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智库 点评贵黄
——贵黄高速技术创新纪实
2022-01-08整理杨燕
整理|本刊记者 杨燕
将“重斑块、筑廊道、显基质”的景观生态学理念,运用到生态环保构建之中;以“透景”“屏蔽种植”等手法,遵循道路绿化的张弛序列;互通式立交设计遵循立交位置、形式与周围的地形、地质条件和相关道路布局相适应……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贵黄高速始终将“与生态保护红线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目标贯彻始终,推动了我国高速公路在生态环保方面的发展。正是因为这份坚持,贵黄高速赢得了行业专家的认可及肯定。
山河秀美 生态环保
中国公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刘文杰
贵黄高速将“与生态保护红线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生态环保目标贯彻始终,从设计到施工全过程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全面实行“避让—保护—修复”模式,推进生态选线选址,强化生态环保设计,避绕贵州甘溪国家森林公园、蛤蚌河国家森林公园路段等自然保护区和汪家大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贵定县水坝岩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福泉市岔河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等多个生态敏感区,以及耕地、林地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国土空间,最大限度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其中,在设计阶段,更是将“重斑块、筑廊道、显基质”的景观生态学理念,运用到生态环保构建之中,实现了最大化彰显区域特色、最大限度沿袭生态原貌。
自然天成 路景融合
贵州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部主任 石大为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北有大娄山脉,西有乌蒙山脉,东北有武陵山脉,东南有苗岭山脉,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2.5%,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位于喀斯特地貌核心区域,生态环境脆弱。
在路线设计时,贵黄高速不片面追求高指标,尽量减少大填大挖,避开了生态红线与生态、环境保护区,尽量减少对基本农田、林地占用,路基设计合理,遵循技术指标,做到分区段挖填平衡。在景观打造方面,贵黄高速对路基边坡绿化做到精细化设计与施工,在减少人工活动痕迹的同时,做好坡面植被恢复,重点打造互通区与服务区景观设计,结合路域周边山地、河流、森林、喀斯特地貌自然景观,真正做到了车在山中走,人在景中游,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对高速公路快捷、舒适的要求。
精细规划 立体布局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土木工程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梅世龙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约高效”原则,贵黄高速互通式立交设计遵循立交位置、形式与周围的地形、地质条件和相关道路布局相适应,以安全、适用为原则,不刻意追求高指标。
其中,在上寨枢纽互通将永久匝道与翁马高速保通道路相结合,实现互通设计的永临结合,在节约造价及减少工期方面均有较好效果。罗朗互通将现有单喇叭调整为十字交叉枢纽互通,设计贯彻灵活设计理念,以现有的单喇叭为基础布置枢纽互通,充分利用既有工程,尽可能减少废弃工程,实现了互通方案改造的最优。贵定互通采用B型单喇叭方案,设计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单喇叭沿着既有山包布设,实现了山体与匝道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景观设计理念。
青山掩映 匠心独创
贵州大学水土保持专业教授 高华端
贵黄高速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重视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将生态环保要求贯穿到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及管理全过程。项目从选址、建设方案、施工组织及施工工艺等方面充分考虑生态工程措施,大大减少了施工过程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并使公路建设与生态保护相协调、与资源环境相适应。在路基防护工程建设过程中,优先考虑生态修复的功能,采用植物防护或植物与工程防护相结合的防护形式,避免大面积采用实体护面墙、预应力锚索、圬工挡土墙等工程防护措施。在边坡防护方面,主要采用喷播植草(灌)、三维网植草(灌)、灌木护坡绿化防护等植物措施,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及安全防治效果。在取料场、弃渣场治理方面,项目更是坚持“安全第一,绿色协调”的理念,严抓选址、使用、治理等各环节,结合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既实现了水土保持的功能又与周围生态环境相得益彰,为美丽高速、生态高速的打造奠定了基础。
科技引领 务实高效
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重庆市设计大师 程崇国
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标准化、智能化、工业化建造是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的重要保障。基于此,贵黄高速始终坚持推进创新技术和先进工艺的应用,在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中取得了不俗的成效。尤其是在推进隧道施工机械化方面,贵黄高速应用三臂凿岩台车,成功实现了循环进度快、开挖成型好、安全性能高的目标,为快速支护和保障衬砌质量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也减少了洞内粉尘、降低了洞内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