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一课的文本特点及教学重点思考
2022-01-10于勇
于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观潮》是语文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教材以“自然之美”为专题,而《观潮》正是这一单元中的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全文层次分明,描写了潮来之前、潮到之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绘出钱塘江由风平浪静到大潮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雄奇和壮美,同时作者寓情于景,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细细研读本课,会发现课题“观潮”之“潮”实质是写作的线索,作者巧妙地将三种“潮”或明或暗地在行文之中交织在一起。作为执教者只有首先吃透文本这一特点,才能在课堂中紧贴着文本进行教学。具体来看:
江潮。这是课文叙述的主线。从课文的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一总起句开始,课文分别从时间、地点、环境等进行介绍,紧接着就写潮来潮去的整个过程,通过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详细写潮声与潮形,体现潮水的壮观气势和鲜明特点。因此,聚焦于江潮本身的描写,这是课文最主要,也是最为明显的线索。人潮。这是课文叙述的副线。从课题“观潮”起,就让人明白,课文描写的是以人为第一视角的亲身体验与观赏之旅。究竟是哪些人呢?课文没有明确写出来,但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人山人海”、“人声鼎沸”、“人群沸腾”,这一方面可见观潮人之多,江上之潮為自然景观,岸边人潮为赏景之人,江潮与人潮共同构成一道美丽又令人觉得震憾的风景。另一方面,写人潮,实质是也是为表现钱塘大潮不愧是天下奇观。人潮起到了烘托江潮的作用。心潮。这是课文叙述的隐线。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而联系到一篇具体的课文,一切景语其实就是心语。在这篇课文中,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一条隐含在文中的线索——心潮。在潮来之前,江面是平静的,而这里观潮人的内心也是平静的,可当潮声如雷般传来,发出隆隆的响声时,人们是惊喜中带着期盼的;再当潮水如水墙、如战马般飞奔而来,潮声如山崩地裂时,人们的内心是惊叹而又热烈的;最后潮头西去,余波渐平时,人们的内心是满足却又是意犹为尽的。可以说,课文正是将江潮——人潮——心潮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才带给读者身心渐入佳境的阅读体验。
基于这样的文本特点,我们在教学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应围绕一个“境”字做文章,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赏奇境。凭借课文的文字,抓住“天下奇观”这一核心词,引导学生圈划文中语句,从“潮来前”的风平浪静到“潮来时”的浩浩荡荡和“潮去时”的余波漫天等具体语句,体会潮水的远近之变、静动之变、声形之变。写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写景象,从“一条白线”到千万匹马“齐头并进”……大潮越来越近,响声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蔚为壮观。运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从语言中读出声音,读出画面,读出真切的感受,凭借想象走进《观潮》中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声、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里,从而进入到课文语言构建的江潮奇境,从而体会出钱塘江大潮的壮阔之美,认识到祖国山河的自然之美。这是学习这一篇课文的第一个重点,也是夯实单元语文要素的核心点。
二是入情境。只有当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碰撞在一起,课堂才会奏出动听的和弦。通过课文的朗读品味、内心想象以及对课文充满情感词句的咀嚼,再能够结合直观的视频观看,将语言与形象对照,也将文本内在情感与学生情感连接,帮助学生悄悄地进入文本的情感之境,让学生随着大潮的由远及近而发出由衷的赞叹,也为大自然的伟力与神奇而欢呼,聆听了一首激动人心的大自然的交响乐。可以说,当学生真正敞开心扉,用心触摸文本的每一处描写,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到课文的情感之境,在惊心动魄的高峰体验之中获得内心情感的升华。
三是悟妙境。所谓妙境,笔者试从表达之妙和文化之妙两方面来表述。首先是表达之妙,严格意义上,这一篇写景文中是写“动态景”的文章。动态景的写作往往按照景物的变化来展开描写,突出每个时间段景物的不同特点。本文写钱江潮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进行有序介绍,条理清晰,引导学生领悟到这一点,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有序表达的意识。特别是课文在对潮来时的描写中,运用了许多比喻的成分,以凸显江潮的气势。这也是这一课在表达上的一个重要特点。课文运用了哪些比喻,如何体现出比喻的表现力与适切性,可以在课堂中作为一个教学的支撑点,从而体悟课文的表达之妙。另外,课文写的是江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潮水也体现出力量,表现奋进向上的劲头,因此,很多的古诗文都有写“潮”的名篇,像明代诗人王在晋这样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范仲淹也有一句著名的诗:“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另外文后刘禹锡的“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也无不展现了“潮”所带给人精神上的磅礴力量。因此,本课学习进行古诗文的拓展以及在精神认识上的提升,也是立足文本重点进行教学的应有之思。
诗人徐凝的诗句说:“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立足文本具体特点,围绕以上三个方面的重点展开《观潮》一课教学,是否也会得到“直至课下学不厌”的教学境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