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线继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路径

2022-01-09沈秀

传播与版权 2022年1期
关键词:教学平台教育资源模式

[摘要]在全面整理我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在线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本文选择学术期刊编辑为调查对象,对我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在线继续教育的现状进行调研,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研究显示:当前,我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线继续教育面临教学资源和教学质量双重困境,唯有确立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继续教育模式,搭建开放共享的继续教育平台,构建合力共治的发展新格局,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线继续教育才能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

[关键词]学术期刊编辑;在线继续教育;模式;教育资源;教学平台

当前,我国的话语体系、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受众对象、传播环境与技术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面对复杂多变的出版新形势,要确保出版物的质量和影响力,一支堪当新时代重任的高素质专业化编辑人才队伍必不可少,而编辑继续教育是造就一支高素质编辑人才队伍的有效手段。

20世纪末,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线教育模式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限制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快速地发展。《2019—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61亿人,市场规模达4041億元。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领域也在积极探索在线教育模式,特别是受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许多原本的线下培训都搬到了线上。这不仅解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线下培训的“燃眉之急”,而且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线继续教育的发展。但与学前教育、高等教育、外语及会计等领域的在线教育蓬勃发展之势相比,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线继续教育的发展还比较落后。

实践的发展阶段决定了研究的发展阶段。虽然学界有关编辑继续教育主题的相关研究成果非常多[1-3],但有关在线继续教育的专项研究成果尚不多见,相关讨论散见于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主题文献之中。樊霄鹏肯定了当前整齐划一的网络远程继续教育培训方式在编辑继续教育中起到的高效规范作用,并提出要强化共享与交互功能、由实用性向实效性过渡、充实内容并科学分类、强化远程教育供给侧的软硬件支持等改进策略[4]。杨怀玫认为,MOOC与出版专业继续教育的融合能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满足编辑个性化需求,提高编辑参与自主性,加强编辑的良性互动,从而整体提升编辑继续教育质量[5]。吴晓红认为,智慧培训工具拥有搭建网络与现实之间技术桥梁的优势,能够有效促进培训专家与编辑学员之间的良性互动,极大提升编辑学员参与业务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能动性,提升业务培训效果[6]。现有研究成果为推进编辑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编辑继续教育新模式提供了参考,但学界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线继续教育还缺乏整体认识。基于此,在全面整理我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在线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本文选择学术期刊编辑为调查对象,对我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线继续教育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其发展困境,并为未来在线继续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建议。

一、研究设计

笔者以“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为范围,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在线教育”相关文献并逐一查阅,记录在线资源的名称,在互联网上逐一访问、查证,并将查询结果记录在Excel上。2021年4月1日至30日,笔者在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微信群、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微信群和东中西部地区各两个代表性省份的学术期刊编辑微信群中发放“问卷星”调查问卷,最终收回有效问卷483份。问卷一共包括27个题项,内容涵盖:(1)调研对象的一般资料;(2)学术期刊编辑参与被认定学时的在线培训的意愿、动因、资源选择和学习效果;(3)学术期刊编辑参与不被认定学时的在线学习的意愿、动因、资源选择和学习效果。

二、调研结果

(一)调研对象的一般情况

不同编龄、岗位、职称以及不同类别的学术期刊编辑广泛参与了此次调研。其中,学术期刊编辑来自自然科学学报的占34.41%,来自社会科学学报的占30.51%,来自综合性学报(自科和社科合刊)的占18.36%,来自专业期刊的占16.72%。学术期刊编辑编龄5年及以下的占21.31%,20年以上的占20%,5—20年的占58.69%,可见,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编辑是学术期刊的中坚力量。学术期刊编辑正高级职称的占31.15%,副高级职称占37.38%,中级职称占27.87%,初级职称占3.61%,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较高。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大多熟悉科研方法,重视学术研究,因此,其职称相对较高。学术期刊编辑主要承担的工作任务是学术编辑(73.69%)和文字编辑(55.74%),但其通常身兼数职,平均每位编辑承担2.26个岗位的工作。

(二)在线继续教育资源

1.全国宣传干部网络培训平台

全国宣传干部网络培训平台(原新闻出版培训网)是最早的在线继续教育培训平台,学员通过个人计算机和移动通信终端随买随学平台课程或资源,学习时间、地点、学时都不受限制,且与责任编辑注册系统衔接,学时能直接被认定。平台提供政策与理论、时事与政治、编校实务、版权贸易、职业发展知识五大板块的录播视频课程575门,每门课程约2个学时。

2.“国字头”出版行业协会/编辑学会组织的培训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全国宣传干部网络培训平台一家独大。2020年,受疫情的影响,人员聚集性的线下培训受到限制,“国字头”出版行业协会/编辑学会纷纷利用“腾讯视频会议软件”或者建立网络培训平台,将线下培训搬到线上。这些培训平台都固定学时、规定期限,明显保留了线下培训按“期”组织的特点,但其突破了全国宣传干部网络培训平台只有录播课程的局限。这些平台开设了直播课程,并在学习进程控制、考勤/考试管理、面授学时认定、学习平台建设、课程组织网络化服务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善(见表1)。

3.省级出版行业协会/编辑学会组织的培训

2020年,多数省级出版行业协会/编辑学会要么停止组织培训,要么在疫情缓解时仍旧举办传统的线下培训。只有北京市、上海市等屈指可数的几个省市举办了在线培训,其培训形式与“国字头”出版行业协会/编辑学会组织的培训相似。

4.高等院校、出版科研机构、出版机构组织的培训

高等院校、出版科研机构几乎很少举办利润较低的在线培训;出版机构的培训主要针对自身单位,也几乎没有在线培训。

5.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举办的公需课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明确规定,省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面授、网络远程等继续教育活动均被认定学时。各省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都提供了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公需课在线学习资源。

6.其他

互联网上编辑出版行业性在线学习资源众多,包括业界、学界组织的在线学术会议(含论坛、沙龙等);行业性编辑技能竞赛;木铎书声、编辑校对、编辑课堂等行业性微信公众号;编辑出版类期刊的微信公众号,等等。虽然这些行业性在线学习资源适合碎片化学习,且深受广大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喜爱,但由于内容和学时认证难度大,其很难被纳入国家认定学时的教学资源范畴。

(三)在线继续教育参与情况

1.意愿与动因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45.57%的被调研者更倾向于选择在线继续教育培训;时间灵活(77.70%)、学时要求(57.49%)、费用较低(50.49%)是学术期刊编辑选择在线培训的主要原因,僅有27.21%的被调研者因为“网络培训内容丰富且有价值”而选择在线培训。可见,在线继续教育内容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吸引力不大。

2.学习资源偏好

表2统计了被调研者利用不同类型学习资源进行继续教育在线学习的基本情况。统计结果显示:全国宣传干部学院和“国字头”出版行业协会/编辑学会组织的培训、微博/微信公众号的推文、在线学术会议(含论坛、沙龙等)等形式较受被调研者欢迎。进一步分析可知:不论是微博/微信公众号的推文还是在线学术会议,选择编辑出版类的被调研者比例都高于选择学科专业类的比例。这可能是因为,在编辑责任制下,学术质量把关和编校质量把关是编辑面对的两大工作挑战,学术质量把关的任务还可以由外聘专家帮助分担,而编校质量的把关任务却只能自己承担。

3.学习效果评价

被调研者从教学内容、教学师资、教学平台、教学效果等四个方面对所参与的在线继续教育培训进行了评价,具体情况见表3。教学内容、教学师资和教学平台是在线继续教育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从调研结果来看,被调研者对其所参与的在线继续教育培训评价的评分很低,这与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线继续教育培训的发展阶段是相适应的。

与被认定学时的在线培训相比,不被认定学时的在线学习效果更好。超过80%的被调研者表示会认真学习微博/微信公众号推送的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只要与工作时间不冲突,超过80%的被调研者愿意参加在线学术会议(含论坛、沙龙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官方认定学时的培训内容和形式还存在较大的改动空间。相比较而言,行业性编辑技能竞赛的效果没有达到预计,其参与比例不足50%。这可能是因为学术期刊编辑人均担任2.26个岗位的工作,没有多余的时间参加这类需要系统复习与准备的编校竞赛。

三、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线继续教育的困境

(一)教学资源困境

1.被认定学时的在线继续教育培训数量少、规模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线教育发展呈蓬勃发展之势,直至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在线教育更是渗透全国各地各教育领域。然而在2020年之前,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线继续教育领域仅有一个全国宣传干部网络培训平台,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响,不少“国字头”出版行业协会/编辑学会、省级出版行业协会/编辑学会也积极应对疫情,大力举办在线继续教育培训,但数量不多、规模不大。

2.教学内容同质化严重

教学内容同质化的问题在线上线下的培训中都存在。笔者对比了近5年“国字头”培训机构和笔者所在省份的培训内容发现:首先,在线继续教育培训几乎是把线下的培训内容简单地搬到线上。其次,时事与政治、出版理论与政策、编校规范及实务、语言文字、选题策划、办刊案例、新媒体技术等教学内容几乎每次培训都有,授课内容没有明显创新。最后,分类教育无法实现,专业知识更新没有受到重视。出版物种类繁多,不同的出版业务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区别很大,专业知识更新和编辑技能提升同样重要。而现实中的培训基本上只是简单地进行社科和自科的区分,几乎不限制招生对象,一些培训班甚至为了扩大规模将图书编辑和期刊编辑混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3.丰富的行业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一方面,被认定学时的在线继续教育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第11条、第14条第1款明确规定了省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省级新闻出版主管部门一样,其组织的面授、网络远程等继续教育活动均被认定学时。责任编辑注册系统中的学时认定选项里也有这一项。但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2.93%的被调研者选择过这些公需科目课程。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监管与衔接通道,丰富的行业信息资源无法转化为有效的继续教育资源。例如,中文编辑校对网、科学网,以及啄木鸟的天空、小张咬文嚼字、木铎书声等微信公众号拥有丰富的行业网络信息资源,其短小精悍、受众目标明确、推送方便等特点非常适合碎片化学习,深受广大编辑的喜欢。但是,这些内容没有经过专门的管理部门审核或者第三方认证机构审定,其学习成果鉴定和学分认定也是一个难题。

(二)教学质量困境

1.新型教育生态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困境

在线教育营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态环境,不仅师生处于彼此分离状态,学习者也处于彼此分离的状态。然而,学习是社会化的,与人交流既是学习的需要,也是情感的需要。这种彼此分离的状态使得师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资源利用能力变得十分重要。首先,在线教学中,教师很难管控和监管学习者,学习者是否认真听课,甚至是否在听课,皆由学习者的自觉性来进行约束。诚然,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在线继续教育的动机是完善自身的职业发展,但目前能约束他们的就只有学时这一方式,而学时还不足以成为监督学习者自觉参与深度学习、提升自控能力的手段。其次,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参与者是一个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群体,他们对学习资源分析、评价与管理的能力存在极大的差异性,也往往在面对海量的在线继续教育资源时无从下手。最后,在线教育为学习者营造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场景,缺乏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规训。在这个场景中,学习者能否有效地管理学习资源,能否在没有他者监管的情况下进行自我监管并真正参与学习,这些都是新型教育生态环境下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线继续教育面临的困境。

2.师资短缺与“师资”泛滥并存

一方面,由于出版行业协会/编辑学会等举办的培训以服务会员为目的,是半公益性质,预算有限,其组织的在线培训以缺乏师生互动的视频点播模式为主,项目学习、协作学习、虚拟实践等互动性较强但成本也较高的教学模式相对缺乏;线上线下互通机制不完善,学习者难以获得置身课堂的真实体验。另一方面,在线教学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对授课者的资格进行限制,其准入门槛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教师的身份边界。在实践中,一些在线教学平台在教学内容和师资管理方面比较随意,既没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对教学资源与内容进行审核与监管,也没有严格遵照教育部的规定对从事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进行资质审核。

3.缺乏先进的在线继续教育技术保障

首先,在线教育对网络环境和信息化设备的要求较高,但出版行业协会/编辑学会等主要的培训机构都是非营利性机构,经济实力有限,其基础设施和网络设备相对落后,网络卡顿、平台崩溃等问题严重扰乱正常的在线教学秩序,在线教学质量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其次,由于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线继续教育培训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无法发挥快速检索、智能推送等技术优势,线下教学“满堂灌”的问题在线上教学中仍然存在,碎片化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最后,不论是网络视频课程还是在线直播课程,都仅停留在控制“拖拉视频”阶段,或者仅设置必备的学习流程来达到监控学习任务的目的,缺乏学习行为分析和学习活动数据挖掘等深入的教学质量控制措施。

四、我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线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策略

(一)确立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继续教育模式

尽管在线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但传统的线下教育仍然拥有互动性强的优势和情感交流的功能。编辑继续教育除了能不间断地更新、补充编辑的基本知识,提升编辑的专业技能,也为编辑提供经验交流的机会。在线教育的主要优势在于远程获取、信息传递、反复回看、内容搜索、感官刺激等;而线下教育的主要优势在于教师讲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感交流、小组协作等[5]。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融合化在线教育。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形成良性互动格局”。具体而言,通用性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出版理论与法规、编辑规范、语言文字等继续教育内容适合线上教育;而办刊经验,包括选题策划、编校实务、期刊运营、数字出版等继续教育内容则适合线下教育。

(二)搭建开放共享的继续教育平台

“国字头”的行业协会/编辑学会可在现有继续教育培训资源或技术平台基础上,搭建面向全国的开放、共享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服务平台,各省行业协会/编辑学会可按照“地域就近”原则,共享现有培训资源,联合搭建区域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服务平台。这样不仅可以将各自为政的零散的继续教育资源集中起来发挥规模作用,也可以通过整体策划实现资源整合,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建设,解决继续教育内容同质化的问题。平台数量不宜过多,但须具备以下基本功能。

1.教与学双向支持的技术服务功能

平台应具备在线教育技术服务功能,不仅能提供优质教学服务内容,而且能为其他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或个人提供场所和入口,并将成熟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项目设计、资源开发、课程教学、教学管理、质量评估等环节。另外,平台应提供智能学习支持服务,满足不同终端的在线学习和碎片化学习服务需求,为学员提供注册、选课、学习、考核、资讯、咨询、证书管理等全方位的助学服务。

2.具备知识鉴定与课程认证功能

从技术上来说,平台应具有足够的包容性,但教育是一件严肃的事。因此,平台必须具备知识鉴定和课程认证的功能,并将这种功能固化在平台上。任何机构或个人在平台上“出售”的课程都必须通过平台的鉴定与认证,以确保课程的内容质量。

3.构建互通互认的学分认定机构

当前,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学时认定是通过对培训主体审批的方式进行批量认定,只要编辑个体参加被认定学时的培训班并考核合格,即可获得官方认定的学时。这种认定方式简化了认定程序,但也将那些内容价值较高、一时间难以获批的培训内容排除在外。为了规范学分管理,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应联手,根据出版物类型制定出版专业继续教育学分认定标准和具体的操作细则,并成立专门的学分认定机构。一方面,任何经过认证的课程均可与学分认定机构对接,将学分存放在学分认定机构。另一方面,学分认定机构里的学分可以直接被责任编辑注册系统识别。

(三)构建合力共治的发展新格局

我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线继续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亟须构建主管部门、出版行业协会/编辑学会、出版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监管新格局。

1.主管部门改变教育理念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应更新教育理念,主动适应在线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并从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制度性框架、资质认证标准,明确在线培训平台的准入门槛、办学条件、办学资质等,确保在线教育入口端的良性有序,从师资力量、课程建设和技术支持等方面切实支持出版行业协会/编辑学会等组织开展的在线继续教育培训。

2.举办主体注重个性化需求

作为出版专业在线继续教育培训的主要举办主体,出版行业协会/编辑学会要加大在线资源的建设力度,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注重时代性、针对性和系统性,提供全面而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在课程组织上既要关注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普适性需求,也要关注其个性化需求,进行分类教育。

3.出版单位制订培训计划

出版单位应该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切实做好继续教育培训计划,提供资金和时间保障,并构建科学合理的培训效果评价制度,将培训计划和岗位任职考核相结合,全方位提升考核培训效果,以此促进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发挥在线继续教育培训的优势。

4.个人明确自身发展需求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知识更新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继续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做到学以致用;而且要积极适应新的教育生态环境,提升自我控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资源利用能力,切实提高继续教育的学习效果,做到學有所获。

[参考文献]

[1]王敏,张文红.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研究综述[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11):9-13.

[2]彭艳梅.编辑继续教育问题研究综述[J].传媒论坛,2021(02):101-102.

[3]沈秀,赵青,谭小荷.责任编辑继续教育的发展轨迹与研究展望[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21(03):97-102.

[4]樊霄鹏.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远程继续教育问题浅谈[J].成人教育,2017(06):42-44.

[5]杨怀玫.MOOC理念对提高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质量的启示[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3):117-120.

[6]吴晓红.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业务混合培训模式构建[J].宿州学院学报,2020(04):14-17.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数字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0SJA1234)。

[作者简介]沈秀(1977—),女,湖北黄冈人,常州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

猜你喜欢

教学平台教育资源模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危害控制技术课程创新型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基于WordPress构建项目化课程教学平台的研究
数字积分法插补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开发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认识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