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经典的艺术阐释
——多媒体杂技剧《红色记忆》赏析

2022-01-11莫非济南市文化馆

杂技与魔术 2021年6期
关键词:杂技技巧红色

◎ 文、图︱莫非(济南市文化馆)

革命历史题材的红色经典作为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个类型,在各种艺术形式创作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多媒体杂技剧来说,革命历史叙事在现代审美观照下与杂技的有机结合,不仅使题材内容的呈现更生动和富有视觉冲击力,而且使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手段不断融合、相互发挥作用。济南市杂技团的多媒体杂技剧《红色记忆》以艺术的形式重释经典,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国庆72周年。

一、杂技艺术对红色题材的重塑

作为红色题材的艺术作品,《红色记忆》没有遵循完整再现广阔革命历史和事件的审美定式,而是依据杂技艺术的特点,将真实的历史精神化为虚构的艺术体现,进行更加概括、更加典型的美学阐释。《红色记忆》取材于多部经典红色艺术作品,包括“铁道游击队”“智斗”“北风吹”“红色娘子军”等九个部分,它们或是经典的戏剧、电影,或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乐曲、唱段。在追忆红色历史的主题统领下,作品用艺术性更强的拼贴形式取代叙事见长的完整剧情,渲染出悠长回忆的韵味、经典复现的情怀,进而以杂技技巧为纽带,将每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贯串在一起,使一段段激情燃烧的革命图景闪现于舞台上,唤起观众的记忆。在杂技技巧的骨架上注入了革命文化的血肉,呈现出真实却不直白、形象又不失生动的舞台效果,丰富了杂技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01/《红色记忆》剧照

二、形式的解构与内涵的丰盈

杂技剧之成其自身,是在作品中实现了形式与内容即技巧与剧情互为表里、相融互促关系的建构。一方面,《红色记忆》每部分在情节表现的同时,以杂技元素的融入和技巧细节的创新着力进行着杂技主体的创作。“铁道游击队”中的蹦床、爬杆,“沂蒙颂”中的柔术、转毯,“地道战”中的钻圈、钻筒、帽技,“智斗”中的手技、魔术,“红色娘子军”中的蹬鼓、车技……通过传统杂技节目之间的嫁接、多种动作的结合,构成形式多样的复合杂技节目,使剧目呈现出的内容和展示的技巧语言显得丰富多彩,传递出更多的形式和情感信息,用杂技将情节发展和情感表达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另一方面,《红色记忆》对杂技的叙事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传统节目中呈现肢体形态和技术难度的柔术,运用于“沂蒙颂”部分英嫂在狱中遭受严刑拷打的场景,随着音乐和气氛渲染的变化,快速变换各种柔术技巧,节奏张弛有度,将其中情感的变化抒发得自然流畅。在强烈的视觉效果下,激发起观众内心崇敬与怜悯的情感;“林海雪原”部分则采取了在快速挥舞的绳圈中翻腾、穿梭、跳跃的“绳技”组合,恰到好处地展现了我军在崇山峻岭间穿行攀登的气势和意境;“地道战”部分包含了钻圈、钻筒、帽技等杂技元素,每个独立技巧并不新奇,但是节目在此强调的不是技术的革新,而是亦庄亦谐的效果和氛围。在百姓与敌人巧妙周旋、展开生死斗争、险象环生的紧张气氛中,穿插着稻草人用草帽技巧戏弄鬼子、钻进筒中机智躲避敌人等幽默诙谐的桥段,同时经由将演出转移到观众席间制造出的间离感,激发出观众同仇敌忾的共鸣,形成台上台下互动的良好演出效果。

02/《红色记忆》剧照

三、多种艺术语汇的交融共振

随着观众审美要求的变化和现代舞台技术的发展,杂技艺术的舞台呈现对音乐、服装、灯光、舞美等元素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多媒体杂技剧,《红色记忆》力求通过技巧编导创意和舞台美术创新,以艺术语汇和科技手段的有机融合,彰显整部剧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如在舞台上设置了立体多变的投影空间,制造出亦真亦幻唯美又写实的视觉效果;灯光的运用不仅突出主体表演,渲染环境气氛,而且以光照强度和色彩的变化实现自然流畅的道具和场景转换,勾勒出每个叙事单元的界限;在音乐设计中,运用交响乐实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沂蒙山小调》《北风吹》等经典曲目原曲的混响和变奏进行更符合现代欣赏习惯的重新诠释,并且打造了一支旋律优美、令人耳熟能详的主题曲《记忆》,成为能够代表《红色记忆》的标志性音乐。

可以说,《红色记忆》既在新、奇、美的杂技表演中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又以声、光、电技术手段制造的唯美效果、虚实相间的视听体验让观众惊叹。这既是对杂技剧创作的创新探索,也是对革命历史主题的挖掘尝试,更是济南市杂技工作者以其艺术追求向党的百年华诞的庄严致敬。

猜你喜欢

杂技技巧红色
高空杂技
求数列和的几个技巧
空中杂技师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指正要有技巧
追忆红色浪漫
提问的技巧
老鼠演杂技
例谈三角恒等变换的常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