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成都的“水乡记忆”

2022-01-08周攀编辑王芳丽

中国三峡 2021年10期
关键词:金河三桥皇城

◎文 | 周攀 编辑 | 王芳丽

成都安顺廊桥夜景 摄影 /视觉中国

太古里的千翻大熊猫 摄影 / 图虫创意

“四川虽属山国,而成都实为泽国”,清末成都的百科全书《成都通览》不厌其烦地列出了成都的河流、沟渠、堤堰、池塘、桥梁、渡头,其中纵横交错的大河14 条,星罗棋布的大小池塘有29 个,城内城外有名可考的桥多达192 座。在时人描述中,锦江清流白帆点点,万里桥头酒旗飘飞,百花潭边花团锦簇,望江楼下烟浪萦回,纤夫号子在江滨此起彼伏,浣衣女子的倩影在穿城而过的金河里摇曳……成都百年之前尚河湖江桥密布,水乡风光浓郁,在更古的成都想必这些更是寻常之景,是叫人流连忘返的“水乡记忆”。

诚然时光流转,风景有殊,但是锦城竹枝词、方志以及最新的城市考古仍在诉说着作为水乡的成都,美丽与繁华源远流长。到成都的街头走一走,做半天时光旅客,把春熙路太古里、天府广场、宽窄巷子与老成都的水光天色、繁华旧梦连为一体,激活成都自古及今的一脉锦绣传承。

太古里:“锦城一觉繁华梦”

太古里正成为成都最时尚的地标,去IFS 和那只名叫“千翻”的翻墙大熊猫合影似乎已成新民俗。近年新开街的太古里,迅速汇集了成都最摩登的男女,最潮流的名店,与一步之遥的“百年金街”春熙路,一起扩充着成都新时代的财富与时尚版图。

青瓦坡屋顶、格栏式竹篾墙、一楼一底的设计俨然是传统的川西民居院落,太古里在高楼林立的商业中心营造出一方舒朗开阔的古城空间。它拥抱千年古刹大慈寺,还连接着寻常街巷,保留了古寺、禅院、会馆、字库塔,在把人潮人海推到潮流前线的同时,又不抛弃“九里三分城”传统的市井味道。

大慈寺 摄影 / 图虫创意

大慈寺是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寺,在安史之乱唐玄宗幸蜀时被赐名“大圣慈寺”,成为一座皇家园林,不断扩建营造,鼎盛时占地一千多亩,有房屋两万余间。西川节度使韦皋镇蜀,开凿了斜穿城内的解玉溪,专门流经古寺之南墙。

围绕着寺庙和溪流,庙会大兴,大慈寺一带便成为成都的商业集市和游乐胜地,以月市、夜市、灯市而闻名遐迩。

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这些花样繁多的市集按时令节俗流传,吸引八方来客。及至清末,夜市从大慈寺门前起,连东大街,扩展到盐市口,游人摩肩接踵,百货无所不有。古玩文具、鞋帽首饰任人挑选,时髦洋货和广货也不稀罕,小吃担子香风诱人,彩票摊子遍布街头,卖冒牌歪货的、剪辫子的、抓小毡帽的也趁着夜色出动。

最轰动城乡四野的,还要算与大慈寺咫尺之邻的东大街,每年正月间上演的灯市。李劼人说:“初九日,名曰上九,便是正月烧灯的第一宵。全城人家,一入夜,都要把灯笼挂出,点得透明。就中以东大街各家铺户的灯笼最为精致。各家争胜斗奇,一到夜间,万灯齐明,游人们便涌来涌去。而花炮之多,也以东大街为第一。这因为东大街是成都顶富庶的街道,在南北两门相聚九里三分的成都城内,东大街可称为首街。”随后清末新政中在其北新开辟商业场,军阀杨森主政时大刀阔斧搞城建号称“建设新四川”,1924 年底修成春熙路,都相继使成都的商业圈一再扩容。

历史固然善变,但似乎命中注定,繁华豪奢对大慈寺、太古里、东大街、春熙路不离不弃,只是当初环绕它们的解玉溪已踪影难觅。

解玉溪和不久后开凿的金河,是唐代成都城内的两条源头活水,现在合江亭上所刻的“解玉双流”源出于此。据推测,解玉溪是从城东北斜穿的,今天玉沙街之所以得名,也是因街上有玉器作坊,取临近的解玉溪溪水夹带的泥沙解玉之故。

在太古里广场可以快耍,也可以慢活。大慈寺山门正对的照壁上,金光闪闪四字“精妙冠世”十分扯人眼球。数百年前眉山青年苏轼同弟弟苏辙同游大慈寺,为此中可以比肩后世敦煌的千余堵壁画折服,这照壁上的字迹就是他发出的惊叹。壁画屡遭劫火,消失殆尽,如今重新开放的大慈寺在无尽的喧嚣中显得安详而古朴,院内的庄严宝象和清和禅茶似乎仍在提醒人们它“震旦第一丛林”的故事。

如果你还够细心的话,在连接太古里和春熙路的路上,不妨把打望的视线投到脚下,透过脚下的一大片钢化玻璃,你会突然与唐宋成都的闹市繁华打个照面。脚下就是2008 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十余米长的细长条形砖砖铺的街道实属罕见,二十多条一人多深的排水沟渠纵横交错,这是唐朝富春坊的一角,通衢四达、风流所聚,而且还潜藏着是“帝至成都,市酒于富春坊”的传说……

东华门:“摩诃池上醉青春”

东华门,名字就显露出皇城宫苑的气息,但成都史上极致的热闹与美景还无声地收藏在其地层之下,如今正渐渐重回世人眼中。东华门坐落在成都心脏地带,地上紧靠成都体育中心,东西贯通蜀都大道,向南接都市中心天府广场及成都博物馆新馆。2014 年,东华门发掘中横跨千年的文化遗存:此前仅存于诗词中的唐五代古摩诃池泛舟终于显露真容。

位于成都体育中心南侧的东华门遗址 摄影 / 视觉中国

明代蜀王府御花园的楼台水榭与宣德间青花大瓷跃入眼前,宋代的卵石步道、六朝的花纹砖、秦汉大城的瓦当和钱币,竟然互相叠加、高度浓缩在同一空间。

东华门遗址的发掘,增添了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证据,在成都3000 年城址不迁的蓬勃生命中,宣示了它一以贯之的中心坐标。

其中古摩诃池的发现尤令人激动。《宫词》中的古池,池水九曲,碧波荡漾,绿树蓊郁,花影迷蒙,画船彩舫其中往来,亭台楼阁环湖嵯峨,徜徉其间的花蕊夫人一句“长似江南好春景”的赞叹,让人不禁联想到西湖。

摩诃池,初为隋朝筑城时就地取土后因势凿成的人工湖,传说有胡僧见此池曰“摩诃宫毗罗”,意为广大而有龙,于是得名。在唐代已是泛舟游览的圣地,吸引了众多文人名流,比如流寓成都的诗圣杜甫,曾陪好友川西节度使严武于此泛舟秋游,醉酒酬和,船会迷蒙杂树间,惊起一滩鸳鸯白鹭。宰相武元衡设宴作乐,与薛涛、萧祜等人流连忘返,诗曰:“摩诃池上春光早,爱水看花日日来。秾李雪开歌扇掩,绿杨风动舞腰回。”前蜀王建下令“城中尽种芙蓉,九月间盛开,望之皆如锦绣”,为成都赢得“蓉城”雅号之外,又改摩诃池为龙跃池,围绕摩诃池复建水榭楼台,到后蜀孟昶更将其扩展到1000 多亩,更是盛极一时,据推测池面从今天的科技馆、后子门一直向北可延伸,可到正府街一带。

摩诃池可谓记录了古代成都千年时光中最高光的时刻。及北宋时,诗人陆游入蜀,摩诃池已经变为小池,不过仍然风光动人。

陆游在《摩诃池》诗说,“摩诃古池苑,一过一销魂。春水生新涨,烟芜没旧痕”。而待到明朝修建蜀王府,湖面被填去大半,变成皇城楼阁、御道、花园的一部分,然后在明末战火中终化为灰烬废墟,清朝时这一带作贡院、铸币局之用,日渐荒凉。

新发掘完毕的东华门遗址显示,明蜀王府御河宽在10 米左右可供行舟,有都江堰活水注入,中有水闸,上有拱桥,中央池中立方亭,岸边是红砂石河堤梯步,勾连宫殿花园,实为彼时成都的“中央公园”。随着后续的发掘和城市规划,在这片“成都西湖”的旧址上,将会出现新版中央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浓缩宫池水光、皇城气象、诗歌风流,“画舸轻桡柳色新,摩诃池上醉青春”,摩诃池故地未来或许不再仅仅是勾人魂魄的悠悠思古绵绵乡愁,也未可知。

成都东门市井街区 摄影 / 视觉中国

成都宽窄巷子 摄影 /视觉中国

“三桥九洞石狮子”:皇城旧事伴流水

“三桥九洞石狮子,青羊宫里会神仙。遇仙迎仙送仙桥,侧边有个二仙庵。”老歌谣《唱成都》在老一辈成都人心中还有依稀的印象,其中的“三桥九洞石狮子”是民间关于成都皇城、金河的最后追忆。位于城西摸底河、西郊河、南河交汇地带的遇仙桥、迎仙桥、送仙桥以及望仙桥,是昔日成都人赶青羊宫花会的必经之路,早已与数不胜数的有名无名的桥一样,默默融入今日成都人环城、过河、散步、纳凉、亲水的寻常生活。

三桥横跨在金河之上,金河,又叫金水河,说明河是打西边来的,因为按“五行说”金生水,金对应着西方。金河常用作绕皇城王府前的护城河,形似衣襟,故又称“禁河”“襟河”,其中以北京故宫太和门和天安门前的内外金水河最为出名。成都的金河自不例外,早在唐末高骈改城外的郫江东流形成“两江抱城”格局的前几十年,节度使白敏中就开凿了金河,给城内注入了一脉活水,自西壕引水,斜贯城内,迤逦东流,再复回郫江。前后蜀时,筑城西夹墙大堤,分金河水绕皇宫为御河,通摩诃池,承载了孟昶与花蕊夫人的荡舟游春时光。

建在古蜀国皇城遗址之上的四川科技馆。 摄影 / 视觉中国

锦江之于成都,历史上赞不绝口,而穿城而过的这条金河,也是一条实实在在供饮用、防洪、排水、消防、洗浣、通航用的城中动脉。

金河上“三桥九洞石狮子”的胜景,出现在明初修建蜀王府后。蜀王府俗称皇城,就在今天成都的正中心,正南齐北,城内重殿巍峨,金碧辉煌,园林优美,小桥流水。其砖城周围五里,高三丈有余,城四周为御河,外设萧墙,几乎占了当年成都城的五分之一,在明代藩王府中是罕见的巍峨壮丽。正南城门洞外是御河,架三道拱桥,沿御道再行就是金河,自西向东,形如衣带,拱卫皇城。金河上又并列大石桥三座(太和门前金水桥有五座),汉白玉栏杆,桥背如虹,每座桥下都有桥洞三孔,桥南御道两旁立石狮子和华表,还有两座龙吟虎啸的吹亭,此所谓“三桥九洞石狮子”。

御河本是环绕皇城的城壕,也称为王府河,河水主要是蓄积的雨水。雍正年间对金河和御河进行了淘浚,在三桥西新开了六百多米的水道,得名“新开河”,于是金河御河相连,御河由死水变成了活水。新开河在今天府广场西侧,向北经西华门入御河,顺绕皇城一周,再从东华门向南流回金河。御河可通舟楫,直到1950 年代御河里还举办中小学的划船比赛,而70 年代则被埋入地下做了人防工程,现在只留下东御河沿街、平安桥等地名桥名。

成都沧浪桥与散花楼 摄影 /视觉中国

从皇城,过金河三桥,沿御道延伸到红照壁,明蜀王府可谓“非壮丽无以示威仪”,但经明末张献忠屠川之祸,皇城几成废墟。

三桥石狮为仅存的皇城遗迹,化身为成都城内的一道标志性风情。

清末有《竹枝词》很风趣地写道:“安顺桥头看画船,武侯祠里问灵签。呼郎伴妾三桥去,桥底中间望四川。”皇城大门是三个门洞,远望像是一个“四”字,而金河上并排的三桥远看又如一个“川”字,所以就说“望四川”了。清末废科举之后,皇城内被新学堂、劝业道等占用,到了民国时这里已成成都最大的“扯谎坝”:唱曲说书、卖药拔牙、看相算命,鱼龙混杂,无所不有。皇城坝的贡院街、三桥南街、三桥北街,50 年代悉数被拆,修建了宽阔的人民南路,时至今日人民南路不断南延,据说已成为全国最长的纵向中轴线道路,号称“天府第一路”。那两座两人多高的威猛石狮子,倒是静驻高卧时间长河,很多老成都小时候还经常爬到上面玩耍或者拍照,现在它们已被移到了望江楼公园。

少城公园 摄影 / 视觉中国

半边桥与十二桥:“少城风物似扬州”

大多数到宽窄巷子打卡的外地游客恐怕不知道,宽窄巷子算成都旅游打卡的后起之秀,那片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街区确实迷人,却非原汁原味的川西民居,它其实是清朝满城的“边缘地带”。清朝入主中原,于各地派八旗军驻守,修建专供满蒙八旗军队居住的城中城,称满城。修建成都满城的是时任四川巡抚的年羹尧,就是清宫剧中的那位红人。

成都满城较大城小,俗称“少城”,与成都历史上的少城古迹相呼应。

满城完全仿照北京胡同形制,西附大城西城墙,东对皇城,城内有八旗官街8 条,兵丁胡同42 条,尊卑有序,形似蜈蚣:以将军衙门为头,以长顺街为脊,东西斜伸的一条条胡同像脚为其两翼。今天的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以前叫仁里头条胡同、仁里二条和明德胡同,“头条”“二条”之类的叫法和北京如出一辙,直到辛亥革命之后,胡同才被易名为街、巷。宽窄巷子,细看其实并不宽敞幽深,建筑也少有传统四合院,算不得少城的精华,其老房子多是民国时改造后的,但因地处满城较偏僻的西南角而“因祸得福”,在旧城拆迁中得以幸存,2005 年重建之后变得“大红大紫”。

昔日少城,深具北京胡同特色,充满悠闲恬静之气,适宜住家。

《川游漫记》就说“少城一带,胡同极多,门巷中多莳花木,幽蒨宜人,第宅构造,尤为北平相似”。

走进少城,幽静舒朗,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颇多陂塘荷花,矮舍竹篱,似乎仍有千年之前范成大《吴船录》中的风神,“十里珠帘都卷上,少城风物似扬州”。少城之中,最具扬州水乡风味的要数少城公园了,尤其是公园内有金河穿过,碧水荡漾,长桥卧波,画船往来,鹭鸟蹁跹。岸两边垂柳依依,幽篁森森,亭馆参差,堆山如聚。漫步曲径林荫,驻听园柳鸟鸣,或乘兴泛舟波光中,深得水乡乐园之趣。

因为金河带来盈盈活水,少城公园初辟时田田莲叶连天,处处清波回流,成都安逸生活的标配茶馆、戏园、餐厅、澡堂趁势点缀其间。于河畔树荫下座“同春茶馆”吃闲茶、摆龙门阵得清凉悠闲,于横卧湖面的船型餐厅上尝“聚丰园”川菜风雅别致,而用清净明澈的河水在“枕流浴室”泡澡沐浴更是令人神清气爽,金河浸润着少城公园,公园浸润着成都人的闲适从容,若是外人“老夫白发欲忘归”那也不稀奇,毕竟“少不入蜀,老不离川”嘛。

这条金河,从西城墙水西门下铁网下入少城,城中央过通顺桥,在给少城公园带来活水清流之后,从半边桥出少城,下游就是上文说的三桥。

横跨金河上下的古桥,其实有二三十座之多,如今也基本上“进面难”了,其中今蜀都大道不太为人注意的十二桥却值得一说。因为少城孤立封闭,横亘城西,有碍交通,民国初年为方便进出大城赶青羊宫花会,遂在金河入城的水西门新开辟了一道新西门,即今日的“通惠门”。在联通城内外的西郊河上,接着修建了一壮丽的廊桥,取名什么好呢?西门远望青山连绵、田畴平阔,桥上牌楼巍峨、雕梁画栋,脚下水流潺湲、碧波映月,风景不俗。于是想到了杜牧的名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扬州二十四桥脍炙人口,此桥亦可平分扬州美色其半,所以名曰“十二桥”。

沿金河与沱江古道河道,池渎淖塘珠连,其中上中下莲池水光秀丽,堪称小西湖,不过好景难常,陵谷变迁,随着政治激荡,城市扩容,历经兴废的金河最终逐渐被填塞和埋没。原得金河水之便的染坊街因金河水流不畅,染坊纷纷搬至城外,街道有名无实了,民谚说“染坊街,无染坊,将帅对阵打麻将”。

自李冰时代起,宛若水乡的成都便“江众多作桥”,金河如今保留在少城公园的百米丽影是穿越了历史长河的吉光片羽。少城公园,近代成都第一座城市公园,成都消磨时光的绝佳之地,时至今日,长廊下提笼遛鸟的老友又聚在一起,不厌其烦地比拼着谁家画眉八哥的鸟语最悦耳。草地上老人鹤发童颜,一招一式打着陈氏太极,当然还有早起的茶客们,早早斜靠在鹤鸣茶馆的竹椅上,开始一天的龙门阵,面前茉莉花茶清香氤氲。

成都市青龙湖湿地公园 摄影 / 视觉中国

猜你喜欢

金河三桥皇城
Characterization of premixed swirling methane/air diffusion flame through filtered Rayleigh scattering
山西皇城村:从挖煤炭到“挖”文化
基于BIM的资产管养信息化系统在南京三桥的应用
丽江-小金河断裂全新世滑动速率研究
沅澧大地楚城文化遗址新探
我与南京长江第三大桥的十年之缘
家庭教师梦碎豪门
乔装家教进驻男友家,可豪门梦还是碎了
南京,一座皇城的山水身影
襄阳汉江三桥斜拉索振动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