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益参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分析
2022-01-10张东辉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天津301700
张东辉(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天津 301700)
冠心病心绞痛是由冠脉硬化引起的心肌组织暂时性缺血、缺氧症状,以心区疼痛、胸闷、心悸等为临床表现,而近年随着生活结构变化、人口老年化速度加快,该病发生率持续增高,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亦可威胁其生命安全[1]。现阶段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以西医为主,临床实践发现该方案靶点单一、不良反应较明显,在控制患者病情中可行性不高。而中医在治疗中采用辨证施治原则,通过调节全身气血、阴阳可有效控制该病。中医认为冠心病心绞痛是气虚血瘀所致,因此治疗需以活血、化瘀、通络为主。黄芪益参汤是出自《兰室秘藏》的经典补气、通络、扶正祛邪方剂,为深入了解其在控制该病上的价值,本文遴选2019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0例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基础资料 纳入1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双盲法分为两组,观察组男(n=28)、女(n=22),年龄自45-75岁,均值(59.52±8.25)岁,病程均值(4.38±1.22)年,心功能分级:I级者29例,Ⅱ级者21例;对照组男(n=27)、女(n=23),年龄自45-76岁,均值(59.41±8.25)岁,病程均值(4.42±1.21)年,心功能分级:I级者30例、Ⅱ级者20例,两组基础资料相似,数据统计P>0.05,具有可比性,并且本研究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获得审批。
1.1.2 纳入标准 ①年龄>40岁者;②药物适应证者;③确诊为气虚血瘀证型者;④心功能I-II级者;⑤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者[2]。
1.1.3 排除标准 ①临床资料丢失者;②严重脏器组织损伤者;③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者;④合并恶性肿瘤者;⑤药物禁忌证者;⑥自愿退出本次研究者;⑦造血功能异常者;⑧心脏支架者;⑨精神及心理疾病者[3]。
1.1.4 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诊断,以胸闷、胸痛为主症,以气短懒言、神倦乏力为次症,以舌质紫黯、脉沉细为舌脉。
1.2 方法 纳入研究的100例患者入院后均实施吸氧、扩血管治疗。对照组采用硝酸异山梨酯(5mg)+硝苯地平(10mg)+普萘洛尔(10mg)+阿司匹林(100mg)等进行西药治疗,其中硝酸异山梨酯以每次5-20mg剂量口服,3次/天;硝苯地平以每次40-80mg剂量口服,3次/天;普萘洛尔以每次10-30mg剂量口服,3次/天;阿司匹林以每次100-300mg剂量口服,1次/天,持续治疗4周。
观察组采用黄芪益参汤治疗,方剂中含有20g益母草、25g黄芪、10g当归、25g丹参、15g白术、20g甘草、10g莲子心、20g桂枝,气虚血瘀者佐以5g红花、5g桃仁、5g川芎,气滞血瘀者佐以10g川芎、5g枳壳、5g柴胡,痰浊瘀阻者佐以10g赤芍、10g半夏、10g薤白,寒凝血瘀者佐以5g吴茱萸、5g细辛、5g附子,将其混合后水煎取汁400ml,在早晚分2次口服,持续治疗4周。
注意事项:在经相关检查确诊且开具处方后,医师首先需为其讲解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使其明确知晓定时、定量用药的价值;其次做好饮食指导等工作,叮嘱其治疗期间保持低盐、低脂、清淡、无刺激原则,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情及适量的运动,以提高病情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判定疗效,标准:静息状态下心电图恢复至正常范围(显效);静息状态下心电图ST段回落但未恢复正常(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无效)[4]。②采用4级(无、轻、中、重)评分法评价胸闷、胸痛、气短懒言、神倦乏力、纳呆等症状积分,分值0-4分,得分越高,表示临床症状越明显。③临床指标包括: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ST 段变化、T波变化、LVEF、LVEDD、LVESD等。
1.4 统计学 以SPSS23.0分析研究涉及数据,计数资料表达方式为(±s),实施统计学t检验;计量资料表达方式为(n,%),实施统计学卡方(χ2)检验。两个项目经统计学分析最终可得到P<0.05(有统计差异)、P>0.05(无统计差异)。
2 结果
2.1 统计两组临床疗效 对照组总有效率(82.00%)明显低于观察组(96.00%),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统计两组中医证候积分 观察组5项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组别 胸闷 胸痛 气短懒言 神倦乏力 纳呆观察组(n=50) 0.48±0.11 0.42±0.12 1.02±0.22 0.87±0.11 0.91±0.22对照组(n=50) 1.62±0.32 1.54±0.41 2.58±0.31 1.89±0.25 1.72±0.34 t 23.822 18.538 29.018 26.407 14.143 P<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2.3 统计两组临床指标 治疗前两组7项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LVEDD、LVESD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ST段变化较对照组下移,T波变化较对照组回升,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
治疗前 17.09±2.11 8.93±2.11 67.28±6.82 53.59±5.17 35.76±4.62 -0.23±0.25 -0.03±0.97治疗后 14.25±2.08 5.18±1.72 57.58±5.62 45.32±4.14 52.11±6.14 -0.04±0.12 0.04±0.34 t(治疗前对比) 0.022 0.024 0.028 0.057 0.096 0.196 0.040 P 0.982 0.981 0.977 0.954 0.924 0.848 2.091 t(治疗后对比) 17.713 3.971 3.899 7.079 6.053 3.421 0.041 P<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T波变化(h/mv)观察组(n=50)组别 时间 心绞痛发作次数(次/周)心绞痛持续时间(分/次)LVEDD(mm)LVESD(mm)LVEF(%)ST段变化(h/mv)治疗前 17.08±2.32 8.92±2.02 67.32±7.06 53.65±5.33 35.67±4.74 -0.24±0.26 -0.04±0.96治疗后 7.31±1.83 3.42±1.62 53.35±5.22 39.68±3.82 59.61±6.25 -0.08±0.15 0.31±0.62对照组(n=50)
3 讨论
冠心病是由冠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血管疾病,以发作性心绞痛、胸部不适等为临床表现,是心脏缺血反射到身体表面感觉到的疼痛,且病情在劳动、情绪激动时会加重,为避免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需及早展开系统治疗。研究发现[5],近年来心电图ST段、T波改变发生率持续增加,长期给予硝酸脂类药物可增加患者机体耐受性,从而引起多种并发症,鉴于此,需寻求更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82.00%),5项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黄芪益参汤在控制冠心病心绞痛病情中可行性较西药高,原因分析:中医将冠心病纳入“胸痹”、“心痛”范畴,认为该病是寒凝、血瘀、气滞、痰浊所致的心脉失养。作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位在心,病机涉及肝、脾、肾等多个脏器组织,而气虚血瘀患者多为阴虚所致,故治疗需以益气活血为主。黄芪益参汤以益母草、黄芪、丹参为君药,发挥祛瘀止痛、补气固表等功效;以当归、白术、桂枝为臣药,发挥健脾益气、缓急止痛等功效,佐以调和诸药甘草等共奏益气活血祛瘀功效,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6]。
此外,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LVEDD、LVESD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经黄芪益参汤周期性治疗后冠心病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且临床症状发作次数及时间减少,原因分析:黄芪中含有皂苷类强心成分,可保持心脏功能,而益母草中的二萜类、生物碱可改善冠脉血流状态,丹参中的丹参酮、隐丹参酮等组分可发挥活血化瘀功效,且治疗中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随证加减可提高病情控制效果;此外,中医治疗可调节患者气滞血瘀症状,针对中医病机分析,中药可发挥祛瘀止痛功效,继而保护心脏功能不受损,经周期性用药,可改善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参数,这与本次研究中观察组ST段变化较对照组下移,T波变化较对照组回升结果一致,可见黄芪益参汤在控制冠心病中的价值较西药理想[7]。
综上所述,黄芪益参汤加减在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心功能及心电图中极具优势,亦可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频率,值得借鉴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