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输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治统筹管理浅析

2022-01-11王宇

化工矿产地质 2021年4期
关键词:管道监测

王宇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101

20世纪末,应前前苏丹政府请求,中国石油与前苏丹能矿部签订合同,并联合组建了大尼罗河石油作业公司。公司按国际石油公司模式管理,按国际标准组织作业,先后参与建设了数条原油管道。21世纪初,中国石油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合资建成了“肯基牙克-阿特劳”原油管道,随着中国能源需求的持续上升和哈萨克斯坦能源外输需求,后续中国石油在哈萨克斯坦又陆续合资建成了数条天然气和原油管道。截至目前,中国陆上已经建成了三大能源通道:西北中亚油气管道、西南中缅油气管道、东北中俄原油管道。中国石油与邻邦国家建立了众多海外跨国管道公司,依托这些合资公司为平台来管理和运营海外管道,保障国家能源需求。

伴随着长输油气管道工程建设规模的持续加大,在工程建设期间势必会对沿途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并遗留下地质风险隐患,而在运营期管道也会遭受到人类工程活动的侵扰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在管道的全生命周期中,由地质灾害引发的管道事故将不可避免的时有发生,这给管道安全运营造成了巨大威胁。根据第十次欧盟天然气管道事故数据报告,1970~2016年,世界范围地质灾害致管道失效占总失效事故约14%,其中滑坡占 64.66%,洪水占 14.66%,河流冲蚀占4.31%,采矿占3.45%,溃堤占0.86%,其他因素占13.5%。随着21世纪全球管道总里程的高速增长,地质灾害对管道安全运营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如何提高管道公司地质灾害管控水平将越来越被重视[1-2]。

1 长输油气管道地质风险及管控特点

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国内外长输油气管道通常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管道里程长,分布范围广;管道所处地质环境变化大,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和数量差异性大;同一条管道不同区段所属不同管道公司,各公司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不尽相同;跨国管道各过境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同,各国行业发展水平不同。

1.1 管道沿线地质环境及灾害发育迥异

跨国长输油气管道里程长,分布范围广,跨国长输即意味着管道从油气产地或储存地将油气输送到目标地区,沿途将穿越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国家和地区,里程常在几百公里甚至上万公里。不同管段途径地区地形地貌、气候类型、人文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等相差很大,这将直接导致不同管段地质灾害风险发育的较大差异化[3]。

以中油国际管道公司为例,该公司是中国石油旗下负责海外油气管道建设、运营和管理的专业化公司,负责建设运营中国西北、西南两大油气战略通道,下辖 13家合资/独资公司,业务范围覆盖中亚四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缅甸、中国六个国家,运营“六气、三油、一港”,管道里程10000km以上(图1)。

图1 中油国际管道公司所辖管道连通国内管道分布示意图Fig.1 Distribution map of pipeline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PetroChina International Pipeline Company

中油国际管道公司所辖中亚管道穿越每一个过境国里程不尽相同,如吉尔吉斯斯坦的不足200km,而哈萨克斯坦达5000km以上。以中亚天然气管道A/B/C线为例,西起于土库曼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交界的格达依姆,途经乌兹别克斯坦中部、哈萨克斯坦南部,经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进入中国与西气东输管道相连。其中乌兹别克斯坦段约530km,沿线位于克孜勒库姆沙漠的东端,地势较为平坦,为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地质灾害弱发育,灾害类型有水毁、崩塌、滑坡等。哈萨克斯坦段约1300km,管道横穿哈萨克斯坦的西南部,沿线地貌大部分为平原、低地和沙漠,仅小部分为丘陵区,地势起伏不大,属于典型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炎热,冬季寒冷干燥,其降雨量北部平原和低地300~500mm,荒漠地带100mm左右,山区大于 1000mm,地质灾害弱发育,灾害类型以水毁为主。

中油国际管道公司所辖中缅管道起自缅甸西海岸的皎漂马德岛,途经缅甸的若开邦、马圭省、曼德勒省、掸邦,从中国云南瑞丽进入,里程近800km。沿线穿越区所涉及4个显著的地貌单元,由西到东分别为:阿拉干滨海低地、若开山地、伊洛瓦底江盆地和掸邦高原(图2)。

图2 中缅油气管道沿线地形地貌单元图Fig.2 Topographic and geomorphic units along the China-Myanmar Pipeline

缅甸的季节变化除西北地区的少数高山高原地区以外,一年可以分为凉、热、雨三个季节。按照气候表现特点的差异,管道工程沿线大体可以划分为3个气候区:①滨海区,凉季温度略低,温度季差较大,年雨量大,雨量自海岸向内陆逐渐减少;②干燥区,伊洛瓦底江中游谷地是异常突出的干燥地带,年降雨量以萨莱(475.1mm)及蒲甘(585.0mm)附近为最低,曼德勒年降雨量已接近干燥地带的边缘;③掸邦高原区,平均海拔在1500~2000m,温度较低(大部分地区在12月及1月有霜雪),雨量较少,垂直变化现象不显著。中缅管道地质情况和气候复杂,灾害发育数量多,主要以水毁灾害为主,占比90%以上,且分布范围广,防灾减灾工作艰巨[4-5]。

综上所述,中油国际管道公司所辖管道所分布地区气候条件迥异。中亚地区雨量少,地形地貌单元相对简单,而缅甸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多变,特殊地段和时期雨量充沛。这些因素都将导致地质风险发育的极大差异性,对公司地质灾害风险的统筹合理有效管控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1.2 管道公司管理水平具有差异性

现代社会,国际间的合作越来越频繁和必要,通常大多数跨国公司都会有不同的股权设置,而由于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跨国公司的股权比重设置有很大差异,这些股比差异将直接决定公司股东的话语权。即使是国内的管道公司,因地区环境差异及与属地政府协作沟通能力等因素,不同管道公司在地质风险管理方面也会有较大差异。

例如,随着中国西南和西北能源管道工程的投产运营,中油国际管道公司下设跨国合资公司参与到海外管道的经营与管理中去,其所辖管道按管道所在国分别设立跨国合资公司并运营管理。如中缅管道的合资公司(SEAGP/SEAOP)中方均占股50.9%,中哈管道合资公司(AGP/ATG/BSGP)中方均占股50%,而西北原油管道(MT)中方占股 49%,按照股比对等决策原则,这些差异化股比就导致了中方股东在海外合资公司的话语权大不相同。加之管道所在国的政府在管道领域的管理能力及行业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这就给中方股东统筹管理海外合资公司造成了比较大的问题。由此深入到管道地质灾害风险的管控问题,中方股东的任何管控方案和手段都需要与外方协商决定,从资金、管理理念、地方政府支持力度等因素可能就会给管道地灾管理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2 长输油气管道地质风险防治管控问题

2.1 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不一致

目前,国际上以西方发达的能源大国管道的建设和运营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较为完善,管道完整性管理较为先进。美国标准由联邦政府标准体系和非联邦政府标准体系构成,如基本法规《管道安全法》;欧盟标准主要以欧盟标准化委员会编写出版,如《金属工业管道》;俄罗斯有《干线管道设计规范》等。中国油气管道的标准体系建设主要是以美国标准作为参考,同时引进其他国家的部分先进经验。目前中国长输管道地质灾害防控标准尚不健全,在具体工作指导中缺乏先进完善的适用核心标准[6]。

如中国西北能源通道所在的中亚国家均是前苏联加盟国,其自身管道发展相对落后,技术标准少,所以其管道建设运营多采用前苏联和俄罗斯标准;东北能源通道采用俄罗斯标准;而西南能源通道中缅管道建设及运营标准是以美国和中国标准为主;中国境内管道以中国标准为主。由于各管道其所在国不同,管道建设时间不同,设计及施工单位不同、上级管理单位不同,导致出现同一管线上下游不同管段在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中采用不同标准的情况。中方对合资公司的管理过程中,按照股比对等决策原则,中方股东的任何管理意图均需得到外方股东的支持,才能在合资公司层面贯彻实施。由于合资公司股比分配的差异化,中方占有优势或劣势,这就造成管理方案落地的差异化。例如中国石油统筹全局制定了海内外所辖管道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总体方案,在各个合资公司推行落实过程中,因不同的合资公司盈利水平以及外方管理层对地灾管控的认知差异,均会影响到方案能否实质性落实,并影响到中方整体的管控目标。

以中亚管道为例,乌兹别克斯坦ATG和哈萨克斯坦 AGP合资公司分别是两个独立的企业法人,有相对独立的运营体系,目前均实行IMS(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管理体系。单就地质灾害风险管控而言,双方管理体系的差异性导致总部运行体系架构很难指导并融合到合资公司管理体系中去,股东方的管理意图很难在合资公司推广落地,不但影响了公司的管理效率,也增加了管理成本,影响了管理目标的实现。

2.2 地质风险防治管控能力不足

长输油气管道是线状固定展布,所以沿途各类因素均会对其造成影响。如管道属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属地员工接受教育水平以及业务技能水平,管道公司所在国政治文化背景等,以上因素均会影响管道公司管理的各个层面,包括对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水平造成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以中缅管道地质风险管控为例,中缅管道在马圭北部的仁安羌西穿越伊洛瓦底江(下称伊江)中游,江宽2.5km左右,江中心滩发育,两侧岸坡高出江面8~10m。伊江水毁隐患治理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管道本身的运行安全,更要考虑到一旦管道发生意外将对当地社会和人民以及当地政府的极大不良影响。伊江水患治理一直是中方股东和中缅管道合资公司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缅甸的灾害治理行业能力发展相对落后,针对大型河流缺乏大型机械作业工具,从而影响治理方案中较为先进的方法手段的实施。再如缅甸北方掸邦等地区,政治局势不稳定,各处军阀势力时常与政府军发生武装冲突,从2010年管道开工建设到如今的运营管理,管道的维护及抢修作业一直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2020年中亚管道C线实施了穿越哈萨克斯坦阿克苏河永久性水工防护工程。工程为减少渗漏及下游陡坡段基底压力,保证结构安全,设计在上、下游采取帷幕灌浆措施,帷幕灌浆采用双排孔,上下游帷幕灌浆轴线总长度近700m。由于哈萨克斯坦工业水平及行业发展相对落后,施工现场只有一台灌浆泵和搅拌机,如此简单且落后的施工工具不仅拖慢了工程进度,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工程质量。

而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2014年5月签约启动,之后开始准备和投入建设。俄罗斯及中国的机械工作和行业作业水平均相对较高,不论是施工效率和质量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指导都相对完善。但管道多分布在中国北方,且俄境内管段通过东西伯利亚地区,管道途径常年冻土区等恶劣环境,这对管道地质灾害风险的日常风险巡护排查和维抢修等工作造成了诸多困扰,各项工作都需要不断摸索完善,形成成熟完备的工作手段和管理方法尚需时日。

3 长输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治的统筹管理

为有效实现长输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坚持“安全环保、预防为主、科学治理、和谐发展”的防治方针,结合油气管道工程运营特点、地质环境条件特征及地质灾害防治需求,对油气管道的识别、评估、治理、效能评价、监测预警、制度建设以及专家支撑等多方面进行统筹规划。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合理部署地质风险防治的系统工作,最终实现长输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风险合理有效管控[7]。

3.1 地质灾害风险防治原则

(1)统筹规划,科学防控

根据管道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与地质灾害发育发展情况,结合管道实际需求,统筹规划风险防控方法和治理手段。根据地质环境、灾害发育情况及人文影响将管道沿线划分为高、中、低易发区,按照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对管道危害程度及失效后对灾害分区、分段、分步实施灾害防治工作。高后果区和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作为地质风险防控的重点区段。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以确保油气管道安全运营为出发点,以地质风险的管控为落脚点,最大限度避免哪发生哪治理的被动防控局面。要主动合理实施日常巡检、专业排查、工程治理、效能评价、监测预警等防治工作,保障管道的基本安全。

(3)阶段防治,滚动规划

油气管道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多样性和动态变化的特点,因此管道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化也具有时效性、阶段性特点。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及管道本体特征的不断变化,规划防治工作应滚动完善才能获得最佳的防控效果。

3.2 地质灾害风险管控目标

以油气管道全生命周期地质灾害防治理念为指导,以为管道运营提供地质安全保障为最终目标。为最大限度地减轻或消除地质灾害对油气管道及其附属设施造成的本体损害和不良社会影响,实现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治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以及先进性,通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和完善,最终实现管道公司效益最优最大化,管理水平登上新台阶,社会影响创下新高度。

3.3 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工作规划

本文所述地质灾害规划工作以在役长输油气管道为规划对象,紧密结合管道完整性管理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主要以4个方面为抓手:①风险的线下识别与防治,通过建立规范的管道地灾识别、治理、效能评价等各环节防控体系,实现风险的有效管控;②线上专业监测预警,建立地质灾害及高后果区监测预警平台,不断提高管道智能预报预警能力和水平,打造数字化、智慧化管道;③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依托现有的成熟技术规范,结合跨国管道的实际情况,编制公司级适用的技术规范,推动不同运营主体的跨国管道实施标准化管理,为管道运营发展提供科学指导;④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在依托企业标准规范化管理外,还要建立专家支撑机制、培训机制、政府协作机制,与海外管道所在国政府和地方政府加强沟通联系,争取属地政府对管道工作的支持,持续优化协作关系[8-9]。

3.3.1 地质灾害线下识别与防治

风险的线下识别与防治是指以日常巡查巡测结合专业化排查为基本手段,对发现的一般型和重大险急型地质灾害进行规划治理,技术方法可参照《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技术规范》(SY/T 6828)执行。最终从治理过程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防治水平,保障管道运营安全[10]。

(1)管道地质灾害识别

管道公司要建立规范的地质灾害识别制度体系,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专业地质人员对管道沿线识别出所有地质灾害风险点并分析其属性,进而研究相应的处理对策。体系包括日常巡检和专业排查,日常巡检主要在地灾防控直管部门主持下,建立地灾日常巡查巡测制、开展地灾宣传教育培训。日常巡检是主动地且行之有效地防灾减灾传统方法,在管道保护体系中仍占有主体地位。除管道日常巡检外,地灾专业排查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排查工作要统筹规划。本着“全面调查、重点突出”的原则,结合日常巡检的成果和地质环境条件确定重点排查地段,合理规划排查时间和滚动排查频次。

公司要建立地质灾害巡查巡测体系,规范日常巡检工作,其中的重要内容应包括:①明确日常巡检的主要任务和目标;②滚动编制巡查方案,突出巡查重点;④灾害点数据归档管理;③明确责任主体和范围等。日常巡检要严格依据巡查方案执行,定时完成巡查任务并更新管道沿线灾害信息。要敢于运用新科技新方法,如重点地段视频监测,无人机、遥感卫星的辅助巡查等。

地灾专业排查前,应充分收集管道沿线以往地质灾害调查成果、重大地质灾害勘查治理档案等资料,结合管道沿线遥感卫星数据分析结果与资料进行数据对齐研究,对管道进行分区分段,基本明确易发区段和易发灾害属性,确立重点排查评价单元。排查过程中对管道沿线崩塌、滑坡、泥石流、水毁等灾害(隐患)点开展摸排调查,并对以往灾害点进行再评价。排查过程中基本查明隐患点的类型、数量,查明其稳定性、诱发因素和发展趋势以及危害程度,系统评价灾害的易发性、相应管道的易损性以及管道失效的后果。最终根据评价结果,本着轻重缓急、分批治理的原则提出防治措施。管道地质灾害专业排查频次建议根据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管道实际情况设置在3~5年每次,重点地段设置在1~3年每次。随着滚动排查和治理,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除突发型地质灾害,管道沿线重大型隐患基本受控,一般型灾害基本得到治理。

(2)管道地质灾害治理

油气管道地质灾害治理指的是针对威胁管道安全的地质隐患点进行的应对管控措施,大致可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大类。工程措施包含排导疏工程、锚固工程、护坡工程、硐体工程、生物治理工程等,非工程措施包含巡查巡测、监测预警、遥感数据解译等。管道地质灾害治理针对不同灾害类型通常分为常规治理和专项治理。

公司应编制企业的地质灾害管理办法、各专项应急预案等,规范地质灾害的统筹管理工作有序高效开展。常规治理以一般危害性较小的风险点为对象,分类型、分阶段,按轻重缓急分批治理。一般从识别发现到规划治理完成,时间在1~3年左右,但一些特殊风险点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及早治理,做到治早治小,避免隐患迅速扩大,造成不必要的抢险被动局面。专项治理通常以重大险急型地质灾害(隐患)点为对象,公司要严格执行相应的管理流程,对重大型风险点进行勘查,编写防治方案,专家组评审,最终方案通过开始实施治理工作。对于突发险急型灾害要立即启动相应抢险预案,控制住险情后,公司要迅速组织专家组到现场实地勘查,编写勘查设计治理方案,快速高效的投入到后续的长久施工治理工作中去。一般型灾害和重大险急型灾害均要纳入到管道地质灾害巡查巡测体系当中去,实时掌握灾害发展演变信息,随时采取应对措施。

(3)地灾防治工程效能评价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效能评价是指管道防护工程经历一定时期以后(通常是一个水文年)对工程的防护效果。工程的科学性、经济效益的合理性进行评估,以此来优化完善后续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方案设计和投资预算,提高地质灾害项目立项决策水平和治理效益。

公司应编制管道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效能评价技术规范和管理办法,明确效能评价的工作方法和流程以及目标。效能评价工作基于防治工程规划有序实施,通常是在防治工程完工后一个水文年后开展。效能评价的对象包括常规治理工程和专项治理工程,基于效能评价的内容和目的,评价侧重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评价,主要是从自然科学角度分析防治工程的可靠程度,分析工程本身的结构和强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否符合实际需求和规范要求,评价它的功能和效果;二是经济评价,主要是从经济投入与防护目的匹配程度的角度评价它是否合理,主要参考管道地灾防治整体的运营维护成本,不同的防治方法成本及效果的对比分析,用来评价哪种防治工程可以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最优化。

以上所述管道地质灾害识别、治理、防治工程效能评价工作应紧密结合,统筹有序安排,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及防治需求有轻重缓急地、分批有序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规划和实施治理工作。每一项工作都应按照公司管理规定和企业技术标准以及管理程序文件严格执行,管道地质灾害线下识别与防治是管道安全运营的基本保障。

3.3.2 地质灾害线上监测预警

线上监测预警指的是通过建设专业监测预警平台体系,以高后果区和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为主要监测对象,对高后果区不稳定因素、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实施监测,通过智能感知,对监测点实时监测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判断是否做出启动应急响应的决定。专业预警与专业监测同步进行,遇有异常时,达到相应的预警级别,将触发预警响应程序,指导管道管理人员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11-12]。

(1)高后果区专业监测

高后果区专业监测指在高后果区安装数字监测设备,对高后果区的灾害(隐患)点的发生发展和人类工程活动的侵扰进行实时监控,如强降雨导致的滑坡,人类工程的取土或打孔盗油等。目前,高后果区监控以视频监控和光纤传感器为主,通过监测设备持续获得监测区的状态数据,遇到异常现象立即启动预报预警,管道管理员确认管道的安全状态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地质灾害点专业监测

地质灾害点专业监测是以灾害预警为直接目的,首先选定监测隐患点,根据隐患点属性特点确定监测对象。监测对象一般包括:①管道本体监测,如管道的应力应变监测、管道位移监测等;②灾害体监测,如岩土体应力应变监测、岩土体位移监测等;③灾害诱发因素监测,包括降雨量监测、地震监测、温度监测等。然后研究选定监测技术和设备,再根据选定的方案实施设备安装和调试,最终通过监测设备间断或不间断地获得地质体和管体实时状态数据,判断地质灾害体和管体的安全状态。

公司应运用“云+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立足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业务领域,完善防灾减灾工作制度和手段,搭建具备智能化管理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平台要具有先进性、适用性以及开放性,要与巡查巡测体系等互通互联,有效支撑管道地质灾害防治业务,这是打造智慧化管道的重要手段之一。

3.3.3 地质灾害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管道公司规范完善的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技术标准是企业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企业合理开展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工作的基石,使管道管理人员管控地质灾害风险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建设企业自身技术标准体系可填补国家及行业缺乏相关标准的一些弊端,目标如下:①使企业地质风险管控技术标准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②明确企业管道地质风险管控工作防治要求和目的;③提升企业及管理人员地质灾害管理水平。

搜集研究目前国内外先进管道管理企业所遵循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标准规范、作业指导书等,尤其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资料,结合企业自身管道的特点和需求,建设完备的企业化地质风险管理标准体系。标准编制过程中要确保其先进性、全面性、系统性和适用性。建议编制标准规范有且不仅有如下内容(如企业所在国具有与下列规范相类似技术标准且适用于本企业,可参照执行):《企业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技术规范》;《企业油气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技术规范》;《企业油气管道地质灾害勘查技术规范》;《企业油气管道地质灾害排查技术规范》;《企业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技术规范》;《企业油气管道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规范》;《企业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后评价规范》;《企业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治设计技术规范》;《企业油气管道地质灾害日常巡查维护作业指导书》等[13]。

3.3.4 地质灾害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管道公司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是提升企业运行管理水平的迫切需求,是提升地质灾害风险管控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其核心内容包括:①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体系文件的建设;②地质灾害专家支持保障建设;③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专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④地质灾害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等。最终形成企业完备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流程支持体系,对运行管理中的人、事、物、规、险进行规范,实现管理的高效有序。

(1)管理体系文件建设

管道公司应编制企业自身适用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程序文件,其目的包括:①明确企业地质风险管控工作目标;②统筹规划地质风险管控工作;③规范公司层级和管道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等。在编制过程中和编制完成后,企业应专门组织相关管理人员认真学习,提高员工专业理论水平,加强员工间技术交流,积极落实体系文件的落地应用。建议编制管理制度体系文件有且不仅有如下内容:①《企业地质灾害险防治总规划》;②《企业地质灾害识别评估管理程序》;③《企业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管理程序》;④《企业地质灾害防治施工管理程序》;⑤《企业地质灾害项目后评价管理程序》;⑥《企业地质灾害防治资料管理程序》;⑦《企业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流程》等。

(2)专家支持保障体系建设

管道公司应建立专家支持保障系统,目的是提升地质灾害高质量管理水平,优化专家资源,强化专家指导,优化公司管理人员结构,带动公司管理水平提升。企业可依据自身情况成立长久性地质灾害防控专家组或与专业地质灾害公司签订专家服务协议,从专业角度参与企业管道地质灾害防控整体规划,并支持防控过程中的咨询、方案论证、监督指导、检查验收等环节,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保障。

(3)专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

成熟的培训体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管道公司可依托专家支持保障系统建立地质灾害专业技能培训体系。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构建培训平台,通过制度化、流程化的分级培训,形成企业多级专业技术团队,让技能培训可持续传播和发展。这不仅可提高员工队伍的地灾防控技能,还可积极宣传企业地质灾害防控战略和愿景。培训具体方式可依托外部专业培训机构结合内部自培训以及实战演练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和实操水平。

(4)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地质风险应急保障系统是管道公司安全运营的基本保障。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保障体系,应根据人防、物防、技防的需求,涵盖应急管理全过程,总体目标要与企业总体规划相匹配、相适应,该体系应是实现管道地质风险有效管控的基本保障性工作。体系建设的核心着力点包括:①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如维抢修能力建设;②紧密结合巡查巡测体系,提高风险管控信息管理与应用;③提升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的抗灾能力;⑤加强物资保障能力建设;⑥加强多方协调能力建设等。应急保障体系建设与管道所在国各级政府及气象、地震等部门紧密相关,管道公司应高度重视,积极争取并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这对管道地质灾害防治和保障性工作极其重要。

4 结束语

管道地质灾害防治是管道公司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前文从工作内容到技术再到管理层面总结了管道公司在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方面的工作重心。地质灾害风险管理还需要坚实的组织管理保障和资金保障,因各管道公司情况迥异不再过多赘述,但管道公司应根据企业本身的规划合理预算资金计划和投入,资金是各项防控工作启动的基石。希望管道公司依托统筹规划发展思路,争取用5~10年时间可使管道沿线地质灾害风险基本可控,最终达到保障管道安全运营的目的。

地质灾害风险防控的基本思路是以传统手段为基础,统筹规划各工作手段,加强各手段之间的协作与配合。但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在每个工作环节过程中都应积极拥抱新科技,新方法,如风险识别中使用无人机,工程治理中运用新材料,专业监测中依托光纤传感器、资料管理以数字化为主要载体,并且要依托互联网云平台,逐步将传统的金属管道打造成数字化、智慧化立体管道,实现智能化管理,实现管道完整性管理全流程信息化建设。愿中国长输油气管道逐步发展成为比肩欧、美、俄的世界先进管道公司。

猜你喜欢

管道监测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接好煤改气“最后一米”管道
大宝小神探·奇异的森林管道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不穿戴也能监测睡眠
MARK VIe控制系统在西气东输管道上的应用与维护
中缅油气管道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