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年贯通培养专科学段英语课程建设实践研究

2022-01-08程金贵尹丽丽任玉霞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课堂

程金贵,尹丽丽,韩 旭, 任玉霞

(北京城市学院,北京 100083)

引言

2015年北京市教委开始启动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七年贯通培养试验,“支持由部分职业院校与示范高中、本科院校、国内外大企业合作,选择对接产业发展的优势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完成高中阶段基础文化课学习后,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专业教育。该培养模式旨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落实市教委等四部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我市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院校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城市发展能力。经过几年的探索,按照“做精做简”的原则,截至2020年已形成高本贯通和中本贯通两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

北京城市学院自2016年开始实施贯通培养招生,专业方向主要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社工服务、护理及工艺美术等。到2019年,首批学生按计划完成了三年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顺利转入专科学段。至此,针对这批学生专科学段的英语教学也提上了日程,但是这些学生与本科、高职以及专升本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和培养目标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得益于首都的优质教育资源,学生入学时在英语听说上总体表现出明显优势,但他们没有参加过高考,没有经过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学习的抗压能力相对较弱,没有经历知识的系统性梳理,词汇量积累不足,语法知识也不够扎实。

按照贯通培养要求英语等基础文化课要为学生的专业成长服务的宗旨,结合贯通学生总体的“语言水平、本校专业及语言课程的特点,这三个课程建设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我们评估了校内外现有的英语课程,得出的结论是:现有课程并不能实现贯通培养的目标,基于此,必须开展课程建设。

一、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

基于对该学段学生年龄特点、生源地、英语基础水平和学业态度等学情分析,结合贯通教育的相关要求及本校专业培养目标,我们选取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新起点”系列教材,遴选了指导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

图1 “经验之塔”理论模型(根据Dale “经验之塔”理论改编)

研究贯通培养要理论先行,为实践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撑。贯通培养将普通高中、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纳入同一个培养体系下,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贯通培养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等诸多维度。课程建设的宏观架构层面主要以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论为指导。该理论重视教师的主导价值,强调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和探索,重视学科知识结构的作用,认为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核心是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应该从各门学科最基本的原理入手,然后螺旋式反复,并不断在更高层次上重复,直到学生能从结构的角度全面把握该门学科。知识结构是课程建设中要考虑的主体因素,有了理论指导,课程建设就能沿正确的方向开展。在知识上力求体现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逻辑关系,让学生按照逻辑关系学习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通过知识点的螺旋式上升,不断巩固和扩展知识。同时,基于该理论指导,教师在课程建设中要超越单纯传递教材结构的做法,要把培养学生的探索态度,在发现学习中重视直觉思维的作用等因素考虑进去。

布鲁纳强调教学要体现巩固性原则,课程设计要体现知识再现原则,知识点之间注重关联和延伸,逐渐扩大内容的同时,要不断提高知识深度,使教学呈 “螺旋式上升”趋势。该理论与英语学科的特点相吻合,螺旋式的组织结构不仅符合语言点需要不断反复再现才能逐步加深的特点,也符合该学段学生的语言习得水平:即学生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巩固所学知识。课程建设只有兼顾了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学习者的适应性,才具有科学性。

(二)埃德加·戴尔(Eagar Dale)的“经验之塔”理论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教育家埃德加·戴尔出版了《教学中的视听方法》,系统总结了视听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并提出了“经验之塔”(the Cone of Experience)理论。该理论以英语学习为例,以学习成果的保持为衡量标准,阐释了不同学习手段在经验之塔中所处的位置和发挥的效能。这个呈倒金字塔形状的模型反映了知识成果的保持程度和参与学习的感官数量多少成正相关。金字塔的最下面,参与感官数量最少,是低层次的被动学习,知识成果保持程度最低,越往上参与的感官越多,是高层次的主动的语言实践,知识保持程度也越好。

“经验之塔”是关于学习经验分类的理论模型,能有效指导英语教学。该理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是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贯穿着许多教育心理学、媒体学、传播学、教学设计和教学论的思想。这既是一个理论模型 ,同时又是一种很实用的工具。“经验之塔”强调从直接经验学习的做法与语言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相吻合,为依托课堂活动开展英语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因为不管是传统的小组讨论、任务展示、以及模拟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还是依托手机app、微信平台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发的创新课堂活动,都属于主动学习,是学习的高级阶段,有利于提高学习速度,并延长学习成果保持时间。贯通学生的特点是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建设中把知识点融入到课堂活动中,通过直接的语言实践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二、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课程建设的首要问题在于如何保证教学内容在难度和量两个维度上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时安排。既要能有效衔接三年基础阶段的学习,又要保证学生专升本转段后有能力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课堂设计上要保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取得进步;要设计出适合视听说、读写译等不同模块知识点的各类教学活动;活动要能最大化激发学习动机,符合学生对现有信息技术使用的偏好。教学量安排上首先要考虑课内学时的有效性,保证基础语言知识教学完成充分,同时有可选的备用教学环节或任务;要研究可激发学生课下投入更多时间的手段和策略,拓展课堂学习的有限学时。宏观上有纲可依,微观上呈现多维度的课堂活动,保证知识目标得以有序实现;实现知识目标的手段要科学体现变化,以维持和提高课堂学习的专注度和参与度,实现英语教学服务学生在线学习和终生学习的终极目标。

(二)能力目标

语言学习是一场持久战,科技进步为打赢这场持久战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助攻。课堂教学要考虑外部条件的变化,加大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领学生有效利用各类原声英语资源,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放在超越知识目标之上的地位。任务设计上力求体现语言学习的重复性原则,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感知重复是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知识点落实上重视学习策略和技巧讲解,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力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感知语言输入和输出之间的距离,并努力输出;知识面拓展上,鼓励学生积极了解相关语言国家的文化习俗,坚定民族文化定力,体会语言之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学好或坚持学习一门课程的重要因素。课程建设中始终把学习兴趣的培养及维持当作重要因素来考虑,围绕学生兴趣点补充文化要点,指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设备辅助学习;介绍主流慕课平台的教学资料,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平台,引领学生通过语言学习来拓展专业课学习,不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

(一)分模块制度性文件制定

根据大学英语的教学惯例,制度性文件的制定按学期分册完成。每个学期的文件主要包括教学进度表、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教学要求及说明、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标准和依据、在线课程平台使用说明以及成绩记录表等。教学进度表主要对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做了指导性的规定。教学大纲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安排及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教学资源等做了说明,并分单元细化了教学目标、学时分配、教学内容、重难点等内容,是教学的主要依据。考试大纲主要对考核环节、考核目标、考核形式、考核内容、成绩评定要求等做了总体规定,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依据。教学要求及说明对教材、各单元、各知识模块所使用的学时做了具体建议;对各模块下的主要知识点、讲授方法及作业安排等做了说明。过程性评价的标准和依据主要对阶段考核内容、考核要求、评分细则、成绩占比及评分标准做了规定。终结性评价的标准和依据主要对期末笔试的范围、题型、分值分配等以例题的形式做了说明,是总复习的依据。在线课程平台使用说明提供在线课程的名称和登录流程等信息,是学生必须参与的学习环节。成绩记录表关联了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在线行为、课程作业、阶段考核、期末考核的所有分数,是学生日常学习的重要记录,是监控学生学习状态的重要指标。这些制度性文件为规范日常教学提供了指导性建议,是保证教学有序开展的前提基础。

(二)分模块教学内容再加工

视听说教学:教学准备阶段以“学科结构理论”为指导,把词汇、句法结构等语言知识关联起来,设计了不同场景下的教学活动,活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听说方面的优势,力求在紧扣单元交际主题的前提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教学效果的检验环节,即知识的输出环节,以 “经验之塔”理论为指导,鼓励学生实现主动、积极、高水平的语言实践。基于“经验之塔”理论设定的多感官参与的主动学习小组活动,既有助于提高学习速度和成绩的保持时间,又有助于学生发现个体差异,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每单元的听力环节都设定至少一个类似的课堂活动,并根据任务完成的多少计入课堂考核的分数,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习动力。

读写译教学:课文学习环节设计了小组活动任务单。内容包括词汇语法等语言点、段落主题句、篇章主旨、结构和体裁,以及拓展思考题等。学生通过小组和搭档合作完成任务单,能提高合作互助能力,小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能推动解决问题。这种基于同伴的榜样力量所激发的学习动机超出了学生自学或老师布道式的讲解所能达到的高度。课文巩固环节紧密依托课后练习题语言点和附加的完型填空。巩固环节是一个由易到难,由分散知识点到篇章主旨的过渡,是“学科结构理论”的应用体现。单元主旨拓展环节的讨论问题是基于单元主题又超越语言层面的,有助于思辨能力的培养。根据单元主旨选取的三篇阅读材料从不同的视角加深了学生对单元主题的理解,再现了相关语言点,是有效的巩固复习。

(三)教辅材料编辑整理补充

教辅材料的再加工能反映教师再处理教学资料的能力,是教学个性化的体现。团队成员通过合作分工的原则,对不同教学模块的现有资源做了分类、合并和补充。视听说部分主要包括音视频归类整理,文化背景的音视频补充,单元主体语法的视频整理和配套练习的编辑,以及在线测试题库编辑等。综合部分主要包括主课文语言点的整理,中文译文编辑,课文背景知识补充,国内外时事要闻音视频遴选,阅读练习,阶段测试题库建设等。课程建设充分考虑了贯通培养模式的需求,在测试形式和难度上以《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的水平和题型为参照,补充了应用文写作和应用文体的阅读练习,不同题型的在线讲稿等内容。教辅材料在难度上呈阶梯式分布,形式上呈动态开放,可不断完善和补充。

(四)分模块的在线课程建设

混合式教学模式背景下,开展在线课程建设是英语教学的必然。一方面原声英语资源空前丰富,建设在线课程可以帮学生遴选资源,延伸课堂学时;另一方面英语课程本身有实现在线的可能性。教材内容的无纸化和在线化使课下复习变得更为便捷;不限次数的各类测试使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取得高分成为可能,有助于提高自信心;在线截止时间有助于督促学生及时完成作业;学生的各种在线行为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状态,各类测试成绩的在线记录有助于教师开展教学质量分析;音视频补充内容侧重于时事和学生兴趣点,有助于吸引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加大投入。学生根据视听说、读写译、测试等不同模块,选择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拓宽了学习时空,增大了自主学习比例,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按知识接受和掌握程度推进学习,而不是完全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推进教学,这是教学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体现,也是混合式教学核心理念的体现。

(五)分主题课程思政建设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该意见强调了课堂教学中贯彻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科教学中合理进行思想教育是教学中一直坚持的理念。贯通专科学段的学生基本适应了校园生活,但升学机会的固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社交的范围和视野,教学中分主题融入思政元素,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成长,也有利于他们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行为世范。因此,课程建设中一方面注重挖掘篇章教学中积极正面的思想,引领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提高思辨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主题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先进文化,在语言教学中有意识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四、有效性评价和改善措施

课堂建设的有效性评价本身涉及不同的变量,加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面面俱到的有效性评价难以实现。宏观上有效性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教学的量和难易度两个维度,微观上主要集中在各类活动的有效性评估上。宏观测评主要采取定量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问卷;微观评价主要采取了课堂观察,教师互相听课观摩交流,任课教师访谈、学生访谈和问卷中的开放性问题等手段。

(一)数据来源说明

本课程建设在完成一个学年的教学任务后,在线发布了针对全体659名学生的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635份。问卷共分五部分,12个小题。

(二)定量研究结果

从表1第1-6小题的问卷结果来看:认为难度适中的学生人数在75%-85%之间;认为太简单了的在1%-3%之间,认为太难的在12%-24%之间。这说明课程建设总体难度水平比较适中,基本不存在过于简单的问题,认为有难度的人数比例也符合预期。第4和6题有关难度的高值也与定性研究的结果相一致。第4题是关于视听说部分自编情景对话的问题,21%的学生认为有一定难度,这说明学生在语言输出上有困难,需要提供相应的帮助,后期的课程建设中要加大针对该部分的支架建设。第6题是有关综合训练中阅读文章的问卷,24%的学生感觉有难度,这说明学生在词汇量和句法分析上有问题,课程建设在难度的把握上还有一定的偏差,后期的教学中要增加阅读环节的学时,加大课堂讲解比例,增加部分阅读内容的在线讲解。

表1 难度维度

从表2第7-8小题的问卷结果来看:认为学习内容总量和作业量适中的学生分别占总人数的74%和71%,这个结果是低于期望值的,而认为量太多的学生分别占总人数的25%和28%。两项汇总结果说明课程建设中对量的把握还有一定的偏差,作业成为负担显然不符合有效教学建设的要求,需要调整。后期的课程建设中计划删除精读课文Text B涉及的练习,教学主要聚焦Text A。作业要避免一次性布置量比较大的书面作业,可布置朗读、录制音视频、制作思维导图、制作PPT等多种形式的作业。

表2 量的维度

从表3第9和10小题的问卷结果来看:针对考核有45%的学生认为线上考核优于线下考核,41%的学生认为两种考核差不多,两组数据加起来可得出86%的学生是可以接受线上考核的,所以应继续坚持线上考核,至于为什么会有14%的学生倾向于线下考核,其原因需要进一步探究,但从教学实践来分析,网络不稳定可能是其中一个原因。针对教学44%学生还是喜欢实体课堂教学,这与定性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但高达36%的学生认为线上和线下教学没有什么区别,还有20%的学生认为线上教学更好,这两项数值求和得出56%的学生认可线上教学,这说明实体课堂的教学效果还需持续提高。现代世界,缩短正式的教室学习和非正式的终生学习之间的差距,既是一个挑战也是机遇。学生对在线课程的接纳给了教师更广阔的舞台,是积极尝试在线教学的有力依据。积极应对挑战,认真学习混合式教学理念,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机遇,更是教师职业的使命。

表3 线上VS线下

第11题关于总体满意度的结果显示:至少有71%(23%很满意,48%比较满意)的学生对课程总体比较满意,24%的学生一般满意,3%的学生不满意,0.5%的学生对课程很不满意。这说明课程建设总体受学生欢迎,今后还需不断地完善,要特别关注满意度一般和不满意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总体满意度。

(三)定性研究结果

定性研究主要采用了课堂观察法、访谈和开放性问答等方法对有效性进了评估。观察主要聚焦了难度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之间的契合度,教学内容与课时量之间的契合度,教学活动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以及学习任务完成程度等方面。观察过程贯穿了课程建设的全周期,观察次数、密度和持续时间等同于课堂教学开展的次数、密度和每次教学持续的时间。任课教师访谈主要采取了互相听课和定期交流的形式;学生访谈分阶段、分学生水平、分专业开展。访谈指标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难易度、教学内容的量以及课堂活动的适应性等。

从课堂观察、师生访谈和开放性问题收集的结果来看,教学内容在量上偏多,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时间很紧,学生也感觉一些知识没有得到深入理解。如在单元语法点的处理上,教师没有时间深入讲解,学生感觉学得不透彻,原来欠缺的知识还是没有彻底掌握。学生反馈作业量过大,老师在批改作业中也发现听说类的作业学生提交比较及时,质量也比较好,但是书面作业大部分学生迟迟不提交,部分学生一直拖到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刻才提交,作业质量也不容乐观。这说明书面作业有一定难度,今后在布置作业时要参考这些反馈,预判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供必要的支架。与主课文相比,补充阅读部分的内容有一定难度,超出了学生泛读理解的水平,按泛读的标准来要求容易使学生受到打击。虽然我们在课程建设初期就对这个问题有了预判,并筛选了主题接近,难度系数适中的文章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素材,教学上也采取了重点讲解和自学、答疑等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泛读部分的学习,但从课堂观察、师生访谈和开放性问题收集的结果来看,阅读部分的教学依然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帮助,后期的教学中要做相应的调整。

课堂活动是定性研究要考察的主要问题,因为活动效果能直观反映学生语言输出水平。根据课堂观察、教师访谈和开放性问题收集的数据来看,针对综合部分的课堂活动学生参与度高、完成比例高、正确率高、成就感高,而针对视听说部分的课堂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比例低,体验差,时间利用率低。学生对综合部分的活动反映比较正面,主要原因在于活动内容紧扣主课文,支架搭建比较充足,活动说明也比较具体;视听说部分的活动学生反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主题聚焦不够突出,一个活动试图包含视听说里面四个部分的内容,情景创设不够具体,支架搭建过于笼统,学生完成一个活动需要掌握较多的结构和用法,语言输出需要综合较多的因素,这些要求一定程度上超出了部分学生的驾驭能力。新一轮的教学中要修订这部分课堂活动。

综合定量、定性研究的结果,微观上需要把回应“怎么教”的问题作为下一步完善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要加大把手机作为教学工具的使用量,为学生提供借助熟悉的工具,保持和习得更多知识的途径。结合课程建设的相关理论来分析教学实践,宏观上,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的课程建设主要还是基于内容的建设,视听说部分主要体现了功能性大纲的特点,综合部分主要体现了语法结构大纲的特点,基于情景大纲和主题大纲的内容建设还需要强化,基于不同大纲课程建设优缺点的利用和规避还需要深入的理解和实践。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嘻游课堂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