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县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构建
2022-01-06戴兴福
戴兴福
(福建省长汀县林业局古城林业站,福建 长汀 366300)
1 引言
城市森林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由树木为主体的植被及其所在的环境所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5]。城市林业建设是新的方向;通过城市森林规划,实施生态体系建设和生态工程布设,达到生态效益最大化[6~8]。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也是我国绿色发展新方向,提高城市森林综合生态效益尤为重要[9~10]。
近年来,城市森林建设不断兴起,城市绿色空间规划方法不断涌现[11,12]。长汀县位于福建省西部,是闽、粤、赣三省的边陲要冲,是我国客家首府所在地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有着红军故乡之美称;被称为客家母亲河的汀江,也是福建省最重要的三江之一,贯穿长汀境内。长汀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重要批示精神,进行了艰苦卓著的斗争,创造了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和福建生态省建设的一面旗帜。2013年长汀县获得“福建省森林城市(县城)”。为了全面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更进一步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提高全民生态道德文化素质,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让居民充分享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长汀县委、县政府决定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工作,于2019年提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
2 县域概况
长汀县隶属龙岩市,位于福建西南部,是福建省西大门。介于北纬25°18′40″~26°02′05″,东经116°00′45″~116°39′20″之间,地处武夷山南麓,东邻连城,南毗上杭、武平,西接江西省的瑞金、会昌,北连宁化、清流。全县平均海拔500 m,最高1459 m,最低238 m,南北长约80 km,东西宽约66 km,国土总面积3099 km2。
长汀县地处海洋性气候过渡地带,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盛吹偏南风,冬季盛吹偏北风,垂直气候明显,干湿两季分明,全年气候温和。全县年平均气温15.0~19.5 ℃,平均日照时数1853.1 h,平均年降雨日数166 d,平均年降雨量1717.3 mm。全县有植物品种231科868属2544种,植物种类繁多。
3 建设现状分析
3.1 森林覆盖率及森林资源蓄积量分析
长汀县森林覆盖率[13]为80.31%,相比2007年的80.10%,森林覆盖率整体提升了0.21%。森林资源总蓄积量为17799446 m3,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为90.5 m3;与2007年相比,森林总蓄积量增加了7669933 m3,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增加了38.9 m3。
3.2 城区绿化分析
长汀县绿化覆盖面积为958.38 hm2,绿化覆盖率为41.54%;园林绿地面积为899.5 hm2,绿地率为38.99%;公园数量总计11个,面积225 hm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4.77 m2。2014年绿化覆盖面积、绿地面积和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为751.1 hm2、712.6 hm2、228.6 hm2,到2018年分别增加了207.28 hm2、186.9 hm2、19.02 hm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在2015年达到最高值14.88 m2/人,之后两年由于人口的增加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有些许下降。
3.3 乡村绿化分析
全县村庄林木绿化率平均值为32.89%,其中村庄内部绿化较好的乡镇有大同镇和羊牯乡,此二乡镇的村庄林木绿化覆盖率均在40%以上,村庄内部绿化较差的乡镇有河田镇、庵杰乡、新桥镇以及涂坊镇。
图1 长汀县城区绿化情况变化
3.4 现有公园服务半径及休闲空间服务分布分析
- 全县城区面积2684.91 hm2,共有公园绿地50余处,主要包括卧龙山公园、方方公园、龙潭公园、战前公园、杨成武广场等综合公园、带状公园及大量小型游憩休闲游园等,总面积为486.62 hm2。据测算,以上公园绿地500 m半径对长汀城区的覆盖面积达2124.69 hm2,覆盖度为79.13%。
长汀县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山城之一”,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湿地资源。楼子坝森林公园、汀州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汀江源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游憩地,为城乡居民短途提供良好休闲游憩场所,总面积约为24670.85 hm2。据测算,现有生态休闲场所10 km服务半径覆盖全县面积为2657.39 km2,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5.75%。
3.5 创建指标达标情况分析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GB/T 37342-2019)[14,15]中的县级国家森林城市有33项指标考核:长汀县目前20项已达标;6项尚未达标;建设备案、规划编制、档案管理3项正在实施;生态宣传活动、示范活动2项需提升;森林质量提升、公众态度2项待建。总的来看,长汀县森林城市建设基础良好,可通过城乡绿化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达到创建标准。
4 建设目标及建设原则
长汀自然资源丰富,是全国生态文明和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县,森林城市建设要立足于长汀重要生态定位,保护好现有森林、湿地等生态资产,保护好多年来水土流失的治理成果。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通过实施森林生态体系、生态服务体系、森林产业体系、森林文化体系和森林支撑体系等重点建设工程,全面推进长汀森林城市建设。
4.1 保护优先,城乡统筹
结合不同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特点,有序推进生态恢复、山地森林质量提升、湿地生态景观建设等工作。要按照城乡统筹的发展要求,实施相应对策,促进城市与乡村在生态与经济方面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4.2 以人为本,和谐优美
森林城市建设是城市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长汀生态资源良好,但是城区生态空间不足、城市森林功能和服务效益不高,现有生态产品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要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群众需求和城市发展要求,开展森林村镇、森林校园、森林社区、森林企业等建设工程,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3 林水结合,生态保障
森林和湿地是两大城市生态基础设施。长汀森林、湿地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够均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森林、湿地资源,重点加强水源地周边、库区河流、通道沿线,以及生态敏感区、重点防护区的生态建设,强化森林、湿地等大型土地斑块之间的生态连接,健全长汀森林生态格局和生态网络体系。
4.4 创新驱动,普惠民生
城市森林的生态、经济、社会、文化价值是全社会的公共财富。长汀山区面积较大,是全国唯一的林业改革与发展示范区,社会对林业高效开发和利用期望值高。要充分结合林业产业特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发展绿色农业及其后续加工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要促进以森林旅游业、特色林果、种苗花卉产业等绿色产业发展,实现绿色惠民。
4.5 政府主导,促会参与
森林城市建设是一项造福社会的公益事业,要通过科学的城市森林发展规划,组织开展建设,加强与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的协调合作,落实城市森林建设工程。加强林业、绿化政策法规和执法队伍建设,巩固森林城市建设成果。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全社会参与森林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5 发展思路构建
5.1 县域森林城市发展布局
根据长汀县自然山水格局、森林资源特点、城镇发展趋势、生态敏感区分布等,结合长汀县城市总体规划,全面整合山体、森林、湿地、河流、城区、田园等多种模式,为实现长汀生态资源空间布局上的均衡、合理配置点、线、面相结合,提出“一城、五区、百村镇,一屏、一轴、多园区”的县域森林城市建设空间布局。
5.1.1 一城:长汀中心城区
由汀州镇向大同镇和策武镇扩展形成的主城区,是长汀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具有极高的集聚能力,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较完善,是县域发展的主中心,也是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动力源。因此以该区域为主体空间范围,建设都市化森林核心区。“一城”的森林城市建设要以增加绿量为主要目标,充分利用乡土树种,通过森林进城,以公园绿地为建设重点,以附属绿地辅助,以防护绿地、生产绿地为补充,通过构建“城市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廊道(步道)”、“森林广场”、“森林园区”等多元绿色福利空间,以乔木为主体提高绿色覆盖面积、提升绿量,呈现点、线、面多形式、完善的城市森林网络。
5.1.2 五区:5个产业园区
以汀州、大同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和电子为主的龙岩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汀产业园区。以河田、三洲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晋江(长汀)工业园区。以策武稀土及其加工为主的福建(龙岩)稀土工业园区。以庵杰、新桥生态休闲体验为主的汀江源旅游生态休闲区。以濯田为代表特色农业种植为主的汀江沿岸生态农业示范区。
一是通过构建林木绿化率高、智慧森林引领、景观风貌时尚的高端商务和现代科技城市森林体系,体现具有高品质水准的科技产业园区。二是针对产业园区的居住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力开展居住区绿化、单位绿化、停车场绿化,扩大城市居民的绿色生活空间,提高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优化城区绿化格局,使居民最大程度享受到生态福利;三是在产业园区周边利用山体、湿地等,营建较大面积生态片林,作为生态绿地楔入城市组团之间。
5.1.3 百村镇:长汀县乡镇与村庄的绿化、美化建设
“多点”指长汀城镇和村庄的绿化、美化建设,打造森林乡镇、森林村庄,它们是实现城乡一体的重要纽带,通过提升人居林质量、增加生态游憩空间、丰富生态文化载体,构建宜居的村镇人居林绿色福利空间。
乡镇绿化美化建设主要针对各镇建成区的城市森林建设,以公园建设为主体,依托现有公园或山体、河流等自然景观,新建、扩建或改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公园。通过改造道路、单位、居住区等绿地,提高建成区林木绿化率,并结合经济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的森林小镇。在镇域范围内,森林建设要在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加强生态建设,将镇域森林融入全县总体布局的大环境,结合本地资源开展水源保护、农林发展、生态旅游等多种类型建设。
村庄绿化美化建设是要把乡村原有自然、人文景观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根据山区、平原的不同乡村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乡村绿化建设。以保护、保留、完善风水林、庭院林、道路林、水岸林等乡村人居林为重点,增加乡村公共游憩地,并开展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打造生态景观型、生态经济型、生态文化型美丽乡村。
5.1.4 一屏:山体生态屏障
长汀县地处武夷山西伸支脉,东、西、北三面高,中、南部低,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3.4%,外围山地森林是县域重要生态安全防护屏障,是长汀县域范围内的森林骨架,充分发挥山区整体生态屏障作用,重点保护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强化涵养水源功能;通过林相改造、森林抚育等工程,加强山体森林植被的生态保护与恢复,不断优化调整山地景观森林的结构和密度,加强山地景观生态林四季景观的定向诱导,构筑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稳定健康森林生态系统,促进区域生态保护、水源涵养等方面的协作治理,构建长汀生态屏障乃至龙岩南部重要生态屏障。
5.1.5 一轴:汀江及其沿岸城镇构成的河流景观发展轴
“一轴”是长汀森林城市建设中的绿色框架和生态支撑,是“一屏”的重要延展和补充部分,是保证全县生态体系完整性与安全性的基础。
汀江及其沿岸城镇构成的河流景观发展轴是以贯穿长汀县域的汀江为重点开展河流森林景观建设,重点开展水源涵养林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工程。以涵养水源,防止河流、水库浅化淤塞,促进江河流域的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同时,沿线合理布置近自然的森林、湿地公园,形成蓝绿交织的森林空间,并融入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形成集生态、观光、科普为一体的健康河流生态系统,形成高品质的滨河生态轴。
5.1.6 多园区:长汀县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
长汀县森林城市的建设,除了要搭建统领全局的骨架,更要有灵活多变、内容丰富的细节。“多园”指散布于全县范围内呈点状分布的生态游憩和生态文化载体系统。包括城市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森林文化教育园区、湿地文化教育园区、生态休闲产业园、森林人家等生态游憩和生态文化基地。依托长汀丰富的山、水、植物、动物等自然资源,依市民对城市森林的功能需求,建立布局合理、形式多样、类型丰富的生态游憩和生态文化基地。一是开发林业游憩资源,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游憩空间建设,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游憩需求,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二是加强自然保护区、种质资源库等,使其成为长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侧重经济效益,开发品质较高的生态旅游资源。
5.2 中心城区森林城市发展布局
5.2.1 一心:汀州古城,北至卧龙山,东至汀江金沙河,西、南至古城墙,森林城区建设
“一心”作为长汀县政治、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中心,按照建成区公园500 m服务半径覆盖建成区面积80%的指标要求。第一,寻找公园覆盖盲区,加强各类公园、游园和公共绿地的规划和建设,增加城市中、小型公园的布局密度和均匀程度,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便捷日常休闲场所;第二,整合城区内部居民点,改造老旧居民区,利用整合后的土地增建社区公园,营造森林社区、森林单位,景观阳台等多元绿色空间;第三,加强带状绿地建设,结合中心城区内道路两侧绿地建设,增加街头游园,使城区带状绿地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
5.2.2 一环:以“汀州大道-环北路-梅林路-南环路”为基础,城市森林环建设
一环作为环城绿化控制带,在抑制城市蔓延、解决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空间结构的混乱、城市功能的退化等问题中起有效作用。长汀通过环城各条道路建设防护林带,形成环绕汀州城区的绿色环状廊道,是围城绿色防护屏障;同时,结合道路两侧绿化美化建设,营造节点景观,打造具有较高树冠覆盖率,集景观、防护、休憩为一体的林荫街道。
5.2.3 两核:卧龙山、南屏山绿肺建设
依托卧龙山、南屏山两处城区内部及城郊大型森林斑块,成为镶嵌在城市内部的功能绿肺。在调节城市气候、防风滞尘、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安全上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今后的建设与管护过程中,为了增加人工群落的稳定性,应该以乡土树种为主,并注意慢生树种与速生树种、针叶树种与阔叶树树种的合理配置,增强群落的自然度,在管理上除了经济林外,都应该提倡以近自然的方式经营,尽量减少后期的人工干扰。
5.2.4 一带: 汀江城区段绿化、美化、游憩化建设
汀江城区段是长汀中心城区重要的生态景观带。充分利用穿城而过的汀江水系及其支流(西河溪、郑坊河和莲花河),重点加强河流湿地资源的保护,在保护河流自然原貌的基础上,以“一江两岸”建设为指导,加强汀江两岸的绿化、美化建设,重点打造节点,建设水系两侧滨河生态休闲游憩绿地,满足市民游憩需求;合理开发利用河流景观,充分发挥河流在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中的作用,形成贯穿整个汀州城区的绿水纽带,构筑汀州城区的滨水生态绿带。
5.2.5 多点:中心城区的大小公园、街头游园、社区绿地
通过对中心城区内的各类公园进行景观提升改造,进一步扩大乔木种植、提升林相景观、完善休憩游步道;加强居住区绿化、立体绿化等,利用高大乔木阻挡街道噪音,利用灌、草结合的方式美化景观,提高人居环境;加强森林绿地内的步道、休憩等游憩设施建设,方便居民进入森林、享受森林,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更多更便捷的生态休闲场所,为城市增添更多更丰富多彩的绿色空间,增强城市的特色与生态魅力。
综上所述,通过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为长汀县居民提供生态福利,促进生态福祉实现,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与传承,是提升长汀县城市品位、增强县域城市竞争力的内在要求。通过森林网络、生态福利、森林健康、组织管理、生态文化5大体系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6 结论
森林城市建设逐步成为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为积极响应国家和福建省关于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号召,长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对于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资源蓄积量、提升城区绿化率和乡村绿化率、扩大现有公园服务半径及休闲空间服务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有重要意义[16]。根据长汀县城市特点及发展要求,本文提出一城、五区、百村镇、一屏、一轴、多园区的六大县域森林城市发展布局,归纳了一心、一环、两核、一带、多点的五大中心城区森林城市发展布局。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整合山体、森林、湿地、河流、城区、田园等多种模式,实现长汀生态资源空间布局上的均衡、合理配置点、线、面相结合,将长汀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文化繁荣的美丽宜居、富有特色的国家森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