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质性神经白塞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
2022-01-12廖秋菊赵义李霞
廖秋菊,赵义,李霞
白塞综合征(Behçet syndrome,BS)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也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当BS引起神经系统损害时称为神经白塞综合征(neuro-Behçet syndrome,NBS)。NBS的发病率为2.2%~49%[1],在BS患者中较为少见,实质性神经白塞综合征(parenchymal neuro-Behçet syndrome,p-NBS)是NBS的一种,占NBS的75%~80%[1-3],国内外文献多为散在病例报道,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资料分析。本研究对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p-NBS患者从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治疗和预后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加强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提高临床医师的诊疗水平。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2013年1月-2020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连续就诊的p-NBS患者。入组标准:①年龄≥18岁;②BS诊断符合BS国际研究小组1990年制定的诊断标准或BS国际标准修订小组提出的新标准[4-5];③p-NBS诊断符合国际NBS专家顾问组(International Neuro-Behçet’s Advisory Group)制定的关于NBS的共识中p-NBS的诊断标准[2]。
p-NBS的诊断符合以下3条[2]:①满足BS的诊断标准。②由BS引起神经系统症状,伴有神经系统体征(脑干受累表现、脑半球受累表现、脊髓炎等),并至少有神经影像学和(或)脑脊液的特征性异常。神经影像学异常特征包括:急性/亚急性病变在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在T2WI和FLAIR上表现为高信号,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在慢性期,病变出现萎缩迹象,尤其是在脑干,可看到非特异性白质病变。脑脊液的异常特征包括:细胞计数增加、蛋白质含量增加、高IL-6水平。③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对于每一个p-NBS病例,随机选择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无NBS的BS患者(比例为1∶1)作为对照。对照组入组标准:①年龄≥18岁;②BS诊断符合BS国际研究小组1990年制定的诊断标准或BS国际标准修订小组提出的新标准[4-5];③性别和年龄与p-NBS组相匹配。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和比较 回顾性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患者临床特征、入院时第1次检查的实验室指标(红细胞沉降率、CRP、纤维蛋白原)、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头颅和脊髓MRI)、用药情况及患者结局。对所有患者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获得随访数据。比较p-NBS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红细胞沉降率、CRP、纤维蛋白原)、2006版白塞综合征疾病活动度量表(Behçet’s disease current activity form 2006,BDCAF2006)评分的差异。
1.2.2 2006版白塞综合征疾病活动度量表评分BDCAF2006主要用于评估BS患者的病情活动度,针对BS引起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内容包括头痛、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皮肤病变、关节症状、胃肠道症状、眼部损伤、神经系统损害、主要血管受累等方面,最高得分为12分,分数越高说明疾病活动性越高[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研究p-NBS组和对照组各纳入患者22例,其中男性13例(59.1%),女性9例(40.9%);p-NBS组平均年龄34.8±9.9岁,对照组平均年龄37.9±9.3岁。p-NBS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P=1.000)、年龄(P=0.28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p-NBS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 p-NBS组眼部病变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两组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皮肤病变、关节炎、胃肠道症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红细胞沉降率、CRP和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NBS组的BDCAF200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1)。
表1 p-NBS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
2.3 p-NBS患者的临床特征 22例p-NBS患者除1例(4.5%)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在口腔溃疡等症状之前外,其余21例(95.5%)患者均为出现口腔溃疡等症状后10~289个月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病程中位数为36个月。本研究中p-NBS患者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是锥体束征12例(54.5%)、肌无力11例(50.0%)和共济失调10例(45.5%);其次是二便障碍6例(27.3%)、肢体麻木5例(22.7%)、认知障碍5例(22.7%)、构音障碍5例(22.7%)和头痛5例(22.7%);较为少见的是发热4例(18.2%)、肢体抖动4例(18.2%)、视力障碍4例(18.2%)、排便困难4例(18.2%)、运动障碍2例(9.1%)、意识障碍1例(4.5%)、癫痫1例(4.5%)、偏瘫1例(4.5%)和吞咽困难1例(4.5%)。
所有p-NBS患者均进行了腰椎穿刺检查,其中2例(9.1%)脑脊液压力升高,11例(50.0%)脑脊液细胞计数增多,5例(22.7%)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升高,所有患者脑脊液氯化物和葡萄糖水平均正常。16例患者行24 h脑脊液IgG鞘内合成率检查,其中2例(12.5%)为阳性,脑脊液涂片、隐球菌培养、IgG寡克隆区带等检查均正常。
所有p-NBS患者均进行了头颅MRI检查,最常见发病部位为脑桥10例(45.5%);其次为基底节区7例(31.8%)、脑室周围白质区6例(27.3%);其余受累部位少见:小脑3例(13.6%)、尾状核2例(9.1%)、延髓2例(9.1%)、额叶及颞叶2例(9.1%)、胼胝体2例(9.1%)、间脑2例(9.1%)、中脑1例(4.5%)例。14例p-NBS患者进行了脊髓MRI检查,脊髓受累以颈髓受累较为常见,其中颈髓4例(28.6%)、胸髓1例(7.1%)。头颅MRI检查表现为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多发、斑点状、边界不清T1WI低信号,T2WI、DWI高信号病灶;颈髓受累亦可见多个脊髓节段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图1)。
图1 实质性神经白塞综合征患者头颅及脊髓MRI检查结果
2.4 治疗和预后 所有p-NBS患者均进行了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10例(45.5%)急性期病情严重患者采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商品名:甲强龙)冲击治疗;免疫抑制剂包括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硫唑嘌呤等;个别难治型患者应用TNF-α受体拮抗剂和托法替布治疗(表2)。对患者进行了3~72个月的随访,中位随访期24个月。16例(72.7%)患者症状好转,且未再复发;4例(18.2%)患者有神经系统症状复发;2例(9.1%)患者因合并感染死亡。
表2 实质性神经白塞综合征患者药物治疗情况[单位:例(%)]
3 讨论
NBS通常分三种类型:第一类为中枢神经系统实质性疾病;第二类为非实质性病变,最常见的是脑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第三类为混合型,同时存在上述两种情况,该型在临床上罕见[2]。在大多数研究中,p-NBS在男性和青年人群中更为普遍[6-7],本研究显示p-NBS患者中男性比例(59.1%)较高,且多为青年,平均年龄为34.8±9.9岁,与文献报道的结果一致。p-NBS通常在BS出现后发生,但既往研究报道3%~14.3%的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先于BS其他症状出现[8],本研究显示4.5%的患者先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提示临床上风湿科医师和神经科医师遇到共济失调、肢体无力、头痛等症状的患者,行相应检查排除感染、肿瘤、脑血管病等后,应警惕NBS的可能。
p-NBS患者可表现为头晕、头痛、发热、精神错乱、括约肌功能紊乱、颅神经功能障碍、感觉障碍、构音困难、共济失调和偏瘫等,其中锥体束损害及头痛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9-10]。本研究显示锥体束征占54.5%,其次是肌无力(50.0%)和共济失调(45.5%),再次是二便障碍(27.3%),与国外文献报道的头痛、感觉障碍最为常见略有不符[11],这可能与人种、地域差异及病例数的多少有关。p-NBS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与脑受累部位密切相关:脑半球受累表现为头痛、感觉运动症状/体征、癫痫发作、运动障碍、急性精神错乱等;脑干受累表现为颅神经
麻痹、小脑性共济失调;脊髓病变则表现为截瘫、二便障碍等。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可能对病变部位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
p-NBS的临床特征,本研究还将p-NBS患者和无NBS的BS患者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在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皮肤病变等症状方面并无差异,但p-NBS眼部受累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无NBS的BS患者。既往研究也表明,p-NBS患者葡萄膜炎患病率较非NBS的BS患者更高,其机制尚不清楚[12-13]。因此,眼部受累的BS患者,如葡萄膜炎、视网膜炎和巩膜炎,应警惕脑实质受累的可能。
脑脊液检查在p-NBS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p-NBS多表现为脑脊液蛋白含量或白细胞计数增高,细胞数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提示炎性反应和血脑屏障的破坏,但压力通常正常,这与非实质性脑病有显著区别,与本研究结果相符。既往研究表明15%~20%的患者可出现寡克隆带阳性,约15%的患者脑脊液还出现了IL-6水平的升高[14]。脑脊液细胞计数和蛋白含量的升高,尤其是IL-6水平的升高,对于p-NBS患者病情活动性监测以及预后评估均有一定的价值[15]。
NBS的临床表现与神经受损部位有关,MRI是观察NBS神经系统损害最敏感的方法。p-NBS病灶通常为多发性,最常见的病变部位是中线结构,如脑干及基底节、侧脑室旁,该分布可能与中线区域的静脉引流侧支循环较少有关。典型表现为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多发、斑点状、边界不清T1WI低信号,T2WI、DWI高信号病灶[10],与本研究结果相符。本研究中的p-NBS患者病灶多累及脑干(特别是脑桥),因此锥体束征及共济失调表现更为常见;单独脊髓受累较为少见,多与脑实质受累同时存在,表现为截瘫、二便障碍等。
p-NB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是p-NBS治疗的主要药物[2,11]。危重症患者采取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可联用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酯、甲氨蝶呤等)。本研究中45.5%的患者应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是环磷酰胺,稳定期患者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及吗替麦考酚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效果。对于重度或难治型患者,应用生物制剂(TNF-α受体拮抗剂)可较好地控制病情,实现临床和影像学方面的改善,并减少免疫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的用量[16]。本研究中,有2例难治型p-NBS患者应用TNF-α受体拮抗剂后症状明显改善,1例患者应用托法替布治疗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p-NBS是BS的严重并发症,其病死率仅次于大血管受累,高于非实质性脑病的BS患者[11,17]。患者病程进展情况、对糖皮质激素的反应情况及临床症状均影响其预后。本研究中,p-NBS患者的BDCAF2006评分明显高于无NBS的BS患者,死亡率为9.1%,这也提示p-NBS患者病情更为复杂及严重,在临床中更应受到重视。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本研究为单中心数据,样本量偏少,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下一步可进行多中心试验,扩大样本量来寻求更多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