条件举行亲蚕礼,且沿袭东汉亲蚕仪,其亲蚕的方位为西郊。晋朝亲蚕于西郊亦是沿袭东汉,《隋书》:“晋太康六年,武帝杨皇后蚕于西郊,依汉故事。 ”[6]145刘宋因为是沿袭晋朝的亲蚕礼,所以《宋书》在记载晋朝亲蚕礼后道:“宋孝武大明四年,又修此礼。 ”[17]356东汉为何亲蚕于西郊?《白虎通》解释道:“耕于东郊何?东方少阳,农事始起。桑于西郊?西方少阴,女功所成。”[18]276晋朝为何亲蚕于西郊? 《晋书》:“于是蚕于西郊,盖与藉田对其方也。 ”[19]590东汉和晋朝对之所以选择西郊的解释看似不同,实则都是从阴阳对立、男女对应的角度出发。 综上所述,东汉、晋朝之所以亲蚕于西郊主要是因为阴阳观念。

周代亲蚕于北郊是由于阴阳观念, 西汉亲蚕于东郊是由于五行观念, 东汉和晋亲蚕于西郊又是由于阴阳观念。总而言之,从周朝到晋朝亲蚕地点的选择主要受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

(二)北郊与西郊并存

南北朝时期北郊与西郊并存。 南朝刘宋时期依旧亲蚕于西郊, 已在前文论述。 北朝普遍亲蚕于北郊,且呈现出向周代回归的倾向。

最早出现向周代回归倾向的是三国时期的曹魏。 《晋书》:“魏文帝黄初七年正月, 命中宫蚕于北郊,依周典也。 ”[19]590曹魏在正月亲蚕,然而周代亲蚕于季春三月,亲蚕时间与周朝不同。 整体而言,曹魏的亲蚕礼是模仿周代而制定。

北朝亲蚕礼由北魏开始。 北魏亲蚕于北郊,《魏书》:“(景明四年)三月己巳,皇后先蚕于北郊。 ”[20]196北魏亲蚕礼创制于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 首次实践为景明四年三月, 可见北魏王朝亲蚕的方位亦是在北郊。北魏亲蚕于北郊是继承周代亲蚕礼的方位。景明三年宣武帝曾下诏曰:“既礼盛周宣《斯干》之制,事高汉祖壮丽之仪,可依典故,备兹考告,以称遐迩人臣之望。 ”[20]195可见宣武帝建立亲蚕礼的来源有二:“周宣”和“汉祖”,也就是“宗周旧制”和“汉家故事”[21]101。 然而“汉家故事”为东郊和西郊,只有“宗周旧制”是北郊。且北魏籍田于南郊,符合“宗周旧制”,所以北魏亲蚕礼的地点应是继承周代。 北魏之后的北周、北齐和隋亦是亲蚕于北郊。此三个王朝亲蚕礼同见于《隋书》,虽然仅明确记载北齐和隋亲蚕方位为北郊, 然而根据体例和上下文联系可推知北周亦是亲蚕于北郊。

从曹魏到北魏再到北齐、北周和隋,为何会向北郊回归?揣度其可能原因有三:一是东汉末年儒学的兴盛。 东汉末年儒学大盛,涌现出马融、郑玄等一批儒学大师,积极对经文进行注解阐释,代表有郑玄对“三礼”的注解。从学林延及政治,便是以周代为蓝本的传统政治的复兴[22]171。 曹魏统治者生于汉末,深受影响,因此在创制亲蚕礼时自然“依周典”。二是争夺中原文化的正统。无论是曹魏所属的三国时期,还是北魏所属的南北朝时期都是乱世,群雄割据,诸侯并起。 此时王朝的正统性就显得至关重要。 三国时期,蜀汉以汉朝正统自居,而曹魏若想压过蜀汉,只能向汉朝以前的周代寻求。 北魏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王朝,亦需来自中原文化的支持。所以在祖先方面他们认为自己是黄帝的后裔[20]1,在典章制度方面积极向汉族文化靠拢。三是北齐、北周和隋沿袭前一王朝的规定。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后来被北齐代替,西魏被北周代替。所以北齐和北周的礼制可以看做是直接继承了北魏。 然而并非一成不变的继承, 比如亲蚕的车舆北魏与北齐北周不同,蚕神北齐为黄帝、北周为西陵氏,又各不相同。但是在亲蚕地点上没有做改变。隋朝脱胎于北周,其继承了北周的一些制度。

(三)从郊外到内苑

从唐到清亲蚕地点发生了从郊外到内苑的转变。 这一转变过程有两个趋势:一是从个体上,一个王朝内部有从郊外到内苑的趋势;二是从整体上,从唐到清的亲蚕地点有一个从郊外到内苑的趋势。

从个体上来看从唐到清的每一王朝内亲蚕地点有一个从郊外到内苑的趋势。 唐代亲蚕地点先郊外(或北郊或西郊)后为内苑。 史书记载了唐朝举行过十一次亲蚕礼,其中前十次亲蚕于郊外,最后一次肃宗张皇后亲蚕于内苑。宋代亲蚕的地点,最初真宗朝议定为东郊,而仁宗实践却是在禁苑。神宗时期重新规定在北郊,然而徽宗时期亲蚕却是在延福宫。宋朝亲蚕地点虽稍有波折但是最终亲蚕于禁苑。 唐宋时期为何会亲蚕于禁苑?史书没有记载其原因。唐肃宗张皇后亲蚕于苑中究其原因很可能与此时安史之乱未平、时局动荡有关。 宋朝亲蚕于禁苑,一方面是有唐朝的先例,另一方面是宋朝“富裕阶层”女性的活动空间受到了限制[23]125。 此后元朝应规定亲蚕于东郊⑥,但整个元朝并未有关于亲蚕礼实践的记载。

明朝亲蚕地点先为北郊,后为西苑。明朝亲蚕礼正式创始于嘉靖九年。 嘉靖九年正月都给事中夏言奏请创制亲蚕礼,嘉靖皇帝同意后“作先蚕坛于北郊”[24]223, 并且紧接着于该年三月张皇后举行了亲蚕礼。可见最初明朝亲蚕礼的位置规定为北郊。然而嘉靖十年之后却亲蚕于西苑,这期间颇有一番曲折。起初夏言主张亲蚕于北郊时, 受到了霍韬等人的竭力反对,其主要是站在“男主外、女主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反对理由是“郊外亲蚕是废内外防闲”[25]5212,“《礼》:‘男不言内,女不言外’。 皇后深居九重,岂宜远出郊野? ”[26]5518嘉靖皇帝闻言大怒,将霍韬下狱治罪。嘉靖十年二月,礼臣又以“先蚕殿工未毕”为由建议遣官行礼,皇帝依旧未允许。 最后嘉靖皇帝以“皇后出入不便”为由,将先蚕坛改建在了西苑,正式确定亲蚕于西苑[27]1275。 与之相应的是明朝亲蚕地点的实践也经历了从北郊到内苑的过程。 明朝亲蚕礼最早的实践在洪武二年二月,皇后亲蚕于北郊⑦。 明朝亲蚕礼自嘉靖九年正式创制后明确记载举行过四次,其中除了嘉靖九年三月丁巳亲蚕于北郊外,嘉靖十年四月丁巳、 十一年三月己巳和十二年三月己巳皆亲蚕于内苑[28]97。 在明朝亲蚕地点从北郊到内苑的变化过程中, 对女性的道德要求束缚了女性的活动空间。

清朝于乾隆七年八月正式创制亲蚕礼时规定亲蚕于内苑。 然而在雍正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先蚕坛的营建,且建于北郊:“(雍正十三年闰四月)己亥,建先蚕坛于北郊。 ”[29]339然而逮至乾隆皇帝创制亲蚕礼时,却选择了亲蚕于内苑:“乾隆七年,始敕议亲蚕典礼,议者以郊外道远,且水源不通,无浴蚕所。 考唐、宋时后妃亲蚕,多在宫苑中,明亦改建西苑。 高宗鉴往制,允其议。 命所司相度,遂建坛苑东北隅。 ”[30]2519清朝亲蚕于内苑的理由主要有三:郊外道远,水源不通, 前朝可鉴。 在这三条理由中最重要的理由还是唐、宋、明都曾亲蚕于内苑。

从整体上来看从唐到清的亲蚕地点有从郊外到内苑的趋势。 这个趋势可以从礼制规定与实践两个方面对比的动态变化中显示出来。 这一转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四步:第一步:唐朝规定为郊外,实践以北郊为主。 第二步:宋朝规定为郊外(东郊或北郊),实践以禁苑为主。 第三步: 明朝先规定为北郊后为内苑,实践以内苑为主。第四步:清朝规定为内苑,实践皆是内苑。通过这四步,封建王朝关于亲蚕礼的地点不论是在礼制规定还是在实践上, 都完全从郊外转变到了内苑,妇女的活动范围进一步被压缩。

三、结语

唐宋时期的亲蚕礼是中国古代亲蚕礼沿革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唐朝的亲蚕礼实践次数多,宋朝的亲蚕礼实践次数少, 反映了唐宋两朝对亲蚕礼的不同态度,更反映了唐宋两朝女性的社会地位。唐宋两朝对先前的亲蚕礼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亲蚕地点开始发生改变, 逐渐由郊外转移到内苑。

中国古代亲蚕地点的转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鲜明的特征。 其一,从北郊到东郊、西郊主要是一个阴阳与五行观念相互博弈的过程。周朝亲蚕于北郊主导因素是阴阳观念, 西汉亲蚕于东郊主要原因是五行观念, 东汉及晋亲蚕于西郊又回到了阴阳观念。 当然无论是阴阳还是五行都属于术数,反映了术数观念在早期国家礼制上的影响。其二, 回归北郊的过程是一个对中华文化认同与继承的过程。 三国和南北朝都是乱世,政权并立,民族迭兴。在乱世之中要想存续就必须获得文化上的认同,所以“三礼”所记载的周制就成了文化认同的源头。通过对周制的继承,来达到稳固政权的目的。 其三,从郊外到内苑是一个阴阳五行观念让位于伦理观念的过程。无论是北郊还是东郊都符合阴阳五行观念,然而亲蚕于内苑却符合古代“男主外,女主内”的伦理观念。 虽然最初唐朝亲蚕于内苑可能并非出自此意,然而却符合了后世的主张。正是在这一伦理道德观念下,亲蚕地点逐渐由郊外转向内苑。

注释:

①王美华在其博士论文《唐宋礼制研究》中专门有一节谈到该问题, 然由于作者将社稷与先农先蚕放在一起研究,所以先蚕礼研究颇为简略。 日本学者新城理惠在其《唐代先蚕儀礼の復元:〈大唐開元禮〉先蚕条訳註を中心に》中梳理其仪式,探讨其源流,并着重探讨该礼仪与皇后权力的关系。 范芷萌在其《唐代先蚕礼探析》一文中主要探讨了先蚕礼的时间地点、祭祀等级和亲蚕与皇后的关系,其中对亲蚕次数的考察较为全面,但是却稍有瑕疵。 此外董紹鹏、刘文丰在其所著《北京先蚕坛》和宗宇《先蚕礼制历史与文化初探》一文中都有简单介绍。

②周代规定为“少牢”,《礼记·祭义》“因少牢以礼之”。 汉代为“少牢”或“中牢”,《续汉书·礼仪上》“祠先蚕,礼以少牢。 ”刘昭引《汉旧仪》注“祠以中牢羊豕”。 晋朝、北齐、北周和隋为“太牢”,《晋书》“太祝令质明以一太牢告祠”,北齐为“使公卿以一太牢祀先蚕黄帝轩辕氏于坛上”,北周“以一太牢亲祭”,隋朝“以一太牢,制币,祭先蚕于坛上”。

③宋真宗时期规定为“中祀”,南宋孝宗乾道中重新规定为“中祀”,清朝乾隆时期规定为“中祀”。 明朝时期亲蚕礼因时特举,所以无等级记载。

④《旧唐书》做“癸酉”,而《新唐书》和《唐会要》做“癸巳”。 应为癸巳。

⑤根据宗宇《先蚕礼制历史与文化初探》统计西汉皇后亲蚕2次,曹魏 1 次,晋朝 1 次,后赵 1 次,北魏 1 次,刘宋 1 次,唐朝 6 次,宋朝 2 次,明朝 4 次,清朝 54 次。 清朝没有把遣官摄事(遣妃代行)算入。 此统计虽然有待商榷之处,但大体反映历代亲蚕次数。

⑥《元史》称“今先农、先蚕坛位在籍田内”,而元朝“祀先农东郊”,所以元朝的籍田应位于东郊。 因此元朝亲蚕应该在东郊,亦是在郊外。

⑦关于洪武二年亲蚕的记载有异议。 《明集礼》无亲蚕仪,《明太祖实录》书中并无此条亲蚕记载,且《明史》载“明初未列祀典”,《明会典》载“国初无亲蚕礼”。 然而《农政全书》《明会要》《皇明通纪集要》都有记载。 且洪武二年二月,明太祖曾举行籍田礼。 综合考量认为,此次亲蚕应该存在。

猜你喜欢

礼制开元时期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中吕 山坡羊 西安开元盛世群雕(外四首)
讨价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