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风险管理理论比较分析

2022-01-08侯杨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2年1期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金融市场风险

摘要:金融学理论的产生、发展是一个由单一到丰富,由局限到全面的过程。传统金融学关于风险管理的理论建立、应用,限于发展程度、限于时代,有不足之处;而经由行为金融学对其拓展性的发展,其风险管理理论的科学性、应用价值都显著提升。传统金融学、行为金融学二者的风险管理理论建立与发展,均需被辩证看待。为此,文章基于对二者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评述,着重探讨了二者相关理论的统一及对立之处,并做了延伸思考,将启示加以细述。

关键词:风险;金融市场;传统金融学;行为金融学

金融业的存在,能够对市场起到调节作用。不仅个体的企业离不开金融市场的扶持,国家的经济建设也离不开金融市场提供的资金活水。金融业所运作的不单是资金,还有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在其服务越发丰富的过程中,要同时面临诸多金融风险。针对这些风险管理问题,传统金融学、行为金融学均有相关理论涉及。两种风险管理理论所秉持的观点有异,有同,需要人们能够在充分思考辨析的前提下,懂得合理利用相关理论观点,从而助力自身的金融市场经济的活动开展,也助力金融学的健康发展。

一、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风险管理理论发展评述

传统金融学有关理论皆是基于一个假说——有效市场,而发展出来的。这里的“有效市场”一词,是作为相关金融学理论成立的假设条件,它是经由金融专家们在大量的、透彻的观察了金融市场以后,提出和总结出来的。若立足于有效市场这一说法,传统金融学理论中,是把资产流动的有关行为都与人的行为相关联。其理论认为,尽管市场中的价格一直是动态变化的,但是并不能说明价格是对市场摩擦力的反映,有关变化主要还是反映资产有关信息的变化。而且,传统金融学还主张,投资者均趋向于稳定性的投资行为,为了获取稳定收益,以及尽量满足理想中的不承担风险这一前提,他们定然会最大限度地保持理智投资,而非盲从投资。因此,在市场中,各类证券所反映出的价格就是投资者基于理智、主观喜好而在投资上推波助澜所产生的结果。当然,相关理论也承认,价格走向难以提前预测。这就致使投资者们自觉地关注和重视投资有关的风险控制问题,尤其是在越来越多样的金融衍生品产生的情形下。在風险控制问题的热度居高不下的氛围下,一些经济学专家开始研究市场定价公式,并且能够一定程度上对金融市场潜在风险和发展趋势加以预判。传统金融学范畴下的有关风险管理理论,将其本身金融学理论作为对其所处市场展开分析研究的参照,既有有关的假设理论成果,又有严密的数学公式演算作为辅助,所分析出的结论有一定的科学性,具备作为金融决策依据的功能属性。但是,其所研究的风险管理范围过于局限,仍是把金融资产作为核心,所得出的客观概率代表不了经济主体的整体性风险情况。因此,传统金融学相关风险理论有天然的不足之处。

传统金融学有关风险管理的理论在经历长时间洗礼后,发生了演化与革新,也就逐渐形成了与之既对立又统一的新的金融学相关理论——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行为金融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将传统金融学理论与心理学理论相结合,为个人投资者的决策分析提供了全新的视角[1]。

行为金融学可被看作是传统金融学为适应时代发展与市场变化而做出调整后的“变身”。因此,它是以传统金融学演化为基础所最终产生的,其相关理论也涉足了金融市场风险分析、风险管理。但是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研究在范围上,明显比传统金融学有了拓展,涉及了数学、心理学领域,有助于推动金融理论走向丰富和严谨,也有助于金融市场发展得到更强大的理论支撑。行为金融学的应用价值在于把心理学和金融学问题结合起来,实现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改造,解决诸多用标准金融理论难以解决的投资决策问题[2]。

二、两种风险管理理论相通之处比较分析

(一)理论溯源上的相通

前述已指出,行为金融学本质上乃是对传统金融学相关理论的延伸与发展,因此,其本身的理论溯源就均归于传统金融学,它们是相通的。在传统金融学中,有的理论因不合时宜而被行为金融学所淘汰,有的理论社会价值依然存在,也是正确的理论,被行为金融学合理吸收后,结合数学、心理学等知识做了补充,使得其相关理论有了新发展。例如,行为金融学补充并完善了原传统金融学风险理论中的金融市场摩擦力理论相关内容,揭示市场摩擦力和价格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再如,传统金融学以资产这一客观角色来代表投资人行为,其相关风险理论倾向于认定投资人行为是理性的;行为金融学的风险管理理论中并未片面地否定传统金融学有关理论,而是在其理论之上,融入了心理学分析,去详细分析投资人不断变化的行为,承认其行为中有主观性因素参与,使得原传统金融学理论中难以合理解释的问题获得更科学的说明。

(二)理论研究方式、对象上的相通

两种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在研究方式上,均立足于经济学假设,以其为理论基础,进而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理论模型。一种金融学理论,其模型构建的成功与否、科学与否,与其所立足的基础理论的正确与否呈正相关。若其基础理论能够合理解说当时时期的各种金融学现象、问题,能够契合当时的金融市场发展实际需求,那么它就是正确的;反之亦然。无论是传统金融学,还是行为金融学,在风险管理研究上,所参照的基础理论,均围绕着当时的市场状况,进而分析市场行为主体,即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所形成的理论模型也就是相似的。两种理论的研究方式落脚点,均选择了个体之于金融市场的作用与影响。而且,它们所做出的关于金融市场各种现象、问题的解释,都具有市场考察价值。

通过研究方式阐述可以看出,两种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在研究洞察对象上也是相通的,都把对象目标锁定为“人”。它们均承认人是一切的市场活动的行为中心,且人的行为影响着关于金融市场风险的分析和预判。由此,这两种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均从投资者市场行为、活动、决策等切入点展开分析,以投资者带来的影响来量化风险,进而获得对相关理论模型的顺利构建。

三、两种风险管理理论差异之处比较分析

(一)两种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假定有差异

在理论的基本假定上,传统金融学相关风险管理理论把投资者直接认定为理性化角色,而且是完全不掺杂主观情绪化因素的。这属于一种带有理想性色彩的假定,把投资者一概纳入到相同的理想预期中, 即,他们都以不承担投资风险且最大化获益(或收益一致的情况下获得最小方差)为目标, 也均能够有效抓住套利时机,使金融市场中的价格呈现出理想水平。

以有效市场假说为核心的传统金融学,通过设置理想的假设条件和推导简明的数学公式来分析复杂的投资决策过程,其简洁完美的模型和结论曾是资本市场运作的主导力量,但却难以解释现实金融市场的诸多异象[3]。相较之下,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假定上,则多了对投资者主体心理状态的分析与发现,注重对心理变化的把握。相关理论认为,每一个参与到金融市场中的个体都有认知上的局限和偏差,他们对信息的利用并不全面,所以会导致决策上的不准确、不科学,自然也难以真正预判未来市场趋势。相关理论还认为,每一个金融市场中的个体还存在规避风险和心理会计方面的误差,并且,他们有最大限度防止后悔的心理,和尽量不承担责任的心理。而他们的这些心理越强烈,就越容易使现实行为陷入到相反的境地,即越容易在做出决策时存在失误,从而使自身陷入风险之中,继而追悔莫及和开始推卸责任。理论认为,即便是理性化的决策也难以真正规避误差,误差的出现次数不会因做了平均的统计而变少。由此,一些行为金融学家的观点是,传统金融学相关风险理论和实际的分析并不能完全契合,因为其理论的基本假定就是错误的,即投资者不可能绝对化地在决策时不受感性因素干扰。总结来说,行为金融学相关风险理论的基本假定为:决策者个体所认为满意的投资方案,并不等同于最佳方案;决策者在决策时均会有个人化的、动态化的,且多样化的偏好;决策者行为可变,他们将随着所决策的环境、内容、性质变化而对技术和过程做出合适选择。

(二)两种风险管理理论带来的引导作用有差异

在传统金融学中,相关理论是主张采用绝对理性化的方式来应对市场内在风险,这是缺乏与实际相联系的理论主张,其风险管理理论常会与实际现象相脱离。传统金融学的相关理论,优化了市场的实际风险管理结果,也润色了投资者的规避风险的愿景,在理论层面上获得了提升,但它忽视了市场上的变动因素,会致使实际的金融市场呈现与期望值有很大偏差,并致使投资者的风险管理结果不准确, 受其引导后投资者易对市场做出僵化的判断,最终可能会导致投资失败。

相较之下,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则更贴近于金融市场的真实运行状况,它是将整个金融市场划为风险管理范围,紧密围绕着投资者的金融行为,来试图分析如何将风险最小化, 从而构建形成相应的风险管理理论模型。最终,相关理论模型将作为指导性的存在,引导投资者有效分析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市场现实情况、主观的市场变动因素等,继而得出相对完善和可行的风险管理方案。

四、两种风险管理理论比较分析下的启示

(一)统筹化地看待两种理论

两种风险管理理论本质上是发展的关系,二者有异同,也各有时代功用和时代局限性。尤其像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其在发展中要不断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作为对它的发展,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自然比它更成熟,也更适应当下的金融市场发展。显然,传统金融学有关理论的虚拟化、理想化成分偏多;行为金融学有关理论则更倾向于对实际金融行为的动态性考察,有心理分析、数学分析等多学科知识参与。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完全否决传统金融学理论,也不能盲目的认为行为金融学的风险管理理论是最佳理论,而应该统筹化地看待二者,把它们放在金融学发展的纵向趋势之中,发现其中需要摒弃的理论糟粕,吸收其中的理论精华,从而不断推动金融学理论的创新发展。

(二)利用理论利器培养风险意识并抑制主观弱点

无论是传统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亦或是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都是对金融市场状况的论证,是投资者的理论利器。在该利器指导之下,每一个金融市场参与者都应当培养出相应的风险意识。特别是在有所发展的行为金融学风险管理理论指导下,投资者应当勇于承认自身主观性弱点的存在,而不是过分自信于自身的市场判断,以及不要按照常规化的心理预期去决策。简而言之,投资者应深刻理解、领悟金融学理论背后的价值意义,把理论作为克服自身弱点的利器,尝试在决策时进行逆向化思考,从而减少投资风险出现的可能。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风险管理理论有着相同的理论溯源,在研究方式、对象上也相通;同时,二者也存在基本假定、引导作用上的差异。当代人应当辩证地去看待两种金融学理论,透过相关理论的发展来认识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从而真正看清金融市场的面目。

参考文献:

[1]段相域.行为金融学视角下我国个人投资者投资行为分析与启示[J].经济师,2020,No.373(03):115+117.

[2]王征.论行为金融学统领下的投资策略[J].2021(2013-

8):66-67.

[3]赵晶. 解析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歧[J].  2021(2014-10):115-120.

作者簡介:侯杨(1993.10-),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

猜你喜欢

行为金融学金融市场风险
美联储的艰难选择:稳通胀还是稳金融市场
行为金融学背景下的市场噪声理论浅析
投资者个体与群体行为特征研究综述
基于行为金融学下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融资融券投资者投资行为探究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