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合唱作品《雪域向往》的音乐形态分析
2022-01-09邓群
文|邓群
1.合唱作品《雪域向往》概述
1.1 关于作品
童声无伴奏合唱作品《雪域向往》创作于2007年,原名《冰川谷》,后改名《雪域向往》,是深圳高级中学百合合唱团与作曲家约稿作品,在2007年“德国第五届勃拉姆斯国际合唱节”、2012年在美国辛辛那提举办的第七届世界合唱比赛,作品得到国际评委一致好评。2013年小云雀合唱团购到了该作品的演唱版权。
1.2 关于词曲作者
王霖新,笔名甘霖,贵州贵阳人,1987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他的创作涉及:交响乐、清唱剧、交响合唱诗剧、影视音乐、舞蹈音乐、音乐剧、歌曲、室内乐、民族器乐曲,大型无伴奏合唱、电声音乐、MIDI音乐等。
词作者梁涛、甘霖。《雪域向往》的歌词初稿由梁涛提供,甘霖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对梁涛的词做了调整,包括在歌词中加入佛教驱邪咒语:金刚萨埵心咒(ong be za sa do hong)以及佛教文化经的“绿度姆”祈福语(ong da le du da lie so ha)。
图1:
2.合唱作品《雪域向往》音乐形态分析
2.1 音乐形态分析
2.1.1 曲式结构(如图1)
这是一首以民族音乐素材为主体,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写作而成的现代风格作品,属于多段体结构的自由曲式。它是传统曲式的完全革新,采用“歌词序列性变奏”手法,在调性使用上以泛调性与多调性为主的现代风格作品。
此曲形散而神聚,并列的五段体并非独立存在。A段与C段在意境上是相仿的,都是模仿牧羊人的歌声,并运用相同的手法使用变化音。D段是B段中都以小三度音程为主展开写作。B段与E段在曲调感上相关联。
从总体的音乐形象上看,5个主题的旋律都具有歌唱性,均具有民族素材,尽管曲调在不断地变更(转调、离调、更换主音),仍能在当中找到调性感。而所有的间插段,都是风俗性场面的描写,注重节奏、和声在其中的运用,它们通常并非调式中的和声连接关系,更多的是运用现代和声与非乐音的表现手法。
2.1.2 作曲手法分析
2.1.2.1 旋律特征
2.1.2.1.1民族调式的运用
中国的民族调式是区别于西洋大小调的,以宫、商、角、徵、羽五声构成的五声调式,以及以五声为基础的六声和七声调式。在《雪域向往》这首五段体的作品中,主题段落A、B、C、D、E段都是运用民族调式写成的。
谱例1:
谱例2:
谱例3:
谱例4:
以上谱例中,是中国民族调式中的g角清乐七声调式。
2.1.2.1.2双调性旋律特征
双调性旋律是20世纪复调音乐中的一种写作手法,其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对位声部,分别置于两个不同调式结构中,有统一的主音。这种双调性对位,其横向旋律清晰明确、每个旋律线的调式是单纯的。本作品中的B段是采用这种双调性旋律手法写成的。见谱例2。
从上面谱例中,我们明显地看到,SⅠ旋律是d
谱例5-1:
谱例5-2:羽六声调式(加变宫),SⅡ旋律是a角六声调式(加清乐)。两个旋律在同宫(F宫)中发展,各自有独立的旋律线条。
2.1.2.2 节拍特征
2.1.2.2.1双层节拍(亦称节拍叠置)复调结构特征
双层节拍复调结构是复调织体中运用两种节拍组织加以纵向结合,每种节拍都按照其自身的强弱规律及其表情特质而运动、发展,在复调织体中出现复式律动形成的重拍交错的对比效果。本曲在coda中第181小节开始,大量运用双层节拍的复调结构。见谱例3。
SⅠ、SⅡ声部是4/4的节拍律动,SⅢ、SⅣ是8/8(3+3+2)的节拍律动。
谱例4与谱例3原理一样,是双层节拍复调结构,谱例4与谱例3形成了节拍转位。
2.1.2.2.2变换节拍(亦称节拍交替)特征
变换节拍是指在横向的音乐发展中,由于音乐表现需要,改变节拍组合方式,产生改变节拍重音声相效果的一种写作手法。见谱例5-1和谱例5-2。
以上谱例中可以发现:音乐从4/4拍变换到4/5拍,两小节后,又回归到4/4拍,这是本曲中变换节拍特征的典型代表。
2.1.2.3 曲式特征
并列原则的曲式特征,并列原则是指将作品的横向结构所采用的素材和各层次的意思呈现为并列关系的一种结构方式。本曲中A、B、C、D、E段中各自虽然有某些意向上的统一,但是,其写作形式、结构形式还是独立。
谱例6:
谱例7:
谱例8:
谱例9:
谱例10:
2.1.2.4 和声特征
2.1.2.4.1三度叠置特征
三度叠置是指一个和弦的构成是以某个音为根音,在其上方以三度音程关系叠置上去的和弦,叫三度叠置特征和弦。这在传统和声学中成为主体。在本作品中,也偶有涉及。见谱例6。
从上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纵向的和声基本上以三度叠置的方式进行和声构建,在和声色彩上作者以大、小和弦的频繁变化,营造丰富的音响效果。
2.1.2.4.2 非三度叠置特征
和弦的构成不再以三度音程叠置为基本原则,而是由各种音程组成。和弦的形式可以由作曲家根据艺术构思去选择所需要的音程来组合,从而为作曲家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用之不竭的和弦材料源泉。这种非三度叠置的和弦构成方式,其灵活性与广泛性为现代作品的创作提供了空间。
《雪域向往》这首作品的和弦构成很多地方都采用了非三度叠置的手法。见谱例7。
2.1.2.5 复调特征
复调音乐是建立在横向思维基础上,将具有独立意义的多层旋律线条,按照对位法原则加以纵向结合而成的多声部音乐结构。本曲的复调特征尤为明显,集中表现为:对位、对比、模仿这三个特征。
2.1.2.5.1 节奏对位特征
节奏对位是指在复调音乐中,不同的声部在完全不同的节奏同时进行,其特点是不同声部纵向结合时的长短对比,相互粘合,它们均有各自的节拍律动。本曲有很明显的节奏对位乐段。见谱例8。
以上谱例可以看到,Ⅰ、Ⅱ声部一个节奏形态,Ⅲ、Ⅳ声部一个节奏形态,在加强的低音声部中,又是另外一种节奏形态,它们形成了三重节奏对位。
2.1.2.5.2 对比特征
对比是复调音乐中的一种写作手法,即在复调结构中的每个声部,都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旋律或者节奏类型,它们以对位原则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复调结构。本作品大量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见谱例9。
以上谱例,Ⅰ、Ⅱ声部共为一个层次,Ⅲ、Ⅳ声部一个层次,两个层次形成了节奏上疏密的对比,音高的对比。
2.1.2.5.3 模仿特征
模仿也是复调音乐中的一种重要的织体写作手法,即相同材料在不同声部中先后出现的,就是模仿。本曲模仿的乐段请见谱例10。
上谱例中的114—115小节,Ⅰ、Ⅱ是对Ⅲ、Ⅳ上四度的卡农式模仿。
3.结语
综上音乐形态分析,《雪域向往》是中国成功的现代合唱作品之一,它用现代思维的创作手法,成功地表现了藏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与向往,情、景、物、人四维度的刻画,描绘出一幅鲜活的藏族风貌图。作品提醒人们对美好的向往与祈祷,对国家政策修建青藏铁路的歌颂,对西藏保护人文自然环境的讴歌。
该作品节奏变化复杂多样而不失逻辑,和声、节奏、合唱音响的构造趋于完美,节奏变化复杂多样而不失逻辑。
相信表演者若能把握住本作品的灵魂,实现其多彩的舞台重构,定能达到指挥、演员、观众三者的共鸣,共同体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