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究
2022-01-10陈盼盼
陈盼盼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的重难点环节。在当今的社会大力推进全民阅读的整体氛围下,小学生的整本书的阅读也受到了重视。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整本书阅读之前的引导,阅读过程中的有效指导,以及整本书阅读后的延伸和拓展,对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还能帮助学生增强语文的综合素养,提升个人的气质修养和人格魅力。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小学语文 兴趣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阅读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足以见得读整本书的意义已经被广泛的重视。所谓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是要求教师将整本书阅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将单篇单章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这是一种相对于传统阅读教学而言的一种创新性的阅读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整体的阅读知识框架,能够确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读整本书理念的提出是符合小学生认知能力和心理发展的特点的。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生在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方面是存在局限性的,针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的时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开展学生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立足点,要逐步培养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和情感,才能让阅读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优秀的日常习惯,这是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教育的重要目标,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可以使学生受益一生的。[1]
一、整本书阅读理念的提出
叶圣陶先生曾经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到:把整本书做主体,把单篇单章做辅佐。明确提出了在中学阅读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整本书的阅读。此后,《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对语文阅读课程进行了这样的概述:中学语文教材除单篇的文字外,兼采书本的一章一节,高中阶段兼采现代语的整本书。又再一次提出了整本书的阅读。但是,当时的整本书的阅读策略只是在中学阶段进行实施,并且并没有得到重视和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知识的更新换代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需要,使得全民阅读成为一种社会潮流。阅读已经成为从婴幼儿开始普及的一项能力和要求。在新的社会形式要求下,在小学阶段大力推行阅读教育,变革传统的阅读方式,倡导整本书的阅读理念,已经成为了小学阶段深化阅读课程改革必须要做的事情。2001年7月出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地提出对小学生进行阅读教育的重要意义。[2]
二、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叶圣陶先生认为,国学教育的目标,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语文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能够培养学生养成习惯,培植能力和训练技能。而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必须借助于要让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单凭单章单篇的阅读很难让学生产生对阅读的兴趣,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1)整本書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扩大阅读的空间
我们的语文教材教学大多都是采用以课文的形式进行单篇单章的教学,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这种局限性的影响,没有足够的阅读空间。而整本书的阅读会让学生扩大阅读空间,学生在整本书的视野之上对于所有文体和所有的内容设置都有所了解,相对于读篇幅短小,结构简单的文章相比,整本书的阅读正能够锻炼阅读者对阅读内容的信息提取和理解能力的把握,以及更强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阅读者更深度的思想和更加广阔的视野。
(2)整本书的阅读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习惯也是支撑一个人将一件事情坚持不懈地做下去的动力。培养好学生阅读的习惯就会使学生在一生中受益。而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绝对不仅仅来源于学生中单篇单章的短小课文中形成的。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学生方面,在某一时期专心地研读一部书,心志就可以专一,研究也可以更加彻底。真正的用心去研读一部书,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那么再去读单篇单章的文章就标的没有难度。相比于碎片化阅读,学生能够沉浸在长篇作品中获得的养分要多得多。一旦学生练就了阅读整本书的能力,那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增长见识,健全精神。[3]
(3)整本书的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语文学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理解和写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整本书的阅读相对于短篇的章节阅读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上具有巨大的优势。同时,学生通过对整部作品的阅读更能够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从整部作品中更能够感受汉语言本身的魅力以及感受整部作品的整体的美,章节的选取,碎片化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整部作品的整体的韵味和内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1)转变学生传统的阅读观念,正确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在当前小学语文的阅读课程中,绝大部分教师进行阅读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阅读方式,篇章阅读的教学理念仍然被广泛运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在考试中的篇目强制学生进行阅读,以应付考试。而阅读的过程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阅读,不会对这类文章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更忽略了语言文字方面内在的情感价值的挖掘。而对于可能不会出现在考试中的文章,就选择让学生一带而过,甚至不去阅读。这样的阅读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学生无法获得阅读的兴趣,细枝末节式的阅读也无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汲取文学作品之中的养分,学生在阅读的道路上只能越走越窄,不利于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要想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教师就要先转变阅读教学的观念,首先明确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格的升华。以部编版六年级教材中《鲁滨逊漂流记》一课的教学为例,本篇文章讲述的是鲁宾逊的冒险精神,它出自《鲁滨逊漂流记》书籍,那么在本节课程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推荐《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目,以教材内容为引导,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尝试揣摩文本人物的思想表情。其次语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本书阅读,分析书目内涵,然后轮流上台进行文本朗读活动,活跃课堂阅读氛围,让语文课堂可以变成一个轻松、和谐、民主、自由的阅读天地。另外针对本篇书目的阅读,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演艺活动。比如有学生自主编排、设计,扮演鲁宾逊河星期五,以亲身体验来感受不同角色内涵,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兴趣,让学生可以更加认真的投入到互动、阅读活动中,进而全面拉近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全面增强学生的阅读感悟,让学生可以真正的体会到书中的精神。 [4] 同时,我们在学习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同样可以为学生推荐《上下五千年》,让学生就两种艺术形式展开比较,并且进行探讨,最大程度的活跃学生的阅读思维,提升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效果,同时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逐步的树立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实现学生审美能力、分析能力的综合提升。合理地开展比较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整本书阅读教育内涵绝对不是仅仅限于一部书,一个故事。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同时要打破“一部书”的界限,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读书绝对不仅仅是就事论事,把眼光局限于目前所读的一本书上面,而是应该联系与之相关的作品展开比较,进行比较阅读。开展比较阅读可以从三个层面开展,首先是同一个作者不同作品之间展开比较。第二是把内容或者形式相近的作品放在一起要求学生阅读。第三就是把文学作品和与之相适应的电影作品之间展开比较,即跨媒介阅读。比如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中有篇课文是《少年闰土》,这篇小说是鲁迅先生在1919年回到家乡之后写的一篇小说,当时作者耳闻目睹了旧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上作者本人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写下了这篇悲凉沉郁但是又不失希望的小说。这篇小说被收录在鲁迅的散文集《故乡》之中,作者在《故乡》这部散文集中除了塑造了少年闰土这个形象,还描写了杨二嫂这个经典形象。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杨二嫂这一部分,和少年闰土进行比较阅读,更能全面而且深刻的体会作者的感情。
(2)创新多种阅读方式,拓展學生的阅读活动
小学生在学习上的变动比较大,注意力还处于不稳定的阶段,容易被外界因素影响,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采用多种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小学生的阅读动力注入持续的能量。比如在游戏过程中纳入游戏,竞赛,舞台剧,辩论会的创新方式。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穷人》为例,本节课程中语文呢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推荐《穷人》这一短篇小说。教师可以在教授课文之后指导学生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舞台剧的设计。将创新形式融入到阅读中去,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性和参与性,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基础上领悟到文学的魅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语文的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在阅读中转变传统的阅读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优良的阅读习惯,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建立起学生对于阅读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宏伟.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周刊.2018(11).
[2]张雪丽.小学语文课程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探究[J].学周刊.2018(15).
[3]佚名.完善初中语文阅读体系——“整本书阅读”倒逼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J].中学课程资源.2018(17)
[4]鈡芷君.基于整本书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