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美食是国际青年交流柔软且强大的力量

2022-01-07姜广秀

国际人才交流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中华美食中华文化美食

文/姜广秀

国际社会非常重视本国美食的传播,希望通过美食让国际社会了解本国的文化从而提升国家形象。以日本为例,日本政府把美食交流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不仅宣传了本国文化,还增强了世界青年对日本的好感。

近年来,中华美食正以越来越自信的姿态展现给国际青年。通过中华美食的交流互动,让青年交流互鉴更丰富,也让中华文化更深入人心。在中华美食体验过程中,国际青年感受到了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中华文化意蕴。

在视觉和味觉的融合中感悟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美食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精、美这两个字。在我国古代社会对于饮食就具有精致意识。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随着美食文化的普及,这种精致意识越来越深入地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在民众中影响广泛。例如,选料、烹调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味道美的中华美食能给人们带来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孙中山先生说:“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把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核心要义。《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讲的也是饮食之美。

在美食体验和分享的过程中,国际青年在视觉与味觉的融合中能体会到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美食可以更好地向国际青年传播中华礼仪文化、友情文化、和平文化,从而让更多的国际青年了解可亲、可敬、可爱的中国。

礼仪文化。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仪在古代社会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也是文明的象征。《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专门阐述礼的经典著作在中华文化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华美食也讲究“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座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体现着“礼”。用美食来表达礼仪的内涵,传播中国人民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品德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能更进一步得到国际青年的心理理解与文化认同。因此,我们要运用美食向国际青年传播好中国美食之美、中国美食之妙、中国美食之情,在美食体验分享中让他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友情文化。自古以来,中国人民都知道知音难觅,想要寻找到一个懂自己欣赏自己的人是很难得的。然而一起体验美食,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交流信息、思想碰撞,加深彼此的友谊甚至成为知音。在国际青年体验中华美食时,我们一定要抓住精髓,运用美食的情感内涵向国际青年传播好友情文化,用美食连接天地人,让他们身与心上切实感受到中国的“饮德食和、万邦同乐”哲学思想,感受中国人对友情真挚的追求,感受到中国友情文化。

和平文化。和平、和睦、和谐,是融入中国人血脉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始终不渝的精神追求。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演讲时指出:“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自古以来就坚持 “九族既睦,百姓昭明,万邦和睦”发展理念的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讲求睦邻友好的国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发展和强大了,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是和平、是进步。

美食是联结不同历史、不同文化,开启和平发展的重要纽带。用温暖的美食传播中国爱好和平的文化情感,以“食”连接世界,以“味”打动人心,更能使国际青年理解中国的和平文化。为此,应充分发挥中华美食柔软的力量,帮助国际青年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涵养“襟抱四海”的世界精神,使中国坚定维护世界和平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日益深入人心。

美食体验分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美食体验分享有利于在尊重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构建文化共同体。美食是国际青年交流柔软的力量,国际青年因美食而聚,因体验分享更有价值,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更大的作用。

2021年9月21日,“体验中国文化国际青年美食分享活动”大合影

一是美食可以帮助国际青年读懂中国。美食具有天然的国际性。国际青年因为美食相聚,也通过美食读中国。越来越多的美食纪录片、美食短视频、美食体验分享活动等从平民化视角构建着国家形象,通过展现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以鲜活生动的方式记录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

2019年8月24日,“浏阳蒸菜创意饭秀”在“友谊厨房”举行,来自法国、美国、意大利、哥伦比亚等30多个国家的国际友人共同参与分享,亲身体验,跟着厨师团队学习特色美食“浏阳蒸菜”的烹饪技艺。“一带一路”“为爱表白”“天下大同”“蒸情浏阳”四个系列的20道文创蒸菜陆续端上饭桌,融汇世界各地的味觉体验,共享“色、香、味、形、意”俱全的蒸菜盛宴。“浏阳蒸菜,好吃!”国际青年表示特别喜爱这样的美食体验。来自哥伦比亚的青年Andres Mora说:“我知道《浏阳河》的旋律,也非常喜欢中国的烟花,简直不敢相信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还有这样有意思的美食,而且做起来也很简单,我很想回去也试一试,我要买一些给朋友们分享。”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无论是生态环境,还是人们生活的品质及精神状态,从宏观到微观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也体现在中国人民的日常饮食当中。“浏阳蒸菜”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色香味等方面都有了变化,美食的内涵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升。可以说,浓缩了时代的气息,反映了中国人为幸福生活而勇于奋斗的精神。因此,美食背后的人文故事,不仅阐释当代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并传达出深厚的民生和以民为本的重要思想,可以让国际青年更加读懂中国。

二是美食更能拉近国际青年心与心的距离,促进民心相通。追溯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美食实际上来自世界各地。例如,番茄是在清朝从南美洲传过来的。可见,美食将人们从色香味上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更说明了,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不是一座孤岛,而是相互联系的命运共同体,人与人在交流互鉴中加深了彼此的联系。

2019年10月18日,亚非90名青年代表来到北京一起包饺子、一起做中国菜、一起体验中华美食。此次美食体验活动不仅给亚非青年提供了学习、体验、交流美食的机会,还让亚非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通过中国味道更懂得了中国文化。来自非洲的Jesuis tryatan说:“我们包的不是饺子,是中国的情怀。我非常喜欢中国。”

说起饺子,在中国不仅是一种美食,还蕴含着中华文化,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不过饺子这种美食并非只有中国才有,很多国家也有类似的传统美食,具有很强的“国际范儿”。日本、韩国、乌克兰、芬兰、波兰等国家也有饺子这种美食。虽然各国饺子的形式有所区别,但所展示的美食文化内涵是一样的,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国际青年在“友谊厨房”制作月饼共庆中秋与国际和平日

看似平凡无奇的饺子,却可以从中挖掘出很多优秀的中华文化分享给国际青年,让他们有更大的认同感。例如,以饺子这种熟食讲好中华烹调文化。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吕氏春秋·本味》)。众所周知,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史书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师,能把一个瓜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做出几十种味道,烹调技术的高超,令人惊叹。

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其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地展现了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5000多年的智慧结晶,也是世界人民的财富。在体验分享美食的同时,结合实际讲好中华美食的故事,讲好中华美食与世界美食的同与不同,更能深入国际青年的心与脑,拉近彼此的距离,促进民心相通。

三是美食是国际青年的共同追求,以中国美食讲好当代中国的故事,讲好世界和平的故事。民以食为天。国际青年来自不同的地域,接受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语境中成长,天生渴求“好吃”是基因。国际青年在美食的体验分享中趋于频繁、趋向紧密,产生合作与交流,建立美好的友谊,成为彼此的好朋友。

9月21日是中秋佳节,也是国际和平日。“体验中国文化国际青年美食分享活动”在“友谊厨房”举行,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获得习近平主席回信和鼓励的国际杰出青年代表、多才多艺的国际知名创业人才、在华留学生和归国留学生等32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青年友人相聚一起做月饼、话友谊,一起体验中国文化,共同庆祝中秋节和国际和平日。

在活动中,国际青年们表演了《北京欢迎你》《贵妃醉酒》《童话》等歌曲,让美味在音乐中得到了升华。国际青年表示,在这样的美食分享互动活动中,自己品尝到了美食,还拓展了国际朋友圈,非常喜欢这样充满意义的活动。来自菲律宾的格瑞斯说:“月饼馅儿是用各种籽儿做成的,这些籽儿就像来自世界各地的我们,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象征美好团圆(且美味)的月饼。每一个人,无论来自哪里,多么不一样,我们都是团圆与和平之籽。”

通过月饼等美食分享活动,国际青年了解了中秋节的故事,又体验了如何制作月饼,阐释了中华文化的内在价值与世界表达。通过对美食的讲述,呈现我国在环保、乡村振兴、公益等方面的贡献,让中华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走出国门,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主要方式之一。用美食这种小切口,融合音乐、书法、新媒体等元素来讲好当代中国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世界和平的故事,可以更加生动形象,能给国际青年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互联网+美食”更有力量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和开放创新的平台,其传输快捷、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的特性实现了交流分享的新境界。

青年人在互联网上传播自己国家的文化,在互联网上积极发声,分享文化观点,不断形成新的文化创新。据统计,全球有51%的人已经联网,18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约占全球互联网用户的1/3。这为运用互联网传播美食文化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美食承载着中国人的家常情感,从饮食中能看到中国人多样的生存样态和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感情。因此,运用“互联网+美食”的方式更能发挥美食柔软的力量,吸引更多的“云吃货”,向国际青年讲好中国人民热爱生活的故事。例如,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美食制作过程以及内部的显微摄影,把视角缩小到“细胞级”“分子级”,让国际青年站在花椒的油囊中间、月饼的馅内部等,重新审视或许已经熟悉的食物,体验美食的精髓,体验生活的温情。

在运用互联网传播中华美食文化时,要使“文”能够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化”人,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彰显美食柔软的力量,提升国际青年对中华美食的兴趣和对中华文化的独特认知,建立彼此的友谊,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中华美食中华文化美食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仅有“呈现”是不够的
美食
美食都被玩坏了
美食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