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负面网络舆情演化机理及应对机制*
2022-01-06魏嵬李林峰孙雪松王晨乐
魏嵬 李林峰 孙雪松 王晨乐
1.西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2.陕西省网络计算与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3.西安理工大学国际工程学院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对社会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舆论。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主力军,在对突出事件发表评论的过程中,也会伴随出现很多不真实和不理性的言论,形成负面舆情,给学校和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危害学校的声誉,降低公众的认可与信任。大数据环境下对高校负面网络舆情的监管及正确引导是确保社会稳定、民族和谐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要完善网络舆情的动态监控机制,挖掘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与演化的机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有效控制网络舆情发酵,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和网络环境。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交流和信息传递的媒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微博、微信以及微视频为代表的媒体平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发表言论的主阵地和传感器,在反映民意、折射现实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某一突发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舆情产生后,在各种网络平台上快速传播和蔓延,并会不断发酵和演化,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社会影响的舆论形式。大数据时代使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传播方式以及演化过程发生了深刻变化,与传统舆论单一渠道与单向传播的传统模式相比,具有多元化、多载体、多渠道、开放性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反映现实社会的“晴雨表”,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频发性社会现象[1-3]。
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主要力量,但由于思想不成熟,判断力差,所以在对突出事件发表自身看法的时候,容易产生不理性的言论,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成为负面舆情的制造和传播者,给学校和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危害学校的声誉。为有效引导突发事件产生的舆情,尤其一些破坏性强、社会影响大的负面舆情,使之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各高校要完善网络舆情的动态监控机制,定时、定量、深层次地分析舆情的动态演化过程,研究舆情的特征和传播规律,有针对性的做出预警,制定规避措施,提高应对负面舆情的能力,及时处置和消除可能发生的隐患,有效控制负面网络舆情所造成的影响,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和网络环境。
1 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及生成机理
1.1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1.1.1 舆情主体的特殊性
高校的主体是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材,他们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喜欢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展示自己的个性。在《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2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接近10亿,其中青年学生是重要的网络群体,占比达到总人数的21.0%,如图1所示。大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尚未形成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判断是非的能力弱,容易被不良信息所误导,成为负面舆情的传播者,因此高校是突发事件的频发地带,也是网络舆情的汇集地。
图1 网络群体结构Fig.1 Network group structure
1.1.2 扩散性与严重性
高校学生主要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与外界联系和发布言论,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高校发生突发事件时,学生会把信息通过互联网快速传播、扩散,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高校突发事件极易引起社会的反响,社会影响力大,加快了公众的讨论,使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高校突发事件会给高校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可能损害学校以及师生的声誉和权益,严重扰乱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降低大众对学校的认可和信任,甚至危害了社会的安全稳定。
1.1.3 舆情的复杂性
大学生通常更关心与自身相关的话题,比如对校园安全,师德师风、学校管理、学术不端等负面问题更为关心,具有复杂、多元的特点。从近几年校园舆情看,师德师风问题和学术不端问题是突发事件的焦点,个别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原本单纯简单的师生关系慢慢变得扭曲,一些学术论文造假、抄袭问题也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总之,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受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内容愈加复杂,涉及面愈加广泛,部分突发事件甚至从道德层面扩展到了法律层面,给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1.2 高校负面网络舆情的生成机理
网络舆情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是大学生对事物看法的集中反映,它不仅与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有关,还与网络传播的特性密切相关。因此,在进行网络舆情管理过程中,要首先分析大学生负面网络舆情生成的机理和传播演化途径,并对舆情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制定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措施,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引导。
1.2.1 文化融合致使大学生出现“叛逆”心理
不同学生在情感、学习、家庭等个人问题上的认知不同,当实际情况达不到自己期望时,往往会产生一种不良的情绪情感,从而产生消极态度甚至逆反心理,网络的开放性给这种“叛逆”心理提供了宣泄的条件。另外,不同民族、地域的大学生文化差异也给语言、思想等融合带来困难,很容易激起大学生的不良反应,从而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文化充满了负面情绪。他们通过批判、质疑来体现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如果学校听之任之,不适度的干预和加以正确引导,很容易成为负面舆情产生和传播的推动力量,最终导致舆情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境地。
1.2.2 虚拟环境下大学生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偏差
网络是人们联系、交流的纽带,不仅可以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还不受身份、地位的约束,人人平等。个别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不善言辞,较为内向,但喜欢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尽情宣泄自己的情绪,有些学生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存在偏差,把自己打造为受人追捧的网络舆论领袖形象,从而获得极大的自我满足、自我认同。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与预期,这些所谓大V很容易对突发事件刻意夸大,脱离现实,哗众取宠,将其他网络群体向错误的网络舆论引导,进而引发舆情危机。还有一些大学生没有主见和判断力,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不加判断的朝着“主流”的观点靠拢,容易被人蛊惑,致使舆情传播群体不断壮大,加快舆情演化速度,向不可控的方向转移和发展。
2 负面网络舆情演化模型构建
2.1 网络舆情演化规律
根据事件生命周期理论,一个舆情事件的产生、传播直至消失通常需要有一个过程。在通常情况下,根据舆情参与主体及态势变化将网络舆情分为四个阶段,即形成期、扩散期、爆发期和终止期,也可以分为形成期、爆发期、波动期和平复期四个阶段[4-6]。不同时期舆情传播的主体会不断变化,舆情的发展态势也随之变化,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舆情演化规律。如图2所示。
图2 网络舆情演化规律Fig.2 Law of the evolution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2.2 网络舆情演化模型
要想构建对网络舆情演化模型,首要的任务就要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获取,常见的网络舆情信息获取方式有网络爬虫算法或百度指数搜索等,在各平台中通过搜索突发事件的关键词,实现对相应的网络舆情信息中进行提取[7-9]。例如对“北电性侵”事件的络舆情信息在新闻头条中进行提取,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舆情信息提取实例Fig.3 Examples of extracting 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图中A、B、C、D分别代表了网络舆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这里分别代表了形成期、爆发期、波动期和平复期,从不同节点可以看出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和周期。
3 高校负面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机制
3.1 加强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动态监控
网络舆情给高校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因此要对舆情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平台,实时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建立舆情报送和反馈机制,可为制定有效的引导措施提供决策。(1)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平台,实时采集和分析舆情信息,对舆情演化的整个过程进行全方面监控,并对信息中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提取其中关键信息[10-13]。(2)组建舆情管理团队,借助平台监控作用,时刻关注网络舆情的走势,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处理,在学校与政府之间建立联络纽带,对突发事件的舆情监测信息实行报送制度和反馈机制,通过发布权威消息等办法,控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正确引导舆情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提高舆情应对效率。
3.2 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
高校网络舆情产生初期,多数学生都无法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的真伪,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不去判断事情的真相,而是在网上到处散播信息,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有些图谋不轨之人会由此制造谣言,从而导致舆情的爆发,造成严重的舆论冲击。因此,为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学校首先要第一时间发起事件调查,公布舆情信息的真相,及时澄清和解释网上言论,答疑解惑,进一步把握舆情发展的主动权。其次,学校要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用认真负责的态度面对公众的质疑与攻击,积极做好事件的善后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权威媒体和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从专业、客观、公平公正的角度澄清事情真相,并及时公布处置方案,提高说服力,占领舆论高地,引导公众的情绪、态度和言论,用最快的速度防止虚假信息的大肆传播以及舆情的蔓延,降低事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舆情氛围。
3.3 加强高校对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
(1)要加强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和叛逆思维,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修养,使其明确使用网络发表自己的言论权利和责任,构建积极向上、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营造良好网络舆论风气。(2)要依法规范处理,构建问责机制。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对高校舆情传播过程中无中生有、恶意中伤以及造谣污蔑的学生及团体进行严肃追责,在保证公正性与合理性的前提下,将处理结果及时公之于众。同时,对舆情中受到伤害的师生要给予及时的慰问和安抚,减少因舆情压力对其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3)处理突发事件时,要以客观事实为前提,以积极的态度充分了解和面对公众对突发事件的质疑,明确高校师生真实诉求,重新获得师生以及社会公众对高校的信任,重建高校的声誉与形象。
4 结论
大数据时代,负面网络舆情的监控与管理已经成为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网络环境的复杂性、自身角色的认知误解以及价值观扭曲使一些大学生对事件的判断能力出现偏差,产生“羊群效应”,网民自己在网上盲目发表质疑和结论,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形成负面舆情的传播者,对学校及社会产生较坏的影响。所以,学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对舆情信息进行动态监控,通过对舆情信息的挖掘,掌握事件的发展演化趋势和传播规律,为正确引导突发事件向正确方发展提供有效途径,对于塑造学校声誉和形象、保持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引用
[1] 逄群,矫立波.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探究[J].传媒论坛,2021,4(18):16-17.
[2] 刘冲,尹微.网络新媒体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表现方式及应对措施[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7):281-282.
[3] 黄睿哲,刘锦辉,陈姿含,等.高校网络舆情产生的影响因素与防控措施[J].传媒论坛,2021,4(15):23-24+27.
[4] 冯楠,李妮,叶晋良.微博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特点及监管策略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8):18-20.
[5] 吴雪婷.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机制及应对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3):90-92.
[6] 李漠叶,金书童,阳帆.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演化规律及舆情治理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4):26-27.
[7] 钱丹丹,李林.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9,27(4):55-60.
[8] 王融.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创新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5):201-202.
[9] 张柳,王晰巍,王铎,等.微博环境下高校舆情情感演化图谱研究:以新浪微博“高校学术不端”话题为例[J].现代情报,2019,39(10):119-126+135.
[10] 李雅妮.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与应对策略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9.
[11] Shuai L,Wenjia L,Dingzhu D.Fractal Intelligent Privacy Protection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 Using Attribute-Based Encryption Schemes[J].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Social Systems,2018(3):736-747.
[12] Yong Q.Information potential fields navigation in wireless Ad-Hoc sensor networks[J].Sensors,2011(2):4794-4807.
[13] Wei W,Houbing S,Wei L,et al.Gradient-driven parking navigation using a continuous information potential field based o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J].Information Sciences,2017(2):1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