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夜间高血压研究进展可视化分析
2022-01-09郎晓荣黄素芳冯丹妮
郎晓荣 黄素芳 冯丹妮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护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湖北 武汉 430000)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夜间血压变化表现为杓型血压,即平均的夜间血压较白天血压下降10%~20%。当夜间血压下降不足10%(非杓型),甚至夜间平均血压超过白天平均血压(反杓型)时,均与夜间高血压发生有关[1]。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夜间高血压被定义为夜间平均血压≥120/70 mm Hg(1 mm Hg=0.133 3 kPa)。大量研究表明夜间高血压与心血管不良事件或其他靶器官损害(肾功能衰竭、认知功能障碍和外周动脉疾病等)存在相关性[2-5],因此需加强对夜间高血压的关注,保持夜间血压正常,降低疾病风险。现通过对国内外夜间高血压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呈现夜间高血压领域国内外研究趋势、热点及不同,为国内研究提供可参考方向。
1 资料和方法
1.1 数据来源
中文文献以中国知网(CNKI)为来源,检索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021年6月21日,检索日期为 2021年6月21日,高级检索限定主题词为“夜间高血压”,纳入文献类型为期刊论文;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筛选,删减主题不相关文献,得到文献数量为161篇。英文文献选取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采用高级检索,检索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021年6月21日,检索日期为2021年6月21日,高级检索限定主题字段为“nocturnal hypertension”,纳入文献类型为article,去除重复文献,最终得到2 416篇英文文献。
1.2 分析方法
利用中国知网及WOS数据库自带的文献可视化分析功能得到年发文量及机构发文数量排名等信息。使用CiteSpace 5.6.R2软件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设置时间切片为1年,阈值为Top 50,网络裁剪使用最小生成树算法,取LLR算法进行聚类。使用模块值(Q值)和平均轮廓值(S值)2个指标作为聚类效果的依据,根据陈悦等[6]的说明,Q值>0.3表示聚类结构显著,S值>0.5表示聚类结果合理。
2 结果
2.1 发文趋势
随时间变化的文献发文量可反映出一个学科的发展水平、现状及目前研究趋势。对检索所得中英文文献按其发表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图1)。中文文献最早发表于1992年,此后3年无相关文献发表,直至1996年重新发表夜间高血压相关文献,但增长缓慢且数量少。英文文献最早发表于1997年,此后文献发表量总体保持稳步增长趋势。
图1 国内外夜间高血压相关文献发表年度情况
2.2 机构分布
对文献所属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共现图中标记节点代表不同机构,连线表示彼此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与合作。国内夜间高血压研究机构共现视图显示节点134个,节点间无连线。发文量前五位机构发文2~3篇,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3篇)、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篇)、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篇)、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福永医院(2篇)和四川省人民医院(2篇)。国外夜间高血压研究机构共现视图显示节点2 563个,连线2 711条,发文量前5位主要为大学机构,分别为日本自治医科大学(61篇)、哥伦比亚大学(45篇)、多伦多大学(43篇)、加利福尼亚圣地亚哥大学(39篇)和米兰大学(39篇),形成了以日本自治大学为主的合作网络。
2.3 作者分析
作者共现分析显示中文文献作者共现图谱中作者节点数477,连线数355,作者彼此间存在联系但合作关系结构总体仍较为松散。其中发文量最高者为叶鹏,共发表相关文献4篇;由此可见,国内该研究领域的作者普遍发文量较低,具有普遍影响力的核心作者还未形成。英文文献作者共现图谱中作者节点915个,连线633条,发文量大且作者之间合作较为紧密。其中发文量最高者为Kario K,共发表相关文献62篇,出现了以其为核心的网状合作结构。
2.4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关键词是对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和凝练,通过高频关键词可呈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对纳入研究的中英文文献中与夜间高血压相关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关键词进行聚类,聚类结果可靠(见图2、图4)。对相似类别关键词进行合并,总结出现频次前10位的关键词(见表1、表2)。由分析结果可见国内外夜间高血压研究高频词存在一致性,主要为高血压、夜间血压、动态血压监测、血压昼夜节律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等。不同的是国内研究关注血压节律及导致夜间血压升高的疾病如糖尿病、肾病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等,研究领域较为局限(见图3)。国外对于夜间高血压的研究初始阶段呈现多样化,研究涉及夜间高血压发病率、危险因素、相关疾病及临床结局等,并逐渐过渡至夜间高血压的治疗及对某一特定临床指标的关注,研究对象从老年人逐渐转变为一般人群,研究较为深入且具有普遍性(见图5)。
表1 中文文献夜间高血压研究关键词频次
表2 英文文献夜间高血压研究关键词频次
图4 英文文献夜间高血压研究关键词共现视图
图5 英文文献关键词时区变化图谱
3 讨论
3.1 国内外发文量、机构与作者分析
从发文数量来看,国内发文时间早于国外但总体发文量少,发文增长缓慢。同时,国内发文机构以医院为主,分布于上海、郑州、新疆、广东和四川等地,地域分散、缺乏合作,且作者间合作不紧密,发文量低,研究的集中性和专业性仍待加强。国外发文机构主要为大学,科研实力强劲,形成了以日本、美国、加拿大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研究地域网络,且以日本作者为代表实现了跨国合作。因此,国内学者应加强对夜间高血压的关注与思考,开展跨学科、跨机构、跨地域的团队合作与学术交流。
3.2 国内夜间高血压研究热点分析
国内外研究关注高血压患者,可能是由于夜间高血压更容易在高血压人群中出现[7]。动态血压监测一直是测量夜间血压的金标准,但由于动态血压监测存在不同层面的局限性[8],其采用自我测量的家庭血压监测来测量睡眠时的夜间血压被关注,并已被证实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与动态血压监测相当的准确性[9],将夜间家庭血压监测系统应用于临床实践或将成为日后趋势,由夜间高血压监测也衍生出了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等研究领域。
正常情况下,血压遵循一定的昼夜节律变化,昼夜节律调节血压控制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然而,目前公认的是,血压昼夜节律至少部分由时钟基因决定[10]。肾脏表达核心生物钟基因,尽管不够明确,但已有多数研究证明肾脏自主神经与溶质处理的昼夜节律控制和血压表型之间存在联系[11],当肾脏出现慢性疾病时可能更容易导致夜间血压升高,且夜间血压随着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分期的提高而升高[12]。降低CKD患者的血压可能帮助其恢复血压的昼夜变化[13]。有研究发现去肾神经可增加CKD患者的倾斜状态[14],这证实了肾神经可能在调节CKD患者的昼夜血压表型改变中发挥作用,但仍缺乏具体的信息来定义肾脏功能的自主控制和昼夜节律之间的关系。国内CKD与夜间高血压的研究关注两者关系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去肾神经对于血压节律控制研究多数为动物实验,临床应用仍面临许多挑战,所以有必要借鉴国外研究经验,在较大的临床队列中进一步研究肾去交感神经术治疗后夜间血压数据的下降状态。
OSAHS已被证实与夜间血压异常有关。研究显示中度至重度OSAHS与较高的夜间收缩压、日间和夜间舒张压以及较低的下降百分比相关[15];而在高血压人群中重度OSAHS可导致夜间平均舒张压增高[16]。当夜间高血压合并OSA时,通常与更严重的靶器官损伤有关[17]。一般认为OSAHS导致患者血压异常机制在于首先使患者出现低氧血症,进而通过氧化应激、兴奋交感神经、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释放炎症因子,以及通过肥胖、胰岛素抵抗与瘦素作用等引发心血管损伤并最终导致血压升高[18]。气道持续正压通气是治疗OSAHS的主要手段,但持续正压通气消除OSAHS后,血压下降的一致性、临床重要性和统计学意义仍难以证实[19]。这可能反映出需进一步在已有共病的大规模和多样化人群中开展前瞻性随机研究,以便有足够的统计数据进行亚组分析。
目前,时间疗法被应用于夜间高血压治疗,无论是否有疾病共病,夜间服用抗高血压药物均可改善总体24小时血压,且不会导致风险增加[20]。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在降压的同时,结合时间治疗学维持血压昼夜节律为杓型,可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21],但还需通过更多的试验来确定不同类别的抗高血压药物以及不同的组合方案在更大的人群中的时间效应。
相较于国内而言,国外学者对于夜间高血压可能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进行了细致的探究,并指出晚期结构性血管疾病(血管阻力和动脉刚度增加)、盐敏感性增加和高盐饮食是夜间高血压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基础夜间血压升高的患者中。盐敏感性因肾功能不全、交感神经亢进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而增加。衰老、压力、肥胖、糖尿病和睡眠障碍(OSA和失眠症)会反过来促进这些过程[22]。同时,不同于国内主要研究对象为老年人,国外对于夜间高血压的研究对象更加多样化,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的成年人、特定疾病及一般人群进行了研究,并从成年人逐渐转移至儿童与青少年,证实夜间高血压与孩童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伤存在相关性,但仍需进行更大规模前瞻性研究验证[23-25]。鉴于目前国内夜间高血压流行病学证据的缺乏,研究对象的单一,建议借鉴国外研究经验开展符合国情的科学研究,考虑进行以中国人群为对象的大型队列研究,从而帮助明确国内夜间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现状,为夜间高血压的管理提供依据。
4 小结
国内外对于夜间高血压相关研究整体方向一致,但国内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机构作者之间合作松散且研究深度较浅,研究领域仍需拓展。因此,需强化对夜间高血压的认识,加强机构及地域合作,借鉴国外研究经验拓展科研思路,推动国内夜间高血压领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