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心理理论:理解职业选择的整合观点
2022-01-08张信勇李浩然
张信勇,李浩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广东广州 510006)
职业选择会受到自我效能、动机、心理资本和心理控制源等因素的影响[1-2]。传统的职业心理学理论对个体职业选择的解释聚焦在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心理特质方面,认为个体都具有选择自己想从事职业的能力,而很少考虑社会环境对职业选择的影响。但是,个体在职业选择过程中,社会环境(如性别、户籍、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可能是更为直接和显著的。有研究指出,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养方式对职业选择困难产生影响[3]。工作心理理论提出,除了要考虑个体心理因素对职业选择的影响,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因素。本文通过回顾工作心理理论的主要观点、研究模型和相关研究,对该理论的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一、工作决断力的提出
早在20 世纪初期,Parsons 等人便开展了职业辅导,标志着职业心理学的萌芽。到了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职业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涌现了众多的理论和流派。而职业选择一直是职业心理学家的重点研究对象,心理学家提出了许多经典的理论作为支撑。例如,“人-环境匹配理论”关注个体与其工作环境有着不同层次的匹配度,并研究其影响因素、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认为人们应该寻找并致力于在自己有独特兴趣、价值观和技能匹配的领域工作。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在20 世纪80 年代兴起,认为自我效能、结果预期和个人目标这三个个体变量在个体的职业发展中起关键性作用,个体对具体工作的学习能力和知觉到自己具备的某种与完成特定任务有关的素质对其职业决策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经典理论能为职业选择提供一定的指导,但是它更适用于那些有更大程度决断力和更高地位的人[4],对于社会阶层较低或者所谓的弱势群体可能并不适用。研究发现,该类群体在择业中的决断力会更低,遇到的困难会更大。究其原因,制约该类群体择业决断力的最重要因素是家庭因素、社会经济地位等环境因素,由于他们没有获得足够的经济条件和社会资本,以致他们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遭受更多的障碍,从而降低了决断力而委曲求全。另外,以往的职业理论更多地强调个体内部因素,而将社会环境因素置于次要地位[5]。
针对以往理论的局限,Blustein 提出了工作心理框架(Psychology of Working Framework,PWF)[6-7]理论,该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体自由选择职业的影响,个体的家庭经济条件、社会阶层、地域、受教育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和限制个体自由地选择职业。工作心理框架理论同时还强调工作决断力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工作决断力(Work Volition)最初是指在职业选择中面临困难但还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职业的能力。例如,当目标工作因为学历因素而受挫时,工作决断力低的人会选择放弃,而工作决断力高的人会想办法克服困难努力争取自己的理想工作。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社会阶层在职业选择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对于出身贫穷或处于较低阶层的个体,社会歧视和边缘化会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遭遇更多阻碍和更低工作决断力的个体其职业选择受到的影响更大[5]。
二、工作心理理论的提出
(一)核心假设
Blustein[8]认为,以往的职业心理学理论不仅忽视工作决断力在个体职业选择中的作用,而且对职业选择和发展中的性别、种族和文化因素也不够关注。基于此,他提出职业心理学研究需要扩大研究对象,将所有人员都纳入其中,既应包括工作者也应包括待业者。同时,职业心理咨询的理论研究者与临床工作者也从社会公平的视角不断对传统的职业心理学理论做出补充和修正,经过近10 年发展,Blustein 提出了关于工作的7 个核心假设:(1)工作是生活和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解释工作的心理属性时应该考虑所有理论(包括心理学之外的理论);(3)有关工作的心理学研究应该覆盖所有人群;(4)大多数时候工作经历和非工作经历是交织在一起的;(5)工作也应包括一些不受社会和经济认可的非正规工作(如摆地摊、临时保姆等);(6)工作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社交需要及自我决定需要等三种人类的基本需要;(7)为了更充分理解工作的心理属性,应认真考虑社会、经济、政治和历史等因素对职业的塑造、约束和促进作用[8]。从核心假设理论可以看出,工作心理框架一方面非常强调工作对于个体的重要性(如工作是生活的重要部分,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等),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工作心理属性的复杂性(如研究要覆盖不同人群、不同性质的工作,要从不同学科的理论和不同因素去理解人们的职业问题等)。基于上述核心假设,现有职业心理学理论已无法解释所有的职业选择和发展问题,迫切需要一种更多元、更整合的理论。
(二)主要观点
在前人的基础上,Duffy 等人[5]基于职业心理学、多元文化心理学、职业社会学以及工作心理框架的核心假设,提出了工作心理理论(Psychology of Working Theory,PWT)。该理论以新视角对个体的职业选择进行解释。工作心理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1)考虑到社会公平和多元文化主义,职业心理学应更具包容性和公平性,特别强调社会阶级、特权和选择自由在职业选择和发展中的作用;(2)职业与个体的社会环境不可分割,个体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和社会身份(如种族、性别和社会阶层身份)被认为会影响他们在社会中的经历[4-5,9-10],所以强调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体职业选择的重要性,认为必须把社会环境因素作为首要因素;(3)个体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社交需求和自我决定需求三大基本需求,体面劳动是实现上述三种需求的载体,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体面劳动。
三、工作心理理论的研究模型及相关研究
根据工作心理理论的主要观点,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Duffy 等人[5]构建了一个以体面劳动为核心变量的研究模型(见图1)。该研究模型认为,个体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体面劳动,在体面劳动的实现过程中,会受到社会文化环境、个体心理特质等因素的影响,而体面劳动的获取会直接影响个体基本需求的满足,继而影响个体的工作质量、身心健康和幸福感。在研究模型提出后,陆续围绕体面劳动的结构、测量、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开展了一些实证研究。
图1 工作心理理论的研究模型
(一)体面劳动的结构与测量
体面劳动作为工作心理理论的核心概念而提出,但是体面劳动并非工作心理理论首创。1999 年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在国际劳工大会上首次提出体面劳动的概念。它是指在促进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可持续工作机会,其核心是促进实现工作中的权利、就业平等、社会保护和社会对话[1]。工作心理理论认为,体面劳动是个体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强调客观层面的要求,还强调劳动者本身主观的感知,强调劳动者心理层面的需要,实现自我价值和尊严。体面劳动是一项工作,不仅能够满足个体的最低需求,保证日常生活,还能够从中获得个人价值和社会归属感,它是最终实现工作目标和总体幸福感的途径[11-12]。Duffy等学者[13]将体面劳动划分为5 个维度:(1)安全环境:主要指工作是否为劳动者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安全工作环境;(2)工作待遇:主要指工作是否基于其能力和学识为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工作待遇;(3)医疗保健:主要指工作是否有足够的医疗保健对劳动者提供身心健康的支持;(4)自由时间:主要指工作时间是否恰当以及能否提供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5)价值观:主要指工作价值观是否与劳动者的家庭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匹配。基于此分类研发的体面劳动量表已经在多个国家[14-23]和不同群体[24-29]得到了一致性验证。
(二)体面劳动的影响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工作心理理论十分强调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体获取体面劳动的影响。边缘化和经济限制由于能够反映个体的社会身份而作为社会环境因素出现。边缘化指社会中的个体或群体处于弱势甚至更低地位。国际劳工组织表示,全球范围内的种族主义、性别及性少数歧视和其他形式的边缘化制造了严重的障碍,限制了这些群体的就业机会。经济限制指由于社会身份的原因,个体在家庭收入、家庭财富等有限经济资源的利用上可能会有更多的限制。有限经济资源会限制个体达成职业成就、学术成就,以及影响个体对社会身份的主观体验,从而阻碍体面劳动的实现。
Ma 等人[28]对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的研究发现,经济限制越少的个体具有较多的职业心理资源,更容易获取体面劳动。Kim 等人[30]指出,韩国大专院校学生由于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而言会遇到更大的障碍和歧视。而就读私立大学的学生由于富庶家庭的出身经济限制的影响更小。England 等人[26]的研究表明,在职场上有边缘化经历、有经济限制的女性员工会更难获取体面劳动。由于该研究的对象其家庭平均收入高于2018 年美国女性平均水平,因此有理由相信,经济愈加窘困的女性可能遭受到更大程度的障碍。Douglass 等人[27]通过对美国不同种族的员工研究发现,边缘化和经济限制对少数族裔员工获取体面劳动有直接作用。这表明,美国非白人员工在职场中可能遇到更大的障碍,由于获得的经济资源有限,使得他们更难获取体面劳动。Wang 等人[21]以我国377 名城镇职工为研究对象,发现主观社会地位低的个体,由于受到更多的社会环境因素限制,当工作决断力较低时,就更加难以获取体面劳动。同时该文指出,虽然社会环境因素对体面劳动的影响得到了证实,但是其影响仅为8.8%,而在加入了社会支持和主动性人格等个体心理因素后其影响则增加到22.4%。因此,该文认为个体心理因素比社会环境因素对体面劳动的直接影响更大。
从已有研究来看,种族、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因素对个体获取体面劳动的影响得到了较为一致的验证。但是,这种影响更可能通过个体心理因素而产生间接的影响。
2.个体心理因素
工作心理理论认为,职业选择既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具有可塑性。工作决断力和生涯适应力是影响体面劳动的中介变量。工作决断力是指尽管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存在障碍,但个体仍有能力做出自己理想的职业选择或对自己能够自由地决定职业的能力的看法[31]。生涯适应力是个体对当前或预期生涯中的任务、问题、转折并与环境交互作用时所需要的准备和资源[32]。
研究发现,工作决断力能够直接影响体面劳动[33]。类似的结果也在对女性员工的研究中得到验证,工作决断力和生涯适应力能够直接或间接预测体面劳动[26]。相关结论还证实了工作决断力可通过生涯适应力预测体面劳动[26]。而Wang 等人[21]对我国城镇职工的研究也发现,工作决断力在主观社会社会地位和体面劳动之间起到中介作用。Douglass等人[27]对238 名不同种族的员工的体面劳动状况进行测试,发现工作决断力在经济压力、边缘化与体面劳动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但是生涯适应力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工作心理理论认为,主动性人格、批判性意识、社会支持和经济状况是影响体面劳动的调节变量。主动性人格是一种不受环境约束,主动采取行动以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的稳定倾向。主动性人格水平较低的人,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消极适应环境,无法抓住机遇。批判性意识包括批判性反思、政治效能和批判性行动。批判性反思指的是个体对社会不公平现象做出批判分析;政治效能则是反映个体对影响社会或政治变革的感知能力;批判性行动是个体为改变所感知到的不公平而采取的个人或集体行动。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面临边缘化和经济限制或者相关的障碍时,所能感知到的能够获取来自家人、朋友、重要他人或者社区的支持的程度。经济环境指宏观经济条件(如:就业率、失业率、生活工资可获取性、工作晋升机会等)。
部分研究证实了社会支持和主动性人格的调节作用。Ma 等人[28]对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的研究结果发现,主动性人格的调节作用只反映在经济限制对生涯适应力的影响,对其他路径的调节效果不显著。Wang 等人[21]对我国城镇工作者的研究也发现,主动性人格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只发生在主观社会地位和工作决断力之间。研究还发现,社会支持对于主观社会地位高的个体的工作决断力有更大的影响。而Douglass 等人[27]的研究却未发现主动性人格的调节作用。
从已有研究来看,主动性人格、社会支持可以调节社会因素与工作决断力之间的关系,对于体面劳动并没有影响。而批判性意识、经济环境等因素的调节作用还没有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
(三)体面劳动的影响后果
工作心理理论认为,体面劳动会带来三大基本需求:生存需求、社交需求与自我决定需求。生存需求是个体赖以生存最基本的需要,以物质需求为主。获取体面劳动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满足生存需求,达到体面劳动的三大要素:公平的薪酬、安全的工作条件和家庭安全。社交需求满足了个体通过工作和社会联系的需要。工作为个体提供了直接或间接地与他人以及社会外界进行联系的机会,使个体感到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进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意义感。自我决定需求是三大基础需求中层次较高的需求。在满足了生存需求和社交需求后,工作能够为个体提供一条实现自我决定的道路。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工作能够让个体以有意义或自我调节的方式,通过内在或外在激励的方式来参与事务。探究自我决定需要,有利于了解如何通过工作实现更大的意义和更高的目标,同时提高个体自我决定需求可以促进他们的幸福感[5]。当个人在工作中满足了三大基本需求后,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则可能进一步得到满足[5,10]。
跨文化的研究表明,体面劳动对个体的职业发展、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对意大利、美国和中国员工的研究发现,体面劳动可以正向预测个体工作满意度、负向预测个体的离职意向[13,18,21]。而对低收入土耳其员工和瑞士工人的研究发现,体面劳动可以正向预测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满意度[16,24]。Duffy[33]以497 名家庭年收入低于5 万美元的被试为研究对象,体面劳动对生存需求、社会交往需求和自我决定需求的满意度有显著影响,继而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而对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的研究结果发现,对未来体面劳动具有更多感知的学生,会更积极地开展职业探索行为[28]。
四、工作心理理论的未来展望
工作心理理论创造性地将职业心理学、多元文化心理学和职业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提出了系统研究体面劳动的影响因素及其后果的模型,对于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当代社会中个体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它不仅改变了过去职业心理学理论在研究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时过于侧重个人因素的单一思路,而且符合互联网经济背景下日渐升温的零工经济和灵活就业的时代潮流。该理论自从提出以后,就引起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大量实证研究验证了该理论在不同文化和不同群体中的适用性,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考虑到文化的多元性和群体的特殊性,工作心理理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路仍然任重道远。我们认为,未来工作心理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可以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第一,进一步从心理学视角探索体面劳动的结构。自从1999 年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体面劳动以来,已有研究从安全视角、公平视角对体面劳动的内容进行了界定。安全视角是基于法律制度层面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公平视角是基于企业层面保障劳动者的权利、自由和男女平等的工作机会。随着劳动者对于工作意义的追求,工作心理理论首次从心理学角度来理解体面劳动,从劳动者的心理感受出发,强调工作对于实现劳动者的自我价值和尊严的重要性。基于工作心理理论的体面劳动结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得到了较好的检验,但是在不同文化和不同群体中仍然存在差异。例如,对中国劳动者来讲,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工作的社会声誉都可能成为体面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研究中,需要更多地从心理学视角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探讨工作对于个体的心理意义,拓展体面劳动的边界。
第二,结合不同文化研究影响体面劳动的社会环境因素。工作心理理论提出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边缘化的社会身份都会影响个体自由地选择职业。目前,已经开展了一定的实证研究,但是研究比较零散,研究结果也不统一。从工作心理理论的视角看,未来的研究可以根据不同文化的差异,进一步拓展社会因素的研究。已有研究验证了种族、性别、性取向对体面劳动的影响。但是,很少有研究关注中国特有的社会制度对职业发展的影响,例如户籍制度。由于户籍直接影响就业权益、社会保障及福利的获取,已成为劳动者自由选择职业的重要的制度性障碍。非事业编制等人事制度也是制约个体获取体面劳动的重要因素。陈静源[34]的研究发现,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职工至少有三分之一为事业编制外人员,与事业编制内教职工相比,他们普遍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工资低、福利差,缺少社会保障和发展空间。另外,大量研究也表明社会关系有助于劳动者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并影响职业发展。吴愈晓[35]的研究发现,高社会经济地位和低社会经济地位的群体都会借助社会关系获得最初的工作,但是由于两者拥有社会网络资本(社会关系)的质量不同,他们获得的工作质量也不同。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劳动者进入的是体制内的或人员规模较大的单位,而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劳动者更多是进入体制外的或小型的单位。由此可见,社会关系是影响个体获取体面劳动的重要因素。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将户籍、事业编制、社会关系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变量纳入其中,结合性别、学历、婚姻状况等变量综合探讨社会因素对个体获取体面劳动的影响。
第三,拓展工作心理理论的研究对象。目前的研究检验了工作心理理论对正规就业群体的适用性,但是是否适用于非正规就业群体还不得而知。根据人社部《2017 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城镇就业人员总数和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人数数据估算,2017 年末非正规就业人员数量超过2 亿人,而且该群体的人数还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该群体人力资本匮乏和社会制度的制约,长期处在社会的边缘[36],此外超时工作也是非正规就业群体体面劳动实现过程中的重要障碍之一。张琳和杨毅[37]就此研究了家政女工问题,该群体的体面劳动低主要表现在文化排斥造成的职业符号认同边缘化、经济排斥中的就业机会被剥夺、福利排斥中的社会保护缺乏、关系排除中的社会对话薄弱四个方面。随着经济转型和零工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自由职业、选择灵活就业,如何在制度上保障他们的权益,实现体面劳动,对于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至关重要。从工作心理理论视角如何理解非正规就业群体的体面劳动现状及其影响机制,对于保障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就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四,探索基于工作心理理论的职业生涯教育。传统职业生涯教育主要基于个体心理因素开展职业选择与规划、工作适应、提高工作技能,但是,基于工作心理理论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工作决断力已成为个体面对外界约束时能否获得一份体面工作的关键因素。尽管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选择的自由度相比过去已提升不少,但大学生整体工作决断力不高,这从侧面反映出目前不利于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外界约束仍较强[38]。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来说,需要设计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完善大学生实习实践教学,帮助大学生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增加对毕业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起克服外部障碍去争取自己心仪工作的信心。同样,生涯适应力的强弱也决定着就业质量的高低,也是获得体面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将生涯适应力培养纳入生涯教育课程中,实施有效干预。一是提升生涯关注度,指导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升他们对未来发展的希望感。二是培养生涯好奇心,引导大学生了解和探索职业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等以及各类职业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三是增强生涯控制力,增强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控制感。四是提高生涯自信心,增强大学生克服未来生涯中潜在障碍与困难的信心。未来的研究应该将工作决断力训练、生涯适应力干预等内容纳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探索基于工作心理理论的职业生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