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2022-01-06吴文明
吴文明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当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整体的教学效率较为低下,学生对历史学科的依赖度与兴趣度较低,与学科之间不具备有效的粘合性。这种教学现状 容易使学生与学科分离开来,缺乏学科认同度与理解度。同时学生没有有效的历史性思维,在面对客观事物时缺乏整体的大局观與历史观,无法实现学科教学的效用表达针对性体现。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正视相关的教学问题,进行有效的教学模式优化与调整,让整体的教学更加完善优化。带给学生充分的教学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学科认同,让学生的学习体感更加全面且正向。本文基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这一现状进行了一定的浅析与思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低效化 原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初中历史这一学科具有一定的哲学性与综合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经过教师的有效指导与带领,可以培养出一定的全局观与哲学思维,面对相关的科学事物以更加辩证且理性的态度看待。但在当前的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科教学无法实现生动化趣味化,学科的教学效率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降低了学科表达的完善度。本文基于此展开了一定的探寻与分析。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原因
初中阶段是学生重要的过渡阶段,在该阶段的教学中 教师需要进行有效的教学模式包装与调整,带给学生不同以往的教学传达的教学体验。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且灵活的教学传递,丰富学生的认知与理解观念,从而让学科教学成效最大化。而在当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效率较低,无法实现有效的教学传达与教学输出。自然也得不到学生真实的教学反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传统性。而这些观念已经不符合当下的时代发展需要,与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没办法进行有效的融合,使教学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在当下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普遍更容易接受具有新鲜成分且趣味的教学传达。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观念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模式仍然较为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历史学科内在的枯燥性也没法进行全面的消解。教师与学生所处的维度不同,面对学科教学的态度自然也大相径庭。同时在现阶段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填鸭式灌输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不具备有效的参与感与体验感,同时缺乏对教师教学内容的信服度与认同度,导致了整体教学效率较低。历史学科的表达缺乏有效的窗口与空间,学生较难培养出全面的大局观、历史观,历史教学的效用得不到有效的挥发。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的解决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优化相关教学模式
在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当下的教学背景与教学情形,进行有效的教学调整与优化。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实践的重要元素,教师相关的教学策略开展,往往是根据教学理念与教学理论展开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的更新教学理念,给予学生有效的教学引导与教学传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正向且积极的学科行为习惯培养。也明确学科教学的现实性意义与时代化特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被调度、被把控,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学习走向更加积极且科学。教师在更新教学理念时,需要充分借鉴相关的教学案例,对教学理念进行优化与调整,从而指导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发与创新。使历史学科教学特征更为显著,更加具有全局性里与整体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保证真实的教学效用。
例如在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北宋的政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有效的观念革新,给予学生直观且真实的教学输出表达。在这一章节内容教学中,有一个较为原始的教学触发点,因导致了果。因为北宋冗官冗杂、重文轻武导致了后期的历史事件。教师需要合理借助这一触发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表达,优化教学环节,使教学进程更加完整且自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发视频,提前拎出结果事件,带领学生反推历史成因。使学生培养有效的逆向思维,能够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不断的完善学科逻辑,建立连续且完整的学习框架。可以在实践锻炼中,实现中心知识点的横向纵向发散性扩展。
(二)重视学生地位,突出学生主体特征
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整体特征与接收水平,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策略应用。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教师的教学引导与教学内容表达,始终处在较为局限的教学空间内,被动的接受知识点的灌输。这种教学形态,在某种程度上较为畸形。过分强调了教师的教学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反馈输出,使教学主体双方处在不平等的地位上完成教学活动。因此教师需要及时扭转这种观点,避免传统填鸭式教学将学生带人学习误区,忽视学习的主观机动性。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的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特征,放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与引导,实现师生主体双方的有效互动与内容反馈,保证整体的教学质量与效率。
在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时间节点,展开教学导入。在章节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确学生之于整体教学的意义,在教学环节中创设有效的空间,帮助学生完成教学试炼。教师可以以鸦片战争的时间点为教学导入,建立学生的历史大局观与时间观。布置一个学习任务,让学生将鸦片战争作为分界,绘制一张历史大事年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与思考方式,让学生在有效的学习实践中,主动的挖掘探析,寻求学科实践活动的最优解。也充分放大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效用,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满足学生对历史学生的期待值。增加学生与历史学科之间的粘性,建立有效的学科认同与理解。
[结束语]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需要跳出教学误区,及时止损。通过合理的教学切入与模式探寻,带给学生更加充分且完善的知识认知。在观念迭代、地位更换下,为学生创造充分的学习触发动力,消减传统教学带来的教学弊端,提高整体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蒋海波.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探讨[J]. 中外企业家,2018(04):174.
[2]孙晓梅. 初中历史课堂低效化问题的反思与教学方式略述[J]. 华夏教师,2016(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