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冶刺绣图像的视觉建构

2022-01-07吴秀丽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天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刺绣民俗文化文化

吴秀丽 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一、历史溯源

任何一种有深厚历史根基的文化现象都反映着民族文化精神,是文化整体结构中的重要环节。大冶刺绣作为荆楚刺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鄂东南民俗文化的土壤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艺术精神与独特艺术语言的区域民俗文化载体。

大冶是民间绣活(大冶刺绣)的发源地,坐落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的湖北“冶金走廊”腹地。根据17世纪的清·康熙《大冶县志》中记载的“女红度日”与19世纪清·同治《大冶县志》中记载的“针黹晨夕”可以窥见当地刺绣工艺的历史性。另外,在大冶的明清古建筑群里,大箕铺镇水南湾古村落,灵乡镇的胡家大院等庭院建筑中至今仍保留着大户小姐习女红以评才德优劣的绣楼。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大冶市城区、大箕铺镇、刘仁八镇、陈贵镇、姜桥石任村、茗山乡等地又出现以绣花鞋为业的码头批零售卖点,这是大冶民间刺绣从传统的品鉴性转为商品性的历史见证,体现了这一民间绣活的观念转化,也印证了当年大冶刺绣盛况。时至今日,在大冶城乡仍活跃着许多绣花女,农闲时她们携一圆绷,聚桌而围,一边唱着千年流传的《十绣歌》《劝女歌》等民间刺绣歌谣,一边剪纸绣花,构建了大冶刺绣剪纸绣花与方言唱和相互融合的传统刺绣文化,展现着大冶刺绣文化静态与动态相结合而产生的视觉文化结构模式。随着文化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绣活女红从单一的女性才德的表征逐渐转化为补贴家用生活所需之技能。这种技能的传承以家族、师徒关系为纽带,通过传统的家传模式得以世代传承。时至今日,大冶刺绣已经传承了六代人,有史可依的传承谱系:

第一代传承人石氏太婆(1851年生),张接弟(光绪年生);

第二代传承人冯莲氏(1884年生);

第三代传承人阮转(1920年生)、卢金绣(1933年生)、胡定莲(1938年生)、邓桂芬(1939年生);

第四代传承人段辛红(1941年生)、刘兰田(1944年生)、熊翠英(1947年生)、陈芬(1952年生);

第五代传承人李秋英(1957年生)、刘小红(1968年生)、郑文莉(1969年生);

第六代传承人彭肖肖(1991年生)、谭春英(1983年生)、张秀容(1955年生)等。

从以上第一代传承人石氏太婆、张接弟到第五代传承人刘小红再到第六代传承人彭肖肖、谭春英等,大冶刺绣传承文脉已达百年之久,展现了大冶刺绣文化的系统性与历史性。近几十年来,在国家大力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第五代传承人刘小红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与扶持下以工作室为基点进行开放式授徒,以培训班、公益公开课等多种形式推动了大冶刺绣文化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本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共同发展。

特定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矿产资源,推动了大冶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状态下人们渴望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而作为民间绣活的大冶刺绣符合了当地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至今,大冶刺绣已成为特定的民俗文化符号,镶嵌在鄂东南区域文化之中。

二、大冶刺绣图像的视觉建构

早在1912年,德国阿比·瓦尔堡就提出图像是“文化记忆”的均等载体。大冶刺绣作为湖北刺绣文化的一部分,其图像纹样的构成与鄂东民俗文化紧密相连,也是鄂东区域性民俗文化的记忆载体。

(一)主题与观念

当特定的观念作为表现主题进入造型活动时,它便会与审美主体对现实事物的感受相联系,使现实事物中与观念表现要求相关的形象特征为审美主体所关注和选择。①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第334页。求生、趋利、避害作为一种集体性、历史性的民间文化观念千百年来牵引人们用各种民俗文化形式表达智慧、传达文化。大冶刺绣一直秉承先剪纸再刺绣的传统工艺,在表达主题上多以祈福纳祥、趋利避害等观念进行传达并应用于服饰、鞋、帽、枕头、帐帘及钱包、香包等生活物件上。

在我国“吉祥”二字有福瑞喜庆、诸事顺利的意思。《说文》中讲:“吉,善也,从士口;祥,福气,从示羊声,一云善。”在民俗文化中象征如此观念的图案纹样较为普遍。在我国最早关于“吉祥图案”的记载是甘肃成县鱼窍峡的摩崖的《五瑞图》岩画,据说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吉祥幸福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并在唐朝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且一直延续至今。大冶刺绣在创作主题观念上始终围绕传统的吉祥纳福、趋利避害等观念进行主题创作。

1. 驱邪接福

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有驱邪之象征,常用在传统婚礼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上,有吉祥喜庆、好事连连的寓意。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代民间流行狮舞,两人合扮一狮,一人持彩球逗之,上下翻腾跳跃,有祛除灾难、好事降临之意,由此狮子滚绣球图案便在民俗文化之中广泛推广开来。

在大冶刺绣图像中沿袭传统吉祥图案狮子滚绣球进行主题创作的典型代表作有儿童包被、披风等(如图1)。另外,在儿童的肚兜、口水兜等物品中经常出现五毒辟邪的吉祥图案,创作者通过绣制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有毒动物的图案来驱逐灾祸、祈求孩童平安健康成长,并把它作为礼品赠送亲友,表示吉祥、和善、友爱、辟邪、保平安。在民俗言语中有“九个石榴一个手,小鬼不敢见,阎王领不走”,所以在娃娃肚兜上绣石榴和佛手,寓意孩童长命百岁。在婚嫁用品上绣有“蛇盘兔”图案则寓意男女婚配的和睦与富足。

图1 《儿童披风·狮子滚绣球》 刘小红/作 彭涛/摄

以上种种驱邪接福的刺绣图案基本都有驱邪恶、除百病、保平安、得福贵的美好寓意,无论是孩童的狮子滚绣球披风还是五毒辟邪的围兜、狮子形凉帽,都要图个吉祥好彩头。

2.喜庆祝寿

寓意夫妻恩爱、永不分离的题材比较多地表现在婚嫁服饰以及婚配用品上。旧时上至皇家下至平民百姓,婚嫁绣品不管多与少、简与繁都必备。“鸳鸯采莲”“鲤鱼闹莲”“鹭鸶戏荷”“富贵白头”“花开见子”等图样刺绣在婚嫁礼品之中寓意“同偕到老,永不分离”的美德。如绣花衣、绣花枕、绣花盖头、绣花轿帘、绣花被面、绣花鞋、帐沿、床上用品、荷包、香囊等都绣有各种吉祥图案,寓意“早生贵子、白头到老”(如图2)。

图2 《婚嫁系列》 刘小红/作 彭涛/摄

(二)制作程序

大冶刺绣分为底稿制作与刺绣两大步。

第一步:根据主题选择合适的图案纹样并把选好的图案纹样画在纸上,再用剪刀剪下后,用胶水贴在绣布上,然后根据主题需要进行选色配色。一般一幅作品以三色系、五色系为主。三色为“天地人和”,即红、黄、蓝三原色,代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一般用于儿童服饰上。五色为“金、木、水、火、土”,代表五行,即青、黄、赤、黑、白,寓意“万物生长,五行不可缺”,一般用于戏服、女士服饰上。

第二步:用不同的针法刺绣选好的底稿,绣面注意齐、平、整、密,方向不能绣反。刺绣花草时一般都要顺时针绣制,针脚一般在1厘米以内,不能太长,花瓣由外向内绣制,外圈要保持针脚整齐,绣线平行。对于动物与人物而言,刺绣针法也各有不同,在这里不做赘述。如图3的老物件《口水兜》在制作过程中就是严格按照以上的传统流程进行制作的。但是对于现当代来说,由于刺绣工艺的不断提升,有些民间刺绣高手会根据主题与观念不绘制底稿,用意象造型观念直接绣制而成,如图4的《星云之梦》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图4 《星云之梦》 刘小红/作 彭涛/摄

另外,在整个制作过程中绣娘之间还通过唱念《十绣歌》《劝女歌》来助兴和表达心中的愉悦之情。《十绣歌》如下:

一绣广东城,城城闹盈盈,想起那曹操调雄军

二绣花世界,街中好买卖,想起那仙女下凡来

三绣赤壁岩,齐齐露出来,想起那三娘把磨挨

四绣荷花放,莲蓬在中间,想起那藕断丝不断

五绣舞龙鸡,身穿五色衣,想起那观音度众生

六绣杨六郎,打开白虎堂,想起那佛祖救凡民

七绣七月七,鹊桥来相会,你在河东,我在河西

八绣百褶裙,层层起彩云,想起那百褶扫灰尘

九绣九月九,荷包绣到手,想起那荷包两朋友

十绣小阳春,荷包绣起身,想起那荷包两老根

(三)艺术特征

任何民间美术的造型都会受到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双重制约,而实用性在民间美术造型中占主导地位。民间美术作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内容、艺术形式、制作技术,这些因素跟物品实际用途是有机联系的。

1.造型特征

大冶刺绣纹样的造型在实用性基础上仍保持着审美的独特性,这尤其表现在底稿制作上。首先,在制作过程中创作主体会根据实际用途,采用适形造型法,具体表现为不依赖原始物象的具象形态而是根据主题需要依据记忆进行适形性的底稿制作。通常情况下,创作者会根据需要在保留原图案的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内部结构的调整或大小的缩减,以便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完成主题表达。整体造型体现出稚拙而不失童趣、简洁而不失繁复、夸张而不失朴实、诙谐而不失庄重的意象性。例如,《婚嫁系列》(图2)中有表达喜庆的如意双喜拖鞋、如意双喜红盖头、如意双全改口红包、双喜枕头、百子被等都是根据主题需要选取不同的图案进行制作;另外,表达祈福纳祥之意的刺绣图案纹样有儿童口水兜(图3)中的十指生花,同样采用适形造型法。这些刺绣纹样的造型无不体现出图像的古拙、质朴的意象之美。在各种民俗生活中,常见的狮子滚绣球披风、莲生贵子包裙、暗八仙百家衣、五毒鞋、口水兜、儿童帽等分别展示出稚拙、夸张、简洁的造型特征,并赋予吉祥、安康的寓意,展现出人们对日常生活中吉祥、幸福的渴求以及对信仰的无限崇拜。

图3 《口水兜·十指生花》 刘兰田/作 彭涛/摄

2.色彩特征

色彩搭配的典型性:色彩简练,注重对比,感染力强,如常喜用“三色系”和“五色系”配色法。三色为“天、地、人”三界,而五色即为“五行”。整体色彩娇艳而不失雅致、强烈而不失恬淡,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艺术特征。

在传统的创作观念中,求生、趋利、避害、纳福、祈祥等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主题,并成为一种符号表现在刺绣艺术作品之中。现当代大冶刺绣在主题创作与观念上一直延续和深化这种传统观念,并在当代刺绣作品中进行延续和拓展。

3.传承与发展

任何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会受历史、自然地理条件以及民俗文化的影响,把握、体认传统民俗文化的智慧,并把符合自身的意愿、希望和立意融入现实生活中,创作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是当下艺术创作者的使命。大冶刺绣在沿袭传统刺绣工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在造型特色与针法上进行了突破。例如,作品《星云之梦》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作者刘小红以纪念我国航空航天60周年为主题,采用无底稿而绣的造型方法配合盘旋针、柳针、掺针等针法绣制而成,在色彩配置上采用蓝与红作为主色,代表阴与阳、水与火,背景中采用星星作为点缀表示宇宙,寓意永恒。整幅作品是以旋转七彩星云组成的“60”字样,歌颂了祖国对太空探索事业的永无止境,有“天宫一绣”与“天上第一绣”的称号。

大冶刺绣几代传承人在参照、继承传统老花样的同时以能动的唯我态度把握客观对象,从传统的图案纹样到现当代的图案刺绣纹样无不真实地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民俗习惯、风土人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建构了具有传统特色与新时代精神诉求的新花样。

三、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强调“让文物说话”,讲述中国,沟通世界。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同时也是对外交流的文化纽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冶刺绣与当地民间口头文学以及民间歌调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动态结构模式,蕴含着本地区的民俗风情与民俗文化,彰显了刺绣文化的艺术特色与地域民俗文化特色。美的本质在于人们改造现实的能动的生活、实践之中,主张从主体实践对客体现实的能动活动中去探求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真与善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①李泽厚:《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第197页。大冶刺绣图案纹样在合乎主题表达的基础上始终围绕真与善的审美意蕴通过简约与繁密、质朴与柔媚、夸张与写实的处理法则,表达了自身的审美价值。大冶刺绣文化的百年传承真实地记录和印证了当地人们对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双重需要,并渗透到人们的生辰、婚嫁、寿诞、祭祀、宗教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这个地区的人们共同享有的文化产品。

在现当代通信技术发达、传播渠道多样化的背景下,大冶刺绣文化渐渐受到相应的影响,使得人们在本土刺绣文化特色和外界文化的不断交流碰撞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寻找一种表达的平衡来达到文化的自身认同;同时这种刺绣图像的变迁又是复杂的,它受到本地区的视觉建构者和消费者与外界的视觉建构者和消费者的认知水平以及文化认同、传播媒介等多方面的影响。近些年,传承人刘小红所创企业和培训学校也培养了众多专业和兼职绣娘,并为当地待业妇女、贫困人员、残疾人、下岗人员、应届毕业生等提供了手工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另外,这种具有地域性、文化性、保护性、周期性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对建构区域文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刺绣民俗文化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清新唯美的刺绣
谁远谁近?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