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平原中部保定西伯章剖面晚第四纪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2022-01-08刘智荣薛怀宇王昌盛
刘智荣薛怀宇王昌盛
1.防灾科技学院河北省地震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河北 三河 065201;
2.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受到北东向和北西向活动断裂影响,河北平原存在一系列北东向展布的小型断陷盆地和构造隆起区,形成复合型断陷盆地(陈望和和倪明云,1987),在盆地内堆积了厚层的第四系沉积物(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平华北平原研究组,1978)。不同构造背景下的第四系沉积物成因类型复杂、厚度变化大、连续性差、沉积相亦不稳定(吴忱,2008)。因此在不同构造单元开展第四系沉积环境研究,对全面了解和认识河北平原沉积古环境变化、地貌演化和气候变化十分必要。河北平原已有研究包括钻孔地层的划分(曹银真,1984;卢海峰等, 2014;张兆祎等, 2015;赵勇等,2018;代鹏等,2019;吴利杰等,2020)、地层与环境 (孙青青, 2014;姚守皓, 2015;杨旭等,2017)、钻孔地层年代学研究(李瑞杰等, 2019)、古气候分析 (广新菊等, 2000; Li et al., 2019)、油气勘探远景(韩春元等, 2017)等,这些研究主要分布在河北平原北部的大兴、固安和白洋淀附近,分别属于廊(坊)固(安)凹陷、霸县凹陷、北京凹陷等区域。而位于河北平原腹地的保定凹陷,晚第四纪地层发育完整,但研究程度较低。同时,河北平原已有研究中地层沉积特征描述大多依靠定性描述,缺乏定量数据资料。粒度是沉积物颗粒最基本的表征之一,其特征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作为判断沉积物搬运介质、搬运方式、能量大小、沉积作用模式及判别成因类型的重要依据,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定量分析研究中(赵红梅等, 2019; 李瑞杰等, 2019;马丹贞等, 2019;綦琳等, 2020)。因此文章选取保定凹陷内西伯章露头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密集采集沉积物粒度样品和光释光测年样品,对沉积物进行定量分析,结合沉积构造、古生物特征和光释光测年结果,探讨该区晚第四纪沉积古环境及其演变规律,以期对全面理解河北平原发展演化提供重要参考意义。
1 地理环境
保定凹陷指的是太行山隆起区以东,徐水凹陷以南,高阳低凸起以西,石家庄凹陷和无极-藁城低凸起以北的广大平原区(图1);在地貌上属河北平原山前倾斜平原区,山前平原以3°~5°的倾角倾向渤海湾,河道和冲积扇发育,河道多为北西向、南东向;晚第四纪沉积物以沙河、滹沱河冲积沉积为主,沉积物粒度自西向东逐渐减小;受东亚季风影响,平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变化明显(陈望和等, 1985;陈望和和倪明云, 1987;吴忱,2008;韩春元等, 2017)。
2 实测剖面与样品采集
2.1 实测剖面
实测剖面位于河北平原中部保定市南部西伯章(图1),地理坐标38°30′35.36″N, 115°21′51.89″E,为当地人烧砖取土开挖剖面。剖面总厚度20.74 m,主要由细砂、粉砂和黏土组成,根据岩性特征可以分为22层(图2—图4,表1),自下而上依次为:
① 土黄色含铁锈斑点黏土质粉砂(图3a)……………………………………………厚0.45 m;
② 黏土质粉砂,含大量钙质结核(图3b)……………………………………………厚0.55 m;
③ 黄色黏土质粉砂,钙质结核减少,孔洞发育……………………………………………厚1 m;
④ 黄褐色砂质黏土,含大量钙质结核(图3c)………………………………………厚1.95 m;
⑤ 土黄色含钙质结核黏土质粉砂,底部为一钙质结核层(图3d) ………………………厚0.55 m;
⑥ 黄色粉砂质黏土,不含或偶含钙质结核………………………………………………厚0.45 m;
⑦ 深灰色、灰色黏土层,不含钙质结核,含大量腹足类介壳(图3e、3f) ………………厚1.3 m;
⑧ 浅黄色粉砂质黏土,含腹足类化石,个体较第7层小(图3g) …………………………厚1.1 m;
⑨ 黄褐色黏土质粉砂,含少量钙质结核(图3g)………………………………………厚0.53 m;
⑩ 土黄色细砂或粗粉砂,含少量钙质结核(图3h) ……………………………………厚0.55 m;
⑪ 灰白色细砂,发育斜层理,含大量黑云母碎片(图3h、3i) ……………………………厚1.28 m;
⑫ 灰白色细砂,含云母碎片,底部含泥砾(图4a) ……………………………………厚0.91 m;
⑬ 黄褐色中细砂,含锈黄色斑点(图4b、4d)………………………………………厚0.9 m;
⑭ 灰色细砂(图4c) …………………厚0.62 m;
⑮ 灰色粉砂质黏土,含铁锈色圈 ……厚0.99 m;
⑯粉砂质黏土,含较多的钙质结核(图4e)…………………………………………厚0.4 m;
⑰ 粉砂质黏土,孔洞发育,含铁锈斑点(图4f)………………………………………厚2.23 m;
⑱黄色黏土质粉砂,含铁锈斑点(图4g)……………………………………………厚1.8 m;
⑲深灰色、黑色黏土质粉砂、黏土,含较多腹足类化石,与下伏地层界限明显,凹凸不平(图4h)………………………………………厚0.35 m;
⑳ 黄色、土黄色粉砂质黏土,顶部含大量钙质结核(图4i) ………………………………厚1.8 m;
㉑灰色黏土层 …………………………厚0.83 m;
㉒现代土壤层 ……………………………厚0.2 m
a—河北省第四纪地貌图(据陈望和和倪明云, 1987修改);b—研究区构造单元(据韩春元等, 2017修改)图1 研究区位置图Fig.1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a) Quaternary geomorphologic map of Hebei Province (modified after Chen and Ni, 1987); (b) Structural unit map of the study area(modified after Han et al., 2017)
a—剖面照片;b—实测地层剖面图图2 西伯章地层剖面Fig.2 Stratigraphic section of Xibozhang(a) Photo of the Xibozhang section; (b) Measured stratigraphic section of Xibozhang
2.2 样品采集与测试
除顶层现代土壤外,逐层采集粒度样品,部分层位采集多个样品,共采集52个粒度样品。粒度测试在防灾科技学院释光测年实验室完成,样品前处理流程见马丹贞等(2019)。测试仪器为MalverMasterisizer 3000激光粒度仪,粒径测试范围为0.01~3500μm,每个样品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
采集14个光释光测年样品,测年工作在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采取4~11um细颗粒组分测试,细颗粒样品的天然时光等效剂量测定采用简单多片再生法(SAR)获得所有样品的等效剂量(王旭龙等, 2005)。样品U、Th、K含量在北京核工业地质研究所用ELEMENT等离子质谱分析仪测定。14个样品的光释光信号都比较强,且信号在前2秒基本衰减到背景值,呈快速衰减特征,为典型的石英信号特征,测得年龄数据可供参考。
3 结果分析
3.1 光释光测试结果
a—第1层黏土质粉砂;b—第2层含大量钙质结核的黏土质粉砂;c—第4层含钙质结核粉砂;d—第5层与第4层分界;e—第7层深灰色黏土层;f—第7层新鲜面;g—第7、8、9层,第8层与第9层间为一明显差异风化面;h—第10层与第11层分界;i—第11层含交错层理细砂层图3 剖面下部岩性照片Fig.3 Photos of the lower part of the section(a) Clayey silt in the layer 1; (b) Clayey silt with lots of calcareous nodules in the layer 2; (c) Silt with calcareous nodules in the layer 4; (d) Boundary between the layer 5 and layer 4; (e) Dark grey clay in the layer 7; (f) The layer 7; (g) The layers 7, 8 and 9; an obvious difference weathering surface between the layer 8 and layer 9; (h) Boundary between the layer 10 and layer 11; (i)Fine sand with cross bedding in the layer 11
a—第11层与第12层分界;b—第13层黄褐色中细砂;c—第14层灰色细砂;d—第13层黄褐色中细砂,富含根系植物;e—第16层粉砂质黏土;f—第17层粉砂质黏土;g—第18层黏土质粉砂;h—第19层黏土质粉砂、黏土;i—第20层粉砂质黏土图4 剖面上部岩性照片Fig.4 Photos of the upper part of the section(a) Boundary between the layer 11 and layer 12; (b) Yellowish-brown medium-fine sand in the layer 13; (c) Gray fine sand in the layer 14; (d) Yellowish-brown medium-fine sand in the layer 13; (e) Silty clay in the layer 16; (f) Silty clay in the layer 17; (g)Clayey silt in the layer 18; (h) Clayey silt and clay in the layer 19; (i) Silty clay in the layer 20
光释光(OSL)年龄结果显示剖面为距今102.17~8.69ka的沉积,属晚更新世晚期至早全新世(表1)。对获得的14个OSL年龄值进行线性内差,获得深度-年龄公式:y=4.4x-3.7(x为深度,m;y为年龄,ka),相关系数R2为0.9365,说明拟合公式与实际值年龄值线性相关度较高,根据公式计算出剖面平均沉积速率为23 cm/ka。
表1 光释光测年结果Table 1 Results of OSL dating
根据深度-年龄公式计算得到西伯章剖面全新世底界深度为3.5 m,位于实测地层剖面的第18层内,其颜色为含铁锈斑点黏土质粉砂;第19层为深灰色、黑色黏土质粉砂、黏土层,富含腹足类介壳化石;颜色及古生物变化显示第18层与第19层之间气候发生了明显的气候变化。相关学者研究认为河北平原全新世底界以富含有机质的灰黑色、黑色黏土和粉砂质沉积为主 (丁嘉贤,1979;仇士华和蔡莲珍, 1992;刘立军等, 2010;王永等, 2015;蔡向民等, 2016; 代鹏等, 2019),考虑年龄测定误差及气候作用的区域一致性特点,认为第18层为晚更新世末次冰盛期晚期沉积,而第19层为全新世间冰期气候转暖条件下的富有机质沉积,其分界即为晚更新世与全新世的界限,位于深度3.18 m处。
3.2 粒度分布组成
根据乌登-温特沃思(Udden-Wentworth)粒级分类标准(Wentworth, 1922),将沉积物根据粒度进行划分,1~4Φ为砂,4~8Φ为粉砂,>8Φ为黏土。利用谢帕德沉积物三角分类法 (Shepard,1954)对该剖面沉积物进行分类和命名,结果如图5所示。实测剖面沉积物主要为砂质粉砂,其次为粉砂质砂。在所有样品中11_1、11_2、11_3、11_4、12_1和13_1为粉砂质砂,粒度相对较粗。整个剖面岩性组成与现代曲流河河床和河漫滩(Pan et al., 2015;李富强等, 2019)粒度组成类似,砂质粉砂为河漫滩堆积,粉砂质砂为河床沉积。
图5 粒度组分百分比三角图Fig.5 Sand-silt-clay ratios
3.3 频率分布曲线特征
大部分样品的频率分布曲线为明显的双峰(图6a—6c),只有少数为单峰(图6d)。双峰频率分布曲线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双峰正偏度(图6c),双峰负偏度(图6a),双峰近对称偏度(图6b),和单峰近正态分布(图6d)。正偏度的粒度分布大多在3~5Φ之间,为砂和粗粉砂,反映高能环境。负偏度频率曲线粒度在粉砂区间(5~7Φ),显示相对低能环境。双峰近对称曲线分布区间在3~8Φ,有两个明显的谱峰,一个谱峰在4Φ附近,一个在6.3Φ附近。除样品5_1外的其他样品粒度均集中在3~8Φ,而样品5_1的粒度集中于5.5~8.5Φ,主要是黏土质粉砂,反映相对低能环境。
a—双峰负偏频率曲线;b—双峰近对称频率曲线;c—双峰正偏频率曲线;d—单峰频率曲线图6 粒度频率分布曲线Fig.6 Curves showing the grain size frequency distribution(a) Negative bias bimodal frequency curves; (b) Bimodal near symmetric frequency curves; (c) Positive bias bimodal frequency curves; (d) Single peak frequency curves
3.4 概率累积曲线特征
概率累积曲线可以分为3种类型,分别代表不同沉积环境条件(图7)。从图7a中可以看出无明显的跳跃组分与悬浮组分分界,25%~75%的沉积物颗粒集中4.5~6.5Φ之间,以粉砂为主。图7b—7e的概率曲线均呈明显的“跳跃-悬浮”两段式,跳跃组分和悬浮组分截点不同。图7b中5_1样品悬浮组分与跳跃组分的截点在5.6Φ附近,跳跃组分占比仅为13%~15%,且斜率较低,说明跳跃组分分选差,悬浮组分达85%,总体粒度偏细。图7b—7e中跳跃组分与悬浮组分截点位置大多位于4~4.5Φ之间,但是图7e跳跃组分含量达到75%以上,累积曲线斜率大,说明水动力条件强,图7d跳跃组分含量40%左右,斜率中等,水动力条件中等,图7b、7c的跳跃组分含量低于30%,斜率小,水动力弱。“滚动-跳跃-悬浮”三段式概率累积曲线(图7f)中滚动组分以1~2Φ的中粗砂为主,占比约25%;跳跃组分以细砂为主,占比约45%,斜率小,分选差;悬浮组分以粉砂为主,约占30%,为整个剖面中粒度最粗,水动力条件最强的层。
3.5 C-M图
沉积物粒度C-M图(图8)由3种搬运方式的底负载滚动段(PQ)、递变悬浮段(QR)、均匀悬浮段(RS)三段组成,绝大部分沉积物集中以均匀悬浮为主的RS段,C值集中在130~270 μm,M值集中在14~60 μm。样品11_4位于QR段,12_1位于PQ段。与河流体系C-M图(郑浚茂,1982;李富强等, 2019)对比表明该剖面为曲流河沉积,由于RS段较发育,据此认为沉积区位于曲流河的下游段,水体能量相对较低。
图8 C-M曲线Fig.8 C-M diagram
4 讨论
4.1 沉积相变化特征
平均粒径、频率曲线、概论累积曲线、C-M图、沉积构造和粒度参数等特征显示沉积剖面为平原区曲流河沉积,进一步可细分为河道砂坝沉积和河漫滩沉积(图9)。
河道砂坝沉积:见于剖面的第11~13层,主要由2~4Φ的砂质沉积为主(图9;平均粒径),含大量不稳定的云母碎片,发育斜层理。频率曲线均呈正偏双峰(图6c),峰度尖锐(图9),概率累积曲线为跳跃组分占比较高的两段式(图7e)和粗粒沉积为主的三段式(图7f)。C-M图反映以滚动组分和递变悬浮组分为主。根据弗里德曼分选系数分级标准(Friedman, 1979),该段标准偏差(图9)显示分选中等到分选差。
河漫滩沉积:发育于第1至10层和第14至21层,主要为4~8Φ的粉砂质沉积,频率分布曲线以双峰负偏(图6a)、单峰近对称(图6d)和双峰近对称(图6b)为主。概率累积曲线以 “跳跃-悬浮”两段式(图7b—7d)和无明显跳跃与悬浮划分(图7a)为主。C-M曲线显示以均匀悬浮为主,水流变化不大。此外,河漫滩间接性的暴露于地表,受交替的湿润和干燥的环境条件和浅层地下水的上下运动(吴道祥等, 2009; 徐少康和路华, 2018; Li et al., 2018)影响,土壤淋滤在河漫滩细粒沉积中形成了大量的钙质结核(图3b—3d)。在河漫滩洼地环境水流较弱,保留了大量淡水腹足动物化石(图3e、3f,图4h)。
a—一段式概率累积曲线图;b—e—两段式概率累积曲线图;f—三段式概率累积曲线图7 样品粒度概率累积曲线Fig.7 Probability cumulative curves of different samples(a) One-stage probability cumulative curves; (b-e) Two-stage probability cumulative curves; (f) Three-stage probability cumulative curves
4.2 晚第四纪环境变化特征
粒度不仅可以用于沉积物成因分析,也可以用于古气候方面的研究,一般在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河流补给充足,水动力强,沿岸侵蚀加剧,所携带碎屑颗粒粒径较粗;反之在干旱气候条件下,河流补给少,水动力减弱,沉积物颗粒粒径变细(Nádor et al., 2003;彭晓彤等,2004)。而在黄土研究中,平均粒径粗指示气候干冷,反之气候温暖 (Ding et al., 2002; Sun et al., 2006)。将实测地层剖面粒度分析结果与靖远黄土剖面粒度曲线(Sun et al., 2006) 进行对比 (图9),发现二者粒度变化存在一致性特征,基于年代测试结果,将剖面划分为三段:
图9 西伯章剖面粒度特征及其与靖远黄土剖面平均粒径对比Fig.9 Grain siz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Xibozhang section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the loess section of Jingyuan
第一阶段(深20.74~16.14 m),与黄土剖面S1对应(图9),为末次间冰期晚期沉积,中国东部受夏季风影响,气候温暖潮湿,河流水量增大,河水漫过河道为河漫滩环境带来大量的粉砂碎屑,西伯章剖面在该段为河漫滩沉积环境,沉积物以粉砂为主,平均粒径介于5~7Φ,标准差在1.1~1.5之间,分选中等,偏度近于对称-负偏,峰度值较高。
第二阶段(深16.14~3.18 m),与黄土剖面L1对应,为末次冰期沉积,气候干冷。该阶段兼具河道沉积和河漫滩沉积,沉积物以细砂和粉砂为主,粒径分布范围广,可以进一步分为3个亚段。其中16.14~12.86 m为末次冰期早冰阶沉积,为干冷气候条件下的沉积,黄土剖面指示东亚冬季风增强夏季风减弱(图9),河北平原区降水减少,河流补给少,水体能量降低,沉积物以细粉砂和黏土为主,平均粒径5~7Φ,标准差以1.2~1.4为主,分选较差,频率曲线以负偏为主,峰度值高。12.86~8.6 m与黄土剖面显示的末次冰期间冰阶(图9阴影部分)相对应,以粒度较粗的河道沉积为主,说明当时气候转暖,夏季风增强,水流量增加的同时带来一些粗碎屑物质,河水载荷能力增大。8.6~3.18 m为末次冰期盛冰阶沉积,其沉积特点与末次冰期早冰阶类似,气候干冷,降水少,沉积物以细粒的粉砂和黏土为主。
第三阶段(深3.18~0.2 m),与黄土剖面S0对应,显示为冰后期气候转暖气候条件下的沉积,为全新世的开始,其沉积特征与第一阶段类似,较强的夏季风为华北平原带来较多的降水,环境温暖湿润,在该段下部形成一层深色富含有机质和生物介壳的粉砂质黏土层(图4h;丁嘉贤,1979;仇士华和蔡莲珍, 1992;刘立军等, 2010;王永等, 2015;蔡向民等, 2016;代鹏等, 2019)。
5 结论
(1)西伯章剖面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沉积,沉积物主要为砂质粉砂、粉砂及粉砂质细砂。
(2)剖面沉积物频率分布曲线主要为双峰,正偏度为主,峰度较尖,标准偏差显示分选中等到较差;概率累积曲线主要为两段式,随水动力条件变化,滚动组分和悬浮组分截点不同;C-M图指示为曲流河沉积。
(3)粒度成因分析显示该剖面为典型的曲流河冲积平原沉积,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河道沉积和河漫滩沉积。
(4)西伯章剖面粒度变化与靖远黄土剖面反映的气候冷暖波动一致,说明河北平原区沉积环境的变化响应了末次间冰期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具体可分为末次间冰期晚期粉砂质沉积、末次冰期早冰阶黏土及黏土质粉砂沉积、末次冰期间冰阶中粗砂沉积、末次冰期盛冰期粉砂质沉积和冰后期黏土及黏土质粉砂沉积。
致谢:工作过程中,吉林大学王锡魁教授对野外地质调查给予指导,防灾科技学院郭春杉、吉伙子干同学在地层实测过程中提供大量帮助,审稿专家和编辑老师为本文提出了许多宝贵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