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病机制研究
2022-01-11李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简单称之为传单,是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多为急性、自限性疾病病程,临床主要表现发热不规律、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并且可能合并肝脾肿大、外周淋巴细胞及异性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相关数据表明
,90%以上的IM都是由EB 病毒感染导致,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经亲密接触传播,如接吻等,所以也被称为接吻病),其他的病原体如细胞病毒B19、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腺病毒、弓形虫、人类疱疹病毒以及巨细胞病毒都能够通过EB病毒导致IM的症状。少部分通过性行为、飞沫、母乳喂养、血液制品等传播。因为解剖结构咽部淋巴组织较多,如果受到相关的病毒感染,可能导致病毒血症,严重的影响附近的组织器官或者其他组织等
,B细胞的表面会存在EN病毒受体所以最容易受累,病毒会通过进入到B细胞循环之中,达到终生潜伏感染状态。肌痛、发热、食欲减退、头痛、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疲劳乏力、颈部淋巴结肿大为IM常见症状。相关调查显示
,EB病毒与口咽部上皮细胞接触,开始病毒复制,释放病毒至口腔分泌物中,并持续感染口咽部淋巴组织,以及相关B细胞。从而扩散感染至整个淋巴网状系统。而当前对于IM具体的发病机制并无定论,所以本文主要从环境因素、免疫因素以及遗传因素三方面进行分析,现具体综述如下。
1 环境因素
相关研究发现
,IM疾病的发病高峰期多为晚冬时期,而且IM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因此分析这可能和某些环境因素相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维生素D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维生素D主要通过透光照射皮肤合成和食物之中获取,从而调节免疫,维持机体的骨内稳态。相关研究表明
,维生素D能够增强树突状抗原呈递细胞免疫耐受作用,而冬季作为IM疾病发病的高峰时期,和机体维生素D的最低水平时期相一致,这是因为冬季晚期阳光照射不足,所以人体缺乏维生素D,从而导致机体的免疫耐受作用减弱,增加IM的易感性。但是,补充维生素D或增加阳光的照射是否能够降低IM的发病率,还需要大量的实验来证明。另外,该病主要通过密切经口接触传播,并且EB病毒可在患者唾液中存活数月,家庭护理需及时对患者进行隔离,避免亲吻他人或者共用餐具。
1) 间歇采样重复转发干扰只要获得脉压雷达的最小脉宽就可实施有效干扰,因此不需要进行过多的电子战侦察工作,效率更高;
2 免疫因素
当前研究之中,认为IM的发病机制和免疫因素相关的研究是最多的,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改变在IM的发病与控制B淋巴细胞增殖和清除EB病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显示
,IM急性期的患者出现CD
CD
调节性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现象,从而影响体内的免疫抑制功能,最后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充分的休息同时避免劳累可以有效预防。还有研究显示
,TLR2.9配体通过扩征效应T淋巴细胞与抑制CD
CD
调节性T淋巴细胞功能,从而增强宿主适应性的免疫反应。而且IM急性期的患者会出现TLR2.9升高现象,这将对CD
CD
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反应,促进清除EB病毒。相关研究发现
,儿童外周血中CD56dimNKG2A+(KIR)-NK细胞显著高于青少年和成年人,认为这有助于解释IM在儿童中发病率较低这一问题。相关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
,IM急性期会出现Tcm、Tem数量减少情况,所以在IM的急性期T淋巴细胞及时活化与分化属于IM的潜在发病机制。
将5%的氯化镁(氯化钙)溶液缓慢加入5%的硅酸钠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其充分反应,并形成白色悬浮液;离心分离、洗涤、在120 ℃的温度下烘干4 h,得到干燥的硅酸镁(硅酸钙)沉淀。将3 g干燥后的硅酸镁(硅酸钙)悬浮在30 mL~50 mL的95%的乙醇中,放入磁力搅拌器中搅拌10 min,边搅拌边滴加3 mL的正硅酸乙酯(硅烷化试剂),搅拌2 h后静置24 h,用离心机将沉淀进行分离,然后用95%的乙醇和去离子水分别清洗3次,然后将清洗过的沉淀放入烘箱中,120 ℃烘干,得到干燥的硅烷化的硅酸镁(硅酸钙)成品。
3 遗传因素
当前多项研究
证实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和人类的白细胞抗原-Ⅰ类分子基因的多态性存在明显关系。由这一研究结果我们推测,和EB病毒感染有关的IM可能和HLA-Ⅰ类分子的基因多态性具有明显关系。相关研究表明
,通过对急性IM患者、无症状血清EB病毒阳性患者与血清EB病毒呈阴性患者的HLA-Ⅰ累分子基因座附近2个微卫星标记等位基因与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研究发现,研究的微卫星标记等位基因D6S265与等位基因D6S510和IM疾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而且IM患者的血清EB病毒呈阳性的患者等位基因D6S265纯合子患者患有IM相对危险度高于较杂合子患者,由此证实等位基因D6S265与等位基因D6S510有着共显性效应。相关研究对某院IM患者应用家庭随访研究结果显示
,IM患者通行双胞胎患IM的危险度为9.3,兄弟姐妹为3.0,子女为1.9,二级亲属为1.4,三级亲属为1.0。为此提示了IM存在家族聚集性和遗传易感性现象,由此证明IM潜在的发病机制也包括遗传因素。
4 结语
IM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均较为明确,临床上通过血液检查,临床表现可以确诊,通过血浆嗜异性试验和EB病毒抗体可呈现阳性。IM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而且呈散发状,全年四级均可触发。相关研究显示,动机为IM的多发时期。还有研究表明,EB病毒的感染和幼年时候密切的社会关系相关,而且还与出生顺序和同胞数目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因此本文针对IM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IM的诊治及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1] 朱美华,梁敏,王志坚,等.抗病毒治疗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价值探讨[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9,14(3):198-201.
[2] 张娜,胡春宏.EB 病毒与宿主免疫在鼻咽癌发病中的作用及相关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9,22(2):184-188.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全国儿童EB 病毒感染协作组. 儿童主要非肿瘤性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20,54(8):562-568.
[4] 黄可,刘日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20,28(11):1867-1869.
[5] 徐巧岚,戴荣林,徐敏.幼儿EB 病毒感染不同临床类型疾病免疫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2019,29(32):5245-5247.
[6] 陈春法,张文喜,赵佳佳,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血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变化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26(20):4727-4729.
[7] 周小鸽,张燕林,谢建兰,等.对EB病毒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理解和认识[J].中华病理学杂志,2020,45(12):817-821.
[8] 高立伟,谢正德,幺远,等.儿童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0,25(10):725-727.
[9] 田净忆.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基层医药,2020,27(5):637-640.
[10] 李红,温春霞,刘杨桃.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毒感染研究[J].江西医药,2020,55(3):97-99.
[11] 夏玉雪,方峻.EB 病毒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研究进展[J].临床内科杂志,2019,36(6):371-374.
[12] 叶东梅,张志伟,刘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理分期与鉴别诊断[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9,48(5):421-424.
[13] CAI WEITONG,JI XUNCHAO.Application of Qingwen Decoction for Sepsis in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from Fuqi theory[J].Chinese Medical Emergency,2019,28(6):1103-1105.
[14] ZHANG SHANHU.Diagnostic value of combined detection of 3 indicators for primary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n children[J].Laboratory Medicine and Clinical Practice,2020,17(1):66-68.
[15] 彭佳丽,李晖,韦嘉.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一例[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9,37(12):761-763.
[16] 张玲,许会卿,黄明海,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的临床意义[J].现代实用医学,2020,32(3):332-333,432.
[17] YANG SHIN-XIAN.Observation on the curative effect of acyclovir in the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n primary hospitals[J].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2019,17(17):90-91.
[18] 沈妙娜,黄倩雯,刘勇.EB 病毒核酸及血清学检测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9,25(19):3245-3247.
[19] 祁建凤,舒静娜.免疫指标检测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慢性活动性EB 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2020,27(04):475-478.
[20] 胡振华,樊一笋,汪浩,等.外周血CD4
CD8
双阴性T 细胞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中的表达[J].国际免疫学杂志,2019,42(5):486-489.
[21] 胡天一.EB 病毒可致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J].医师在线,2020(1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