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营养风险和营养治疗方案选择的回顾性研究
2022-01-11是子豪赖苏奇殷仁杰
是子豪,赖苏奇,乔 旦,殷仁杰
(无锡市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江苏 无锡 214000)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疾病,主要是累及消化道的炎症性疾病[1,2]。临床将炎症性肠病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3]。相关研究显示[4],由于炎症主要累及消化道,且反复迁延不愈,在一定时期内会出现不同程度营养不良,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安全。临床大量实践证明[5],给予合适的营养支持治疗,不仅可显著改善炎症性肠病患者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预后效果。部分患者可实现良好的控制炎症,治疗疾病的作用[6]。但是当前关于炎症性肠病营养风险和营养治疗方案选择以及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较少,且已有研究结论有限[7]。本文结合2020 年1月-2021 年1 月在我院诊治的74 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临床资料,研究炎症性肠病营养风险和营养治疗方案选择,为临床有效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 年1 月-2021 年1月在无锡市人民医院诊治的74 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临床资料,男性39 例,女性35 例;年龄38~69 岁,平均年龄(49.10±2.01)岁。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炎症性肠病临床诊断标准[8];②均经B 超或CT 检查确诊[9,10]。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心、脑血管等严重系统疾病者;②消化性溃疡穿孔、肠梗阻与急性肠炎;③依从性较差,不能配合者;④随访资料不完善者。
1.3 方法 ①调查工具: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法[11]。②调查内容[12]:患者基本资料,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发病年龄、家族史、实验室检查、病变范围、活动程度、复发情况和治疗方案等。③调查方法:采用搜集临床资料的方法。搜集前对研究员进行严格培训,强调本次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要求参与者工作仔细、认真,熟练掌握调查表格的各项内容及注意事项。④分组方法[13]:BMI 正常:18.50~23.92 kg/m2,BMI 降低:BMI<18.50 kg/m2,BMI 增高:≥24 kg/m2;病变范围[14]:E1:溃疡性直肠炎,E2:左半结肠UC,E3:广泛性UC;病情严重程度[15]:改良Mayo 评分≥11 分,Harvey 和Bradshow 简化CDAI 评分≥9 分判定为重度活动。
1.4 观察指标 总结炎症性肠病营养风险总发生率、UC 和CD 营养风险发生率、UC 和CD 营养风险相关因素以及营养治疗方案的选择。营养风险[16]:在疾病严重程度、营养受损程度和年龄三个维度对入院当时患者的营养风险进行评估,以总分≥3 分为具有营养风险。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 21.0 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两两比较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对比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炎症性肠病患者营养风险发生情况 74 例患者营养风险总发生率为48.65%(36/74);74 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中UC 患者58 例,CD 患者16 例,UC 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低于CD 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炎症性肠病患者营养风险发生情况[n(%)]
2.2 不同BMI 患者营养发生风险比较 UC 和CD 患者BMI 降低者营养风险发生率均高于BMI 正常者和BMI 增高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BMI 患者营养发生风险比较[n(%)]
2.3 炎症性肠病患者营养风险与一般资料比较 有无营养风险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在年龄、性别、炎症性肠病家族史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炎症性肠病患者营养风险与一般资料比较[,n(%)]
表3 炎症性肠病患者营养风险与一般资料比较[,n(%)]
2.4 UC 患者营养风险相关因素 UC 慢性持续型复发、广泛受累、重度活动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P<0.05),见表4。
表4 UC 患者营养风险相关因素[n(%)]
2.5 CD 患者营养风险相关因素 CD 穿透型、有手术史、重度活动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高(P<0.05),见表5。
表5 CD 患者营养风险相关因素[n(%)]
2.6 营养治疗疗效观察 充足热卡营养治疗,CD 治疗有效率为75.00%(12/16),高于UC 患者的46.55%(2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2,P=0.011)。
3 讨论
目前关于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尚未安全明确,临床疾病反复发作是主要特点之一[17]。据相关研究显示[18],炎症性肠病患者普遍存在蛋白质能量不足、肥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症状。炎症性肠病患者存在一定的营养风险危险性,但是具体的营养风险发生情况如何,尚需要不断的深入研究证实[19]。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74 例患者营养风险总发生率为48.65%,表明炎症性肠病患者存在一定营养风险,临床应加强对炎症性肠病患者营养的检测,及时发现营养风险,从而及时有效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同时研究显示,74 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中UC患者58 例,CD 患者16 例,UC 营养风险发生率为44.83%,低于CD 患者的62.50%(P<0.05),提示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CD 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该结论与肖琳等[20]报道一致。同时提示我们更要重视CD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同时研究指出,UC 和CD 患者BMI 降低者营养风险发生率均高于BMI 正常者和BMI 增高者(P<0.05),表明用BMI 可作为判定营养不足的主要客观指标,且显示营养风险发生率与BMI 改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具体的相关性还需要临床进一步研究证实。有无营养风险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在年龄、性别、炎症性肠病家族史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 慢性持续型复发、广泛受累、重度活动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P<0.05),CD 穿透型、有手术史、重度活动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高(P<0.05)。提示炎症性肠病与年龄、性别、炎症性肠病家族史无相关性,但是UC 患者复发越频繁、受累范围越广、疾病活动越严重,营养风险发生率越高,是营养风险发生危险因素,值得临床关注和重视。同时CD 患者穿透型、具有手术史以及疾病活动越严重,营养风险发生率越高。所以,临床对于炎症性肠病患者应加强危险因素筛查,以及时控制危险因素,预防营养风险的发生。
此外,采用充足热卡营养治疗,CD 治疗有效率为75.00%,高于UC 患者的46.55%(P<0.05),提示对于不同炎症性肠病患者治疗,热卡营养效果存在差异,相对而言营养支持对CD 更加重要。因此,临床采用营养支持治疗,对于CD 患者可能是诱导疾病缓解,控制进展。对于UC 患者可能是以改善患者营养状态为主。因此,UC 患者不能一味强调肠内营养途径,而CD 患者危险因素为穿透型、既往手术史、重症活动,故对于穿透型、合并既往手术史以及处于重症活动程度患者,不能给予营养支持治疗。
综上所述,炎症性肠病患者营养风险较高,尤其是体重指数下降的UC 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更高。同时UC 和CD 患者营养风险危险因素存在差异,临床准确把握适应症和禁忌症的前提下,开展肠内营养支持是相对安全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属于回顾性分析研究,具体的研究结论存在一定局限性,还需要临床不断的探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