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经济协调的耦合度研究
2022-01-12赵巍,马婧
赵 巍,马 婧
(江苏海洋大学 商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在经济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金融全球化稳步推进、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成为当下关注的焦点。新发展格局下协调发展注重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而区域协调的主攻方向是经济协调,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循环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助推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科技则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二者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十四五”规划指出,为“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要着力推动金融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支撑作用”。可见实现金融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皆是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协调又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协调三者的关系,并将其应用于沿海省市的建设中去,是值得重点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从现有文献来看,我国学者大多集中于对金融发展、科技创新和经济协调三者中二元关系的研究。一方面,学界从不同角度开展理论和实证研究,结论均显示金融发展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如张屹巍等(2016)[1]从金融资源投入视角,认为金融资源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振兴发展起积极作用。刘萍萍(2017)[2]从金融机构的功能视角,认为普惠金融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还有一些学者证实了金融集聚通过规模递增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如张同功和孙一君(2018)[3]、邹海荣等(2018)[4]、耿德林(2020)[5]。此外,王军和付莎(2020)[6]还从金融一体化视角,分析了其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所产生的正向效应。
另一方面,学界关于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围绕科技创新与经济协调的研究相对较少。董志勇(2018)[7]探讨了科技创新与现代化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指出技术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彭新一和王春梅(2018)[8]、李佳雯和郭彬(2020)[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耦合协调关系。张婷和张琼(2020)[10]通过构建PCSE模型,证实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显著促进作用。近来,一些学者将研究视角转向高质量发展,着力研究了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不同样本的研究结果均表明,科技创新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动力要素,如华坚和胡金昕(2019)[11]、魏巍等(2020)[12]、孙祁祥和周新发(2020)[13]。
综上来看,金融发展和科技创新都对区域协调和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缺少对金融发展、科技创新和经济协调三系统的综合研究,为本文留下了较大的探索空间。鉴于此,本文依据协调发展理念,力图对金融发展、科技创新和经济协调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量化研究,全面分析近十多年来三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历程,为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价值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熵值法
一般而言,综合评价指数可以通过对指标赋权并进行加权计算得到,熵值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常用方法。熵值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数据标准化处理。设xτij表示第τ年省市i指标j的原始数值,Xτij表示相应的标准化数值。对于正向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1)
反向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2)
第二步,计算指标权重。设Yτij为第τ年省市i指标j的权重,有:
(3)
第三步,计算信息熵。设第ej表示指标j的信息熵,有
(4)
第四步,计算信息效用值。设dj表示指标j的信息效用值,有:
dj=1-ej
(5)
第五步,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设wj表示指标j的权重,有:
(6)
(二)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度是刻画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影响程度强弱的度量。若耦合度越大,则表明子系统间协调程度高;反之,则表明子系统间协调程度低。采用霍远和朱陆露(2018)[14]的方法,耦合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7)
其中,C表示耦合度,U1、U2、U3分别表示3个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计算公式为:
(8)
其中,wj表示指标j的权重。
通常,耦合度只描述子系统之间作用的强弱程度,无法判断整个系统的协调状态。因此,进一步计算耦合协调度D来分析系统协调程度,计算公式为:
(9)
T=αU1+βU2+γU3
(10)
其中,T为平均综合指数,α、β、γ分别为3个子系统在整个系统中的权重,满足α+β+γ=1。一般认为3个子系统有同等的重要性,因此取α=β=γ=1/3。
利用连续型分布函数法来确定耦合协调度的类型,将系统协调发展状况划分为3个协调区间和10个协调等级,具体判断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耦合协调度判断标准
三、指标设计及数据来源
对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经济协调的耦合关系进行测定,首先要构建3个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良性的金融发展要求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能均衡发展(赵巍和葛永磊,2020)[15],因此在金融发展子系统设定方面,选取了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3个一级指标并分别设定相应的二级指标。考虑到在线业务的普及导致金融机构的网点数量和机构从业人员数缩减,因此金融发展子系统中未加入这两个常见指标。科技创新能力是指在某一专业领域进行发明创新的综合实力,其评价指标的构建不同学者各有侧重,尚未形成普遍认可的指标评价体系,本文分别从科技创新投入、产出与环境3个层面选取了相应的二级指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跨区域协同发展、坚持补齐发展短板、坚持绿色发展、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武英涛和刘艳苹,2019)[16],以该思想为导向,涵盖人民、区域、产业、绿色4个方面主要内容,设定生活协调、区域协调、产业协调、生态协调4个一级指标,并选取相应的二级指标。具体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表2 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经济协调评价指标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受到地理位置、产业结构和经济政策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突出(杨金璇,2021)[17]。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金融发展和科技创新水平普遍较高,特别是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5省市在经济实力上差异较小,经济协调水平较高,通过分析其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经济协调状况,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重要的示范。本文选取了2009—2019年的相关统计指标,数据来源为2010—202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的统计年鉴等资料。
四、实证分析
(一)综合指数测算
根据前文的评价方法与计算模型分别计算出2009—2019年沿海5省市对应年份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经济协调各系统的综合指数,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2009—2019年沿海5省市金融发展、科技创新、经济协调综合指数
根据表3的计算结果,对5省市在各子系统上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1.在金融发展方面,除山东省和江苏省金融发展综合指数获得持续稳定增长,其他3省市均呈现出曲折式增长。其中,山东省金融发展综合指数一直处于最低位次;江苏省和浙江省在2009—2016年间几乎实现了同步增长,自2017年开始江苏省略有领先,总体上两省金融行业均实现了较快发展;上海市在2009—2010年金融发展综合指数出现快速增长,之后出现大幅下降,直至2012年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开始回升;广东省金融发展综合指数自2012年起长期稳居第一位,与其他4省市相比获得最大增幅,发展势头良好。
2.在科技创新方面,5省市的科技创新综合指数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其中广东省增幅最大,江苏省次之,上海市增幅最小。其中,山东省和浙江省的科技创新综合指数一直处于中间位次,且在2009—2017年间二者几乎实现了同步增长;广东省的科技创新综合指数除2014年增速有所放缓外,其余年份均实现了较快增长;江苏省同广东省一样,2014年科技创新综合指数增速有所放缓;上海市的科技创新综合指数自2009年起一直处于最低位次,说明上海市在科技人力资源投入、专利提质增效促进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环境改善等方面存在较大不足。
3.在经济协调发展方面,5省市均实现了曲折式上升。其中,广东省经济协调综合指数在2017年之前得分整体平稳,之后开始出现大幅上涨;上海市在2009—2010年间一直处于领先状态,之后开始出现小幅下降,至2015年实现了经济协调综合指数的骤增,并在之后仍一直保持平稳态势;江苏省2013年经济协调综合指数大幅增加;浙江省2017年协调综合指数明显增加;山东省经济协调综合指数在2013年获得大幅增长,并在之后一直保持平稳态势。
(二)耦合协调状况评价
根据耦合度模型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公式计算出沿海5省市耦合度及排名,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2009—2019年沿海5省市系统耦合度及排名
总体来看,除山东省之外,其他4个省市的系统耦合度均已达到0.8,并在之后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属于高级耦合状态。山东省在2011年之前,系统耦合度均小于0.8,处于中级耦合状态;自2011年开始,耦合度达到0.8,并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状态,至2019年达到0.989 1,排名第二,说明山东省的金融发展、科技创新、经济协调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逐渐增强。广东省的系统耦合度均值居于首位,紧随其后的是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山东省的耦合度均值与其他4省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为了更好反映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程度,计算耦合协调度来更好地分析3个子系统间的协调关系,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2009—2019年沿海5省市系统耦合协调度及排名
根据表1耦合度和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总结出2009—2019年沿海5省市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经济协调系统耦合协调类型
综合表5、6可知,沿海5省市的系统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至2019年均已到达初级协调水平。
广东省的耦合协调水平相对较高,协调度均值排名第一。2014年广东省在全国率先提出金融、科技和产业“三融合”创新发展行动专项计划,利用金融发展资金支持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效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同时,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也能够反哺促进广东省金融和科技发展水平的提升。因此,广东省的系统耦合协调度实现了快速增长。
江苏省耦合协调度均值排名第二,耦合协调等级从2009年的濒临失调提升至2019年的中级协调。“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出台了“1+3”重点功能区战略、振兴苏北和沿海开发等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旨在缩小南北经济发展差异,促进全省经济协调发展。同时,江苏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制度改革,在金融和科技“双轮”驱动下,经济协调综合指数自2016年起稳步提升,系统耦合协调度也率先步入中级协调等级,这说明金融发展和科技创新对江苏省经济协调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促进了系统整体协调发展。
浙江省的耦合协调度排名虽长期处于中位,但耦合协调度一直在稳步增长。2019年人民银行正式批复浙江省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同年金融发展和科技创新综合指数均获得了大幅提升,经济协调综合指数和系统耦合协调度稳步提高,首次步入中级协调等级。
山东省的耦合协调度排名长期末位循环,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相对较差。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评价结果,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数年位列全国第六,与山东省强大的经济实力相比,具有明显的不相称和不协调。同时,山东省的金融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其他4省市,虽较好地维持了3系统的耦合发展,但尚未形成良好同步协调趋势,使得耦合协调度均值排名末位。
上海市的系统耦合协调度排名长期靠后。“十三五”期间,上海市积极推进创新发展,增强整体协同性,使得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金融发展和科技创新对上海经济协调推动作用还不够明显,系统整体协调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构建金融发展、科技创新和经济协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了沿海5省市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经济协调的耦合协调关系,主要结论如下:
1.总体来看,2009—2019年沿海5省市金融发展—科技创新—经济协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系统间的协调发展水平正逐步提高,整体达到了初级协调等级,但与实现优质协调发展仍有较大差距。
2.从时间上来看,沿海5省市的经济协调综合指数虽呈曲折式上升,但系统耦合协调度却稳步提升,说明金融发展和科技创新为实现整体协调注入了强大动力。
3.从空间上来看,沿海5省市的系统耦合协调性存在较大差距。广东省的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值最高,在2016年率先进入中级协调等级行列后,2018年又率先提升至良好协调等级。山东省的系统耦合协调性最差,与金融发展综合指数相对较低有关;2019年山东省已达初级协调等级,但与中级协调等级还有较大差距。江苏省的系统耦合协调度一直保持平稳上升,2016年与广东省同时期进入中级协调等级,发展势头良好,均值排名第二。浙江省耦合协调度均值虽长期排名中位,但耦合协调度正逐年提高,与排名第二的江苏省协调度差距有所缩小,发展势头良好。上海市系统耦合协调度前期呈波动增长,后期趋于稳定增长,2009年协调度起点虽高,但长期增幅较小。
(二)建议
1.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各省市金融发展应大力服务于实体经济建设,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使其获得合理的金融支持。此外,沿海5省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也是我国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的门户,应提高开放条件下的金融业全球竞争力,实现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目标,同时也要注意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
2.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效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各省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但除广东省外,其余4省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其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协调。应加大科技赋能企业发展力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
3.加强有为政府建设,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政府应了解如何增强企业活力,使其真正获得金融资源。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本质是人才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综合指数排名较低的省份,像上海市、山东省和浙江省,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高科技人才引进政策,创造良好的工作、科研环境,提升全省科技创新能力。
4.加强省际合作,共谋经济协调发展。沿海5省市应互相加强科技合作与资源共享,同时“以点带面”连接联动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因地制宜,补齐各自发展短板,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