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寒地冻,古人如何取暖

2022-01-10本刊综合

发明与创新 2022年4期
关键词:手炉火盆花椒

◆本刊综合

当现代人正享受着各种御寒取暖设备带来的舒适和便利时,可曾想过,在气候远比现在寒冷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御寒保暖的?

生火取暖

生火取暖是古人取暖的主要方法之一。我国古代的取暖炉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程,最早的取暖炉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燎炉”,这是一种烧炭取暖的用具,相当于今天的“火盆”。在古代,寻常老百姓在家中取暖一般先用泥做一个火盆,再在火盆中点燃秸秆、稻草等取暖。然而,火盆中的火处理不当,易造成火灾。

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既方便又实用的取暖工具相继出现。比如手炉,它又有“袖炉”、“捧炉”的雅称,其多为铜质,里面装有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将手炉拢入古代人穿着的宽袖大袍中,便能发挥“暖手宝”的功效了。

此外还有暖足瓶。人们往里边灌上热水,再将其放进被窝里取暖。宋代黄庭坚有首诗中描述道:“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其中的“脚婆”指的就是这种暖具。

图1 曾侯乙燎炉

图2 清錾刻花蝶纹瓜棱形铜手炉(图/ 孔子博物馆)

建筑保暖

人们今天使用的地暖在古代早已有之,秦朝的火墙便是现代“地暖”的雏形。

建筑师将房屋墙壁砌成空心夹墙,墙下有通道与炉灶相连,尽头有气孔可排出烟气。炉火在炉灶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可顺着夹墙对墙体加热,利用墙体升温,使整间房屋变得暖和。

在此基础上,明清时期工匠们对火墙加以改进,在地面铺设循环烟道,木炭燃烧产生的热气顺着烟道流动,慢慢将地板加热,从而使房屋升温。因施工难度大,一般只有皇宫才能配备这种火墙。

此外,古人还擅长将一些特殊的材质加入建筑内抵御寒冷。花椒作为现代人常用的一种调料,在古代也用来给房屋保温。古人将花椒磨碎与泥混合,作为一种防寒保暖材料制成墙壁保温层。

虽然花椒的保温效果有待考证,但花椒独特的气味确可起到驱虫、防虫的功效。

穿得暖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在古代,诗人李白笔下的美酒、佳肴、貂皮、狐裘只是少数富商巨贾的专属。在棉花普及之前,古人多穿纸裘御寒保暖。

“纸裘”是以楮树皮为原料,经过蒸煮、调制压实后做成的衣服。因楮树内皮层纤维较长而柔软,吸湿性强,用它做出来的衣物柔韧、厚实,且穿旧、穿破后稍作修补还能循环使用。诗人苏东坡的作品中对纸裘的修补也有过表述:“纸被旧而毛起者将破,用黄蜀葵梗五七根,捶碎水浸涎刷之则如新。或用木槿针叶捣水刷之亦妙。”纸裘自魏晋出现,唐宋时期开始在民间流行。

我国最早关于棉花、棉布的记载见于汉魏之际。那时称棉花为“织贝”,魏晋南北朝时,又称之为“木棉”或“吉贝”。当时,棉花种植只在我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流行,南北朝时期,棉花才从南洋诸国引进到中原地区。受限于当时的纺织技术,古人只将棉花作为观赏植物。

宋元之际,棉花开始被大量推广种植。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两位历史人物对棉花的推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位是著名的棉纺织家黄道婆,她大力推广搅车、弹棉弓、纺车等器具,被称为布业的始祖;另一位则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强制在全国推广棉花种植得以让棉花普及,老百姓逐渐能穿上棉花制成的衣物来抵御寒冷。

图3 《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纺织技术》(图/国家博物馆)

此外,古人还陆续发现,葛、麻、蚕丝等原料也可用来做衣服,但受制于原料的价格,普通百姓只穿得起用葛、麻做成的衣服,再填充一些絮头、碎麻等来保暖。达官贵人们则采用丝绸制衣,并垫上丝锦,这种衣服的保暖效果更胜一筹。古人爱狩猎,羊羔皮、狐裘、貂皮等在当时也成为更高级的御寒神器。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吃性暖的食物,喝热汤、热酒也是古人常用的御寒方式。

图4 清道光绿暗花绸云肩镶边绣花棉袄(图/孔子博物馆)

猜你喜欢

手炉火盆花椒
祖母的火盆
当前花椒价格走低 椒农如何积极应对
国内花椒产业进入低谷期
最温暖的火盆
收藏手炉看3点
花椒泡脚好处多
素手捻袖炉
韩城大红袍花椒
妈妈的火盆
铜手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