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咸宁市丘陵山区中药材产业发展路径

2022-01-10邱首哲夏文娟施仕胜徐绳武李晶莹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24期
关键词:咸宁市康养中药材

邱首哲,郑 丽,夏文娟,施仕胜,杨 硕,徐绳武,李晶莹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0)

新冠疫情防治中,中药方剂抗病毒成效显著。为发挥中医药特色和比较优势,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国办发〔2021〕3号)实施中医药发展重大工程,提高中药产业发展活力。结合“健康中国2030”战略背景下人们对健康问题的重视,中药材市场需求逐渐增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丘陵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6.7%,覆盖人口超过60%。丘陵山区耕地条件较差,地块零碎,使得土地整体改造难度大,投入成本高。依托丘陵山区林地资源发展中药材产业,推广林药经济,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调整地方产业结构,提升经济社会效益[1]。

咸宁市地处鄂湘赣三省交界处,下辖4县1市1区,分别为嘉鱼县、通山县、崇阳县、通城县、赤壁市和咸安区。全市丘陵山区合计面积占比83.6%,接壤平原湖泊,地貌较丰富,中药材产业链较完备。SWOT分析法是统筹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分析对象产业优势(S)、劣势(W)、机会(O)和挑战(T),并根据实际发展情况,提出快速发展组合战略的常用分析法。本研究以湖北省咸宁市为研究对象,通过SWOT法总结咸宁市中药材产业分布现状,分析产业发展规律,探索产业优化路径,以期为南方丘陵山区地带中药材产业绿色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1 咸宁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概况

中药材产业以中药生产流程划分,主要包括药材种植、药材深加工、中药类商品流通等环节。咸宁市中药材产业以药材种植环节为主,面积约14 000 hm2,产量约85.5 kt,产值约14.5亿元。当地大宗药材品种包括黄精、白芨、钩藤、金刚藤、瓜蒌、葛根、知母、射干等,被列为道地药材的有黄精、白芨、钩藤、金刚藤、蒲贝等,其中通城金刚藤被确定为湖北省首批道地药材品种,纳入“一县一品”发展战略。咸宁市从事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加工的企业有7家,产值约4亿元。通过工商登记注册主营中药材的企业约75家,其中专业合作社64家,主要分布在崇阳县和通城县。

2 咸宁市中药材产业SWOT分析

2.1 优势分析(S)

2.1.1 地势地貌类型多变 咸宁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南部接壤幕阜山脉,北部临近江汉平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大致分为构造中山区、低山丘陵区、冲积平原区、盆地等4个地貌区。其中丘陵占比面积最大,盆地面积较小,占比忽略不计,见表1。主体地貌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和湖泊。全域林地平均占比64.1%,以乔木林和竹林为主。全市地貌类型多变,林地面积大,具有较好的中药生产环境基础。

表1 咸宁市地貌特征与区域面积占比

2.1.2 药用种质资源丰富 咸宁市为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8℃;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 577.4 mm;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间1 754.5 h;无霜期约240 d。据不完全统计,咸宁市共有植物药174科919种,动物药51科72种,矿物及其他类16种,共计1 007种。境内坐落有幕阜山支脉药姑山,被誉为“江南天然药库”,生长野生药材共计111科450余种,包括灵芝、黄精、杜仲、细辛等10多种名贵药材,建设有超过600 hm2野生钩藤保护区。

人工种植药材品种逾36种,多为根茎类药材,各地区主要产出药材类型见表2。崇阳县和通城县药材种植规模较大,累计11 920 hm2,规模化种植有黄精、白芨、黄柏、杜仲、厚朴等根茎类和皮类药材。通城县以“隽六味”种植为主,包括黄精、白芨、重楼、白术、金刚藤和钩藤,配套种植菊花、栀子花、金银花、金莲花、木通、射干、芍药、桔梗、艾叶、紫苏等其他品种。崇阳县以“崇六味”种植为主,包括黄精、白芨、射干、乌药、虎杖和石菖蒲,配套种植葛根、金银花、皂角、玉竹、白术等其他品种。咸宁市野生药用品种多样,人工种植药材规模成型,具有丰富的药材资源基础。

表2 咸宁市各地区主要生产药材类型

2.1.3 药材经营模式多元 咸宁各县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是建设药材基地,逐步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双溪镇、北港镇等地以此为基础,钻研特色经营方向,提高种植业附加值(表3)。以黄精为例,地方市售药材产品有黄精茶酒、黄精蜜丸、黄精药膳等,涉及药材鲜品、饮片、成药、果茶食饮等各种类型,涵盖药品、食品、保健品等多项领域。咸宁市药材产业链表现为经营模式多元化,药材产品多样化,基本形成中药材产销一体化结构。

表3 咸宁市各地药材主体经营模式

2.2 劣势分析(W)

2.2.1 药材种植规范有待提高 目前,咸宁市中药材种植仍以小规模分散的农户种植为主,“地方公司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方式较为普及,但各地之间协同性不强,交流频率不高,药材种植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

多数农户种植和管理药材常凭借“老经验”和“土办法”,整体栽培管理措施较为粗放,暂无标准化种植方法。如露天土地种植黄精,疏忽黄精遮阴需求;坡地横向起垄栽培,影响金银花排涝等。

2.2.2 药材产业下游有待延伸 咸宁市从事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生产的企业有7家,在原料药、制剂和配方颗粒等方面具备独立自主的中药产品研发能力。如湖北福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为湖北省妇科用药生产基地,研发有金刚藤糖浆、金刚藤胶囊、鞘蕊苏胶囊等;真奥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有金银花口服液、金药膏、智杞颗粒等。

但本土药企的数量和体量,不能满足咸宁市药材种植业需求。各药材基地多配套建设车间,进行药材产地初加工,采取外地订单销售或鲜品直销等方式消耗药材库存。因供货力度较小,致使各基地市场议价能力偏弱,药材经营效益偏低。

2.2.3 环境保护认知有待提升 以根茎类药材黄精为例,黄精药用部位为根茎,非药用部位的地上部分和须根多在采收加工过程遗弃。经有效成分提取后,黄精药材也会遭到废弃,成为药渣。现有药渣常见处理方式多为焚烧或填埋,会造成严重的药用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污染[2]。咸宁市中药材产业初具规模,现行政策常聚焦于药材生产销售,对产业链循环后的废弃中药渣缺乏关注。

2.3 机遇分析(O)

2.3.1 宏观政策指引支持 国务院发文《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要全面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重点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和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养殖,促进中药工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中药材流通体系[3]。结合疫情防控中中药组方的优良表现,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发文强调实施道地中药材提升工程,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4]。

湖北省政府响应号召,发布中医药强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道地药材“一县一品”建设,支持各地打造特色中药产业园区(基地),完善中药产业链标准体系[5]。咸宁市各级政府也相继出台政策,建设大宗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打造道地药材品牌,构建中药材生产过程追溯和质量检验监测保障体系。各级政策的颁布,为咸宁市中药材产业提供了未来的发展导向,明确了具体的发展方向。

2.3.2 乡村振兴资源支撑 丘陵山区村庄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因丘陵山区耕地少、机械化作业难度大、人工成本高等限制,周遭农民生产和发展较为困难。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6]。

中药材环境适应性较强,具有“顺境出产量,逆境出品质”等特点[7]。因地制宜发展林药经济,可以保护林业资源,增加农民劳动收入,符合乡村振兴实施要求。咸宁市各级政府充分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将采用“一村一策”等方针,围绕药材种植加工等环节打造中药材产业链,充分释放土地和人力资源红利。例如崇阳县白霓镇杨洪村采用射干、金银花等短生长周期药材和桑椹、黄桃等季节水果搭配种植的方式,实现四季收益良性互补。

2.3.3 大健康产业新业态 大健康产业是维持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相关产业集群的统称。中医药作为中国独特的健康资源,在疫情防治中发挥重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有效激发社会群众对治未病观念的认知和身体健康的重视。以中药相关产品供给为主体,涵盖养生、保健、医疗、康复等多领域的中药大健康产业正在逐渐形成,大健康产业呈现出新业态[8]。

中药材作为中药大健康产业各产业链的生产原料,市场需求巨大。以管控药材品质为基础,发展中药材产业,丰富中药产品多样性,将成为推动地方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2.4 挑战分析(T)

2.4.1 周边城市环境同质化和马太效应显著 黄冈市是咸宁市周边城市之一,与咸宁市地势地貌相似,丘陵山区占比87.8%;域内坐落大别山,与咸宁市幕阜山均为中药材重要产区;有蕲春蕲艾、麻城菊花、英山苍术等药材,同通城金刚藤一并被列为道地药材优势品种[9]。两城地理区位类似,药材生态环境相仿,致使中药材产业发展同质化现象显著。此外,国家和省级中医药政策红利在省内具有普遍性,中药材产业发展进程多取决于各市县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

咸宁市和黄冈市均属武汉城市圈。武汉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生产要素高度集聚,医疗教育和基础设施等资源充裕,对周围城市圈的高端生产要素、劳动力和人才具有充足吸引力。缓解生产要素和劳动人口不断流失,降低城市圈马太效应影响,将成为咸宁、黄冈等地必须应对的问题。

2.4.2 各县市中药材产业要素配置有待改良 咸宁市中药材产业集聚于通城县和崇阳县,两县均围绕黄精和白芨种植,构建中药材产业链,致使产业要素呈现同质化,相关产业集群抗风险能力不足。其余县市中药材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未充分发挥地方环境优势,以农户自发性药材种植为主。

2.5 组合分析

整合SWOT分析,构造咸宁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矩阵(表4),明确有关产业发展策略和实施方向。

表4 咸宁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矩阵

得益于咸宁市环境资源充裕,各区县中药材产业经营呈现多元化特征。但咸宁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年限较短,相关产业链完整性和层次性有待提高,如药材种植粗放、药材市场拓深不足、药材供需缺口较大等现象较为普遍。

新冠疫情环境下,中医药诊疗预防等表现优异。伴随“推动中医药发展”等系列有关战略的提出,中医药健康产业关注度高涨,发展前景广阔。咸宁市应采取多方策略,抓住产业机遇,如凭借区位特性及资源环境优势,积极融入大健康产业集群;以特色中医药产业为打造核心,补全药材精加工、资源利用等有关产业链,拓深药食、服务等相关产品市场;对接周边城市中药材产业,实施错位协同发展战略,规避同质化竞争等。

3 中药材产业发展体系优化路径

3.1 咸宁市中药材产业发展体系优化

依据咸宁市中药材产业SWOT分析结果,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划纲要”等各级政策,突出可持续生产发展理念,以提高药材附加值为核心,构建中药商品生产体系,规划中医药文化服务体系和区域物流体系,形成适宜咸宁地域的中药材产业发展体系(图1)。

图1 咸宁市中药材产业发展体系

3.1.1 中药商品生产体系 中药商品生产体系主要通过药材种植、药材深加工和药渣利用三方面产出中药类商品。

中药材种植,以药材产出为核心,包括育种、种植、采收和初加工等流程。根据土地资源特征,确定优势道地品种,围绕品种建设种质资源基地,依照需求改良种质。立足自然条件,结合企业生产需求,布局各品种种植基地。建立品种相应栽培管理和采收初加工系列标准,推动药材种植规模化和规范化。精准设计道地药材系列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接受度,打造品牌化道地药材。

借助药材资源,促进中药材深加工行业发展,扩大中药商品生产范围。以疗效为指标,优化黄精和白芍等地方大宗药材炮制方法和流程,推动仿制药、创新药等各类药物制剂生产研发[10,11]。采用方剂整理[12]、配伍药效研究[13]、活性成分药理分析[14]等方法,研究中药配伍原则和禁忌,创新食品配方和药物方剂,开发新型中药商品。

引进或研发中药渣再利用技术,如转化药渣木质纤维素生产纤维素酶、固化成型高含水药渣制备生物质颗粒等[15,16]。通过循环利用药渣资源来减轻环境承载压力,提高药材经济价值,推进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

3.1.2 中医药文化服务体系 推行“中医药+”发展模式,构建中医药特色文化服务体系,拓展中药商品流通渠道。遵循中医“治未病”理论,重点规划打造中医药康养服务业集群,集成营养食品、保健用品、健康管理咨询、康养知识培训、中药代煎等各类型康养服务。发掘道地药材文化内涵,整理地方中医药历史渊源,通过申遗、保护、展览等方式传承中医药特色文化。利用山林资源,因地制宜修复或建设中医药景观,推动中医药特色旅游发展。融合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在教育文娱等行业开展知识宣传和艺术创作,扩大地方中医药文化影响力。

3.1.3 中医药区域物流体系 凭借交通系统优势建立中药材交易市场,利用本土道地药材产品支撑市场发展,通过其他药材产品扩大市场规模。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增加药材产品销售渠道,推广道地药材特色品牌。

通过线下市场和线上平台等多种销售渠道,带动各地建设中药仓储物流中心。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为物流中心赋能,推动中心集成包装、仓储、质检、溯源等功能,构建中药产品集散网络。对接网络和市场,实现区域内中医药服务的有效供给和中药产品的提速流通。

3.2 咸宁市中药材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以咸宁市中药材产业发展体系作样板,结合咸宁市各县域资源环境特征和交通系统优势,规划“两带连绵,五区协同”的中药材产业空间布局(图2)。布局以区域经济为导向,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分解中药材产业发展体系。以县域为单位打造中药商品生产体系,将产业链主体留在各县域,提高地区产业增值收益。

图2 咸宁市中药材产业空间布局

3.2.1 中药材产业精品示范带 中药材产业精品示范带,以京港澳高速、武深高速、蕲嘉高速等为依托,串联水生药植种养区、果茶药植间作区和中药研发贸易区,分别涉及嘉鱼县、赤壁市和咸安区,重点利用地方现有产业优势,创新区域内药材特色生产模式,打造中药材产业精品示范。

水生药植种养区。嘉鱼县水域资源丰富,境内塘堰沟渠交错,分布湖泊33个,长江流经全境109.6 km,水域总面积占比约30.2%。依托嘉鱼县水域环境,扩大莲、泽泻、芦根、石菖蒲、鱼腥草等浮水或挺水型药用植物种植面积,辅以观赏性水生植物种植,打造环湖公园或湿地公园,实现“药园即是公园”的文旅景观。建设水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圃,提高药材良种自给率。开发如泽泻泡腾片[17]、芡实糕[18]等健康产品,提高药材附加值。借助渔业循环水、微孔增氧等设备优势,开发鱼药共生等新型栽培方式,提高渔业附加值。

果茶药植间作区。赤壁市具有猕猴桃、青砖茶等特色农业产业,现有猕猴桃园面积4 133.3 hm2,茶园面积10 800 hm2。依托果树和茶树树体较高、遮阳通风和苗木间距宽等特性,间作紫云英、忍冬等草本或灌木类药用植物,提高土壤、水分和立体空间等环境要素的利用率,增加园区经济效益,打造“不向农田抢地,不与草虫为敌”的生态农业。开展间作技术规程研究,优选间作药材品种,平衡间作管理经营成本,实现果茶药植间作产值最大化。

中药研发贸易区。凭借咸安区内咸宁国家高新区政策扶持优势,招引孵化一批中药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种苗快繁、减肥增效、野生抚育、药渣利用等研究,突破制约区域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利用现代化技术,建立高品质道地药材规模化生产基地,促进药材经济健康发展,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水平。利用高新区区位优势和高铁、物流机场等交通资源,规划建设面向华中地区的大健康产品交易市场,开辟食药、保健、日化等特色中药康养产品经营专区,打造中药高新技术成果展示、转化和流通平台。

3.2.2 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带 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带,依靠咸通高速、杭瑞高速等交通资源,串联道地药材生产区和药材产贸综合区,覆盖通山县、崇阳县和通城县,借助地貌特征和资源优势,促进药材生产、市场贸易、文旅康养等多产业融合发展。

道地药材生产区。挖掘通山县和崇阳县境内幕阜山、九宫山等山林药用资源,结合丘陵山区地形特征,甄选适生区较大的优势道地药材品种。推行“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基地+保险+金融”的联合发展模式,实行订单式生产,扩大道地药材种植规模,发展种加研销一体化产业。对接咸宁幕阜山绿色产业带生态公路,盘活药材基地资源,建设康养田园综合体,推进产旅融合,打造中医药生态旅游路线。

药材产贸综合区。加强通城县境内药姑山中黄精、白芨、重楼、钩藤等野生大宗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持续发展林下经济。利用通城县药材品种数量、种植规模和配套研发等资源优势,打造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主营各类药材及初加工产品。通过市场集聚周边其他县市药材生产要素,带动中药仓储物流中心建设。借助通城县中医药全产业链基础,推进中药种植加工、研发销售、康养服务、文化旅游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药姑山中医药健康科技产业园,从生产研发和旅游康养等多方面推进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建设,充分发挥区域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示范作用。

3.2.3 中医药康养驿站 以中药材产业发展体系各环节资源为支撑,结合地方文旅特色,在各县域打造“中医药康养驿站”,利用康养需求促进中药材生产。通过驿站联结域内各康养基地,形成康养服务网络。强化驿站转运作用,集成康养知识咨询和培训、康养基地推介和服务引导、康养志愿团队组建等功能。基于驿站打造中医药康养信息交互平台,激发群众潜在健康养护需求,推动域内康养知识普及化,康养行为常态化、康养设施规范化和健康产品多样化。

4 南方丘陵山区地带中药材产业发展建议

丘陵山区地带普遍地形崎岖,道路复杂,耕地呈现碎片化特征。环境资源禀赋不足致使区域内生产力发展受限,社会经济水平较低。充分利用山林资源开发林药经济,配套延伸加工和服务业,能有效丰富地方产业链,带动地方经济社会效益提升。结合咸宁市中药材产业现状分析结果和发展路径优化策略,总结南方丘陵山区地带中药材产业发展建议。

1)因地制宜规划产业布局。根据丘陵山区地带地貌地势特征,做好中药材全产业链空间布局,优化中药类商品生产和流通渠道。利用药材和交通资源优势合理规划交易市场,激发中药材产业活力。配套建设多功能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构建现代化中药材流通体系。

2)错位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对接省域内其他地域中药材产业要素配置情况,积极调整本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方向,做大做强产业链优势环节。打造地方特色道地药材品牌,建立道地药材规模化生产区,提高本土中药材市场竞争力。

3)可持续发展构建产业生态。遵循新发展理念,以创新为驱动力,提高药材产业科技发展水平。提高中药资源利用率,缓解产业发展导致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现象,实现中药材产业绿色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咸宁市康养中药材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情况简介
工友艺苑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农机所简介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DNA提取4种中药材方法的筛选
森林康养地试点,可以先粗后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