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民俗风情画
——论石湾陶塑瓦脊艺术风格及影响

2022-01-05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11期
关键词:粤剧佛山岭南

黄 图

佛山博物馆 广东佛山 528000

佛山石湾陶塑瓦脊,又叫“花脊”,在岭南和东南亚地区被广泛运用于屋宇、庙堂、宫观等建筑的屋脊装饰上,是指用陶塑烧制而成的各种花草、树木、人物、动物等雕塑的总称,但有的人士又会把只装饰有花草、树木的称为“花脊”,把装饰有人物的称为“人物脊”或“公仔脊”,而把花脊上的陶塑人物称为“瓦脊公仔”。其中,以人物瓦脊最具艺术表现力。

第一章 陶塑瓦脊历史渊源

1.1 陶塑瓦脊的兴起

佛山石湾地处岭南,素有“南国陶都”之称,历来以出产陶塑闻名天下,其陶塑的烧制历史久远。石湾陶塑瓦脊起自明代而兴盛于清代。“石湾陶工仿制河北宛县门头沟直隶‘厂官窑’生产的琉璃制品,后来衍生出琉璃建筑陶瓷,专供于庙宇、亭阁建造,至明末清初开始生产艺术陶塑瓦脊,”[1]随后发展壮大起来,当地的庙宇、祠堂等建筑开始逐渐在屋正脊、两侧看(眉)脊及山墙屋脊上安置石湾窑生产的这种陶塑瓦脊作为装饰,清代中叶后广泛流行于岭南各地和东南亚如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等国家。前期生产的陶塑瓦脊上的装饰图案主要是一些花鸟、瑞兽、山水等吉祥或辟邪意义的浮雕图案。清初,名家文如壁将陶塑人物应用于建筑主体,人物瓦脊应运而生,大屏的人物群像、亭台楼阁和花木山水景色被运用于建筑主体装饰上。

1.2 粤剧文化的影响

明清时期,粤剧在佛山盛行,深受人们喜爱,从事瓦脊制造的民间艺人对于粤剧具有浓厚的兴趣。在陶业兴旺和粤剧大流行的年代,石湾人都要多次请来戏班演出,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陶塑艺人们用灵巧的双手、高超的技艺将一出出粤剧的经典场景用陶塑再现,构成了高峙在屋顶之上的一幅幅生动的粤剧唱戏图景,成为清代中晚期岭南建筑装饰的一绝。石湾瓦脊以舞台戏剧的场景、道具和人物造型为表现形式,主要人物的设置和塑造,均以粤剧的行当和功架来表现。例如佛山祖庙里面的石湾陶塑瓦脊中,涉及各类戏剧式人物造型数以千计,仅祖庙三门正脊陶塑瓦脊正背两面,就刻画各种不同人物300多个,行当种类较齐全,功架造型各具特色。

第二章 艺术风格

2.1 釉彩之美

石湾陶塑瓦脊主要施黄、绿、蓝、褐、白五种釉色,既变化又统一。当我们远看时,他们和谐统一在五色中。“人物脊”出现的人物数量多达几十个,乃至上百个,看上去却丝毫不显得纷繁杂乱,也并没有破坏建筑的整体感,原因就是都统一在这平和的五色中,特别是大面积地应用绿釉和蓝釉和素色(不施釉彩)等冷色系,避开庙宇、宗祠等建筑主体鲜艳的红色系,巧妙地与所装饰的建筑母体在色彩上达到了完美的互补,如印象画派般的色彩搭配,视觉上感觉非常和谐、舒服。

而当我们近距离地认真观察时,他们的色彩呈现出多样的变化。陶塑瓦脊使用的琉璃釉彩,在太阳光下富有光泽,变幻迷离;同一种釉色由于烧制温度的变化和施釉的厚薄不一,颜色会呈现出不同的色阶变化,例如,我们常见的人物衣服的绿釉色,经过不同的施釉技法,火烧窑变,产生了深浅、浓淡、强弱、冷暖等不同的变化效果,再加上和其相邻色彩的互相交错、融混,虽形态万千但又和谐统一。因此陶塑瓦脊十分耐看,远看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人物长卷,近看又能观察出每个人物的表情差异和微妙的釉色变换,又与建筑本身的色调相统一,兼顾欣赏的个性与整体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传递给观众一种雅淡朴实的视觉艺术效果,彰显陶塑瓦脊的釉彩之美。

2.2 造型传神

石湾陶塑瓦脊,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它造型的生动传神。石湾陶塑瓦脊能够表现得气韵生动,动作传神,富有艺术生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石湾陶塑瓦脊善于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进行塑造,着意写神。陶塑瓦脊人物着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没有过多地纠缠于细节、写实的刻画,动作造型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故事人物的内心世界,情节的发展。例如,现保存于佛山祖庙庆真楼前院西段的陶塑人物瓦脊《鹊桥会》又称《牛郎织女》。此段瓦脊内容为七月七日这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共诉渴念之衷情。中间牵牛者为牛郎,其左侧为穿着民间装束的织女,两人含情相牵,下面塑有鹊鸟、白云和银河,意示鹊桥。织女的姐妹们围绕着二人,目光朝向牛郎织女,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动作优雅。

第二,石湾陶塑瓦脊借助戏剧表演程式,运用概括性的贴塑手法来塑造人物场景。受到粤剧的影响,石湾陶塑瓦脊的人物常以戏剧形象的形式出现,把群众喜爱的粤剧艺术引入到瓦脊装饰上,从而形成了石湾陶塑瓦脊的独特风格。人物动作举止、步伐仪态、穿着打扮从戏剧服饰道具中得到了借鉴,不但通俗易懂,突出了人物的身份,而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点。采用连环画似的连景式的构图,配合高低相望的亭台楼阁背景,将粤剧传统剧目场景再现,如观看一出出精彩的大戏。

第三,石湾陶塑瓦脊的人物形象塑造成岭南人的形象和气质。“艺术家没有一味追求人物造像的器宇轩昂,魁梧奇伟,或者作风清高神迈的超人姿态,而是把自己心中的审美意象,按照自己所熟悉的‘其叔’、‘其伯’的平凡形态,塑造成有血有肉的‘人’。”[2]因此,石湾陶塑瓦脊的人物总是给人一种亲切可爱的感觉。例如,陈列在佛山祖庙的陈列的作品《八仙过海》(图1),内容是大众耳熟能详的八仙过海的神话故事,作者并没有把这八个神仙的形象塑造得器宇轩昂,或者魁梧奇伟。艺术家并把众多的神话或者戏剧故事人物塑造成熟悉的戏剧着装,完全是一副岭南人熟识的样子,把表现主题的心中意向以最通俗的艺术语言传达给观众,所塑造的人物都像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在感情上就如邻里一样亲切可爱,因此石湾陶塑瓦脊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瓦脊公仔”,广受岭南人欢迎,成为岭南和东南亚地区众多祠庙、民居的装饰品。

图1 八仙过海

第四,石湾陶塑瓦脊采用写意手法,通过大胆夸张来突出主题。我们通过近距离地观察陶塑人物瓦脊,有变形的大手大脚,爆凸的双眼,超幅度的动作等等,他们与真实人物相比,在身体比例、造型动作、五官刻划、背景等等方面是严重不真实的。然而,我们却强烈地感受到他们是活生生的,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动人的神采,情趣盎然,有着一股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

第三章 人文精神

石湾陶塑瓦脊是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许多陶塑艺人是陶塑世家,世代为陶,他们的生活与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习惯同广大的群众是息息相关的;在艺术形式上陶艺家不受官窑器艺术的约束,它更多的呈现出一种即兴性的,自然的,一种自我精神的表达,朴实地表现劳动者的生活真实面貌,美化了自身的生活环境和心灵,也表达劳苦大众的理想和期望,表现出来一种民间性。因此,陶塑瓦脊深深地烙上了广大劳苦大众的精神印记,成为他们理想、精神、文化的载体。这种情感的流露,理想的表达,在很多瓦脊中都可以窥见,例如“李元霸伏龙驹”“李白退番书” 等人物瓦脊。最明显的例子如佛山祖庙陈列的瓦脊《穆桂英挂帅》,瓦脊除了塑造穆桂英的英姿外,在中间正面场景两侧的窗口,还塑造了两个左窥右探的猥琐洋兵形象,象征了外国侵略者丑陋的嘴脸。该瓦脊既歌颂了女英雄穆桂英不畏强敌的英雄气概,也大胆表达了人民希望抵御外国侵略者,把强烈的爱国爱家情感融入其中。

第四章 陶塑瓦脊对佛山陶瓷艺术和产业的贡献

石湾陶塑瓦脊,作为古代佛山陶瓷艺术的巅峰之作,代表了一个时代所达到的高度,它对佛山陶瓷艺术和陶瓷产业具有深远的影响。

明末清初时期,随着佛山地区社会文明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实用器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不仅仅满足于陶器实用性,也要求有审美功能的精神产品。这时陶塑瓦脊的公仔形象不再仅仅是负载在建筑上的产品,渐渐地独立出来,慢慢形成单个人物造型,“走”下屋脊,走进民间,成为日常装饰品。清中期,以黄炳为代表的传统石湾艺人,吸收了瓦脊公仔手法优点,运用雕塑技巧,注重细节刻画,作品更加惟妙惟肖,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将石湾陶塑从装饰品向艺术品推进了一步,开创了石湾陶塑的艺术时代。此后,佛山的陶瓷艺术蓬勃发展,不断创新、进取、完善,而在此基础上也衍生出了陶瓷家居品、工业品等,形成了门类多样的陶瓷产业。

从明清的陶塑瓦脊到现代的佛山陶瓷产业,佛山陶业飞速发展,不断创新,吸纳新的内容,日新月异。各个时代都应该有各个时代的特征,从明清时期的石湾陶塑到现在的佛山陶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其中的灵魂、价值观、关注生活的态度没有改变,这也就形成了佛山陶业独特的特点。

结 论

石湾陶塑瓦脊以古朴,粗犷的艺术风格再现了岭南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反映了岭南人的审美情趣和风俗,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强烈的人文精神。它受到粤剧文化的影响,在创作方法上采用了戏剧故事人物作连环式的组塑,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进行塑造,着意写神,并运用概括性的贴塑手法,通过大胆夸张的写意手法突出主题场景,配合浑厚凝重而又变化统一的釉彩,生、旦、净、丑、末悉数登场,气氛热闹,仿如一场精彩的戏剧戏在上演,具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不愧为岭南建筑装饰的一朵奇葩。石湾陶塑瓦脊本身已经消亡,成为一种历史遗产,它所形成的陶塑文化之“魂”却深深植入到佛山陶瓷产业之中,它是佛山整个陶瓷业的“根”,是佛山陶瓷艺术和产业无限的生命力和创新发展的源泉。

猜你喜欢

粤剧佛山岭南
忆岭南
现存清代粤剧剧本初探
《佛山陶瓷》杂志征稿启事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岭南建筑的前世今生
雨岭南
佛山瑞光
粤剧数字音乐伴奏探索
广东佛山,有一种绿叫富贵来袭