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中职动物微生物及检验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022-01-07王娟甘贤禾袁斌香熊增宏刘晓霞赖丽虹顾红霞
王娟,甘贤禾,袁斌香,熊增宏,刘晓霞 赖丽虹,顾红霞
(赣州农业学校,江西 赣州341000)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新一轮的产业变革背景下,畜禽产业向现代化、规模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对畜禽养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畜禽生产技术专业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于“不怕脏、肯吃苦、会干活”的一线专业实践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主要原因在于职业学校重视对畜禽生产专业技术水平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劳动精神、品质素养的培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就是要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1]。因此,在中职专业技能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让学生转变劳动观念,树立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崇尚热爱劳动意识,体验在平凡的劳动中伟大,锻造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劳动教育融入动物微生物及检验课程
2020 年3 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意见》规定,职业院校除实习、实训外,还要进行不少于16 学时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专题教育[2]。中职学校动物微生物及检验课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实训模块主要掌握实验室微生物的诊断和免疫防治等基本技术,学生通过利用微生物检验仪器设备完成培养基的配置、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判定。课程内容对接动物检验员、1+X 家庭农场畜禽养殖的生产岗位,为毕业后学生从事动物疫病诊断、监测、预防工作夯实技能基础[3]。笔者教学团队积极探索动物微生物及检验课程与劳动教育的耦合之处,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将劳动教育和畜禽生产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实现三全育人。
1.1 融通教学目标,创新课程标准
将劳动教育目标系统融入中职动物生物与检验课程标准中,立足学科特色,实施劳动教育,不仅关注到了学生技能的培养,同时顾及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首先课程素质目标明确为通过专业实践,体会劳动不分贵贱,增强职业荣誉感;深刻体会劳动创造价值,崇尚劳动,树立服务乡村振兴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大国工匠的劳动精神。其次知识目标匹配对专业基础知识,如病原菌的形态结构、致病性、预防的初步理解;能力目标强调与畜禽生产技术专业相对应的劳动技能如病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技术的掌握。最后将课程目标分解在每次课堂教学中,在每堂课的教案中明确本次课程的素质目标(含劳动教育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4~5]。多层次融通教学目标,构建具有畜禽生产技术专业课程特色的劳育体系。
1.2 融入教学过程,实施劳动教育
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通过设置劳动岗位、校企深度融和、课上课下协同多种教学方式,整合多方资源,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同时增强日常、生产、服务性劳动教育,并且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过程。
课前通过自选、推选、竞赛评选的方式,设置课程教学仪器保养员、实验员助理岗位,实训室卫生监督员、小组生物安全员、小组实操员、小组记录员、小组考评员等多种劳动岗位。实验员助理岗位主要完成课前实训耗材、器械、工具的准备工作;仪器保养员主要负责课后恢复场地及仪器设备的检查;卫生监督员主要安排及监督值日生实训室的卫生打扫,进行劳动习惯的教育培养的同时让学生学会了超净台、细菌自动鉴定仪、生化培养箱、摇床、无线交互互动显微镜、PCR 等微生物仪器设备的保养及使用。课中设置生物安全员、记录员、评分员等劳动岗位,小组协作完成实训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生物安全、规范操作的综合素养。
1.3 校企深度融合,深化生产劳动教育。
联合本地龙头企业,成立了动物疫病检测中心,开展理实一体教学,实际工作场景、真实工作流程,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与企业实操过程的一致性。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使得学生体验劳动创造的价值。如在病料采集环节,学生深入农户进行现场采样,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劳动素养;在病原菌分离技术、鉴定技术中,应用虚拟仿真软件及信息化资源,促进学生掌握操作流程,提高学生的规范、无菌操作的能力,强化严谨认真的实干精神。
由企业人员、专业教师指导所教学班级学生参与检测任务。同时安排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亲身参与专业技能劳动实践,掌握行业最新的检验技术、检验工艺、检验方法,适应行业的发展;企业人员指导课程实践,带领学生参与病原菌的检验任务。此外邀请农业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劳动模范、技能工作室大师等担任兼职教师走进课堂,亲身示范讲授锤炼技艺的经历。教师用自己的故事、经验、阅历、情怀传达劳动的深切寓意,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联系和思想上的共鸣,增强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
1.4 课上课下协同,丰富服务性劳动教育。
通过送教下乡活动,对农户、农场进行科学诊治知识的宣讲、技术指导,让学生利用知识、技能服务三农,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劳动精神,同时在社会的实践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实际的问题,体验学习的获得感,增强自信,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树立服务三农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此外,课后通过参加动物防疫员技能大赛,对照职业技能大赛的标准,规范学生的操作,通过反复练习,塑造学生精益求精劳动态度。
2 改革教学评价,劳动素养教学效果显著。
在加强劳动素养的改革背景下,需要注重学生劳动素养效果的评价。笔者教学团队将劳动素养基本要求融入评价体系,增加了劳动习惯养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等指标。通过问卷调查、行为观察等方式,对动物微生物及检验课程学生劳动素养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如图1 雷达图所示,课前课后的学习效果比较,学生劳动习惯养成得到了一定幅度的发展;切实提升了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同时强化了艰苦奋斗的意识;培育了学生甘于奉献的劳动精神;大国工匠的意识显著增强。
图1 课前课后教学效果对比雷达图
3 讨论
笔者教学团队对动物微生物及检验课程劳动教育融入的探索与实践,力求对学生职业素养、劳动素养、岗位技能融合提升。在深入分析畜禽生产技术专业岗位需求、学生学习成长规律基础上,通过创新课程标准,设置劳动岗位、校企深度融合、课上课下协同,多途径、全方位与动物微生物及检验课程融合,加强日常性、生产性、服务性三项劳动教育,贯穿教学实施过程;改革教学评价,增加劳动素养评估的指标[6]。有效促进了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切实提升了学生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同时强化了艰苦奋斗的意识;培育了学生甘于奉献的劳动精神;大国工匠的意识显著增强。做到了劳动教育入脑入心,使得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