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创新引领下高职院校扩招百万的现实思考*

2022-01-08胡晓莹邵娟赵晨悦

中国科技纵横 2021年22期
关键词:生源院校人才

胡晓莹 邵娟 赵晨悦

(1.郑州信息工职业学院,河南郑州 450121;2.广东省华立技师学院,广东广州 511330)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1]。

2019年3月5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2020年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 200 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这既是保民生稳就业的国家宏观部署,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将对高职教育未来改革发展产生重大历史影响。

1.高职扩招百万政策的理论来源

扩招100万人是国家为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一项宏观调控政策,作为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是其重要任务,更是一份社会责任。从教育的角度探讨国家发布该项政策的理论渊源,不难发现,“教育具有社会功能”是国家发布高职院校扩招百万政策的理论基础。

1.1 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历来与政治紧密结合,教育的政治功能首先表现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扩招百万政策的发布,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通过教育培养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利用学校阵地,将教材内容、师生的言行传授受教育的公民,尤其是下岗职工、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从而达到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目的。

1.2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通过生产人力资本,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扩招百万的政策是国家在宏观政策层面的稳就业举措,通过对人力资本的开发,促进经济的发展。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说过,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其作用是远远超过有实际价值的物理资本。高职院校,同样担负着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重任,这些新的科学知识与技术通过受教育者应用于生产领域,从推进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益[2]。

1.3 教育的文化功能

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基础,高职扩招百万的政策不仅仅是对技术、技能提出要求,“高素质”这一字眼不可忽略,不仅要本领强,还要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好公民。因此,牢牢抓住立德树人的根本,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灵魂。我国有几千年的文化,足以熏陶受教育者。通过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将人类的精神财富转化为个体财富,成为个体生命的一部分,从而提升个体的整体素质,优化人才结构。个体在接受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创造、更新着文化,生产出新的作品、新的思想、新的科学技术。

2.高职扩招百万政策“期待”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高职扩招百万政策的颁布,从国家到个人都有美好的期待。对于国家而言,提高入学人员学历是表象,拔高国民整体素质和能力,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改变人口大国,人才弱国现状,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一个良性运作的联动机制,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对于学校而言,完成服务社会责任,同时打破自身发展有量无质的僵局,从人才供给方,提高输出人才质量,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实现高校的社会职能。对于企业而言,在职人员技能再提高,打破其发展困境,提升企业竞争力,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屹立不倒,这是必经之路。对于个人而言,不论是完成大学梦,不留遗憾,还是提高自身素养和技能,更自如应对本职工作,再或践行终身学习理念,这都与我们的个人生活密切相关。在实现这些美好之前,现实中有一些矛盾需要明确并找出解决路径。

2.1 社会生源问题

虽然说,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是劳动力的主力军,但是这些人大部分已经肩负起养家责任,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承担者,赡养老人、抚养孩子、教育费用等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再如,不同人的学习意愿、文化程度、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实践能力等存在较大差异。对重返校园的社会生源来说,当家庭、工作、学业无法同时兼顾时,学业往往是最先被放弃的那个,这势必成为入学接受再教育的绊脚石。

调查显示,这些社会生源在学习中承受来自家庭、工作、学校等多方面压力,比如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时间有限,因家庭或工作原因出现缺课的情况等,所以如果在相关问题上学校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比如学习安排可以做到不妨碍工作与家庭、学费可负担、上课的方式更便利等,也会让学生在决定报考时无后顾之忧[3]。

2.2 师资缺乏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师资普遍不足,尤其双师型教师,技能型人才更为稀缺。很多高职院校为缓解这一尴尬,目前多用借力企业的手段,引进企业技能型人才到校兼课甚至任职。虽术业有专攻,没有经过师范专业系统培养,作为大学老师,在诸多方面,实有不足。应最大限度发挥从企业借来的人力,不单给学生上课,还可利用他们为校内相关专业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建立完善的校内教师培训机制,实现“授之于渔”的良性循环,这才是解决师资问题的最根本途径。

2.3 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匹配问题

高职院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更多是针对参加过高考的“正规军”,他们与扩招百万计划里的生源,从人才特点,年龄结构,再到入学目的等很多方面都不同,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迎合生源特点,对人才培养模式做出调整,更新,确保学生选择的专业与其职业目标相符,学习的课程与学生目标、劳动力市场的期望保持一致,并且可以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服务。例如,减少或去掉通识课程,突出专业技能学习,增设专业技能证书考取,与企业联合培养,预留部分学分给企业实习,实现靶向实习,高效实践,为毕业后更胜任本职工作,打下更好基础。

3.高职扩招百万政策的落地路径

3.1 加强教育财政宏观调控,保障社会生源入学经费

教育的社会功能以及现代国家的职能,决定了政府在发展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教育财政作为国家的经济行为,就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各层次教育之间合理的配置各种资源,有目的、有计划、有策略地确保教育经费的筹措有源、分配有理和使用有效。国家应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保障入学、在校学习的经费,除此之外,可以转嫁给一部分相关企业。例如,减免部分企业税收,或国家给于相关企业政策性扶持作为弥补。保证入学人员不但有学上,且无后顾之忧。降低学费标准,多渠道募集学费,制定“国家财政支持+高校减免+企业承担+个人分担”模式,实现联合培养,联合承担,转移学费来源,为更多生源搭建提升平台。

3.2 切实优化人力资源规划,建设多元化师资队伍

人才的培养需要很长的周期,其队伍的建设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并且牵涉财、物、事等诸多因素,只有通过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有目的、有计划地稳步发展教育事业,建设好师资队伍、教辅队伍、行政管理队伍以及后勤队伍,全方位多视角服务好扩招百万政策吸收的社会生源。教师的自我革新迭代,跟不上行业的变化。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会数控技术的教师,可能很优秀,但放在现在,已不是行业的最新需求。有数据显示,职教院校现有教师中,与现实脱节的不在少数。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新聘用的教师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从今年起,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2021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其次,已有教师也要加强培训,每年至少2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

3.3 确立教学管理市场观念,创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确立教学管理的市场观念,就是要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修订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针对退役军人渴望技能提升的需求,学校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安排培训师入校或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技能培训,从而达到校企双方协同育人的目的。针对农民和农民工群体,他们在农忙季节可能要回家收获农田,需要建立弹性学制,不能完全按照过去那样设置一年2个学期,也许需要设置多个学期。从学生角度讲,依他们扎扎实实学到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为评价标准,去学制化,做到“达标即毕业”减少因为学制拖拉过长,需投入过多精力的顾虑。这样弹性定义毕业,更人性化、更合理、也更有时效性。从学科设置和课程体系角度看,对社会生源招生的专业,要根据社会生源的个体以及群体的相关经历和特点,更多地在面向区域经济或行业企业亟需并且就业前景良好的领域里开设相关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任务或模块课程转变,向由学生主动、教师随动的过程性知识的习得形式转变[4]。

3.4 建立畅通运行机制,保障实践路径落地

政策是否能够落地的关键是畅通的运行机制保驾护航,从3条路径的实施主体、实施对象、实施内容出发,拟定出运行机制图,如图1所示。

图1 政策落地的运行机制

猜你喜欢

生源院校人才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人才云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